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兩糯米

    孔子曾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強調的是正身立己,只有當自己正直了,才有權力去勸說別人。

    由此可見,“身教”比“言傳”教育效果更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同樣也應該做到“教兒教女先教己”,以身作則,而不是成為嘮叨的父母。

    父母為什麼要做到“身教”勝於“言傳”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

    “兒童可以透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孩子的眼睛就像一臺照相機,每天都在自己的眼中記錄父母的形象。父母的行為,就像一面鏡子,每天都直接影響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的養成。

    過多的嘮叨只會讓孩子失去信任

    教育需要一種智慧,講大道理充其量是一種知識,道理講多了,孩子便充耳不聞了,更糟糕的是,孩子會因為父母的嘮叨產生爭執。

    家庭教育中有一種叫超限效應的心理。超限效應有一個故事。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 捐款。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就有點不耐煩了,於是決定 只捐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就決定 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 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拿了2元錢。

    馬克·吐溫這個惡作劇揭示了一個心理學現象——“超限效應”。

    意思就是說的越多,說服力越弱,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犯錯,父母三番五次地批評,過多的嘮叨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變成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會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

    如何做一個不嘮叨的父母

    身教: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就得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要更加註意如何對孩子起到榜樣作用。在孩子面前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時刻記住自己是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來教育孩子。比如:在公交車上看到老人或孕婦要主動讓座。

    這樣孩子看在眼裡,覺得父母是這樣做的,理所當然的自己也會去學著做,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好。

    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

    當父母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或是想要孩子一定要記住的問題的時候,如果多次進行重複,這對孩子來說等於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麵子;

    或者當孩子對世界有各式各樣的好奇和天真的語錄,粗暴地否定他們的幻想給予嘲笑,那麼會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以及損害孩子的人格塑造。

    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

    宋慶齡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 2 # 青柳青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老師這個職責也會從出生貫穿到整個青少年結束,也就是高中畢業離開家。所以父母的責任很重大,不但“養”,還要“育”。

    教育是要“言傳身教”,兩者缺一不可。而很多時候,“身教”更勝於“言傳”,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有樣學樣。

    媽媽挑食不吃肥肉,孩子可能也會挑食,不吃肥肉。爸爸脾氣暴躁,老教訓人,孩子也一定脾氣倔強,喜歡爭辯。所以,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做孩子效仿的榜樣。

    1、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言行不一,會給孩子留下糟糕的印記,形成多面的性格。

    2、在孩子面前,把小小的私心藏起來。儘量表現出正能量來,比方說給老人讓座 ,幫助有困難的人,尊重老人、餐桌禮儀等等,孩子有樣學樣,從小形成善良寬容豁達的好品質。

    3、在學習這方面,父母應該多看看書,哪怕裝也要給孩子一個印象:爸爸媽媽愛讀書學習,讀書學習是很重要的。你經常翻書,潛移默化,孩子也會養成有空閒就摸書的習慣。

    4、“言傳”也一定不能少,邊做也要邊說。比如幫助別人,你就順便說“每個人都會有困難的,互相幫助才能渡過難關。”

    也許孩子越大,父母的“”言傳”就會越多,因為孩子越長大越有主見,可能不再崇拜父母,而去模仿他心中的偶像去了。所以家長要多觀察,不對的地方就要經常提醒、嘮叨。

    只要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成長,無論是“言傳”還是“身教”,家長都應該努力做好。一定要是正能量。

  • 3 # 漯河劉小寶

    “身教勝於言傳”,在家庭中做個不嘮叨的父母。

    首先,我是贊成這個觀點。現在的時代日新月異,變化萬千。小孩子們接觸到的新生事物也比較多,都不再是爸爸媽媽身邊的跟屁蟲。父母過多的說教和嘮叨,他們是不會喜歡聽的。

    孩子最不喜歡爸爸媽媽整天在耳邊說:“快起床了,再不起來就遲到了!”

    “快吃飯了,再不吃飯,飯就涼了!”

    “快睡覺了,再不睡覺,就要打屁股了。”

    他們喜歡悄悄地觀察大人,觀察父母。看看爸爸媽媽都在幹嘛?

