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隔日繁華

    剪短的說,在這個時期,蜀國內部荊州派精英基本死絕了,而益州派的人在諸葛亮時期是受到打壓排擠的,所以姜維在上召北伐的整個過程中並沒有當初他師傅諸葛亮那麼順利,內部阻力大,益州派大部分都主和,當時朝內時局就那樣,姜維又在劍閣阻擋鍾會難以回援,劉禪不主動投降,估計最終搞不好是被自己人綁了壓出城投降,還是明哲保身吧

  • 2 # 孝陵衛小校

    263 年 8 月,魏國經過充分的準備,發動魏滅蜀之戰。司馬昭認為蜀國力量虛弱,“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蜀國“主昏臣暗”,唯一對魏國有威脅的姜維卻在沓中屯田避禍,不會對魏軍的動作作出及時的反應。於是徵兵18萬,積極備戰。

    姜維發現魏軍的動向後,他趕緊上表後主

    “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然而,他的建議沒有被採納,黃皓對後主說自己占卜發現魏軍絕對不會南下。

    為什麼要說這個呢?

    因為魏軍的兩路大軍就是從這兩路來的,蜀國沒有派軍守這倆個關口,其戰略防線直接退到了劍閣。特別是陰平橋頭,從後面的結果來看鄧艾能夠直取成都,正是因為其突襲了陰平。

    司馬昭原有的戰略安排,十八萬徵蜀大軍主要分成三路,以鄧艾為首的西路軍會同王頎、牽弘、楊頎攻擊沓中,使姜維無暇東顧漢中,中路由諸葛緒到武街斷姜維歸路,東路由鍾會率領李輔、胡烈出駱谷襲取漢中。當鍾會進入漢中,圍王含於樂城,攻蔣斌於漢城,並攻破陽安關城,姜維立刻退往劍閣,在疆川口與追擊而來的楊頎大戰,蜀軍以趙廣戰死的代價,擺脫了楊頎追擊,並用聲東擊西的方法迅速擺脫諸葛緒的堵截,與此時才趕來的張翼、廖化合軍堅守劍閣。

    鄧艾主動提出“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裡,奇兵衝其腹心”的方略,獲得鍾會支援,鄧艾自率所簡選的精兵萬人“偷渡陰平”,出其不意攻擊江油,蜀江油太守馬邈戰敗投降。鄧艾直接從陰平南下是誰也想不到的,對於成都政權來說,鄧艾有一種神兵天降的感覺,我們看一下陰平附近的蜀道(即現在文縣附近)

    接著鄧艾攻下涪城,諸葛瞻集中了成都附近的軍事力量與鄧艾在綿陽附近一決勝負,蜀軍忠勇一搏,魏軍背水一戰,一戰而定蜀國存亡。諸葛瞻的戰死表明成都附近已經再也無法抵抗鄧艾的軍隊了,姜維的軍隊在劍閣與鍾會對峙,成都的戰局對於蜀國而言姜維已經不重要了。姜維退一步,鍾會就進一步,而姜維軍始終處於鍾會、鄧艾夾擊的態勢下。劉禪降了,姜維也只能降了。

  • 3 # 性感的小石頭

    這個問題其實是多餘的

    姜維手中的大軍當時被牽制在鍾會

    鄧艾偷襲成都,成都的守軍基本掏空了,更關鍵的是蜀漢人心惶惶,已經有很多人準備想要投敵了。當時蜀漢君臣,被黃皓忽悠,以為魏軍不會馬上就來,根本沒有做什麼準備。

    沒想到鄧艾的部隊突然就長驅而前,因此立馬慌了手腳,紛紛跑進郊野外,擋都擋不住。劉禪招叢集臣會議,都計無所出。

    一派主張往南邊跑,另一派則主張直接投降,而且當時譙周極力主張投降,說與其現在去投奔東吳,不如現在直接投靠曹魏好,要不然的話,東吳到時候打不過曹魏,還要再一次投降,太丟臉了。所以比較無奈,一方面沒有援軍,一方面又沒有對策,只能投降。

