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鑑史明鏡

    英國王室是英國輝煌歷史的象徵和代表,所以民眾都愛戴國王並非常喜歡王室成員。

    英國王室是現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每代君主的 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存的、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王室只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英國國王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統治者和三軍總司令,政府的實際領導人是 首相,透過民選產生。首相可就重大事項與國王磋商,決定權由議會和首相做出,最終在國王的認可下生效。

    雖然國王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力,但由於王室在歷史上的威望,已經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種“從眾心理”效應,加之歷任國王的神秘感、歷史上的權威性和其自律意識,使得王室能有效的凝聚民心,並在關鍵時刻有效化解社會各方矛盾。

  • 2 # king丶木口丁

    這主要是一種傳統敬意吧!英國皇室畢竟統治英國幾百年了,歷史上也開創了許多輝煌的時代,比如日不落帝國時期。

    這其中還有一種貴族情結。英國人常常喜歡講究紳士風度,而紳士是體現了貴族氣質。他們認為這是文明的體現。現在英國最主要的貴族就是皇室,因此備受尊敬。

    此外,也是一種歷史傳統。君主一般都是曾經擁有實權的,他們或者在革命中與革命者相互妥協,或者戰爭政治失敗後讓出權利。現在還保留君主的國家,皇室一般都很受本國人民尊敬,比如日本,泰國,西班牙等。

  • 3 # 行雲159352262

    英國王室為什麼受愛戴,我來解釋吧。英國王室至今存在差不多一千年了,自從八百年年國王和貴族們簽訂了《大憲章》,規定了國王也要遵守法律,英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法律統治的國家。此後雖然英國也爆發過資產階級革命,查理一世還被斬首,但總體來說英國王室都比較遵守法律,尊重議會並逐漸放權,在王室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懂得妥協,一直過度到今天君主立憲制度。如今,國王只是名義上的軍隊領袖和國家元首,權力由民選的首相行使,國王只負責簽署。就是因為英國王室不貪戀權力,願意妥協,國內少有內戰,才使英國第一個順利過度到資本主義社會,最終使大英帝國差不多征服了世界,成為著名的日不落帝國。

    要知道,十五世紀發源於歐洲的大航海運動,起於葡萄牙,興於西班牙,之後的世界舞臺上也是群雄並起。但最終是英國笑到了最後,就是英國王室尊重議會,懂得妥協讓權,順應歷史的潮流。同期的法國德國裡俄羅斯王室,就因為捨不得放棄權力,早已家破人亡,煙消雲散。如今的英國,雖然已經不是當年打遍天下無敵手,統治半個地球的那個超級大國,但依然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大流氓之一,依然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小看的國家。而且,英國統治世界這幾百年,使英語成為了唯一的國際通用語言,這讓每一個英國人天生下來就掌握了一門職業技能,這些就是英國王室開明統治帶給人民的福利,所以,英國王室存在一千年,深的人民愛戴不是沒有原因的。

  • 4 # o剛哥0

    謝謝邀請。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要贏得國民的衷心愛戴,應該具備以下前提:一、給國家帶來長治久安的局面。二、讓國民真正獲得公正、公平、公開的機會。三、良好的社會治安和法制環境,確保人的崇高尊嚴。四、同時代,先進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讓國民過上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五、國民擁有獲得教育的平等權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先進的教育制度和學校。六、自由、民主的社會政治環境。七、王室成員做好社會公德的表率、、、、、、。而這些,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都帶給了國民,讓英國人衷心愛戴、、、、、、。他們對英國的貢獻在於以下幾點:一、由於合理而先進的社會制度,英國以一個島國的基礎,發展成人類歷史上曾經最強大的國家。二、為人類奉獻了牛頓、瓦特、莎士比亞、、、、、、,極大而本質地促進了人類歷史的進步。三、起源於英國的工業文明,為人類的進步事業,建立了偉大的功勳、、、、、、。四、由於先進的科技、生產力和社會制度,促使英國文化迅速傳播並影響世界,併為人類的發展進步,作出前無古人的貢獻。英語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語言。五、一千多年來,由於王室及其成員,忠實地履行職責,不亂插手國政,維護了制度的尊嚴和嚴肅性,從而避免了將國家引向戰爭和內亂,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穩定和秩序,國家得以長治久安,民眾得以安居樂業、、、、、、。以上淺見,不喜勿噴。