    爸爸媽媽喜歡看電視,孩子也喜歡看;爸爸媽媽喜歡打麻將,孩子也會搓兩吧;爸爸媽媽喜歡玩遊戲,孩子就是遊戲高手;爸爸媽媽喜歡看書,孩子就會是個小書蟲。爸爸媽媽喜歡學習,孩子就是個小小的科學家。

    嘻嘻,爸爸媽媽就是孩子們心中的一面鏡子。什麼妖都能給您照出來,您不服不行。

    所以,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陪在孩子的身邊,做好自己的事情,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送去心靈的疏導和撫慰。

    1: 當孩子陷入無助和迷茫的時候,用Sunny般溫暖的愛心,去呵護他們,保護他們幼小的心靈,不受到傷害。

    2: 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用積極健康的情緒去快樂地生活。

    3: 帶孩子去做戶外運動,練就一身健康的體魄。

    4: 要時刻保留和孩子溝通的橋樑。比整天在孩子身邊嘮叨強得多。

    不知道我的回答,您滿意嗎?祝您閱讀愉快,感謝關注。

  • 4 # 半隻文藝貓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就是身教勝於言傳。

    1、如果你想讓孩子別撒謊;那麼身為家長的你對於承諾過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2、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出口成章(髒);那麼身為家長的你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別當著孩子的面罵人或者罵人時千萬別讓孩子聽見。

    3、如果你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身為家長的你一定要自律。

    4、如果你想讓孩子喜歡讀書和學習;那麼身為見長的你一定要養成看書的習慣。

    5、如果你想讓孩子遵守交通規則,那麼身為家長的你和孩子散步逛街時請千萬別闖紅燈。

    ……

    如果身為家長的你連自己的管不好,那麼請問你如何管好自己的孩子呢?又如何讓孩子自願服從你的管理呢?

  • 5 # 王子育兒觀

    作為一個小學四年級男孩的媽媽,在養育兒子的這些年裡,我時刻警醒自己,不要做一個嘮叨的媽媽。

    然而有一次我在提醒兒子第二天考試要認真檢查試卷的時候,兒子很不耐煩地說:“媽媽,你能不能別嘮叨了?”

    那一刻,我突然驚醒了,我那麼用心地不想做一個嘮叨的媽媽,怎麼還是成了兒子眼中的嘮叨媽媽了呢?問題出在哪裡?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

    父母為什麼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說?就是因為從心理上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能把某一件事做好,才會反覆地告誡孩子應該怎麼做。

    比如我提醒孩子認真堅持試卷,是因為他每一次都會因為粗心而漏掉題目不做,或者草稿紙上寫得對,謄到試卷上就寫錯了的情況,我才會反覆提醒他的。

    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因為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不信任孩子,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肯聽。

    其次,孩子對父母的不聽從。

    但是父母越是提醒孩子越是反感,更不願意聽父母的話,很容易形成條件反射,就是父母說什麼,孩子都不肯再聽。

    我兒子當然知道試卷做好要檢查,但是他的粗心導致他經常找不出錯誤在哪裡,然後成績考得不好,又會被我批評,他其實心裡也不好受。

    如果我只是提醒一遍,他會很愉快地接受,在考試的時候反倒會更認真,正是我的反覆提醒反倒讓他越發不耐煩。

    那麼知道了父母嘮叨的根源,我們其實應該這樣改正:

    協助孩子做好規劃。

    孩子每天要做哪些事情,比如什麼時候寫作業,如何收拾書桌書包等,父母可以協助孩子做一個詳細的計劃表。

    計劃表做好以後,父母只需要稍微提醒孩子,根據進計劃表來執行就可以,這樣能避免父母每一件事嘮叨幾遍的情況。

    提醒孩子自己總結。

    孩子成績考得不好,很多父母會反覆嘮叨指責,孩子越聽越煩躁,不如帶著孩子一起總結錯誤在哪裡,下一次如何避免。

    然後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總結每一次的成績失誤在哪裡,他們自己總結的經驗教訓,遠比父母的嘮叨更容易改變他。

    總結:

    設身處地想一想,我們小時候也很反感父母的嘮叨,現在我們當父母了,當然也要儘量做不嘮叨的父母。

  • 6 # 一月愛八月

    “身教勝於言傳”,家庭教育中如何做一個不嘮叨的父母?

