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虎
-
2 # 造就
以下是演講實錄,略有刪減。
人類的終極追求是什麼?是沒完沒了的物質?是沒完沒了的科技?還是活得長一點,活得好一點?
AI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但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一個工具;而生老病死,腦科學,這是一門基礎科學,這裡面有太多的未知,這個未知是算不出來的,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腳印去認知。技術和科學是不一樣的,科學是追求客觀真理的過程。
從狩獵到農業到工業到資訊時代的更迭,下一個一定是生命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人類將會迎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我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不太關心跟我無關的科技,我只關心怎麼能活得長,活得好,畢竟活著是硬道理,對不對?
我們是怎麼活的?一個受精卵的形成,就是一個生命生老病死的的開始,其中的核心就是基因,基因決定了你的RNA轉錄和你的蛋白質,只有基因能夠一變二,二變四。
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問題,基因的存,讀,寫。
存,存天下可存之物。
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細胞存起來,把所有的物種世世代代存下去,千萬別燒了,燒了就沒了,“留得青山在”。
讀,讀天下可讀之物。
在顯微鏡的情況下,我們首先解決了傳染性疾病。
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啟了基因科學的時代。
出生缺陷終於可以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得到確認和控制。我們提出了一個聾啞盲傻清零計劃。
華大有六千職工,這幾年生了1200個後代,沒有一個有已知的聾啞盲傻。如果華大能夠做得到,是不是深圳就能做到,是不是中國能做得到?
最可怕的是腫瘤,它的形成是一個基因到細胞的變化過程。
就像一個社會一樣的,單個細胞的變化就像一兩個人變壞了,小偷小摸,沒人管他,慢慢地他就變成一個小流氓集團,最後變成一個黑社會。從基因到腫瘤是一個需要很多年的發展變化,也許是十年二十年。
但是基因的變化,核磁共振發現不了它,CT發現不了它,只有透過早期基因測序能夠發現它。
寫,寫天下可寫之書。
我們讀了,能不能寫?這是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基因能不能編輯,生命能不能合成的問題。
今天這場未來大會,大家談論的都是未來怎麼樣,而我們把未來搬到了今天,我們玩真的,我們不談玄的。
這是我們三月份的一個合成專案,又是一個《科學》的專題,中間有四篇我們是主要參與者。哈佛大學研究人類合成生命的楊璐菡和George Church(喬治·徹奇)說10年就能合成一個人,我們3月份這個專案,又把這個時間變成5年。
所以我才說我這個人比較貪生怕死,比較“關心自己”。未來世界怎麼樣,人有沒有工作,你管得著嗎?那是政治家的事情,我們先管好自己,活著就能看到他們的想法對不對。
讓基因科技造福人類。對我們來說,就是三個H,永遠保持健康(Healthy),永遠保持快樂(Happy),永遠保持希望(Hopeful)。
我相信,透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在生命科學時代,中國有可能從追趕者變成一個領導者。前提就是你得活著,對吧。
中華民族的復興,在於我們得活得長,活得好。
-
3 # 鎂客網
汪建,華大基因董事長,華大集團創始人之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名譽院長,深圳市登山戶外運動協會榮譽會長,深圳市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他被稱為基因“教父”,插過隊,留過學,學了西醫,又習中醫。當過研究員,正任董事長。半生獻身科研,半生投身產業,夢想是希望造福全人類。
7月8日,在造就未來大會上,華大董事長汪建帶著他的實踐經歷,和我們描繪了有別於“預測”的生命科學時代。赫拉利與汪建的辯論圍繞著人工智慧這個話題展開。在《未來簡史》這本書中,赫拉利認為,隨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傳統的人文主義面臨挑戰。而且,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了不僅是改變外部世界,而是人類開始改變自己內部的世界。
《未來簡史》這本書引發了全球關於人工智慧以及未來世界的社會形態和生命形態的思考和熱議,儘管赫拉利承認AI是一種工具,但他以為,AI的確會改變人類賴以生存的某些原則,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甚至人類社會很可能出現一種新的威脅,就是權利的轉變,汪建說“五年就能合成一個人”的意思不是五年內讓合成人面世,而是五年內人類將真正具備這項技術,但合成一個人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涉及了很多倫理道德,我們可以利用這項技術去改善、解決當前存在的一些生命缺陷、生態缺陷,做一些造福世人的事情。
從生物學的角度想,即便是AI合成人肯定也是要透過基因這個渠道的,這點AI和基因並不矛盾,之前就有谷歌科學家透過蘋果和AI技術合成人類的耳朵,這項技術在五年內是很有可能更進一步的,所以基因+AI才是真正未來可以合成人類的利器。
-
4 # IT168企業級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華大基因汪建說的“五年就能合成一個人”,並不是指五年內合成人將面世,而是指這項技術可能橫空出世。畢竟合成人除了要面臨技術難題,還會涉及很多倫理道德問題。
那麼,“合成人”是否具有技術可行性呢?
