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雲175925374

    從漢服和旗袍盛行的時間分析,漢服盛行在宋,元,明時期,款式和時代的遙遠已不再盛行。而旗袍則不同,旗袍是在清朝開始,透過改良成為當今中國最時尚的服裝!我愛穿自己設計製作的旗袍,在此展示出來。

  • 2 # 祖安蔡文姬

    誰不認同“改良漢服”是漢服?我給他頭擰下來?

    首先明確漢服:漢民族傳統服飾

    再明確漢服判斷標準:形制對才是漢服

    最後明確“改良”:漢服的改良指的是不動基本形制的利民設計。比如說暗釦,口袋,內繫帶。

    上面說過“漢服的判斷標準:形制對才是漢服”

    所以“改良漢服”又沒動基本形制,為什麼不是漢服?為什麼不認同?

    想來是有人混淆了“改良漢服”和“漢元素”吧?

    是不是都覺得“兩片式”和“魏晉風”“螺絲釘曲裾袍”“工字褶宋抹”是改良漢服?

    難怪你們會說否定改良漢服……

    因為你沒明白什麼是“復興不復古”。

    復興是復興漢服,不是復興影樓裝和和服,會更不是早期復興錯誤形制。不復古是結合現代,但依然保持原有的骨架,也就是改良,而不是自創形制篡改歷史,以此博得關注從而圈錢圈人氣。

    而以上舉例4個假改良真改涼,自行查閱資料。除了“工字褶宋抹”和“螺絲釘曲裾袍”,其他兩個跟漢服屁關係都沒有,商家拿著“漢服”標籤圈錢罷了。

    最後,漢服在骨不在皮,漢服復興不復古。

    最後的最後,漢服分禮服和常服。有些人整天想著改良禮服,是漢服沒常服給你穿?穿婚紗搬磚嫌棄婚紗麻煩?天靈蓋裡養魚腦子進水了?

  • 3 # vIog

    有時候在想,同樣是把源自胡服的服裝定為國服的朝代,唐朝的圓領袍和“齊胸襦裙”、明朝的曳撒、圓領袍、道袍和交領襖裙可以被漢服圈視為“漢服”,並且還是漢服圈最流行的款式,為什麼民國的國服長袍馬褂和旗袍就被漢服圈開除出漢服的行列呢?  如果說因為長袍馬卦、旗袍是源自滿族服飾就不是漢服,那麼唐朝的圓領袍、現在漢服圈最流行的款式“齊胸襦裙”可是直接拿鮮卑人服飾穿的(相關資料:《孟暉:胡服變作漢衣冠》《“齊胸襦裙”是源自鮮卑人的服飾》),明朝的皇帝賜服曳撒(功能、地位和清朝皇帝的黃馬褂一樣)、道袍等也是源自元朝蒙古人的服裝(相關資料:《明朝曳撒和清朝馬卦類似之處》《道袍也是“胡服”》而現在X服圈最流行的“明制漢服”交領襖裙原來也是東北少數民族的服裝,唐宋時期漢族女性並不穿(穿的都是對襟襦裙、對襟半袖、褙子),一直到元朝才隨著蒙古人的統治流傳到中原地區,後來朱元璋釋出“復衣冠如唐制文”的時候還視其為“兩截胡服”(《相關資料:《明太祖“詔復衣冠如唐制

     唐朝和明朝的圓領袍、“齊胸襦裙”、曳撒、道袍、交領襖裙等等服裝可是證據確鑿源自異族的胡服,而民國國服長袍馬卦和旗袍的起源在學術界卻爭議極大,旗袍就不用說了,一直到民國1925年才出現,而且當時也不叫旗袍,說旗袍源自旗女之袍,只是學術界關於旗袍起源的說法之一,另外還有起源深衣說、起源漢裝襖裙說、仿效男子長衫說。還有,旗人不等於滿人哦,清代漢軍旗人數是滿人、蒙古人八旗人數的幾十倍。(相關資料:《旗袍應為「祺」袍,多年來臺灣服裝界喊正名》《科普貼:旗袍不只有一種起源》 《文獻:“旗袍”和“褀袍”稱謂考

    至於馬卦,早在清代就有好多學者認為其起源於古代漢族的服裝。而長衫,也只是清朝漢族士大夫遵循清朝服制,把明朝士大夫常穿的道袍、直裰改良後形成的,清初滿族人一開始並不穿——主要把道袍肥大的衣身袖子改成修身,大領(交領)改成小領(圓領),和清初滿人的袍服有明顯區別,最大的區別是清初長衫的衣身衣袖相對於滿人的袍服依舊顯得寬博,沒有馬蹄袖、右側衣襟下襬沒缺襟、沒有四開叉依舊保留明朝袍服傳統的兩側開叉。(相關資料:《馬褂源流考

