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絡健康

    黃疸可分為早髮型及遲髮型兩種型別:早髮型一般在出生後的兩三天內出現,並在一個星期內達到“頂峰”,半個月後基本可以消退,也即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的時間及達到的峰值都較相似。遲髮型常在出生後一個星期甚至是半個月後才出現,甚至常接著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有的是在生理性黃疸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重。而且,母乳性黃疸比一般生理性黃疸的持續時間比較長,有的長達2~3個月。

    專家指出,但無論是早髮型或是遲髮型的母乳性黃疸,一旦暫停母乳餵養3~5天后,查新生兒的血清膽紅素值可有明顯的下降。因此臨床上常用這種排除法來做輔助性的判斷。由於繼續母乳餵養可使黃疸重新出現甚至加重,因此不少焦慮的家長也會擔心孩子是否有肝炎或溶血問題。這時就應該查查肝和脾以進一步確診。一般來說,出現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兒身體其他情況都良好,能吃能睡而且體重增加也很正常,而且其他肝功能正常,肝和脾都沒增大跡象,查血象也沒貧血症狀。而患肝炎的小兒除黃疸外還伴有厭食、嘔吐及明顯的肝功能異常等,患溶血病的小兒病情一般較重,除了黃疸外還有貧血、肝脾大等症狀。

    如何應對?

    1.光療:藍光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

      許華建議,對於已經確診的母乳性黃疸足月兒,如果血清膽紅素實在太高,超過220μmol/L的絕對峰值,可先透過光療把峰值降下來。

      “研究發現,波長425~475nm的藍光下能使血清膽紅素下降。經這種光線照射後,膽紅素會被轉化並透過尿和膽汁排出體外。”許華特別提醒說,患兒置於光箱前應用黑眼罩(紗布裹黑紙)遮蓋雙目,每小時改變一次體位以增加光照面積,並要注意給小兒補充水分以防脫水。一般應連續照24小時,或間隔照10小時,歇半天后再繼續照,療程為兩到三天。

      而症狀不太嚴重的小兒,每天多曬曬太陽也可以退黃,因為陽光中也有藍光存在。但曬太陽時不能隔著玻璃,要暴露在日光下,如果溫度超過30℃,可考慮讓小兒裸體曬,讓面板盡情接觸日光中的藍光,但要注意遮住眼睛。

      2. 藥治:服用綿茵陳湯助退黃

      臨床上常用茵梔黃注射液來退小兒的黃疸症狀,但日前因山西某公司生產的茵梔黃注射液致一名新生兒死亡,所以有醫院為慎重起見,建議讓小兒改服茵梔黃口服液、茵梔黃顆粒或煲綿茵陳湯。不過專家認為,茵梔黃注射液是已用了30多年的老藥,療效得到公認,這次事故是藥品質量出了問題,配方應沒問題。

      3.餵養:母乳餵養應少量多次

      另外,針對媽媽們關心的是否應該減少甚至停止母乳餵養的問題,許華認為,雖然停餵母乳後黃疸會明顯消退,但母乳為小嬰兒最理想的食品,還是不要隨便斷掉奶,也無需過早採取母乳和配方奶粉混合的餵養方法。除非血清膽紅素的值實在太高,才建議暫停母乳餵養三五天。

      在此期間,媽媽應用吸奶器將乳汁吸出,以保持乳汁的充分分泌,待小兒黃疸減輕後仍應繼續哺乳。此後,即使症狀出現反覆,也不主張多次斷奶,但可適當考慮改變餵養方式,如:改用多次少量的母乳餵養法,並適當給孩子多喝點水。一般來說,隨著小兒的月齡增高,母乳性的黃疸可逐漸消退,且不會對嬰兒的健康發育造成大的影響。 

  • 2 # 兜兜樂

    黃疸是常見症狀與體徵,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臨床上表現為鞏膜、黏膜、面板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於黏膜、面板而首先被察覺。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當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

    長達三個月才退去,純母乳的黃疸可能是母乳性黃疸。

    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保健人員發現有相當一部分新生兒黃疸時間延長了,不但滿月時黃疸不退,甚者可達數月。但可以慶幸的是,這種因母乳餵養引起的黃疸一般僅為輕、中度,很少引發核黃疸。母乳性黃疸,顧名思義,是因為嬰兒餵養母乳而出現的黃疸。過去認為母乳餵養的嬰兒大約只有1%~2%可出現母乳性黃疸,但近年來由於此病逐漸被重視,其實際發病率可能遠高於此值。母乳性黃疸在病因學上可佔新生兒黃疸的82.7%,可為什麼餵母乳會造成黃疸呢?現代醫學認為有以下兩種原因:一、腸-肝迴圈增加

    其發生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是因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腸-肝迴圈增加有關,由母乳本身造成,推測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遊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於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小腸重吸收增加,至腸-肝迴圈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二、腸道菌群

    最近幾年研究認為,母乳性黃疸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由膽紅素腸-肝迴圈增加所致,這種學說較為成熟,並得到驗證,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D在發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兒腸道內β-GD豐富

    2.腸內β-GD活性高

    新生兒小腸中β-GD活性高,為成人的10倍。

    3.膽紅素排洩少

    新生兒攝入不足,腸內蠕動減少或開奶延遲,腸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可使結合膽紅素排洩減少。

    4.膽紅素重吸收多

    有人發現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膽固醇,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黃疸的建議:暫停母乳餵養3天改為人工餵養,奶量以150ml/kg.d計算。暫停母乳期間,應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黃疸消退後繼續母乳餵養。同時給予支援療法:注意保暖,增加熱量、營養,預防感染;鼓勵乳母多次少量餵奶,增加患兒大便次數。嚴重者給以保肝、酶誘導劑等藥物治療。母乳性黃疸預後良好,停餵母乳後黃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導致膽紅素腦病的報道。為了減少本病的發生,應鼓勵乳母早開奶,多次少量餵奶,增加大便次數,減少腸道對膽紅素的吸收,可降低黃疸發生率。另外,要給予患兒以保暖、增加熱量、預防感染等支援療法,防止加重黃疸。

    如果寶媽不是非常清楚寶寶黃疸的病因,分類需要儘快尋求醫院的幫助,有效的治療對您和寶寶都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隨意用藥,盲目使用所謂的“土方子”。

    至於,黃疸消退時間的長短與寶寶的體質與飲食習慣有一些關係,這個我不是很清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和處女座的人相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