-
1 # 小小小百科全書
-
2 # 東都有湘
日俄戰爭之所以日本能贏沙皇俄國就在日本是透過戰略制勝的,而不是透過戰爭本身獲勝的。雖然儘管日本軍隊確實戰力遠遠強大過沙皇俄國軍隊,可是無疑如果僅憑戰爭就想在遠東地區徹底打敗沙皇俄國,恐怕對於日本來說還做不到,即便是沙皇俄國已經日薄西山。
不是通過幾場戰役的勝利、或是重大的戰役勝利就能代表是戰爭的勝利。只要看看1941年德國攻打蘇聯就行了,可以說直到蘇聯發起莫斯科反擊戰,一路都是德國一個接著一個接連不斷取得的重大戰役勝利,但是都不代表德國就是取得了對蘇戰爭的勝利。
所以戰爭不是戰役能夠決定的,對於國家戰爭而言、戰爭的勝利並不在於戰役的多少勝利,而是就在戰略的制勝上。正因為日俄戰爭日本透過是戰略制勝,因此隨著日本取得的戰役勝利就是使得戰爭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取得勝利。
但是都不代表戰役的勝利就從中具有什麼決定性的制勝因素,就算沒取得什麼戰役的勝利也影響不了戰略制勝下要求的最終戰爭勝利,就像1945年中國一樣是做為世界反法西斯最終戰爭勝利的戰勝國戰勝了日本,這就是戰略制勝帶給中國的結果勝利。
而二戰日本之所以一敗塗地,就在二戰日本不再是戰略制勝而是想要透過戰爭本身獲得勝利,說明日俄戰爭雖然帶給日本最終戰爭勝利,但是這個勝利日本卻並不明白是從哪裡來的,以為日俄戰爭能夠勝利始終就在大日本皇軍的神威武力上,不僅日本是浪費了一場勝利,而且還白勝利了一場。
如此日本才會出現二戰竟然不知道戰略制勝為何物,仍舊躺在想要透過戰爭本身妄想獲得勝利的笑話中。因此從日俄戰爭到二戰就可以看出日本不是在強大中進步而是在強大中倒退,所建立的軍隊再強大到神威武力在國家戰爭面前的戰略制勝下都只不過是一群一文不值的垃圾罷了。
為什麼日本不知日俄戰爭的勝利是完全透過戰略制勝而來的,就在日本仍然還殘留有東方腐朽極惡至毒的儒家思想在頑固做怪,怎麼可能會認為那個個人還能勝過整個大日本國,何況還是整個大日本皇軍集體付出的功勞,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素不知日本難道不知道“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這句典故就是指戰略制勝話乎?歷史是坦然的,也是正面的、更是經驗的,老話說得好“歷史就是一面鏡子”!什麼是“三軍易得 ”?“三軍”說的不就是集體!“易”容易/輕易、“得”得到/辦到,“易得”指根本就不是事。
而決定集體有沒有意義就在“一將難求”!很明顯“一將”就是指個人!“難求”不就是很難有領軍的人。但國家到了狂妄至極就會徹底藐視個人、就會絕然忽略個人,就會整個強調集體,就會全然膨脹集體,當然國家也就難逃要自食惡果。
當決定日本取得最終日俄戰爭勝利的關鍵性人物明石元二郎、在其僅五十來歲就病故前留下“人畢竟是脆弱的”這句話後,也就同時決定了日本還想要繼續國家競爭,必將碰得個頭破血流,不輸得個吊跨腚光的底朝天怎會明白,明石元二郎可是日本國難能可貴完全具有戰略認知而非比尋常的“一將難求”人物之所在!
這句“人畢竟是脆弱的”,就可以說明日本能夠決定一個最終取得“日俄戰爭”勝利之所以能夠勝利的關鍵性戰略級人物就這樣因為勝利而被能夠勝利給非正常死亡了,僅僅就為了滿足集體那張虛偽已經到了無處不在的骯髒政治臉面,這是日本的悲哀,不是一個人的悲哀,對於個人誰又不死?誰又不是死亡就是歸宿,不是早晚都要面對的。
因此個人就只有遺憾,所以悲哀的不是個人而是國家社會民族,毀滅的不是區區這個人,這個人無所謂,而是價值、而是毀滅了價值,地球離了誰確實都照樣轉,可是怎樣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帶著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的自大得意,二戰日本遭到徹底乾淨的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日本二戰帶來的失敗是場災難感受還是種遺憾感覺?不要小看了個人對於國家社會民族的價值!悲哀只會是國家社會民族。所以即便勝利不是勝利就行了,更不是勝利就不是個人所能,而是集體功勞所有。只聽過“思想制勝”,還從沒聽說過“集體制勝”!甚至什麼“拳頭大制勝”。
“思想制勝”顧名思義就是“戰略制勝”,屬於個人所有,來自大我思想,非小我思潮。戰略可以說跟集體屁關係都沒有,戰略思想更是跟集體智慧八輩子都打不到一起,不要拿著彼戰略來說是此戰略,不然要打臉的,可有明白究竟何為戰略乎?
