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韓寒
-
2 # 書伴茶
民辦教師,提起他們心中便湧起一股敬意,他們是真正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又是辛勤的園丁,培養、守護著祖國的花朵。
那時的老師工資雖然低,低到不能養家餬口,但是,他們給學生補課,從來不收取任何費用。
他們從來不歧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甚至會把他們帶回家再輔導一次,當然也是不收費的,有可能會搭上一餐。
那時候的民辦教師,不會歧視家庭條件差的學生,有時候還會從微薄的工資(民辦老師沒工資)裡拿出錢,替他們交學費。
老師,當學生一靠近這樣的老師,就會感覺到溫暖與安全。
那時的民辦老師真的會為學習差的學生苦惱,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的無能。他們的教學方案因人而宜,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接收特點,當老師的會靈活運用。
我敬佩那時候的老民辦教師,他們有責任心,並且很強大。
我的小學老師就是個女民辦教師,有一年冬天上早自習的時候,我起毛愣了,大約零晨三點多鐘就到學校了,學校沒人,我有點害怕,就去了離學校不遠的老師家。
老師開啟門,看著我直笑,她開啟爐火,又給我倒熱水喝,然後做飯,她做的疙瘩湯可好吃了,太美味了!
我們倆坐了很長時間才去學校。
課堂上,老師表揚了我,讓大家向我學習。誰知道這是個錯誤的表揚,第二天就有同學零晨三點起床啦,然後去敲老師家的門……
後來,老師規定,誰也不準早到校,必須六點以後,大家才不起早。
想起和老師在一起的日子好快樂,那就是我們的老民辦教師。
-
3 # 瓜農190
對於過去的原民辦教師、鎮請教師、村請教師的遺漏問題,希望政府徵集、補辦一切個人資訊,哪怕教齡一年、兩年。當年有的教師,剛上任半年,為了保護孩子,自己身殘,最後不得不離開崗位。
-
4 # 李志宇老驥識途
題主問;你對過去的民辦教師理解多少?我年輕時是在農村生活,當然知道。民辦教師是上世紀特定條件下所形成的中小學教育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力量,他(她)們是中小學中不列入國家編制的教學人員,為農村補充師資不足的主要形式,除少數在農村初中任教外,絕大部分集中在農村小學,許多地方政府都積極採用這個措施,解決民辦教師問題,做了大量的工作,並摸索出了一些好的經驗。謝邀。
-
5 # 盧鳳界
我是過來人,任過民辦教師3年,被評來賓縣教師先進代表一次。民辦教師心中必有"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能吃苦耐勞,為鄉村教育添磚辦瓦,盡力而為教育好後一代,對得起良心,為人民服務。
-
6 # 鐵肩擔道義4
過去的民辦教師真正的“為人師表"。
他(她)們常年工作在條件艱苦的農村或山區。
校舍簡陋,沒有工資,沒有食堂,更沒有暖氣,更別想空調。
上了講臺,三尺教鞭,兩袖清風,一身正氣。
下了講臺,四季不休,下田勞動,渾身泥土。
白天上課,晚上還要走訪學生家長,為差生補課。甚至於為困難學生交學費,買課本。
這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
這就是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
這就是高風亮節。
這就是為人師表。
我小時候,曾經因為家庭困難輟學。是老師三番五次到我家,感動了我的爹孃,我才重新走進學堂。
那時:夏天太熱了,老師帶我們到樹蔭下上課。冬天我們一起檢乾柴,圍成一圈烤紅薯。老師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我們把老師看做自己的爹孃。
至今:想起我的老師,心中充滿教意。
-
7 # 琨鈺599
農辦教師、代課教師、幼兒教師都是在那個缺乏師資的歷史年代,透過不同方法和不同渠道由社會中招聘來的,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並且熱愛教育事業,品德優良的人。他們不計抱酬,甘於奉獻,為祖國的教育事業願做鋪路石,培養了大批祖國建設的接班人。在過去中國比較困難的年代,他們在簡陋寒冷的教室裡給學生上課,晚上要備課,給學生批改作業,禮拜天要家訪。那個時候有很多報紙雜誌都出文章歌頌他們,給他們以園丁的光榮稱號,是對他們所做貢獻的真實寫照。如今已成歷史,國家還沒有出臺一個統一的政策為他們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他們有的已老了把自已的青春和才智奉獻給國家,社會不能忘了他們,應對養老等問題給他們以關照。