  • 5 # 我桑婕

    英國是一個講究階級的國家,上層中層下層,對與皇室這樣的上層階級基本就是一個仰視崇拜的狀態,所以群眾還是比較尊重他們的。再加之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英國的統治還是少不了皇

    室的。

  • 6 # 隱語

    答|艾慄斯

    罵歸罵,但英國人確實很愛他們的國王,這個“民族情感”由來已久。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法國大革命時候路易十六的腦袋落地,法國民眾熱烈歡呼,又一口氣砍了好多貴族的頭才歇手,從此法國再無國王。

    而英國的斷頭國王查理一世被砍頭時,斷頭臺周圍的民眾發出了抑制不住的哀怨和抽泣。並且沒了國王渾身不自在的英格蘭人,等到護國君克倫威爾一死,就迫不及待地把查理一世的兒子找回來了,趕緊得給他戴上王冠,高呼“查理二世萬歲!”——英格蘭人可總算又有個國王了。

    為什麼對國王的喜憎差別這麼大?為什麼法國國王砍頭之後就再無國王,英國國王被砍頭以後又趕緊請了一個?

    時間先後的歷史程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原因在於英國國王比法國國王要“慫”一些。相比法國國王“朕即國家”、“太陽王”之類的君主集權制,英國國王早就經過了《大憲章》的“去勢”、以及包括議會制等一系列“把國王權力關進籠子”裡的過程。

    就說收稅的問題,法國大革命前期稅務繁重,國王想怎麼收就怎麼收,自然民不聊生。英國國王則沒那麼好命,稅收什麼的,每次收取前要先徵得議會同意。這個當時而言是慫了點,然而對英國王室也是“福音”,所謂“剛則易斷,柔而得生”,所以統治階級和民眾的矛盾不容易激化,不會走到極端的地步,這也是英國王室為什麼得以留存至今的根本原因。

    民眾也不是傻子,就像他們迎接查理二世進行“君主復辟”,不是因為對國王多有忠心,而是相對於高度集權的克倫威爾,英國“慫”國王的統治下他們的日子反而好過一點。

    至於英國王室對英國的貢獻,一語難盡。從伊麗莎白、維多利亞、漢諾威王朝…….英國曆史上出過很多“明君”,大航海時代的霸權、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程序中王室的位置拿捏都處理得恰到好處,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英國王室功不可沒。一戰和二戰時期,王室也積極和民眾一起抗戰,還為了避嫌把自己祖上的德國名字都改成了英國的“溫莎”,民眾怎能不愛?

    當然,目前英國王室對英國的主要貢獻在民族精神和文化象徵上,給英國旅遊業帶來了巨大的客流。

  • 7 # 劉權林

    英國曾經發生過革命,把國王頭給砍了,建立了英國共和國。殺了國王后,革命軍的頭克倫威爾做了國家元首,結果實行獨裁統治,老百姓發現,這樣的獨裁還不如君主統治呢,於是又找回原來王室的成員來擔任國王,並實行君主立憲制。

    也就是說,英國嘗試過廢除王室,但發現廢除的效果更差,所以英華人不願再次嘗試廢除。簽署《權利法案》後,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就是王室和老百姓簽了條約,規定了各自的權力,誰都不能違反。

    王室不再獨裁後,對英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女王維多利亞,英國、澳洲、加拿大、非洲、香港都有以維多利亞名字命名的地方,這一時期被英華人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所以王室代表著英國以前的光榮。

    二戰時,英國王室拒絕了大臣提出的撤退到加拿大的建議,堅持留在英國,這極大的鼓舞了英國軍隊和民眾計程車氣。

    現在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是維繫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前殖民地的重要紐帶,因為女王也是這些國家的元首,如果沒有了王室,英國和這些國家就失去了感情聯絡,失去了影響力。

    現在英國王室不干預政治,但積極從事慈善事業,這最容易帶來好口碑的。王室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這打打增加的英國在全世界的曝光度。更重要的是王室能夠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沒有第二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有這種效應。每年到白金漢宮旅遊的人帶來了巨大的旅遊收入,就算是結個婚也是全世界轉播。

  • 8 # 胡哲

    首先,並不是所有英國民眾都擁戴王室,英國國內也存在“保皇派”與“倒皇派”,前者重視傳統,認為王室及其代表的文化是英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受到保護(老派英華人非常崇尚貴族文化)。後者(主要是高階知識分子)認為王室早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階段,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舊制度,王室成員不創造什麼價值,除了透過奢華生活和花邊新聞吸引眼球以外沒有任何存在感。