     清初三大明朝遺民之一的王夫之像,穿長衫戴幅巾。  至於唐裝,早在明朝就有極其類似的款式、並且已經成為明末一種主流服裝了,而用“唐裝”這個詞稱呼中式服裝,在民國就已經是了,根本不是X服er想象的那樣是2003年APEC峰會發明出來的。(相關文獻:《唐裝是明朝發明的《如果“唐裝”是“偽唐裝”,那麼“漢服”也應該是“偽漢服

    如果說把源自清朝的民國服飾視為漢服“太屈辱”,是忘了剃髮易服、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史可法、鄭成功,那麼把源自鮮卑人的唐朝服飾視為漢服豈不是忘了X服er整天宣揚的五胡亂華、兩腳羊、一錢漢、冉閔天王了?把源自蒙古人的明朝服飾視為漢服豈不是忘了X服er整天宣揚的崖山之後無中國、四等人、九儒十丐、摔投胎初夜權、陸秀夫、文天祥了?  說到底,還是因為民國懦弱無能,而且結局也十分尷尬導致的,如果民國能像唐朝一樣武力強大、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四夷來賀,那麼民國服飾一定會和唐朝服飾一樣成為漢服圈眼裡最華美的漢服!  如果民國能和明朝一樣不是倒在本朝的腳下,而是被日本人給滅了,那麼民國服飾一定會像明朝服飾一樣成為漢服圈眼裡的民族圖騰,不容別人有一點褻瀆。但是民國兩種情況都不是,只能造成漢服圈對民國服飾鄙夷不屑了,當然,我這樣說肯定有很多人不同意,因為現在漢服圈和動漫愛好者、cos圈、lo圈、jk圈重合融合很大,主流的漢服同袍多數都哈日或者對日本有好感,對於現在的漢服圈來說,凡是日本人有的,都是日本人學我們的、都是我們需要拿回來的被元清斷絕的漢文明,凡是日本沒有的,都是需要摒棄的封建糟粕!嗯,老鐵,沒毛病

  • 4 # 何偉讀史

    說到圈內cos界的大佬汪東城算是很資深了,徐嬌也算一個,她近幾年經常穿漢服宣傳漢服,本應受到很多人喜歡,但是除了局外人,所謂的“漢服圈”內人都不怎麼喜歡徐嬌,這是為什麼?原因有二:

    徐嬌

    1:徐嬌做改良漢服,對於漢服圈內人來說,漢服就是漢服,百分百還原漢服才叫漢服,宣揚改良漢服是對這個服裝的不尊重,也有人說改良旗袍不也受到大眾的認可了嗎?改良漢服更適合我們平常穿。不是更好嗎?

    徐嬌

    2:為了錢,徐嬌做的改良漢服都說是商業的,為了賺錢,根本不是一種情懷,就像你買正品和盜版的區別,就因改良過的漢服不被圈內承認也太冤枉了吧。

    徐嬌

    要我說,故宮都開淘寶做美妝做藝術品了,有時候商業行為也是一種推廣傳統的優勢所在,真正的漢服穿搭繁瑣,冬冷夏熱,真正能傳出去的時候並不多,時代在改變,思想也應該發生變化,畢竟真正的漢服不是人人都能穿得起的,就像和服一樣,改良版和服服飾依舊很受人歡迎。

    徐嬌

    互相不能接受就圈地自萌吧,我尊重你的重現最正確的漢服理念,也請不要笑話改良的漢服。

  • 5 # 256度灰

    一、很多人?

