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泉學府

    寶泉局

    寶泉局是清代戶部的鑄錢局,順治元年(1644年)設立於北京,雍正四年(1726年)調整爐廠,分設為東、南、西、北四廠。它和工部寶源局同稱為京局,但鑄錢量要比寶源局大一倍左右。自順治十四年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直至鹹豐初年,都鑄有背為滿文寶泉的年號小平錢。

    鹹豐年間,在太平天囯革命打擊下,清政府財政極端困難,遂行大錢。據《光緒順天府志》載:“鹹豐三年,軍旅數起,餉需支絀,東南道路梗阻,滇銅不至,刑部尚書周祖培、大理寺卿恆春、御史蔡紹洛先後條陳錢法,請改鑄大錢以充度支。下其議於戶部,時壽陽祁嶲藻權尚書,力贊成之。五月,先鑄當十錢一種,文曰鹹豐重寶,重六錢,與制錢相輔而行。八月,增鑄當五十錢一種,重一兩八錢。十一月,因巡防王大臣之請,又增鑄當百、當五百、當千三種。當千者重二兩,當五百者重一兩六錢,銅色紫,當百者重一兩四錢,銅色黃,皆磨濾精工,光澤如鏡,文曰鹹豐元寶:而減當五十者為一兩二錢,當十者為四錢四分,又減為三錢五分,再改為二錢六分。”正如鹹豐四年(1854年)六月初六日祁嶲藻摺中所提到的:“鐵既可以抵銅,鉛似可以佐鐵。”寶泉局又於當年鑄行了鐵錢和鉛錢,戶部並在京城設鐵錢局專鑄鐵錢。另外,克勤郡王慶惠亦沿用寶泉局字樣鼓鑄銅、鐵、鉛大錢,僅背加星月標記以示區別。大錢一出,盜鑄蜂起,雖禁以棄市之律,不能止,不得不逐步停鑄。《東華録》:(鹹豐)四年七月,“前據戶部奏請停鑄當千、當五百大錢,並慶惠等奏請停鑄當二百、三百、四百大錢,均降旨允行。原以折當稍重,恐於民間日用不無妨礙,是以斟酌時宜,準其停鑄。”接著當百、當五十大錢亦因不能暢行而減少鑄額。正如祁嶲藻在鹹豐四年八月初三的密摺中提到:“擬自八月以後,寶泉局鼓鑄各項錢文,酌分成數,按十成計算,鑄當百大錢二成,當五十大錢二成,以示限制。其餘六成,添鑄當十大錢並鉛錢,下短若干,再由鐵錢局提取鐵錢湊足六成之數。”《東華録》:(鹹豐)五年十月,“現值度支匱乏,軍餉浩繁,開源節流,兩無善策。自推行鈔法添置大錢以來,京城官號所存寶鈔及戶、工兩局鐵錢局所鑄當十、當五大錢均已日見流通,藉資周轉。”這是因為零用錢不足,故鐵錢開始時尚可流通使用。後大錢貶值,鐵錢更為貶值。鹹豐七年正月,市間已漸不行使鐵錢,終於在鹹豐九年七月,依綿愉等奏,鐵錢局及戶工鐵錢爐座,一併裁撤。

    據現有資料,戶部寶泉局鹹豐錢有如下特色:

    一、紀值等級多。今見有當一、當五、當十、當四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八種。加上克勤郡王慶惠所鑄用寶泉局字樣背星月標記之當二百、當三百、當四百(今四百未見),有十種以上紀值等級,為鹹豐錢各局之冠。內中寶泉當四十因存在偽錢,故許多人認為只有臆造品,其實有真品發現,且有爾寶、缶寶兩種。真品寶泉當四十與寶泉當五一樣,屬試鑄未用之物,極為罕見。

    二、鑄材種類各異。寶泉局大錢裡有些銅色古潤精好之錢,或許來自內廷之古董銅器料。因鹹豐三年戶部曾奏請將內廷“廢置各式銅器,酌量發交臣部錢局以資配鑄”。在大錢中,當千、當五百大錢多以紫銅精鑄而成,當百以下多為黃銅,後來,又用劣質幣材鑄造了鐵錢和鉛錢。寶泉局之鉛、鐵錢,不僅鑄量大,而且版別品種甚多,亦為各局之冠。另有牙雕呈樣錢,係象牙雕製而成,小平、當五十、當百都有,以張絅伯集藏最多,均為珍稀之物。張氏藏品後歸陳仁濤。又當年張公午曾仿雕多種牙樣錢,幾可亂真。近年北地亦有新雕鹹豐牙樣,其作偽水平則遠遜之。