    其實說英國王室對英國沒有實質貢獻是有失偏頗的。英國王室是歐洲歷史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儘管已經沒有實權,其主要存在意義在於象徵性,是英國文化符號的一部分,並且王室在旅遊、時尚領域對英國是能創造實際經濟利益的。5月份哈里王子的婚禮被估計會為英國帶來10億英鎊的收入。其中三分之一是旅遊,此外還有對時尚業的拉動,英國兩位王妃的帶貨能力都不是一般的強,此前凱特王妃就捧紅過不少英國本土品牌,像Reiss, LK Bennett等等;還有一部分是婚禮周邊產品帶來的收益,像婚禮紀念品、派對用品等等。所以,儘管英國王室成員本身不參與創造勞動價值,其形象和本身代表的文化也會成為一種間接生產力。

  • 9 # 國際觀察者

    英國皇室受英華人愛戴的原因是,帶領英華人民透過搶掠發家致富了,到現在普通強盜後代家裡的黃金還沒有花完哪,更不用說皇室儲存的掠奪金銀珠寶。那個老孃們快死了,也沒有說把搶掠我們的財寶歸還我們,連個道歉也沒有啊!什麼叫強盜,他們就是,基因遺傳這個秉性不是那麼好改變的,殺人放火,不勞而獲是會上癮的。戴上假髮,穿上西服就是紳士嗎?強盜的後代就是強盜,骨子裡的東西是改變不了的。那個戴安娜怎麼死的,真的與皇室沒有關係嗎?

  • 10 # 女神袂

    英華人愛戴王室的原因主要基於英國文化歷史傳統、巨大經濟利益和王室成員的個人魅力。

    並非所有英華人都愛戴英國王室,大致上人們對王室有三種態度:喜歡和支援、無感、覺得沒必要保留。

    不過大部分人還是站在支援英國王室這一邊的,報告顯示,不到五分之一的英華人支援廢除君主制。

    在英國曆史上,大英帝國的榮光都依仗於幾任英明的國王。

    比如打造強大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由於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司法改革,被譽為歐洲法律之父。

    解決了天主教和新教宗教糾紛的伊麗莎白一世,使英國發展成為當時歐洲最富庶強大的國家。

    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開創了全球殖民地統治的大英帝國,被稱作維多利亞時代。當時英國殖民地面積達1400萬平方英里,包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奈及利亞、南非、蘇丹等眾多國家,是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克倫威爾專政的對比效應

    英國曆史上最著名的恐怖時期,是在17世紀中葉的克倫威爾專制。

    克倫威爾是結束英國君主的革命軍事領導者,在他的領導下,英國結束了封建王權統治。

    但接下來克倫威爾建立起軍事獨裁統治,解散了運作了13年的長期議會,還試圖安排自己的後代繼承他的最高統治,這一切在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去世土崩瓦解。

    由於英國國內缺乏強有力的領導人物服眾,迎回了海外流亡的王子成為國王查理二世。

    真是沒有對比沒有傷害,英華人民這下覺得國王也沒有什麼不好,直至後來才有了1688年政變後的英國君主立憲制。

    1689年英國《權利法案》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嚴格限制,如今國王幾乎沒有什麼實權,還不能干涉政治,大部分政治權力都掌握在首相手中。大部分英華人民樂得保留這個傳統,也成為英國文化的一部分。

    理由2:英國推廣和經濟利益

    在2018年5月哈里王子和梅根大婚前,就有一份近35000民眾簽名的請願書,向英國議會請願,不要為哈里王子和梅根·馬克爾的婚禮投入任何公共資金,讓他們自己為婚禮買單。

    那些抱怨英國王室花了納稅人錢的人,沒有搞清楚其實英國政府在王室資產裡的收益巨大。

    為啥這麼說?

    根據2012年英國王室和政府簽署的“君主撥款”協議約定:

    皇家財產局的利潤全部來自於女王名下“王冠地產”的盈利,王冠地產市值超過131億英鎊,包括白金漢宮、多個王室城堡、整條核心商業街攝政街……所有的經營利潤都要上繳英國財政部,除了發放給王室的撥款,英國政府獲得了另外85%高額收入。

    2017年英女王收到這筆撥款大約為4200萬英鎊。

    由於白金漢宮年久失修,準備進行10年大規模裝修,因此2017-2018年度君主撥款比例提升至25%,增加的部分主要用於支付裝修費用。

    至於那些奢華的王室婚禮嘛,一方面固然是當事人完美婚禮的願望,另一方面,實際上成為英國政府推廣英國文化和旅遊的一部分,不信你看看,幾乎所有去英國旅遊的人,白金漢宮、溫莎城堡都是必去之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皇室婚禮一直是私人儀式。後來才演變成為成了吸引觀眾眼球的大好機會。