-
3 # duh23333
日俄戰爭日本是在英法等西方列強的支援下頃全國之力與俄國單挑。俄當時版圖雖大但國力不濟,又是在遠東作戰,所以實際戰力特別是持續的戰力非常有限,由歐洲部分調集兵力物資到遠東時間上也輸日本。而且日本為打此次戰爭作了充分準備勢在必得,最後日本雖全力以赴打贏了戰爭,但軍隊損失慘重。二戰情況卻大不一樣。當時日本挑戰卻是多個國家而且強國不少,英法美蘇均是強大國家,中國雖然弱但拚死抵抗也使日本陷入泥潭。二戰日本與這麼多國家為敵力量對比的懸殊就已經決定了日本會一敗塗地,沒有勝算。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沒有可比性啊。
如果這樣的比較可以成立,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問:為什麼明朝時期可以把日本打出翔,而清朝則被日本虐成狗?
說到底,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一勝一敗,有著內外不同的原因。
1、日本還是那個日本,但是人卻換了好幾撥了
日俄時期的日軍和二戰時期的日軍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是日本人。
在1904年,日本正處於國力的蓬勃上升期,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在對外政策上咄咄逼人,特別是打敗清朝之後,獲得了2億兩白銀,這是日本當時三年的財政收入的綜合,日本用這筆鉅款發展視野、強化國防。
嚐到甜頭的日本對外挑事的積極性非常高,於是在1904年在中國東北與沙俄爆發了激烈衝突。
而二戰時期的日本,雖然也處於軍力的高峰,但是1922年被美國倡導的九國公約掐住了脖子;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讓日本傷亡慘重,1929年又遭遇了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可以說,此時的日本,無論是綜合實力和好戰性都與日俄戰爭時期不一樣了。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陸軍“下克上”的產物,處於高層的裕仁天皇和陸軍參謀部始終在觀望,在確定張學良不抵抗後,才放心大膽地從半島調兵,佔領中國東北。
2、從主場作戰到客場作戰
日本在二戰的失敗,更多的是因為日本網撒的太大了,最後收不了網,結果把自己網住了。
甲午戰爭後,日本割讓遼東半島,因為俄國的干涉還遼作罷,從此日俄矛盾激化。
日俄1904年在中國東北開戰時,日本是主場作戰,因為日本在甲午戰爭擊敗清政府後,已經事實上控制了半島,所以,日本的後方和中國東北只隔著一個鴨綠江和圖們江。而對手沙俄卻需要在陸地上跨過整個西伯利亞來和日本人作戰,這還好一些,最要命的是,沙俄的波羅的海艦隊需要從歐洲過地中海、紅海、印度洋,繞了半個地球,漂洋過海來收拾日本。結果被傳統海洋強國的日本揍得滿地找牙。
而且,和魯迅描述的麻木的華人不同,事實上中國當時的立場是傾向於日本的,因為一旦沙俄戰勝,那麼整個東北地區勢必會讓沙俄割走,這是清政府難以承受的。所以大量華人充當了日本人的間諜,為日本在東北的作戰提供了很大便利。
而二戰時期,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由於日本網撒的太大,導致日本除了對蘇聯的張鼓峰戰役、諾門坎戰役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客場作戰。比如進攻中國華北、華中、華南、中南半島、印度、太平洋群島、馬來群島、澳洲等。客場作戰需要多長的後勤補給線,日本人心知肚明,而且在敵人國土作戰,失敗的代價比主場作戰更加慘重。
所以日本在二戰最終戰敗。
因為客場作戰,開闢的戰場太多,因此日本面對的敵人也比日俄戰爭期間多出太多,在對手的群毆下,日本焉能不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
5 # 戰爭之王
因為這兩場戰爭的範圍、廣度以及對交戰國之間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較量的級別也是不同的,所以日本失敗了。
