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羅廖夫
-
2 # 冰雹藍天
戰爭期間,軍人必須補充熱量來保持作戰,以前的戰爭我們就不再說了,就以現在的軍事演習、野外駐訓或者作戰來說野戰食品。
冰雹就以曾經在部隊服役時在野外演習和駐訓時的伙食來加以說明,真實的戰場在今天也會在實際條件下為作戰士兵提供儘可能多的豐富營養的食品。
按照目前我軍的裝備及保障要求,各個連隊會有野戰炊事車或者炊事方倉,但總得來講冰雹更認可野戰炊事車,我軍裝備的XCT97A野戰多功能炊事車基本可以保證一個建制連隊的一日三餐,而且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之下,可以提供多種豐富的餐食。這種野戰炊事車上包含一個蒸鍋,一個炒鍋,一個湯鍋,一個平底可以煎炒的鍋,供熱方式可以以焦炭或者天然氣。
當時我們部隊的演習是在完全沒有人煙的野外,別說是吃的,就連飲水都是問題。但是炊事班利用野戰炊事車在機動行軍途中,在30分鐘之內可以為一個建制連隊供應出四菜一湯,另一個主食(基本就是米飯),當然這也是演習的一個考核專案。其中四菜中會有一個主菜,以雞塊或者肉塊為主,其他三個菜會有一個葷菜,另兩個是素菜,湯就是雞蛋東加點青菜,主食大米飯。
但在真實的野外駐訓時,基本也是如此,但由於往往駐訓地較為偏遠,有時青菜或者麵粉會出現斷頓,大部隊就只能以米飯就著午餐肉(罐頭),甚至是一連數天一天三頓都是如此,遇到大風大雨時壓縮餅乾就成了主食,喝水的問題就依靠儲水車拉運,這也有些真實作戰環境的感覺,沙子拌大米成為了日常,沒有青菜更要習慣,麵條成為了期盼。
-
3 # 軍警校報考志願
1.戰場飲食保障非常重要
戰場飲食保障其實是作戰當中的非常重要一環,毛主席都曾經說過:“人民軍隊總得先有飯吃,有衣穿。否則,雖有槍炮,無所用之。”飲食保障其實和部隊戰鬥力息息相關,在現代戰爭中因為食品保障不到位造成人員傷亡的也是存在的,這對於軍隊計程車氣會造成嚴重的打擊!
目前我們採用的保障方式主要有集中保障和單兵保障,集中就是統一做統一吃,單兵就是自己帶著單兵食品(自熱型的),不耽誤執行任務。
2.戰場飲食保障的特點一個是要快速,部隊裡面炊事班有訓練科目的,就是在野外四十分鐘左右給全連保障伙食,包括埋灶、生火、做飯等等。另外部隊也有一些即熱食品,08年抗震救災的時候就給我們發了一堆單兵乾糧,只要有水,裡面就會發生化學反應進行加熱。
第二個是要隱蔽,因為是作戰條件,時時刻刻都是有敵情的,所以吃飯也得注意隱蔽,炊事班做飯的時候就有一項是埋無煙灶,不然你這邊裊裊炊煙到時候就是給敵人指示了目標。
第三個是要管飽,就是吃一點就管用,比如壓縮餅乾,吃一點再喝點水就能管用不餓了。單兵乾糧熱量也很高,能夠很快地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
第四個是要隨時隨地,在不同的時間、地域、作戰環境、作戰階段都可以進行,你不能讓環境來將就你,你得將就環境。抗美援朝我們志願軍一把炒麵一把雪,就這樣挺過來打出了我們的頑強、打出了英勇、打出了勝利。
最後一個是要能立足自身,在陸院上學我們的一個課目就是野戰生存,這個特種兵訓練的更多,就是把你扔到野外你靠野菜也好、樹根也好,怎麼利用大自然給你提供的東西生存下來,一切都可能成為你的食物,這些是需要你去辨別和學習實踐的,這也是一項非常關鍵的技能!
3.戰場飲食保障未來的發展當前我們的飲食保障還大部分處於用帶過去的食材進行現做現吃的方式,這樣導致的結果是保障分隊任務重,效率偏低,對於部隊快速機動以及自身防衛都不太有利。
下一步的發展物件可能還是針對不同型別的部隊性質,進一步發展單兵用的便於攜帶的即食食品,這個在外國軍隊當中已經很普遍了,熱量高、體積小,質量輕、就餐快而且隨時隨地都可進行,每人可以在身上可以帶個數日份,這樣對於提高戰時保障效率、增強部隊戰鬥力都是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的!
