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光無悔
-
2 # 船長趣談
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派鄧艾、鍾會率大軍攻滅蜀漢。景元五年(264年),鍾會與姜維脅迫魏軍眾將謀反,結果失敗被殺。鍾會失敗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事發倉促,沒有做好準備,一方面是沒有獲得魏軍眾將與蜀地民眾的支援。
一,曹魏滅蜀
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派鄧艾、諸葛緒、鍾會率領十八萬大軍分三路伐蜀。大軍出發前,司馬昭就已經料到鍾會可能反叛,認為大軍滅蜀後將士思歸,不會跟隨鍾會作亂;蜀漢滅亡後蜀人喪膽,也不敢跟隨鍾會作亂,所以就放心的讓鍾會領兵伐蜀。
很快魏軍就逼近成都,迫使劉禪投降,蜀漢滅亡。鍾會滅蜀後野心大增,圖謀取代司馬昭,便首先誣陷鄧艾謀反。司馬昭知道鍾會是誣衊鄧艾,但是他也對鄧艾居功自傲不滿,便以此為藉口逮捕鄧艾。鍾會見威脅自己謀反的最大障礙被抓,便與姜維加緊了反對司馬昭的計劃。
二,鍾會之亂
司馬昭在派人逮捕鄧艾的同時,親自率大軍前往長安,震懾鍾會。鍾會聽聞司馬昭親自坐鎮長安後,驚慌不已,認為自己背叛司馬昭的圖謀已經暴露,便被迫與姜維商議提前舉兵。鍾會認為自己事成可以取代司馬昭成為曹魏權臣,事敗也可以效仿劉備割據巴蜀。
景元五年(264年),郭太后(魏明帝皇后)去世。鍾會在成都宴請曹魏眾將,聲稱郭太后死前給了自己遺詔,讓自己討伐欺君罔上的司馬昭。曹魏眾將自滅蜀之後都得了蜀地財寶,都想要回家,不想再打仗了,因此對鍾會的做法並不認同,也知道鍾會的遺詔是假的,所以都沉默不語。
鍾會見眾將不太願意,便說自己已將成都內外團團包圍,誓死為大魏效力,除掉那些跟隨司馬昭的叛臣。眾將無奈,只得假意同意願隨鍾會討伐司馬昭。丘建與胡烈知道鍾會不是司馬昭的對手,早晚會失敗,便派親信偷偷到軍營中散佈謠言,稱鍾會與姜維密謀,圖謀殺盡魏軍將士,割據巴蜀。魏軍將士信以為真,便對鍾會發起攻擊,將其與姜維殺死。
總的來說鍾會並沒有做好反對司馬昭的準備,在司馬昭的震懾下被迫提前舉兵。曹魏將士對鍾會討伐司馬昭並不支援,使鍾會迅速失敗。蜀漢舊臣中只有姜維等少數人支援鍾會,但姜維支援鍾會的目的只是為了借他之手復興蜀漢,削弱巴蜀之地魏軍的實力,並非真心支援鍾會佔據巴蜀。多數蜀漢舊臣都保持中立,並未跟隨姜維,使得鍾會最終失敗。
-
3 # 楓葉滿山4
鍾會乃太傅鍾繇之子,文韜武略,志大心高,官拜鎮西將軍伐蜀。司馬昭對其有防備,另一方面也派鄧艾進軍攻蜀。有互相牽制的企圖,讓二士爭功,就是伐蜀成功後,二人也不可能有好結果。鍾會之所以沒有成功:1司馬昭已經防患於未然,心裡有了準備。2鄧艾伐蜀成功後。想和鄧艾爭功(其實鄧艾並沒反心)據為己功。結果鄧艾父子成了犧牲品,後被司馬昭更是看破。親提大軍至長安備叛。3被姜維用反間計策反後,大不了做個“蜀主”是鍾會的想法,可惜被人心思歸的魏兵將殺死。謀反失敗。最重要是原因是鍾會志大心高,沒有審時度勢,誤判了形勢而導致了失敗。
-
4 # 亂神虎
謀反成功就是要讓部下認為上級不公,而自己得民心。而鍾會的威望和信譽都沒有那麼高。
再看司馬昭早就防範於未然,留一手提防他。也料到魏人思鄉,蜀人膽小。鍾會只是自取滅亡。
關鍵的就是小人物胡烈的洩露。鍾會採用霹靂手段囚禁將領,而這個小人物及時招兵消滅鍾會。
-
5 # 勇戰王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老王。
我來分析下鍾會謀反失敗的原因。
鍾會出身名門,魏太傅鍾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而且有才,才華橫溢的那種,傳說“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
鍾會的功績有很多,例如:為司馬昭獻策 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奪權企圖,獻策平定諸葛誕叛亂和毌丘儉的造反,獨力支援司馬昭的伐蜀。走過的大官有,司隸校尉(權力很大,排在各部門首長之後),鎮西將軍。
就是這樣的人,竟然臨時謀反!而且,手握重兵二十萬,三天就失敗了。就是二十萬頭豬放進蜀地,讓司馬昭抓,都要抓上幾年!