日俄戰爭實際上是當時沙俄同日本在北韓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利益開始出現衝突,最終透過戰爭進行解決,屬於兩者的區域性的武裝衝突,並不是全面戰爭(當然,日本方面出了舉國之力,而沙俄派遣的力量顯得並不是很多),作戰範圍小,消耗的精力也比較有限。而且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同很多西方主要國家之間並不是敵對關係,甚至得到了一些國家的經濟支援幫助其進行戰爭。
而二戰就不同了,二戰中日本的作戰範圍從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一直延伸到中太平洋地區,作戰範圍極為廣大,而且日本當時和美國進行的是全面戰爭。而除了美國,日本和英國等其他國家的關係也是戰爭狀態,和此前的日俄戰爭完全不同。
日俄戰爭中日本之所以能夠勝利,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佔據了先機,而且雙方武器裝備之間也沒有代差。沙俄在遠東的力量很難得到遠在歐洲地區的沙俄軍隊的支援,而日本距離交戰區域較近,無論是兵力調動還是後勤補給都更加方便。而且日本佔據了主動權,比如將沙俄遠東艦隊圍在了港口之中,並佔據高地使用重炮將其艦隊摧毀。而遠道而來前往支援的沙俄波羅的海艦隊被守株待兔的日軍幾乎全殲,所以整體上日本是佔據有利地位的。
而二戰中,作戰地域過於廣大,僅僅在中國戰場日軍就有大量兵力被拖住。而且整體工業實力上日本也不如美國,武器裝備之間在戰爭中後期更是出現了巨大的代差,難以和敵軍較量。而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又進行了錯誤的戰略戰術,徒勞浪費本就不多的戰爭潛力,最終戰敗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6 # 這些歷史要讀
很簡單,日俄戰爭只不過是日本和俄國兩國之間的戰爭。(注意:雖然在中國的領土上開戰,但由於清政府的孱弱,這場戰爭基本沒中國什麼事。只能眼巴巴看著侵略者在自己家裡打砸)
日俄戰爭屬於帝國主義戰爭,是新興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向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俄羅斯發起的挑戰。日本只有一個敵人就是俄羅斯,但卻有一堆盟友打輔助。最大的盟友就是英國和美國,它們都想借日本之手壓制沙俄。
這樣一來,日本的腰板就挺直了,向俄羅斯叫板。最終日軍以幾倍於俄軍的陣亡數字,換取了戰爭的勝利,成為近代以來第一個戰勝西方列強的東方國家,日本也因此崛起成為新興列強。
但二戰就不同了,它是世界大戰,是以中美英法俄為首的盟軍,對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的戰爭。日本的盟友只有遙遠的德國和義大利,以及那個二哈般的泰國。
然而,日本卻要面對的不僅是越大越強的血霸中國,還有滿級的老美、九級的毛子、七級的大英,以及打輔助的澳洲。
這其中,美蘇兩位大佬都不是它一個小小的日本能惹得起的。
結果日軍在太平洋戰爭被老美暴揍了一頓,即將戰敗之際,還捱了老美兩顆原子彈,又在東北被蘇軍完虐了一輪,連北方四島都被佔了。
-
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俄戰爭中表面上是日、俄兩國的單挑,其實日本在國際上獲得了不少支援:沙俄的擴張已引起英、美等列強的警惕。日本在對沙俄開戰前先和英國結成英日同盟,日俄戰爭爆發後英國表面上保持中立,但拒絕俄國艦隊在英國港口停靠,由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及全球,這意味著俄國艦隊必須繞遠路盡力避開英國港口,大大降低了俄軍的作戰效率。事實上就當時日、俄兩國的綜合國力而言:俄國完全具備碾壓日本的實力,問題在於:儘管沙俄的整體國力強於日本,但俄國的軍力和經濟資源多集中在歐洲,在雙方正面交鋒的遠東戰區日本形成了區域性兵力優勢。而千里迢迢遠道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卻由於英華人的暗中使壞而被耗得精疲力竭,最終被以逸待勞的日軍殲滅。
二戰中日軍面對的不只蘇聯一個對手——當時日本陸軍的主力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海空力量則集中在太平洋戰場同美、英盟軍交戰,實際上這時的關東軍早已由昔日的“皇軍之花”變成了“皇軍之渣”。況且此時的蘇聯早已不可與昔日的沙俄同日而語: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成通車,蘇聯從歐洲向遠東投送兵力和物資的效率大大提升;而同時期的日軍還並沒實現機械化作戰,很多時候日軍的運輸排程還要依賴騾馬。事實證明:無論是沙俄或是蘇聯只要解決了兵力物資運輸的問題,就整體國力而言完全足以碾壓日本。