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員、36歲的 Josiah Zayner改造了自己的DNA,成為全球首例正式公開的基因改造人。他自行設計了一套基因療法,透過注射,試圖去除抑制自己左臂肌肉力量的蛋白質,從而賦予自己超強的臂力。Zayner預計,實驗以後,他左臂肌肉細胞的DNA就會變化,但是現在還沒有任何實驗可以驗證這一點。
-
5 # IT168企業級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華大基因汪建說的“五年就能合成一個人”,並不是指五年內合成人將面世,而是指這項技術可能橫空出世。畢竟合成人除了要面臨技術難題,還會涉及很多倫理道德問題。
那麼,“合成人”是否具有技術可行性呢?
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員、36歲的 Josiah Zayner改造了自己的DNA,成為全球首例正式公開的基因改造人。他自行設計了一套基因療法,透過注射,試圖去除抑制自己左臂肌肉力量的蛋白質,從而賦予自己超強的臂力。Zayner預計,實驗以後,他左臂肌肉細胞的DNA就會變化,但是現在還沒有任何實驗可以驗證這一點。
回覆列表
日前,華大基因汪建在講座中突發驚人之語:活得長獲得健康獲得快樂,是我最關心的事情。基因合成技術突飛猛進,五年就可以合成一個人。人工智慧只是個技術,基因才是人的根本。人工智慧和基因合成人,相去甚遠。那麼百度寄予厚望、鉅額投資的人工智慧,以及國外網際網路巨頭引以為傲的AI、VR,豈不是空歡喜一場?!
科幻電影《真實的人類》裡,基因合成人Niska對人類有過傷害行為, Anita有愛情的表現。這和機器人不同,在劇中,或者大多數科學家眼裡,是這麼認為的。我們可以認為基因合成人是超越機器人的,兩者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更接近人類,更自在(哲學名詞),後者是人工智慧,是人造物。正所謂物是人非,呵呵。
那麼在現實中基因合成人走到哪一步了呢?華大基因汪健所說基因合成人真的五年內可以實現嗎?百度為打翻身仗的所有努力會付諸東流嗎?AI、VR是一場遊戲一場夢?
2016年,一批科學家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不允許發表文章和接觸媒體。但是資訊依然洩露,HGP指的是人類基因組計劃,可能大家有所耳聞。不過從屬於改計劃的HGP2,大家可能就不清楚了,這就是恐怖的“人類基因組合成計劃”。
這個計劃意圖在十年內“合成一個細胞系裡的完整人類基因組”,這意味在生物學意義上,製造出一個沒有父母的“人”
,而不是機器人或者人工智慧。今年3月,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透露,第一個人工再造真核生命體已經實現,此乃人類基因組合成計劃的重大突破。他並不認為機器人和基因合成“人”是同一個命題。當時華大基因在投資機構的熱捧之下,股票大漲百分之八。
華大基因股票或突然爆發,投資機構當然不會無動於衷,研究院可要忙活一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