263年,魏滅蜀之戰,鍾會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平蜀漢不就,鄧艾就被以謀反罪抓起來。
264年,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車押送鄧艾迴京。
正月十五鍾會進入成都送走鄧艾。
正月十六鍾會就召集將領,拿出一個說是郭太后遺命的假詔書,竟然要討伐司馬昭! 把底下軍官和蜀國舊臣瞎蒙了。鍾會竟然還搞簽名,逼著手下將領簽字同意謀反。底下人一臉懵逼,不願意造反,都被鍾會抓起來。
鍾會想得太簡單,他打算派姜維率蜀兵出斜谷,佔領長安。打下長安,又有蜀地做根基,下一步就能稱霸天下了。
結果,下面將領私下傳遞謠言,說鍾會已挖好大坑,想把咱們將官一個個打死,全埋坑裡。一時間人心惶惶。
正月十八,鍾會手下士兵反叛鍾會,直接把鍾會和姜維殺了。鍾會失敗的原因很簡單。
第一,反叛太倉促,時間太短。反叛前都不跟下面中層將領開個會,溝通下,分析下局勢。最好畫個餅,什麼“苟富貴,勿相忘”,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啊”,什麼“跑馬封地,平分江山啊”。鍾會就是有才,就簽字畫押,大家弄個投名狀,就算準備好反叛了。真是搞笑。
第二,沒有爭取蜀地舊臣支援,好不容易有個姜維參與。結果,等到正月十八才給人拿把刀,這不是坑姜維嗎?估計姜維也沒想到,這個兄弟不熟悉造反流程。姜維就說了句“但當擊之耳。”就和鍾會一起被殺死了。
鍾會自己手下雖然有二十萬部隊,可惜中下層將領不支援。畢竟這些兵的家眷都在中原,不在蜀地。自己要是謀反了,家裡面就要被司馬昭誅三族了。而鍾會又沒有魄力,把這些將領及時全殺了,換成自己心腹。再加上,蜀地新被拿下,鍾會可以說在蜀地沒有根基。所以,三天,鍾會就失敗了。
-
6 # 麻辣一加一
歷史上任何一次謀反、叛亂成功與否都存在偶然性,如果不從事件中探討必然因素,這種偶然性顯然沒有意義。答主試著從必然性的角度分析一下鍾會謀反失敗的原因,總體來說一是鍾會謀反所處的形勢都在司馬昭的預料之中,因此司馬昭做好了應對的策略準備;二是鍾會和姜維的搭配錯位,並沒有取得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效果。
鍾會是魏滅蜀的功臣,滅蜀之後,鍾會自視甚高,居功自傲,認為自己的能力在司馬昭之上。此時蜀將姜維的極力慫恿,又使得他認為自己可以坐天下,退而求其次也可以據守蜀地。於是他陷害同僚鄧艾,在公元264年發動了一場反對司馬昭的軍事叛亂。最終,鄧艾被殺,鍾會、姜維均死於亂兵之手,叛亂瓦解。
1、鍾會叛亂在司馬昭的預料之中鍾會出身名門,年少成名,異常聰穎,處處受到器重,沒遇到什麼挫折,因此性格上缺乏深沉的氣度和隱忍的耐心,戲辱夏侯玄、陷害嵇康等行為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甚至他的哥哥鍾毓都曾密啟司馬昭,說鍾會“挾術難保,不可專任”。當時著名的才女辛憲英更是判斷:“會在事縱恣,非特久處下之道”,也就是說鍾會是不肯久居人下的一個人。
鍾會叛亂的物件司馬昭其實對形勢的分析非常老道,《三國志》就記載了他對蜀國滅亡之後的分析:蜀華人心已散,這股已經衰微的力量不足以成為謀反成功的依靠。另外,魏軍將士思歸心切,不會盲從誰作亂取禍。事實果然不出司馬昭所料,即使有了蜀將姜維的支援,鍾會還是是死於魏軍之手。
2、鍾會和姜維的搭配錯位蜀將姜維是一個善斷不善謀的人,他心存藉助鍾會恢復蜀漢之心,投降並利用機會,這是他的善斷。一心想勸說鍾會坑殺魏將,對叛亂本身的方案缺乏詳細研究,這是他不善謀的體現。
