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xiao小小李子
-
2 # 壹父母
兒童最重要的成長任務之一是個性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的、唯一的身份形成。從出生開始,根據兒童氣質的一系列特徵,已經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徵。這些特徵幾乎是遺傳決定的,並將繼續對個體的行為起影響作用,因此,它們可能是個性的先驅。
自我是個性化的焦點,而兒童期的大部分時間被致力於尋找“我是誰”這一問題的答案。孩子在研究自我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有意識的幫助孩子區分以下三個要素:自我意識、自我觀念和自尊。自我意識一般在兩歲時出現,之後自我觀念形成並逐漸得到加強——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成年。自尊同樣在整個學齡期間發展變化,並逐漸發展為一致的和現實的。
兒童首先需要解決他們的身份認同問題,只有他們能夠完成這一特殊成長任務,才能成功的進入成年,並不再繼續被生活中的角色混亂所打擾。
兒童對自己的想法如何既取決於他們的認知發展,也取決於他們的社會經歷,尤其是他人的期望和態度。這在受虐兒童的發展研究中得到證實。虐待對兒童自我的形成有著嚴重影響。家庭毫無疑問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搖籃。
-
3 # 中科院學姐Jennifer
兒童的自我意識分為內部和外部,內部影響因素主要受生理上的、和認知水平發展的變化所影響,而外部自我意識的影響則來自於家庭、社會、學校、同伴等因素。
兒童何時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新生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一般兒童到了9個月大的時候,他有了內部自我意識的知覺,最經典的實驗:紅點測試。
實驗者將嬰兒面前放置一面鏡子,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這個嬰兒發現自己動一下,鏡子裡的那個人也動了一下,實驗者趁孩子不注意,在寶寶的鼻子上點了一個紅點,再次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這個寶寶用手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那說明他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你可能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呢?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知覺。直白點說就是“我是誰”,一個對自我有著清晰、中肯評價、貼近於真實自我的孩子,他心理會比較健康,且更容易取得成就。
而沒有自我的人,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容易喪失自我、人云亦云,產生自我否定、自我懷疑等消極的低自尊行為,極端表現為精神病患者。
自我意識又包含哪些個方面呢?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芽,我們將要從至少以下4個方面,培養孩子的自我。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一、告訴孩子,“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身體上
二、告訴孩子家族的故事和他自己的成長故事——歸屬感
三、在制定目標和計劃執行過程中調整他的自我意識——自我控制感
四、鼓勵孩子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客觀評價自我
五、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緒
總而言之,自我意識中最最重要的兩大感受,第一歸屬感,第二自我控制感。當一個孩子知道無論我做什麼背後都有父母強大的家族支撐我,那麼他的歸屬感很強,他不畏懼外部危險,敢於接
受挑戰。一個能夠獨立生活,對自己人生有著明確的目標且一點一點努力實現的,那麼這個孩子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就很強,他將來更有可能取得大成就。
回覆列表
1、透過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體驗成功感自豪感,確認自我價值。
2、 營造一個良好家庭心理環境,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繼而發展到正確評價他人。
3、 正確地性別教育,使孩子確定認可自己的性別角色。
4、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加強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與理解,調控自己的行為,增加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