    我認為是身教和言傳都重要,家庭教育中我們要做嘮叨的父母。

    第一, 在很多人眼中嘮叨是一個貶義詞,覺得一個家庭有一個嘮叨的媽媽,真的太痛苦了。請問你們是嘮叨的父母嗎?如果是恭喜你們做的非常正確,

    如果一個家裡,沒有一個愛嘮叨的媽媽,那孩子說話肯定晚,嘮叨也有很多好處呀!你看孩子,很早就會說話了呀!父母對孩子有多嘮叨,證明就有多愛這個孩子。

    如果有天父母不嘮叨了,我們還不會習慣。包括妻子對丈夫的嘮叨也是一樣,有多愛就會有多嘮叨。

    所以我們要做嘮叨的父母,愛等於嘮叨。

    第二,如何正確的做一個嘮叨的父母。

    昨天我帶孩子出去玩,看見一個孩子在快速的奔跑,一位媽媽在旁邊大聲喊著:“小心,別摔了。”話還沒有說完,孩子就摔在地上。這時這位媽媽,趕緊跑過去一邊抱起小孩一邊說:“看看,老是跑這麼快,叫你別摔跤了,你反而摔跤了。”這才是嘮叨。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對孩子說:“不要玩手機啦!”“不要看電視啦!”“不要浪費時間”“上課不要走神哦!”等等。這樣的話,我們父母經常說,天天說,而孩子呢?聽到得永遠是:“玩手機”“看電視”“浪費時間”“走神”我們傳遞給孩子的是消極的思想,這些才是真正的嘮叨。

    正確的嘮叨的父母,應該直接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而不是說這些消極的和不該做什麼?

    我們應該怎麼直接告訴孩子該做什麼呢?

    1,比如孩子在玩手機的時候。我們不要說:“不要玩手機”,我們應該說:“孩子我們去學習吧!”

    2,比如當孩子浪費時間的時候。我們不要說:“不要浪費時間”,我們應該說:“請珍惜我們的時間”。

    3,比如孩子磨蹭的時候。我們不要說:“不要磨蹭了”,我們應該說:“請加快我們的速度”。

    4,比如孩子上課開小差的時候。我們不要說:“孩子上課別走神”,我們應該說:“孩子請認真學習”。

    正確嘮叨的父母,會把否定,消極的話語,變為肯定,積極的話語,這樣孩子收到的就是肯定與積極。

    我們任何人都不希望得到否定,孩子也是一樣。

    我覺得嘮叨並沒有什麼不好,孩子不對的地方,我們需要用言語指出,並把正確的方法告訴孩子。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我們是父母,我們有這個責任教孩子怎麼做。如果我們不正確的嘮叨,孩子怎麼能明白呢?

    正確嘮叨的父母,還應該做到,多用耳朵聽。

    我和我的孩子是好朋友的關係,我們在一起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在這點上面,我和我的孩子都是話嘮。

    孩子很多小秘密都會講給我聽,我會認真聆聽他給我講的每一句話。他講驚訝的時候,我會有驚訝的表情,他講開心的時候,我會跟著哈哈大笑。他講悲傷的時候,我會表現出難過。

    所以孩子什麼事情,都願意和我分享。

    作為父母的我們,我們要學會聆聽,要去聽孩子給我們分享的每一件事情。

    你這樣做了,孩子也學會了聆聽,我們父母說的每一句話,孩子都會認真聽,並且理解我們父母講的每一句話。

    從現在起,請做一個愛聆聽的,正確嘮叨的父母!

  • 7 # 酒多無益談育兒

    對孩子教育,真的是說不如做,多說不如少說。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行動一遍。

    小孩子就是白紙一張。沒學到多少東西,對許多東西理解不透。

    有時候爸爸媽媽,讓孩子做什麼?或者處理孩子遇到的矛盾時,也不管孩子懂不懂?總是大聲斥責,孩子小有屈無處辯,只能違背自己的意願,跟著爸媽的指揮棒走。時間久了孩子就逆反。

    對孩子教育,少說多做。孩子自然會跟隨爸爸媽媽的行為模仿爸媽的行為方式。

    比如,我家的兩個孩子,大的2000年出生,小的2012出生。大的大,小的小。碰到許多朋友問我,孩子聽你倆誰的話?

    我如實回答,聽他媽的話。

    是的,我的話多些,老不管用。孩子的媽話少,說一句當一句。我苦口婆心的說,反而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孩子媽冷不丁說一句,卻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又比如,小兒上幼兒園學前班,每天下午放學,老師佈置有作業。我督促小兒寫字。

    放學一路上,就給小兒說,兒子呀!你好好學習,好好寫作業。長大了,你就能考上好大學,有個好工作。將來你,想吃啥吃啥,想玩啥玩啥?