而叛亂的主帥鍾會是個缺乏魄力、猶豫不決的人。能做主的主帥不善斷,參謀姜維計劃不周,草率行事。如此錯位的搭配,掩蓋了鍾會善謀、姜維善斷的優點,不僅不能實現兩人的優勢互補,反而把各自的缺點無限放大,這樣的合作關係,失敗的必然性很大,即使取得暫時性的成果,也終將難成氣候。
因此可以小結:鍾會謀反、叛亂,在形勢上,在技術上,在合作上,都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並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
7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鍾會的叛亂既像是一場鬧劇,更像是一場充斥著濃厚的投機氣氛的賭博。
平定蜀地後,鍾會便將另一個滅蜀功臣鄧艾排斥掉了,從而使其在四川得以一家獨大。
同時,又因姜維的支援與慫恿使鍾會產生了做第二個劉備,在四川割據自立的野心。
但是,這只是鍾會等少數上層人物的野心。多數魏軍將士並不知情,因此自然也就談不上支援與擁護鍾會了!
沒有將士作為羽翼,單憑鍾會、姜維以及少數親信和人心惶惶的前蜀軍的力量,既不足以與司馬昭相抗衡,也不足以使其割據自立。
尤其嚴重的是,鍾會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完全忽視了其他魏軍將領的存在,絲毫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甚至還妄想使用詭計坑殺所有不聽話的將領,結果激起了將領們的反抗。
將領們被迫奮起反擊,他們宣揚鍾會要造反了。
在這批將領的號召下,大批來自中原的魏軍士兵對鍾會群起而攻之。
於是,混戰便一發而不可收!由於事先準備不足,姜維的前蜀軍根本來不及幫助鍾會穩定局面,甚至連姜維本人也被打了個冷不防。
最後,這場還沒有行動便胎死腹中的造反陰謀,便以鍾會、姜維等參予謀反計劃的人全部被殺而告終!
歸根結底,由於鍾會沒有足以影響全軍的威望,所以魏軍將士並不會支援鍾會造反。
況且,這些來自中原的將士剛剛平定四川,正欲在大功告成之後享受勝利果實,他們又豈會追隨鍾會冒險?
而姜維率領的前蜀國軍隊,又早已是敗軍之將不可言勇。
讓他們敲敲邊鼓可以,但是把造反成功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可就打錯了算盤!
總之,沒有魏軍將士的擁護,鍾會的造反連一點兒成功的希望都沒有,更別說對付司馬昭必然派來鎮壓叛亂的討伐大軍了。
回覆列表
西晉王朝過度依賴士族從而導致最後的滅亡,這個問題其實從還未曾建立起就暴露出來,司馬家的行為直接導致的惡果便是,幾乎所有上檔次計程車族都覺得“司馬家可以,我為什麼不可以?”而最早把這個想法付諸實施的,便是伐蜀戰役中的將領鍾會,此人的人生經歷之複雜和傳奇,或許只有最後死於亂軍這種這個結局才配得上他。
一、 高貴和卑賤鍾會的身份非常特殊,可以說他同時具備了高貴和卑賤兩個特點。說他高貴,因為出身於潁川鍾氏,這個家族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時代都高居於巔峰的頂尖士族之一,鍾會出生於這個家族可以說從一開局就拿到了王炸。但是他卻同時也是其父鍾繇在年老時納的小妾張昌蒲的兒子,這種妾生子的身份也註定了鍾會至少在其家族中是個不怎麼被看得起的物件。