-
8 # 提神
60年代初期,新中國的教師隊伍裡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民辦教師。是他們扛起了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重擔,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農村掃盲教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半邊天”的作用。隨著中國教育形勢的發展,以1984年12月31日為“政策界限”,在此之前任教的,是“計劃內民辦教師”,相繼被轉正使用;之後的則採取“一刀切”的清退離崗政策。自上世紀末期,民辦教師退出了中國教育的舞臺。即使沒有被清退,或返聘了的,至今在崗的,也改稱為代課教師了。
其實,有過民辦教師經歷的人,還是難以忘記那可歌可泣的歲月,也留給了他們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60年代每個自然村都辦小學,民辦教師的任用則是以下達指標的方式,從每個村、隊選一名文化基礎好,家庭出身好的中青年人擔任。住的和上課的地方,不是土坯房,就是窯洞或祠堂或破廟。教學的方式都是包班,或複式教學。自己帶上米麵油菜,自己挑水,自己生火做飯。他們上完課又要和農民一樣從事田間勞動。所說的工資也是記工分,年底了按出工平均分配口糧。
七十年代,村、隊的小學撤併以大隊辦學,同時聯辦初中、高中。這時的民辦教師從村、隊裡眾多的,有民辦教師經歷的人中,透過考試選拔,社員測評等方式實行減員。就是一個大隊保留的也就2——3名。他們的工資除記工分外,也發補助,小學每月5元,中學每月10元。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隨著學齡兒童的增多,開始招聘民辦教師。這個時候,都是從高考落榜生中直接考試,擇優錄用。以當地來說,對民辦教師發放民辦教師任用證。這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民辦教師的工資,比如,在小學任教的,每月工資17.5元,每年還有從農戶中討來的300斤小麥,到了1987年,取消了補助糧食,每月工資30元。九十年代一直到被清退,小學的民辦教師工資每月40元,再也沒漲過一分錢。
九十年代末期,隨著國辦【1997(32)號】《關於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通知》出臺後,各地開始清退所謂“計劃外民辦教師”。此時,民辦教師名稱幾乎消失,都被以“代課教師”而替代。
這批民辦教師,不是被“轉崗”,而是,有的被停課,有的被停發工資。要知道,是年的他們,正值而立或不惑之年,正是家裡的頂樑柱。與其頗受如此“待遇”,也只能自謀出路。少數的人為了生活,選擇主動離職,而絕大多數還是被政策而清退。
眼下,這些民辦教師,有的已經到了花甲之年,也有的抵近古稀。也逐漸或已經進入老年,失去或即將失去經濟和勞動能力,又被風溼及老年病所困擾。就是所謂的民辦教師養老補助,即每月領取每一年教齡的8元、10元、20元,杯水車薪,連基本生活也不能保證,更別說看病吃藥了。
民辦教師也好,原民辦教師也罷,他們都曾是中國農村教育的“功臣”。他們年事已高,體弱多病,“養老補助”太少是事實。考慮民辦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實際貢獻和現實的生活狀況,也唯有增加養老補助的基數,即教齡津貼,每月應該增至100元及以上,同時像青海省、廣東省那樣,按教齡段,發放不同標準的生活補助費。希望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研究和落實民辦教師的合理要求,幫助他們解決晚年生活的困難。
回覆列表
一,原民辦教師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沉澱。他們成為原民辦教師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在這個群體中,逃離教育的少,因為某些原因被辭退的多。