    (1923年伊麗莎白嫁給喬治王子——現任英女王的母親)

    (戴安娜王妃的世紀婚禮)

    (威廉王子和凱特大婚)

    表面上這些王室婚禮花費巨大,但透過全球關注給英國帶來了大量的遊客收入,專業諮詢公司統計,2017年,王室品牌為英國經濟增長貢獻了17.6億英鎊。

    2018年,英國的海外遊客訪問量高達4170萬,海外遊客在英國的消費達到269億英鎊,在全球排名第五。

    英女王擁有的財富在英國不是第一,在世界王室排名也在十名開外,但英國王室的品牌價值可是高達445億英鎊,堪稱“鑽石”招牌了吧!

    理由3.英國王室名人效應現任英女王的努力

    現任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名望很高,她恪忠職守、熱心慈善,成為世界在位歷史最久的君王,如今93歲還在崗位上兢兢業業。根據規定,女王必須在所有政治事務中保持中立,不能投票,但她忠實扮演著國家禮儀的角色。

    她親自主持議會的每一屆會議,出訪和接待其他世界領導人訪問。

    她負責親自向優秀公民授予榮譽稱號,任命新的大主教、主教和院長等,還是600個慈善機構的贊助人。

    戴安娜王妃功不可沒

    戴安娜王妃當年以美貌時尚和慈悲大愛席捲全球,成為最受愛戴的王室偶像,確實增強了許多人對王室的好感度。

    年輕一代王室成員

    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少年喪母,讓很多人把對戴安娜的愛戴轉投射到他們身上,一度擁戴威廉王子的呼聲非常高。

    人們需要童話裡的帥氣王子和美麗公主,他們剛好滿足了人們的想象。

    剖析魅力的秘密,不只是美麗、性感、優雅、愛情、內涵、有趣……

  • 1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英國是現代憲政制度的發源國: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的國王約翰在大封建領主、教士、騎士和城市市民的聯合壓力下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明確了未經貴族會議的決定不得徵收額外稅金的原則,以此作為對王權的限制。1265年英國召開了第一次由貴族、僧侶、騎士和市民等不同階層參加的會議,這被視為是英國議會制度起源的標誌。1689年10月《權利法案》的頒佈標誌著英國正式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作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的英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是國王(包括女王),然而國家實際的政務運作卻並不由國王處置,而是由經議會選舉產生的內閣負責處理。儘管名義上英國國王(包括女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階法官和各屬地的總督,擁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議會,批准和公佈法律,統帥軍隊、宣戰和媾和等權力,但實際上這些權力都是透過議會和內閣去行使,王室在英國更多是扮演禮儀性質的象徵角色,以致於有人戲稱:”上下兩院就算是把英國國王的死刑判決書遞到他面前,他也只有簽字的權力“。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愛戴王室——和亞洲的日本、泰國這樣的君主立憲國有所不同:在英國是有人敢於公開批評王室的。儘管如此絕大多數英華人還是對王室抱有好感,也正因為如此才使英國王室得以延續傳承至今。