-
4 # 區域拒止
筆者認為,戰場之上,戰況是隨機多變的,因此也就導致一支軍隊的後勤保障在戰爭當中也是隨即多變的。可以這麼說,戰爭期間,軍人的食物是不固定的,多種多樣的。我想首先在戰況良好的情況下,來探討這一問題。
(古代護送糧草的軍隊)
正如古語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飽經戰事的古人早已領會了“吃”一事對戰爭的重要性。縱觀古今中外,在戰事順利的情況下,軍人食物往往是後方運送而來的軍糧。以中國為例,在宋代前,軍糧以小米為主。宋代後,隨著大米和小麥的推廣,小米逐漸被取代,成為軍人盤中的常客。當然如果打了勝仗,戰士們更有機會開葷。
(二戰期間蘇軍的戰地炊事班)
而到了近現代,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質變,軍人的食物搭配得到了改善。其選單之上,不再單單只是單調的小麥,大米,如醃製肉類,乳製品等營養更加豐富的食物開始出現。同時戰地炊事設施和兵種的出現,使得軍人們即使在第一線也能吃上可口的熱食。
(二戰時期廣泛出現的肉罐頭)
二戰結束後,應部隊作戰的特種化,機動化發展,以壓縮餅乾為代表的單兵戰地口糧開始出現,並很快進入黃金期。到了現在,以中國最常見的09口糧為例,豈不僅能提供實打實的醬牛肉,更能實現涼水“加熱”食物,可以說非常的“人性化”和“戰術化”,進一步提高了戰爭期間軍人們的食物待遇。
(中國現在最為常見的09單兵戰地食品)
當然,兵者,詭也。以上只是戰況良好條件下的軍人伙食。如果碰上被包圍等複雜戰況的話,雖說現代軍人戰士們不會像古代那樣吃人,但至少還是得吃點沙子拌飯的苦頭的。
回覆列表
我們看看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軍都吃什麼食物。作為世界公認最“出手闊綽”的美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勁對手:中國人民志願軍。起初美軍是帶著輕視散步一樣打到鴨綠江邊的,隨即被志願軍平推到三八線。志願軍之所以能打退美軍,甚至在二次戰役創造了幾乎全殲兩路聯合國軍的戰役局面,靠的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至高無上的軍人榮譽感,鋼鐵一樣堅定的戰鬥意志,以及爐火純青、至臻化境的步兵戰術。假如,志願軍的武器和後勤補給能夠再強一點,美軍沒準就被攆下海了。
美軍的野戰伙食一直是世界軍隊裡最頂尖的。在伙食補給十分匱乏的志願軍來看,美軍的戰場伙食簡直是鐘鳴鼎食的奢華。然而美軍並不滿意,二戰後的美國大裁軍導致極為嚴重的部隊缺編和未就緒狀態,在戰爭爆發之際,美軍並沒有考慮過這會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財大氣粗”的美軍也第一次體會到補給不足的痛苦。
在戰爭初期,美軍大量配發的戰場食品主要分為A、B、C、K四種食品。這一分類並非創新,早在二戰開始前就已經投入使用。美軍通常將野戰廚房使用新鮮食材製作的食品稱為A型食品。一般來說,美軍會在較為安全穩定的部署地點採購當地新鮮食材並製作成熱食,配發給部隊。然而,由於美軍在戰爭初期的快速推進,極為惡劣的道路狀況,異常寒冷的天氣,裁軍導致的運力缺乏,美軍前線部隊在早期沒有機會部署大型固定式的食堂,士兵很難得到A型食品。