    說的多了,小兒就不耐煩了。說,爸!你別說了,我聽著就煩了。

    回到家,一看到小兒寫字時癔症,東張西望,搞小動作,我就一連串的說教。讓小兒煩不勝煩。說,爸爸!你別再說了,我歇一會兒就寫。弄得我是一臉無奈的表情。

    後來幾次,回到家,我也不說了,也不催小兒寫作業了,硬忍著!

    最後反而是小兒忍不住了。有幾次放學回家,見我沒提醒。就自言自語說,我去寫作業去!

    這樣挺好!我忙我的事,小兒忙他寫作業的事。

  • 8 # 紅袖添香夜讀書之星仔

    嘮叨,唉,呵呵……

    看過《大話西遊》的人,無疑對嘮叨界的天王唐僧敬佩到五體投地吧!用嘮叨把兩個牛妖都逼得自殺了。藝術有很大誇張的成分,那麼現實中呢?

    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以《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文學作品聞名於世。到後來,他的每一句話,包括“該睡覺了”都被人們記錄下來。可是,82歲的託翁在個風雪交加的夜晚離家出走,去世前最後一句話是“別讓我的妻子來”。當他妻子說,是我的嘮叨害死了你們的父親時,沒有一個子女說出安慰的話。是啊,幾十年如一日地嘮叨,抱怨,最終把這位文豪逼入絕路。

    研究犯罪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在幼兒時期,父母應該嘮叨,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讓他感知父母的陪伴,建立初步的安全感。 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長大,有了自己的認知時,就會覺得父母的嘮叨很煩,出現逆反,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語言有時是有力的,有時又是蒼白的。嘮叨,是心理矛盾的一種折射。希望掌控住孩子,又感覺自己掌控不住。於是,只能透過不斷提醒,提醒,再提醒的方法,在孩子眼裡,就成為無休止的嘮叨了。

    我女兒上三年級了,從五歲開始,就不愛聽媽媽的話了。因為她說得太多,一件事重複地太頻繁,孩子就有了情緒。於是,我接管了女兒的教育,我很少直接說,你不該做這件事,做那件事,這樣是不對的,那樣是不應該的。而是,和她一起分析為什麼不能,問她你覺得對不對。而且,我一直堅持,不輕易答應孩子的要求,只要答應了就完成。如果有特殊情況無法完成,給她道歉,並給合適的補償。以對待朋友的方式和她交流,同樣,對等的是她答應我的事情也必須完成。 就這樣,到現在,不能說她品學兼優,起碼有點樣子。今年二月份,在舞蹈班訓練前橋時,翻下來時受了傷,休息了快一個月。也沒有提出放棄舞蹈,和她聊天時,她說:“我看見爸爸在足球場是受了傷,還能堅持比賽。我想,我跳舞也要堅持下去。” 身教大於言傳。父母就是子女的一面鏡子,孩子許多東西是模仿父母的。

    舉個例子吧!現在,很多學校都安排孩子有半小時閱讀時間,需要發閱讀影片。我愛看書,也堅持讓她閱讀,慢慢她覺得看書也很有趣。半個學期裡,她看了快三十本書了,獲得了“讀書之星”。班裡,很多孩子發閱讀影片都在應付,有個孩子讀《神筆馬良》兩個多月了,還沒有讀完。據我瞭解,他父母沒有人愛讀書,每天手機不離手。你天天在抱著手機看影片,刷朋友圈時,給孩子反覆說要多讀書,孩子會相信嗎?

    嘮叨,抱怨,只會讓你發洩一下情緒,對於解決問題起不了作用,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所以,少說多幹,把孩子培養好,是父母最大的修行!

  • 9 # 寶媽共學園

    “身教勝於言傳”,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個不嘮叨的父母?

    在我看來,“言傳”不等於“嘮叨”,“身教”、“言傳”同樣重要。

    “嘮叨”只是一種不恰當的、不被人接受的表達方式罷了,將其換種方式,便會效果很不一樣。

    比如,週末了,我們帶孩子去朋友家玩,孩子玩得很開心,一直沒有要走的意思,可是,已經比較晚了,必須要回家了,這時候你會怎麼跟孩子說呢?