    二、爭議總有,很正常

    三、改良還是不改良,取決於普羅大眾的接受範圍和程度

  • 6 # HIFI教父

    問題本身有問題 作為中國歷史上曾存在過的服飾 旗袍和漢服都沒受到過不認同 更不是很多人不認同 提出或認可這個問題的朋友都有狹隘的漢服情結 旗袍和漢服不是非此即彼的存在 而是可以百花齊放地存在 提問者心底裡是在排斥旗袍 更深層次的心理是在排斥“異族” 不想承認滿族屬於中華民族 這種排斥可以用追溯追溯再追溯來推翻——漢族的形成如果暫時認可為在漢朝 那麼 漢 秦之前 我們就一直在同化 包容 融合民族 到唐朝時已到巔峰狀態。第二 旗袍目前之所以較之於漢服被廣泛地普遍接受 是近代服裝發展史所造就的 從民國時期的學生服開始 就是旗袍的改良(叫演變更確切)到了三十年代的上海灘文化時期 旗袍更是大行其道 只是在建國初期 由於思想建設因素和物資匱乏原因 旗袍才暫時中斷了發展 但都頑強地存在於部分小資情懷的小眾心裡 改革開放剛剛開始 這種壓抑就得到了釋放…………而漢服近期的抬頭 是在物質生活豐富後 對文化的追根溯源 挖掘的產物 關於漢服 無論是從審美和文化上 我都支援弘揚 但如果要透過打壓旗袍來弘揚漢服 反倒顯得漢服的生命力 存在力的弱小 反倒顯得漢服主張者的狹隘 同理 作為生活在廣東的四川人的我 不會透過排斥粵菜來表達對川菜的熱愛 承認粵菜也很好吃並不代表我不愛川菜 這才是一個包容的吃貨 大度的吃貨 吃世界的吃貨 才是一個合格的吃貨 所以 弘揚漢服 不能透過打壓排斥旗袍來實施 更不能把旗袍作為敵人 試圖透過踩在敵人屍體上去走向勝利作為思想 因為旗袍不是漢服的敵人 而是漢服的姐妹

  • 7 # 手機使用者紅塵一粟

    本來穿什麼衣服別人無權說三道四,但有人把穿漢服提高到愛國主義,民族復興的高度,所以大家都要說一說了。我認為漢服這個概念就很模糊,千多年了漢服只能從古畫上看見,沒有標準,什麼樣的才祘漢服?就今天某些人設計出的那個樣嗎,會不會魚目混珠?再說它並不好看,也不適用,所以很多人不喜歡。旗袍為什麼受人喜歡?它並不是因為傳統,而是從當代服裝設計的角度來看,它很美。完美的展現出女性曲線美,所以受到很多女性的歡迎,男性們看來也很養眼。

  • 8 # 有情無心

    覺得漢服吧身材好的雖然穿著好看,但不方便做事,旗袍吧一般女人都能穿,不僅能展示身材,也非常性感,做事也方便

  • 9 # K始

    只要別丟了體現天人合一的各種元素,比如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中正,公平,任督二脈,天圓地方等講究,改良一下也無妨啊。

  • 10 # 懶爸爸育兒日記

    只是利益而已。做漢服早的當然不願創新,就吃先發優勢的頭口水,爽著呢!但畢竟時代不同了,各種不方便,改良漢服百家爭鳴,老牌的有話語權當然要鄙視啊。不說你好不好看,方不方便,不是我的傳統款,都不是漢服!

    這個和現在美國看著中國不爽要搞事情是一樣的。

  • 11 # 未禮漢服

    最直接原因就是漢服斷代了幾百年,人們都不認識,談何改良!

    我一直認為漢服可以改良,要不然也不會出現圓領袍,曳撒,立領這些款式。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復原好已有的款式,做好做精他們,讓現在的人都去認識熟悉漢服。所以,就出現了漢服復興的說法。

    當我們穿漢服出門不再有異樣眼光,不再被認作和服和韓服,不再被認作戲服等;當廣大漢族同袍能在傳統節日著漢服,在重大活動或party 以穿漢服為榮,這時,我覺得就可以談改良創新了。但是,也必須是在有統一標準的前提下適度改良!改良好了,就是漢服的一個款式,改良不好就是在毀我們的傳統服飾。

    舉例子,唐代流行的圓領袍,前期也只是上層社會在穿,沒改變廣大人民漢服交領右衽的穿著習慣,或者說不是主導穿著風向。大明的曳撒也是借鑑少數民族服飾元素,沒改變漢服交領右衽特點。到最後,圓領袍和曳撒改好了,就都是漢服的款式之一!參見大明衣冠圖志。都是大明衣冠的一種形制。

    再舉個例子,大部分朝代的祭祀服飾都是上衣下裳制的,重大活動場所的服飾也都保持交領右衽的基本特點,這就是傳承。漢服的基本特徵沒變,基本的東西不變,再去談創新和改良。

    至此,不喜勿噴~

  • 12 # 多麗琦

    漢服的歷史太久了,漢服每一次的改動都是反映了當時一部分歷史發展的縮影,而旗袍發展的歷史相對於漢服短太多,從歷史發展角度來說,旗袍在當時也是融合了多民族而產生(特別是清朝),況且在當時旗袍在當時盛行的時候也是種類很多,主要是受多文化的影響(民國時期),又統分為京派旗袍(當今較傳統旗袍)與海派旗袍(改良旗袍),在認知裡旗袍的改動在人們的認知裡還是比較開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你最艱難的日子裡,是如何度過的,又是誰陪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