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鹽日記
-
2 # 平靜的喜悅
心安理得是一個自己個人的心理感受,自己的的所做所為符合自己的價值判斷體系。而自己的價值判斷體系有時也不太靠譜。下面我試著分析分析。
當我們剛剛出生時,大腦神經還未完全建立連結,對這個新奇的世界只是觀察,沒有判斷、沒有善惡、沒有對錯,但隨著父母的教導、老師的灌輸,很多觀念也就是很多知識都學會了,逐漸養成了一見事見人就瞬間進行判斷的習性。和你觀念一樣的,立即就歡喜稱讚,和你觀念相反的,立即就反對憤恨。
由此可見我們每個人的所做所為在他自己的觀念中肯定都是正確的,他的每一個選擇包括說話做事,都是基於自己的觀念體系而做出的決定。所你基本上都處於心安理得的狀況下。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被困在自己的觀念體系裡,被這個世界百般折磨。當別人讚揚你某事做的好,某話說的對時,你就開心快樂,當別人說你錯誤不對時,你就鬱鬱寡歡,輕則怒言想對,重則拳腳交加,人大部分的煩惱和憂愁都來自於觀念體系的衝突。
當你意識到煩惱憂愁都是每個人的觀念體系相互衝突造成的,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答案是有的,就是打破禁錮自己的觀念體系,迴歸建立觀念體系之前,就是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讓自己的觀念體系不固定成型、僵化,如水一樣隨曲就伸、柔韌可塑,迴歸到嬰兒狀態,具有一切可能性,對他人、他物表現出一種開放接納的心態,不加以對錯的判斷,只是像嬰兒一樣好奇的觀察。
此刻可能你會說,那我不就像個傻子一樣嗎?錯!傻子從頭到尾就不會判斷,而你是什麼都知道卻懶得判斷。這裡面要加兩句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大致意思就是說這個世界僅僅就是這樣存在著,沒有善惡對錯之分,有了對錯善惡是因為你的意識升起了判斷導致的。
所以當你學會專氣致柔到嬰兒境界時,你基本上也就不太生氣了,沒有什麼煩惱憂愁了。再學會四句教的後兩句,那就恭喜你了,你基本上成了半個聖人。
-
3 # 卑微的核桃
如何才能心安理得。
這個問題問的好,怎樣心安理得,是基於一個人本身的素養和心裡素質,他不是一個標準,打個比方,有的人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謹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這個做到,不虧欠他人,不影響他人,不傷害他人即可心安理得。而有的人,從小缺乏教育,自私自利,他做什麼事都能心安理得,從來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會在乎自己的做法對外界產生的影響。
其實在這個社會人,第二種人反而混的更好,也更加危險,因為他們做事無所顧忌,不考慮後果
-
4 # 嚴西藻
怎樣才能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應該是褒義詞。只有理得才能做到心安。人生活在社會上,長年的耳濡目染、學校德智體的全面教育、良好家風的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個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一個有正確人生價值觀的人,他會一言一行踐行社會生活的正能量;他會信奉: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價值觀……這樣的人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從他心靈深處長年受到的教育為出發點,無愧於心,無愧於人,所以他會感覺到心安理得。人在社會中生活,難免有各種各樣的想法,這些想法的培養土壤也許滋生了各種病毒,導致或引起了一個人錯誤的思想理念和行為。可能這個人當時會心安理得,但一定會受到社會的排斥或法律的懲罰之時,他才會醒悟,這種所謂的心安理得是錯誤的。一個人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貫穿了他的一生,他會時時加強修養,處處嚴於律已;每每告誡自已,心莫貪、手莫伸,實實在在做事,本本分分做人。這樣的人怎麼會不心安理得?正義之身,半夜鬼敲門怎麼會怕?
-
5 # 會笑的窮小子
心安理得首先是有一定的標準的,這是每個人的價值觀跟他對事物的意識決定的。
所以,每個人的心安理得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例如,我是一個非常謙和的人,做事一般都會先讓別人優先,後面再自己做。無意間做了對別人不利的事我就會心裡一直記著,找不到理由來跟自己的認識相對抗,我就會一直心不安。假如,我的意識是隻要對自己有利不在乎別人的感受的那種,我的眼中只有我,我就不會有不安的心理,這樣我的判定標準是“利己就行”,所以,只有對自己認為的“理”發生碰撞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彌補,挽救,達到自己的判定標準,說服自己的內心。
回覆列表
無愧於心,才能心安理得。
當慾望私心想要衝破自己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時,就會產生糾結難安的局面。
想要做到光明磊落、心安理得,就要行得正坐得端,面面俱到。那麼具體幾條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負擔起責任、承擔起義務。做完自己的工作,一般就不會有後顧之憂,心理壓力也隨之減輕。
第二:控制私心雜念、落落大方。當被利益衝昏頭腦時,做出有背常規的事,內心極易產生不安的心態。
第三:心態積極向上,方是解決問題根源。同一件事,對於不同心態的人影響大不相同,每天都展現積極的一面,充盈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