    其實英國曆史上是曾一度廢除過王室的:160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死後無嗣,王位由她的侄孫詹姆士·斯圖亞特繼承,在此之前詹姆士·斯圖亞特已是蘇格蘭國王,此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就處於斯圖亞特家族的統治之下。1639年蘇格蘭爆發了反對斯圖亞特王朝的人民起義並攻入英格蘭境內,這時同時擔當蘇格蘭和英格蘭國王的是查理一世,他為籌措鎮壓蘇格蘭人民起義的軍費而召開了已解散11年的議會,這是因為英國一直有一條約定俗成的政治規則”無議會授權不得加徵新稅“。然而出乎查理一世預料之外的是:新召開的議會不僅拒絕透過國王關於徵收新稅的法案,還提出了限制王權的主張。對此無法接受的查理一世於1642年8月22日挑起了與議會的內戰。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議會軍抓獲後處決,英國宣佈成為共和國。事實上英國這個共和國其實是有名無實:原議會軍將領克倫威爾成為了英國這一時期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儘管克倫威爾是靠推翻查理一世的統治而上位的,但當他上位之後人們才發現他是一個權力慾極其強烈的獨裁者——1653年克倫威爾解散了國會,宣佈自己就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護國公。儘管克倫威爾自稱護國公而不是國王,他也頒佈了一個相當於憲法的《統治檔案》,然而根據《統治檔案》的規定:護國公終身任職且可世襲,與此同時護國公掌握軍事、行政、立法等大權,實際上是沒任何制約與監督的無冕之王。在克倫威爾的獨裁統治之下英華人逐漸意識到:即使推翻了一個國王,可如果換來的是一個雖無國王之名,卻行獨裁政治之實的無冕君主也並不一定就是好事。1658年克倫威爾死後他的兒子繼任護國公,然而克倫威爾設計的這套護國公體制從一開始就潛伏著崩潰的種子:一方面護國公的大權獨攬已使其成為民眾心中的獨夫民賊形象,另一方面護國公又不具備國王那樣名正言順的政治號召力,靠著克倫威爾本人的強勢還能勉強維持,然而他兒子卻沒那麼強的能力,於是各路將領紛紛開始自行其是,誰也不再買克倫威爾兒子的面子,終於在1659年克倫威爾的兒子辭去了護國公的職位,隨後英華人迎回了流亡在法國的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復辟之後開始以反攻倒算的姿態清算當初反對查理一世的人並大力強化君主專制制度、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他的弟弟詹姆斯繼位,詹姆斯延續了查理二世的專制統治。1688年英國議會迎接荷蘭執政威廉親王為國王,詹姆斯被迫出逃,於是英國實現了一次不流血的革命,這一事件後來被稱之為”光榮革命“。光榮革命後英國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由此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

    英國的國民性格是傾向於傳統保守的——在國家和社會變革方面他們有一種漸進式的改良主義傾向。這點我們可以將其與歐洲大陸的法國進行對比:法國大革命中每當一個新的政治派別上臺幾乎就意味著將之前的掌權者送上斷頭臺,由此在法國造成了數十年的混亂狀態,甚至迄今為止法華人這種熱衷於街頭政治的個性都不能說得到了根本的改變——去年的“黃背心”運動就是最佳的證明。當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人頭落地時圍觀的民眾熱烈歡呼,然而相比之下當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砍頭時圍觀的民眾發出了抑制不住的哀怨和抽泣,甚至有幾名圍觀群眾因受驚嚇而暈倒。克倫威爾時代的高壓獨裁統治使英華人認為:一個雖無國王之名卻行高壓獨裁政治之實的無冕之王也許並不一定就比戴著王冠的國王要好。英華人對激進革命總體上是持否定態度的,所以他們才以不流血的”光榮革命“這一手段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而當他們見識到歐洲大陸的法國大革命的巨大沖擊力後更強化了這一觀念。既然王室的權力已受到憲法的制約,不會對國家的發展產生重大阻礙,英華人民也就樂得保留這一傳統。久而久之王室文化成為英國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為止英華人仍會懷念歷史上曾為英國帶來榮耀的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征服者威廉、獅心王理查、伊麗莎白一世、維多利亞女王等等。這種王室文化的影響不僅侷限於英國本土,事實上也成為了英國國際影響力的一部分——英聯邦是由52個成員國組成的國際組織,這52個國家的國土面積加起來達到了31462574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3.28億,而這52個成員國中相當一部分是以英國國王作為本國國家元首的。有鑑於此英國也刻意將王室打造成為對外樹立國家形象的一個品牌——你看人家威廉王子結個婚都能在世界範圍內造成轟動效應,不僅為英國創造了實況轉播、紀念品出售、旅遊觀光等直接的經濟收益,同時也成為英國對外弘揚文化軟實力的一大途徑。對赴英旅遊的外國遊客而言:白金漢宮、溫莎城堡都是必去之處,甚至如果沒造訪過這些地方几乎可以被視為白去了一趟英國。曾有諮詢公司統計:2017年王室品牌為英國經濟增長貢獻了17.6億英鎊,英國王室的品牌價值在445億英鎊左右。王室人物往往也會透過各種社交禮儀活動樹立王室乃至整個英國的國際形象: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透過接待外國領導人、向優秀公民授予榮譽稱號、任命教會職務等方式樹立自己在民眾中的存在感,同時她還是600個慈善機構的贊助人。曾幾何時美麗時尚的戴安娜王妃曾被視為英國王室的形象代言人,而如今則換成了凱特王妃,迄今為止英國王室的品牌效應並未喪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哪個省的帥哥最多,有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