作為A型食品的補充,B型食品則由經過一定加工的罐頭組成。這些罐頭往往是半成品,例如湯料、果醬、碎牛肉、肉餅等等。雖然經過一定的烹調,但往往沒有足夠的調味,風味較差,沒有自己媽媽做的晚飯可口。美軍往往會在野戰廚房中將這些食材進行快速的二次加工(就是大鍋煮),而後配發給部隊。而在戰爭初期,由於當地民眾對美軍並不十分歡迎,半島的農業水平也沒有進入機械化時代,很難供應足夠美軍需求安全可靠並且數量充足的麵粉、肉類、新鮮蔬菜。美軍不得不從日本的後勤基地大量採購蔬菜和肉類,進行簡單加工後,封裝為B型食品送到戰場。在整個戰爭中,半成品的B型食品是美軍二線部隊和後方最主要的食品來源。
而C型食品則是日後MCI口糧的前身。C型食品在二戰前就已經完成開發,當時主要分為不含肉類的B餐和含有肉類的M餐。C型食品的種類是比較豐富的,包括餅乾、午餐肉、煮豌豆、脫水蔬菜、水果硬糖、咖啡粉和果汁。此外在大包裝裡面還有口香糖,5支香菸,火柴,針線盒和剃鬚刀片!對於美軍中數量頗多的各種宗教信徒,美軍使用素食口糧統一處理對於某些肉類由於宗教信仰無法食用的人群。然而,C型食品的主食設計很差勁,主要熱量來源僅僅是巧克力和餅乾,偶爾吃一次還湊合,天天吃顯然無法滿足一線士兵的需求,往往需要為士兵配發另外的口糧作為補充。
由於運力的缺乏和二戰庫存品過量,美軍在戰爭初期往往都是使用二戰期間生產的口糧。這些C型口糧生產日期較早,也沒有補充後來多樣的食物。餐譜較為單一,味道並不十分理想。為此,在大量一線美軍的要求下,美國陸軍軍需部開始為所有一線部隊配發X口糧。X口糧並非某種特殊的口糧,而是直接用來購買食品的資金,類似於現在美軍自行採購部分裝備。相比於標準化的口糧,自行採購的X口糧往往風味更好,也更加符合士兵的需求。但是在食品安全等問題上有著較大的缺陷。
美軍第八集團軍在面對補給不足的情況下,曾經廣泛的採取X口糧配發方案,而在補給能力逐漸恢復後,依然採用了常見的標準化口糧。
隨著戰爭的長期化,美軍對於口糧的需求也在持續變化。由於半島戰場上交火烈度較高,雙方衝突極為慘烈,美軍常常得不到足夠的飲用水。為此,在戰爭中後期,美軍陸軍軍需部改變了配發速溶咖啡和果珍粉的傳統,為一線部隊配發了相當數量的飲料罐頭。相比於常見的果珍粉,飲料罐頭不需要衝泡就能夠飲用,但是運輸成本提高了20倍以上。從1950年12月開始,陸軍軍需部要求每運輸100份C型口糧就必須包含12份的水果飲料罐頭,用來解決無法尋找水源時解渴的需求。雖然飲料罐頭並不能作為日常消耗完全滿足部隊需求,但是往往士兵和連隊會積攢大量的飲料罐頭,用來應對不時之需。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軍還為前線供應了大量的可口可樂等飲料。1952年的夏天,在戰場上,美軍士兵們甚至還能到虎牌啤酒。這時候美軍一度還為士兵供應免費的啤酒,後來因為美國國內輿論的反對而取消,此外還有諸多奢侈品的享受,飛機運送香菸和口香糖,每週可以享用冰淇淋等等。 而我們的志願軍的伙食供應則比較艱苦,有很多人知道志願軍最著名的食品是炒麵,其實在戰爭初期,長津湖戰役,那時候炒麵還沒大面積應用,戰士們沒法生火,就是直接吃生米。後來,志願軍進行入大範圍的機動作戰,需要解決吃飯問題。由於中國人日常飲食的主食,以米飯為主,麵食以饅頭類為主,缺點是含水量太高,不適合儲存,而且需要挖灶生火,在美軍掌握制空權的戰場,志願軍做一頓熱食很不容易。於是炒麵誕生了。 炒麵的成分為70%的小麥粉,30%的大豆粉,或者高梁面,玉米麵等雜糧為原料。加一點食用油,炒熟,然後加食鹽。
那時候全體志願軍官兵吃的都是炒麵,每次作戰在身上揹著幾個炒麵袋子,能夠維持大約一週的伙食,由於飲食太單調,志願軍患有夜盲症的比例很高,增加維生素的供應,甚至要靠煮松枝水。到了1952年轉入坑道作戰後,戰線比較固定,志願軍的後期條件才大為改善。直到停戰前,在1953年夏季攻勢時,我們志願軍甚至把前線陣地吃上肉餡餃子,都當做後勤伙食保障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