-
8 # 嫻妹談兵
山本五十六曾說過:“如果和美國開戰,這場戰爭的雙方直到一方倒下,否則戰爭不會結束。”美國和日本的矛盾是由來已久了,所以日美之間的這場戰爭要想結束,要麼有一方投降,要麼兩邊人力都打光。
所以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實際上是有很濃厚的背水一戰,不成功便成仁的色彩。如果不是沙皇俄國的統治階級認為沒必要在東北和日本人死磕,那麼沙俄搞不好會轉過頭來把日本打死。
日俄戰爭中,日本幾乎是竭盡全國之國力,才勉強擊敗了沒有多少戰鬥意志的俄軍。因為國力的差距,日本不得不在接下來的《樸次茅斯和約》中不停的讓步,賠款割地啥的就別想了,給你個庫頁島拿著玩蛋去吧。
日俄戰爭之後,美國和日本就互相將對方作為假想敵。在1910年之前,日美分別制定了以對方為目標的戰時戰爭計劃。其中美國的是《橙色方案》,而日本則是《九段邀擊》。不難看出,美日之間有非常深厚的根本性矛盾,而日俄之間是沒有的。
在二戰之前,美國在華,在亞洲,在太平洋上有很多利益相關的東西。比如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美國在華有租界等等。日本想要做亞洲世界的領導者。美日之間的矛盾深厚,所以美國會把日本人往死裡打,也就有了日本的一敗塗地。
-
9 # 鄧海春
前後看起來很矛盾的事情,其實稍稍分開,就很簡單了。
先說說日俄戰爭。日軍在此戰的最大優勢,就是前期準備充分。而俄國除了準備不足,更重要的,是指揮不當。
日俄爆發此次戰爭,最主要的矛盾就在我們熟悉的“三國干涉還遼”上。在俄國聯合德、法干涉日本謀取遼東半島後,日本就開始開展對俄戰爭的準備。日本不僅把透過《馬關條約》獲得的賠款大量用於軍費開支,還在國內形成了需要儘快對俄開戰的統一認識。
而俄國這段時間,因為歐洲局勢暫時穩定,就把目光投向了遠東,盯上了東三省。而這一地區恰好也是日本想要拿下的。於是雙方矛盾加劇,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可俄國國內對開戰意見並不統一,俄國內部形成了以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為首的“緩戰派”和以御前大臣亞歷山大·別佐勃拉佐夫和內務大臣維亞切斯拉夫·普列維等人為首的“”急戰派‘’。並且後者過份低估日本實力,認為“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壓倒,俄國需要一場小小的勝利的戰爭,以便制止革命”。
所以俄國在遠東最初配備兵力主要包括正規陸軍約9.8萬人,炮148門,機槍8挺,作戰艦船60餘艘(排水量約19.2萬噸)。在後勤上,由於西伯利亞大鐵路環貝加爾湖段尚未竣工,從歐洲出發的列車需要約六星期才能到達中國東北。有線電報、電話也只配備到軍和集團軍,師以下通訊全靠馬匹或人力徒步,資訊傳遞十分低效。
俄國不僅硬體物資準備不當,將領安排也欠妥。俄國在東北戰場的陸軍統帥缺乏實戰經驗,做事優柔寡斷。之後前來支援的海軍統帥也沒有鐵甲戰艦時代的作戰經驗。而且俄國高階將領內部作戰計劃不統一,矛盾重重。
所以俄國先是在準備不足和盲目自大情況的下采取消極保守的作戰計劃,即使日軍第一次進攻旅順的炮擊結束,俄國都不知道是日軍已經開展了攻擊。還以為是一般的實彈射擊。
而在之後雙方的交手中,俄國絕大多數時候都採取消極計劃。在遼陽會戰中,俄國馬爾丁諾夫上校組織的一次白刃戰就是為數不多的主動進攻之一。
日俄戰爭,最終在俄國的一再龜縮之中,以俄的慘敗告終。但日本也為此扶持了巨大代價。在奉天會戰結束後,日本都還深感自己面對俄國大軍其實很難獲勝,便在俄支援部隊到來前加緊修築防禦工事。
而讓日本一敗塗地的二戰,日本面臨的對手再也不是當初的俄國。日蘇戰爭爆發在二戰後期,那時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還要面對士氣正盛的蘇聯軍隊。以北蘇聯進攻,東部美國緊逼,西部中國抗日進入反攻,日本國力不足以支撐,所有的不利這時候都一股腦向日本襲來,敗,就是自然而然。
-
10 # 深度工場
首先是,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近代第一代重臣們還活著,他們知道目標是什麼,而二戰日本那些軍部暴走族根本不知道到底想要什麼,目標是什麼?