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再加上從小鐘會就是個神童,所以強烈的自信和自卑這種糾結的氣質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世說新語》上記載了不少跟鍾會年少有才相關的故事,例如他小時候跟哥哥鍾毓一起去見魏文帝曹丕,哥哥渾身大汗,他一點汗沒有,曹丕問他們怎麼回事,他說自己見到曹丕天威震懾,不敢出汗;還有去見嵇康後跟他打啞謎,說見到什麼來,見到什麼去,鍾會回答見到應該見的來,見到應該見去等等。這種故事其實除了坐實了鍾會是個真正的文青外沒有什麼過於本質的作用,真正能表現出鍾會本性的,恰恰是他那些顯得不怎麼自信的政治成就。
二、 待時而動因為聰明,鍾會很早就開始在曹魏元老重臣的公子圈子裡混跡,跟司馬兄弟等人都有非常不錯的關係,不過最開始鍾會很默契的跟這群人保持了距離。此時正值曹爽專政,向來把自己看的比什麼都重要的鐘會在沒搞清楚未來的勝利者會是誰的情況下,當然不可能馬上就做出要投奔某一方的舉動。但也許鍾會也沒想到曹爽的廢物程度能超出他的意料之外,真的就是“我還沒用力,你就倒下了”。從這以後,鍾會就對司馬氏死心塌地,很快依賴自己的謀略才華成為了司馬氏兄弟首席謀士。
關於鍾會對於魏晉易代中所作出的貢獻,在其於姜維一同謀反而被誅滅後抹去了很多。但是悉心考證,至少是有以下幾點:他常年被安排在曹芳之後的曹髦身邊,對曹髦起到了一個監視的作用。曹髦一直以來都作為司馬氏兄弟的心腹大患,他的號召力和對於曹魏殘存元老的籠絡,讓司馬師以及其次後的司馬昭都有一種如鯁在喉的不適感。而鍾會則正是利用自己的身份,盡力將曹髦的努力抵消和抹殺。而在此之外,淮南的二叛和三叛中,相對於親臨一線的司馬氏兄弟,坐鎮洛陽的鐘會毫無疑問是一個重要的樞紐,幫助他們來對中央可能產生的,對司馬氏不利的政治勢力和利用動亂想要對其造成打擊的其他派系進行壓制。這些也正是鍾會能夠在司馬師和司馬昭手下一直平步青雲的重要原因。
然而這一切,其實都掩蓋住了鍾會的野心。
三、 變局的蜀地公元263年,曹魏開始伐蜀,其實這場戰役在最開始並不好打,多年以來,一直是蜀國對曹魏保持著進攻的態勢,司馬昭的決定最開始是被手下眾多大臣所否定的,唯一支援的也只有鍾會一個人。這裡固然顯示了鍾會的遠見卓識,但是細想一下,是不是從這時候開始,鍾會就有了火中取栗的想法呢?總而言之結果就是之前一直作為司馬昭軍事參謀,沒有過實質領兵經驗的鐘會因為支援司馬昭而獲得了軍權,成為了三路伐蜀大軍中的兵力最強的那支統帥。
當然,在真正上了戰場上後,鍾會才發現,做做參謀與正式統兵作戰之間有極大的差距,最重要的便是真正指揮作戰時的統御力和隨機應變的才能,鍾會並沒有完全具備。而他所直接面對的對手姜維恰恰相反,是一名沙場宿將,戰役頓時陷入了膠著,正在這時,另一路由鄧艾統領的大軍居然透過偷渡小道而直接拿下了成都。這讓鍾會產生了極為不滿的情緒,本來打算拿下全部功勞卻突然被別人佔了便宜,鍾會此刻就不得不考慮自己應該怎麼辦。剛好這個時候姜維投降了鍾會,這個跟魏國作戰多年的老對手今天投降在自己手裡,鍾會感到非常開心。也因此愛屋及烏,對姜維刮目相看,禮遇甚厚,而這也正是姜維真正期盼的。
在與姜維日益交好的過程中,鍾會心中的野心也開始被逐步點燃,既然司馬家可以依賴自己的門第篡奪曹魏,那麼門第遠遠高於河內司馬氏的潁川鍾氏又為何不可以如法炮製呢?何況自己為司馬家帶兵作戰立下了戰功,但是司馬氏對自己的態度卻還是以利用和防範為主,甚至打算派人來接收自己的軍權,司馬昭這種防範的心態讓鍾會愈加憤怒。“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這種條件下,依賴手中的軍權反叛就成了鍾會不得不做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