上一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40多年的時間裡,有許許多多的民辦教師,堅守在鄉村教育的講臺上。在他們中間,人員的流動比較大,有的幹幾年,有的幹十幾年,有的幹20幾年,還有得幹30多年,因為各種原因被辭退,他們不得不離開講臺,能一直堅持到最後的只是少數人。大家都知道,在那個時代,民辦教師這個職業非常的低微,只要是個幹部,幾乎都能辭退民辦教師。特別是村小,支書一句話,校長一句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民辦教師要想堅持下去,必須學會夾著尾巴做人。儘管夾著尾巴做人,有的劫難也躲不開,比如,中間的幾次計劃生育,許許多多的老師因超生被辭退。可以說因計劃生育被辭退的佔大多數,只要超生了,大隊的計生專幹就可以辭退你。
二,己轉正的民辦教師並非個個優秀,被辭退的原民辦教師並非庸才。相反,原民辦教師中間有許多都十分優秀,完全勝任鄉村的教育工作。
為什麼這樣說呢?凡是鄉村教育上的人都知道。2003年國家的一刀切政策,切下來的是哪些老師呢?大多都是1982年後參加工作的。他們都是高中畢業,有真才實學,並且在80年代90年代經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相應的文憑,無論所擁有的專業知識,或者學歷,做一名中小學教師完全合格。只是他們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為國家計劃內民辦教師,僅此他們被切了下來。這裡教師屬於中青年教師,是學校教學的中堅力量,當時他們離開學校,有許多學校沒法開課,只好把他們重新返聘回來,當代課教師。現在還有人繼續幹著代課教師。
當時他們離開教學崗位,滿臉淚花。他們說,要是經過考試我們沒有考上,把我們辭退了毫無怨言。說實在的,如果2003年真的採用考試政策,那時會有很多計劃內民辦教師考不上。就這一點來說,原民辦教師中,不乏優秀人才。
三,原民辦教師回家,都幹了些什麼?
教師被辭退回家,能幹些什麼?大多回鄉務農。忙的時候在家種地,農閒時外出務工。一頭打工,一頭種地,依然忙忙碌碌,兩頭忙。還有的原民辦教師,他們回到家鄉,不甘貧窮,胸懷大志,要幹一番事業。可是,他們在學校教學的時候沒有攢下錢,無論幹什麼都沒有本錢,就做些小生意,賣點兒青菜蘿蔔。還有的收廢品,選擇這個行業的,倒能賺幾個錢,但是最近幾年廢品行業不太景氣,一個個就不幹了。
他們中間很少事業有成的,很少有成功人士。原因很簡單,他們從學校出來,一個個都40多歲,50多歲,馬上再走到社會中去,根本就不適應社會。因為學校的老師很單純,不會和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教書行,做生意絕對不行,成不了氣候。
三,原民辦教師現在的生活狀況,完全可以用一個窮字來概括。是什麼造就了他們的貧窮呢?
在原民辦教師這個群體中,他們大多數把青春都獻給了鄉村的教育事業,也就是說,他們人生中最寶貴的時間都留在了講臺上,到老了,又被辭退下來,這就決定了他們的貧窮。
在學校工作的時候,他們的工資很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他們沒有積蓄,也沒有收入,只有靠種地生活。現在他們年齡一個個大了,六七十歲,七八十歲,失去了勞動能力,所以現在他們生活很艱難。
四,原民辦教師的問題不能僅僅看成是遺留問題,應該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013年國家出臺政策給原民辦教師養老金補貼,對原民辦教師來說,是一件很大的福利。但是,這筆錢還是少。少的幾十塊,多的也只有二三百元,難以解決他們眼下的實際困難。應該建立他們養老金補貼的增長機制,逐年增加養老金補貼,讓他們享受到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
整個社會都應該幫助他們。他們畢竟是老師,為那個貧窮落後的時代拼命工作,奠定了鄉村教育的基礎,為農村的建設做出了貢獻。現在他們很貧窮,伸出友愛之手,讓他們有一個幸福的晚年,這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最後要說的,這部分人在學校教學時,幾乎是義務的,每月幾十元錢,一天工資還買不了一碗燴麵,如果不是他們的奉獻精神,幾乎盡幾十年的義務,有誰能做得到?也只有他們——我們的原民辦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