就因為有了以上原因,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就知道,戰場控制多大範圍,誰是對手,必須與誰結盟,需要投入多少軍力,什麼時候結束。在日俄戰爭,日軍在主戰場一次投入所有海陸軍主力。
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經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斡旋,日俄在美國撲茨茅斯舉行媾和談判並達成了協議:俄國把遼東半島(大連、旅順)的租借權、南滿鐵路(長春到大連)及其附屬地區讓與日本,將庫頁島南部地區,濱海州的捕魚權讓給日本。
在日本人眼裡,遏制了沙俄對東北和北韓的軍事企圖,穩定了日本在這一地區的地位。而在二戰,日本則沒有戰略,侵略中國的目的是什麼?戰線到哪裡結束,實際上日本大本營也不知道。
發動太平洋戰爭,戰線在哪裡?日本大本營也不知道,結果,日軍前鋒已經到了澳洲附近。而實際上,日本的海運實力,最大程度,只能保障到菲律賓一線的後勤保障。突然改變進軍目標和方向,卻沒有制定相應的護航制度和裝備,結果就是沒兩年,運輸船就損失殆盡。
一邊想著與蘇聯打仗,70萬關東軍一直據守東北,無所事事。另一方面又在太平洋與美軍激戰,包括瓜島等等戰場,陸軍兵力匱乏。等1944年,再調集關東軍南下,戰局已經失敗。只能把關東軍主力弄到本土,搞本土防禦。
海軍本來一直以漸擊戰術訓練和組建,結果突然就搞了一個珍珠港事件。從內線作戰一下子變成外線作戰,最終導致中途島戰役慘敗。最後到了1944年,日本才開始進行總動員,時間已經太晚了。
日本的結果就與很多暴發戶一樣,突然發了幾筆橫財。就膨脹的不得了,感覺自己已經是大無敵了。開始投資金融,投資地產,投資零售,而且必須是全國佈局,起碼要開設1萬家店…..最後資金斷裂,倒閉完事。
回覆列表
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和二戰時期的日本,完全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兩者根本沒有可對比的餘地。也沒有任何相似相同的的地方。
先說日俄戰爭。所謂的日俄戰爭就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這場戰爭表面上看起來就是日本和俄羅斯之間的利益爭奪戰。但實際上呢?日本和俄羅斯的背後還站著德國、法國、英國和美國。這四國也在暗中站在日本和俄羅斯背後角力。所以說當時的日本並不是孤單一人。
從很早之前,英國就把俄羅斯看成其在中國利益的主要競爭對手。但俄羅斯其天然的地理位置距離中國太近了,優勢自然比英國強。英國需要日本遏制俄羅斯在中國的利益。當初英國企圖假手日本阻止俄羅斯南下同它爭奪中國長江流域。所以英國人呢就和日本相互勾結了起來,雙方約定在對俄羅斯問題上站在統一戰線上。1902年1月30日在英國和日本在倫敦簽訂英日同盟。該同盟目的就是聯合針對俄羅斯。
而美國從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幾度想插足中國東北,但都被俄國拒之門外。俄羅斯一直想把中國東北收入囊中,而這種吃獨食的做法自然也激起了美國的不滿。所以美國為了打破俄羅斯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控制權,美國義無反顧的加入了英日同盟,三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俄羅斯。日俄戰爭初期,美國和英國都站在了日本一方,他們給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經濟支援和軍事支援。為日本的擴軍備戰輸血打氣。所以表面上俄羅斯要強於日本。但實際上有了美國和英國支援的日本,絲毫不遜色於俄羅斯。這也是為什麼日本可以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羅斯取得了勝利的原因。
而二戰時期,世界各國都開始分立陣營對敵。日本起初了美國手中一個用來對付蘇聯的“刀”。但由於日本的不聽話以及和德國結盟,導致日本徹底的站在了和美國相反的陣營當中。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結盟實際上是一步非常愚蠢的棋。日本本身如果按部就班的在亞洲區域進行侵略,很可能他們會獲得很大的利益。但一方面美國先天和日本對立。其次日本貿然的侵略行為把自己放在了亞洲其他國家以及太平洋國家的對立面上。日本想要學德國以寡敵眾,但日本根本沒有那個能力。不管是從軍事上,還是從戰爭物資能源方面。日本都遠遠不如德國。
戰爭初期日本所有的能源物資全部都由美國供給。很明顯日本受制於人。這隻那個情況下日本還想要以寡敵眾,想要勝利那可能嗎?所以說日俄戰爭和二戰完全是兩回事。日俄戰爭是日本以眾敵寡,而二戰是日本以寡敵眾。情況是大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