    “寶寶,不玩了,回家了。”

    “媽媽,我還想再玩一會兒……”

    “好吧,再玩五分鐘。”

    (五分鐘後)

    “寶寶,快點兒,收拾收拾,回家了。”

    孩子無動於衷。

    “你聽到沒有啊,”順手奪下孩子手裡的玩具,“趕緊走了!”

    孩子開始哇哇大哭,“再不聽話,以後不帶你出來玩兒了啊!”

    在孩子哭哭啼啼下,連拉帶拽地回家了。

    我們可以自己回想一下有沒有做出過類似這種情況的事情。

    其實,這也是屬於所謂的嘮叨,一切都是你要怎樣,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直處於被要求的狀態,沒有自主性,如果我們被別人這樣說,會不會也覺得很反感呢?

    如果把上面的例子換種表達方式,可以怎麼說呢?

    “寶寶,天已經很晚了,媽媽要回家了。”

    “媽媽,我還想再玩一會兒……”

    “好,媽媽再等你五分鐘。”

    (五分鐘後)

    “寶寶,媽媽走了啊。”說著就往門口走去。

    孩子一看,媽媽真的走了,趕緊放下手裡的玩具,跟了上去。

    那在這個案例中,既有言傳,又有身教,只是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產生不同的反應。在第二種表達方式中,更容易調動孩子的自主性,不是“你要怎樣”,而是“我要怎樣”,這樣的表達還會讓孩子反感嗎?

    另外,言傳和身教往往是同時出現的,相互配合,不存在哪一個更重要的情況,因為兩者同樣重要。

  • 10 # 今託管

    小時候,我們討厭父母的碎碎念,長大了,我們卻變成了孩子眼中的嘮叨父母。我們都知道,沒人會喜歡嘮叨不停的說教,父母的嘮叨往往處於善意,或者是希望引起孩子的重視,又或者是擔心孩子遺忘重要的事件……

    事實證明,嘮叨似乎並不能達到我們理想中的結果,甚至有可能最終的結果與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背道而馳。父母對孩子嘮叨非但不能改變什麼,反而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差,讓孩子更叛逆,越來越不聽話,使孩子沒有自信,害怕犯錯,越來越膽小……所以,父母應該避免對孩子無謂的嘮叨。

    如果父母也對自己反覆的嘮叨感到厭煩,我們可以嘗試這麼做:

    一、剋制情緒,學會等待。

    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往往都是過高的,但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心智和能力並不成熟,我們不能像要求成年人一樣去要求他們。

    成長是需要時間的,這個時間也不會因為家長的嘮叨就會變快,所以,做家長的必須要學會等待,要剋制住自己的急躁情緒,因此,做家長的要學會等待,給孩子一定時間去轉變,要允許孩子有所反覆。

    二、只說一遍。

    父母時常要提醒自己:說得有沒有效果才是最重要的!嘮叨不但沒有實質上的教育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厭煩、焦躁的情緒。所以時刻提醒自己,少嘮叨!

    家長對孩子說事情的時候,一定要突出重點,挑選有分量的話講一兩遍就可以了,不要對孩子反反覆覆地嘮叨個沒完,如果你對孩子沒有把握,可以再給他解釋一下其中的要點。要知道,嘮叨在大多數時候是不動聽的,說多了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做到凡事點到為止。

    三、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很多家長喜歡翻舊賬,只要孩子犯了錯,許多年前的陳芝麻爛穀子都會被拿來說事,家長越說越激動,越激動越來氣,越來氣就會說的越多,說的越多也就越嘮叨。

    家長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應當就事論事,犯的什麼錯就說什麼錯,哪次犯的錯就說哪次的錯,聯想太豐富了只能讓孩子覺得你太煩人、太嘮叨。

    四、給孩子自主權,少說多做

    父母愛嘮叨實際也是對孩子的控制慾望太強 。我們要知道,成長,從來都是自己的事情。我們應該多給孩子自主權和自由的空間,鼓勵他獨立做事,等孩子真正需要我們的時候才適時的提醒或給意見。

    因此,父母與其嘮叨孩子“多讀書”,不如自己以身作則多看書。與其嘮叨孩子“少看點電視”,不如自己少看電視、少玩手機。

    有些孩子不願意聽的話,家長就是說再多遍也沒用,只會招孩子煩。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更多的去理解孩子,找到更有效的溝通方法,以最恰當的表達方式,讓孩子聽話,才是最省力、最有效的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三十的人還沒結婚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