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平不惑

    一,我的觀點:根源在於性格方面差異,兩人在性格方面不是同一類人。

    二,性格上的差異導致行事風格,接人待物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

    三,外人看到的肯定不和、嫉妒、微詞等等諸多表象,都是這個內在原因導致的。

    四,曾公,一個能被後人能稱為完人,他做事是必然要顧全大局,瞻前顧後,面面俱到。他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一定會膽小慎微。

    五,左公,一個恃才傲物的人,做事風格一定是獨立專行,雷厲風行,敢於挑戰的。膽小慎微,在他心裡或者嘴上,一定認為不值一提,甚至厭惡。

    六,現實社會中,無論是一家公司,還是一個部門,假如同時存在兩種人,一定是相互不認可,甚至相互鄙視的,很難會成為知心朋友。

    七,但兩人彼此內心深處,應該對於對方都是存有一份尊重的,因為都能看到對方的優點,甚至自己的缺陷,都是聰明人。只是人的性格,很多時候是很難改變的。

    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很多東西不能強求的。

    九,兩人惺惺相惜,或許有點誇張,但是彼此讀得懂對方,還是一定的。

  • 2 # 竹林清泉

    曾、左、李三人關係微妙,看似互有微詞,實是給外人看的,給人以不合的感覺,目的是不讓人覺得他們一個鼻孔出氣,實為宦海之術,為互保而已

  • 3 # 善緣1435

    剛滅太平軍時左宗棠讓曾國潘取清王朝而代之,曾不敢還是怎麼想的不知道這也是左公對曾不滿的地方也是百姓沒福否則不會有八國聯軍侵華甚至不會有民國抗戰了。

  • 4 # 澤儒天下

    左宗棠總是自視甚高,站在清朝這座大山權力頂端的他,總覺得論才能才自己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可是有個人,無論是在權力、名聲還是各個方面都超越自己的人,他就是曾國藩。這讓左宗棠感覺很不服氣,於是與他處處作對,這樣才顯得自己能力不比曾國藩弱多少。

    可是爭來鬥去,最後還是被曾國藩壓一頭。人們總是說站得越高摔得越慘,被摔慘的左宗棠最後變得和街上的婦人一樣,不停地大罵曾國藩,不但曾國藩被罵,還有他的同僚、學生,以及種種與曾國藩有關聯的人,基本上都被罵了個遍。最開始我很難以理解左宗棠的行為,可是到現在對歷史有一定了解後,才發現這才是左宗棠的處世智慧。

    雖然左宗棠罵過曾國藩,可自始至終都把曾國藩當成對手來看待,在曾國藩逝世後,他覺得人生總是空空落落的,於是就贈送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岩石,相欺無負平生。”

    左宗棠在這個時候才表達出對兩人鬥爭的感嘆,這副輓聯也能算上對他們一生的總結。左宗棠平時自視甚高,經常把自己比作諸葛亮,為人性格高傲,很難有人能入他的法眼。平時的作風也很果斷,遇到什麼難事也都很快的處理。反觀曾國藩呢?

    曾國藩平日裡注重修身養性,不輕易對人發怒,相處時感到如沐春風,行事風格低調與人和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才能達到“調和”的作用,使搖搖欲墜的清朝不至於很快的被顛覆。

    其實曾國藩和左宗棠兩個人只不過是政見不合,平日裡兩個人也是有交情的,他們都是精通人情世故的人,當身處高位的時候,突然畫風一變,兩個人不管在哪裡都針鋒相對,甚至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即使沒有到這麼誇張的地步,但是如果兩人見面之後能給對方一個好臉色,都能“驚動朝野”了。

    可是從後人的解析中可以看出,兩人如此交惡只不過是演戲給慈禧看的。他們的權力完全可以影響全國,如果兩個人團結一心,那麼勢必會引起猜疑,這樣只會落得“同歸於盡”的下場。

    兩人雖然關係不合,這方面有很多原因,比如左宗棠是個急性子,最看不起像曾國藩這種慢性子的人。曾國藩可是與他作對的過程中,漸漸贏得了左宗棠的敬重,後來在左宗棠的輓聯裡也是自稱晚生。可見彼此還是相互欽佩的。

  • 5 # 梅橫枝

    不是頗有微詞,是根本的不屑。

    立功上,左宗棠收復新疆與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不可同日而語。前者過人的膽識魄力,軍事上敢作敢為,開疆拓土,功昭日月。後者鎮壓革/命,內部鬥爭上的愚忠保守並憑此攀上高位,沒什麼可值得宣揚肯定的。

    素有劊子手,曾剃頭之稱的曾國藩,其實更無德可言。事實上,那些絮絮叨叨的論道德的文字並不能為之挽回任何顏面。所以其立言,不過是將別人說過的,自己說一遍,這些東西,一本增廣賢文上就能讀到,更遑論歷代文人的無數著作了,曾國藩不過是炒炒剩飯,並無任何建立和新意可言。

    而左宗棠,僅其一二副對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和:一室莊嚴妻子佛,四時經濟米鹽花。其見地卓識悟性洞見氣象精神,豈是曾國藩望其項背的?庶幾可以勝過曾國藩的全部文字。

    曾氏那些咬文爵字的所謂詩文,更無任何才氣境界可言。一個靠死讀書的文人是沒有震鑠古今的佳章妙句,好詩雄文流傳的,頂多算個平平碌碌的文匠。

    左宗棠,一個鋒芒畢露,雷厲風行,敢作敢為的人,豈能止於微詞,他的恃才傲物是有理的,甚至是天賦的。

    .

  • 6 # 文舍

    首先曾國藩對左宗棠有知遇之恩,若不是曾國藩向皇帝多次推薦左宗棠,左宗棠根本不可能被重用。

    上圖曾國藩

    兩人徹底決裂的原因:

    太平天國時期他領兵圍困洪秀全於南京,圍而不攻11年,為的就是當左宗棠消滅周邊省份所有太平天國勢力後,讓他弟弟曾國荃拿下洪秀全的人頭好立戰功,最後一戰朝廷指派李鴻章前去支援曾國藩,李鴻章老奸巨猾一眼就看出曾國藩的小心思,因此找理由推脫了,曾國荃拿下南京後向朝廷報功,南京攻克洪秀全與其子已死,但實際是天王二世洪福瑱與忠王李秀成趁亂逃出南京,之後李秀成被捕,小天王逃到湖州,左宗棠得到線報,將這一訊息報告了朝廷。

    曾國藩知道後怒火中燒,認為左宗棠在向皇帝邀寵,蓄意破壞自己的名聲,並向皇帝寫了奏摺。左宗棠知道奏摺之後,怒不可遏,為了加以反駁,寫了一篇更長的奏疏,將曾國藩從湖南至南京一路的行為都加以指責,在奏摺中,他積累多年的憤恨統統都傾瀉了出來。

    上圖左宗棠

    晚年評價:

    不論是對他們個人而言,還是對整個國家而言,導致左宗棠與曾國藩逐漸疏遠的一系列事情是非常可悲的。他們為此感到十分懊悔,在彼此心中,他們都對對方持有非常高的敬意。

    1872年,當曾國藩逝世時,左宗棠所做出的反應,如同他們曾經是一輩子心心相印的友人。

    而曾國藩去世前與別人爭論更是說出“你說左公朝端無兩,但我要說他是天下第一。”

    左宗棠的性格是直脾氣,因此懂他的人自然會理解他,而不理解他的人就會覺得他不可理喻,左宗棠44歲才在曾國藩的推薦下獲得了兵部郎中的職務,可以領兵打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手機裝在衣服兜裡或包裡,它能計算出你走了多少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