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鄰人
-
2 # 陳思進
這個問題太大了,不可能在一個問答之中三言兩語談清楚的,正好剛看了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裡面採訪了很多前矽谷科技公司的前高管和投資人,就選摘其中部分內容作為對這個問題的迴應吧。
首先要說的是,上癮,幾乎成了所有社交App追求的東西。
谷歌前道德倫理設計師的特里斯坦說,當年他在谷歌做郵箱設計時,意識到一個問題,歷史上從來沒有過50個左右的20-35歲的加州工程設計師做出一個決定,就能影響20億人,影響他們做出從來沒有預想到的想法或決定——當用戶早上醒來,谷歌郵箱就告訴他,應該這樣工作。工作、文化、生活的意義,都來自一個鬼鬼祟祟的第三方操縱。而谷歌內部,沒有一個人想把郵箱做得不那麼致癮。
紀錄片截圖:特里斯坦·哈里斯——谷歌前內部道德設計師
特里斯坦發出這個呼籲後,很多工程師都贊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Facebook(臉書) 的早期投資者羅傑·麥克奈米說,矽谷的前50年,IBM、谷歌、英特爾都製造軟體或硬體產品賣給顧客,商業模式簡單而良好。但過去十年,矽谷最大的公司一直在“販賣顧客”。
網際網路時代以前,人們所發明的東西,都是為大眾服務的,腳踏車、汽車、計算器,它們是簡單而中性的工具;當網際網路時代興起後,技術慢慢演變為向人類索取、引誘甚至操縱並從人身上獲利的工具,已經由以人為主動型技術環境,轉變為以人被動接受的、致癮操縱型的技術環境。社交媒體不再是等在倉庫裡等著人去騎行的腳踏車,或駕駛的汽車,而是會自我學習、分析、操縱、致癮的東西。
很多矽谷大公司的大佬都很警惕這個問題,比如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的小孩,童年就被要求與電子產品完全隔離。
這正是《紐約時報》2018年的一篇文章所說的,“技術專家知道手機的真面目,所以他們很多人決定讓自己的孩子遠離這些東西。”
雷慢曾說過,網際網路是一個餵養型的社會。這種餵養是經過大資料分析、機器學習決策後,推送給人的。
這也是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對“異化”一次觀點所說的,人作為客體被動地接受體驗世界和自身;“物凌駕於人之上”。就像系統演算法凌駕於外賣快遞員之上。機器流水線凌駕於工人之上一樣。
點到為止吧。
回覆列表
演算法,廣義演算法是解題方案准確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演算法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簡單的理解就是處事的邏輯流程和執行策略,是一些列行為過程的集合。狹義的演算法是計算機出現之後,對於給予計算機指令的一系列指令,特別是完成較為複雜指令的程式被統稱為機器演算法。
簡易演算法流程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