    三、大小懸殊,輕重倒置。由於寶泉局鹹豐錢不斷減重,出現同種紀值的鑄幣大小重量相差甚巨的現象。如當十錢從六錢減到二錢六分,甚至還有小平型之當十錢。又如同為當五十,重者可達八十餘克,輕者僅有三十餘克,減重一半以上,甚至還出現當百者不及當五十重等怪現象。反映其幣制之混亂。

    四、祖錢、母錢、樣錢存世特別多。據《清朝文獻通考》:“凡鑄錢之法,先將淨銅鏨鑿成重二錢三分者,曰祖錢,隨鑄造重一錢六七分不等者,曰母錢,然後印鑄制錢。每遇更定製錢,例先將錢送呈。”張絅伯《後素樓清錢談》亦云:“鹹豐改鑄大錢,局中監督,擬製樣品多種,以備錢法堂侍郎審擇,選定後,發局作式鑄成母錢,即以母錢印笵開鑄。”故祖錢、母錢及樣錢比子錢要稀少得多,屬罕見之物。但戶部寶泉局鹹豐錢之祖錢、母錢及樣錢存世之多,卻在鹹豐各局之中,甚至是整個清代錢幣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筆者早年北遊時,曾在王希賢、黃鵬霄、駱澤民等處得到多種祖、母、樣錢,內有寶泉、寶源鉛樣全套者,精美無比,惜錢拓在“文革”期間散失。祖錢中與定式互異者,乃未經人選之品,更為珍稀。如通寶及重寶的伍文、拾文錢,背上下讀當五十錢,背當制五十錢以及稱重寶的特大型當百錢等。

    五、錢文書法多有精美者。清錢書法,大多不講究,唯鹹豐錢頗具特色,其中寶泉局鹹豐錢,或許如祁嶲藻在鹹豐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摺中提到“清漢文字均請欽派大臣善書者書寫”,因此,多出名人手筆。如田吉生、趙文恪等。惜今已無法分清何者為田書,何者為趙書。有一種瘦金體書文的小平、當五及當十鹹豐錢,俗稱戴書鹹豐,雖不一定為戴熙所書,但骨秀格清,頗為聞名,且較稀少,四十年代當十戴書鹹豐僅見鐵錢一品,為我最早所得,泉界視為奇珍。近年鐵者之外,銅品也陸續發現。又如當五、當十錢中有背為伍文、拾文之隸書鹹豐重寶試鑄品,為清代官爐錢中僅見之隸書錢,十分罕見。

    六、版別極其複雜。張絅伯《後素樓清錢談》雲:“清錢類品之繁,莫過於鹹豐,鹹豐種類之眾,莫過於寶泉。”除有祖錢、母錢、樣錢跟子錢之區分及大小不同、鑄材有別、書體互異、緣有闊狹、穿有方圓外,又有種種差別。錢幣記號方面,如克勤郡王慶惠之背星月錢即為一例,另又有背穿孔之上、下、左、右出角的標志等。就錢文而言,如通字可分三角通、方頭通、單點通、雙點通等;寶字則有缶寶、爾寶、 寶、 寶、 寶、王寶及八貝寶、 貝寶等區分;滿文寶字,也可分為開口寶、閉口寶、出頭寶、長尾寶、短尾寶、斷尾寶、卷尾寶等。《故宮清錢譜》談及版別多的原因:“蓋寶泉局分立四廠,書法不同,亦廠別也,因書無記載,不能詳其所屬。”僅提及:“據錢局遺老稱,滿文出頭寶為北廠鑄,餘未詳。”

    咸豐

    清文宗咸豐年間(1851-1861年)所鑄平錢。因政治腐敗,經濟危困,鑄行未久即收到各種重寶、元寶大錢衝擊,通寶錢遂嚴重貶值,故製作簡陋,形制混雜;全國27局所鑄的小平錢,銅質、大小及文字各不相同,粗略者多而精良者罕見。一般直徑2.2~2.6cm,重2.4~4.2g,其中大樣錢鮮見,而更多為私鑄劣質薄小錢,期間鵝眼錢重不足1g。背文滿文各寶局名,常見者大約20局左右,尤以“寶臺”局“阿克蘇”局“寶通”局所鑄為稀少。傳世尚有“咸豐通寶”雕母數種,極為珍貴。

    咸豐通寶背寶源大制錢

    “咸豐通寶”一組四枚

    咸豐通寶寶福局一十、二十、五十

    “咸豐通寶”背“寶福一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破十法有啥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