  • 4 # 星下靜思

    蜀國滅亡前,不僅姜維手中有數萬精兵佔據著劍閣與鍾會作戰,而且劉禪在成都也還有十萬人馬未用,在鄧艾殺死諸葛瞻後,劉禪在內外都有軍隊的情況下,為什麼就投降了呢?第一,朝廷大臣們皆有降心。鄧艾從陰平小路偷襲江油得手,又搶涪城,在綿竹大敗諸葛瞻並殺死他後,開始了心理攻勢,每日派出哨探鐵騎到成都耀武揚威,讓成都軍民人心惶惶。以譙周為首的大臣們都認為應投降為上策,並精確地分析出逃往南蠻孟獲處,他們反覆無常的秉性在將來必遭其禍;投降東吳,在魏強吳弱的形勢下,將來必然受二次投降之辱。二次被逼投降,怕是沒有好曰子。第二,守城將領不務正業。在朝廷內,由於劉禪崇信宦官黃皓,造成朝廷內無人敢言,明哲保身,連大將軍姜維尚且借屯田以避黃皓之禍,何況一般官員呢?在朝廷外,姜維做為大將軍,掌握軍權,軍事部署都是他作主,也導致了許多守城將領得過且過,過度依賴姜維,事不關己之將眾多,如江油、涪城守將即是混曰子的典型代表。第三,連年征戰民力已疲。從諸葛亮南平孟獲,到六出祁山,再到姜維九伐中原,這樣連年的征戰,讓本身不富裕的蜀漢透支了國力民力。民心開始以蜀漢為正統,衷心擁護,盼望有和平的生活,卻不料擁護了一群戰爭販子,連年戰爭讓百姓民生凋零,生活艱難。試想,連續幾十年的戰爭也未恢復漢室,寸土未擴,人民生活水平曰下,百姓誰還擁護支援戰爭?第四,窮兵黷武志大才疏。姜維在開始征戰中計謀是可圈可點,但在後期卻是智若凡夫。朝廷上下皆怕黃皓,姜維不能用計除之,而在言語衝撞後居然一躲了之,不用智謀為國除害勇作中流砥柱。在軍事部署上,各關隘、要塞部署不嚴密、守將用人不得當,如諸葛亮臨終囑咐的陰平關囗,姜維沒有部署把守。姜維在軍事上的專權,沒有為蜀漢培養後繼人才,卻養出了一批好吃懶做、貪圖享受的馬邈之流。劉禪雖看不透天下大勢,卻是能分析必敗的結局,他不想以死守節,讓自己活下去,讓成都百姓少流血,這也許是劉禪最後做出的明智抉擇。

  • 5 # 老薑聰蒜

    根據三國志記載:劉禪投降時帶甲戰士(正規軍)有十萬二千人。城中老百姓有九十四萬,如果戰時動員,城中可以從老百姓再徵十萬士兵是沒問題的。也就是說劉禪手上可以擁有二十萬大軍,糧食有四十多萬斛。而鄧艾僅只有一萬人(估計還沒有)守城幾個月還是沒問題的。

    那麼,劉禪為什麼投降了呢?難道他不知道自己堅持下守城,姜維聞訊,必來救城。內外夾擊。鄧艾焉能不敗?我不相信劉禪沒文化,看不出來這個走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性格懦弱,沒有主見。劉禪17歲登位,由諸葛亮扶持,國家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一手操辦,自己不操心,只知和宦官玩遊戲,宮中取樂。諸葛亮一死,他又對姜維不放心,因為姜維是北魏投降過來的。就依靠黃皓。凡事問他,靠他拿主意,當黃皓請的神婆失靈後,六神無主,不知該聽誰的。

    二、心地善良,不願百姓受苦。劉禪從小顛簸流離,5歲時受到長板坡之險,給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戰亂陰影。所以,他反對戰爭,酷愛和平。諸葛亮和姜維北伐時,只要有人說什麼北伐不當說辭,就調諸葛亮和姜維回來。然後說誤聽了讒言,其實他骨子裡就反對北伐,苦了百姓,只是不好意思明說。

    三、被蜀漢的官員挾迫。劉禪不傻,他兒子都知道要守城一戰。而他卻要投降,是因為以譙周為首的巴蜀當地官員挾持了他。不降也得降。因為劉備、劉禪是外來人員,侵佔了巴蜀。所以,這些官員不想給劉禪賣命。反正打仗,日子不好過,投降,這些官員還是官員,還是悠哉地過日子,不影響自己的官運和前途。

    總之:劉禪懦弱怕死和有愛心等複雜性格造成他不戰而降。

  • 6 # 三國逐鹿
    姜維為何投降鄧艾?

    姜維字伯約,蜀漢名將,官至大將軍。姜維年少時,與母親相依為命,其父冏戰死後,被魏國任命為中郎。諸葛亮北伐期間,曹魏因懷疑姜維有二心,姜維不得已投降了蜀國。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平陽侯。丞相費禕死後,姜維獨攬蜀國軍政大權。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九伐中原,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征戰,其中勝多敗少。公元263年,司馬昭兵分三路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直逼成都,劉禪不戰而降,並下詔要求姜維即可投降,姜維隨即奉昭。姜維手握重兵,為何不拼死一戰,而是選擇投降?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劉禪不戰而降宣佈蜀國已亡,姜維已無立身之本。姜維、廖化在劍閣與鍾會激戰,鄧艾率領三千軍隊,偷渡陰平,與諸葛瞻父子在綿竹狹路相逢,將軍經過激戰,諸葛瞻父子以身殉國,鄧艾隨即率軍兵臨成都,劉禪因無力再戰,獻城投降,鄧艾兵不血刃,便滅亡了蜀國。劉禪投降後,也命令姜維放下武器投降。姜維不得已而為之。

    劉禪投降,蜀國已不復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姜維已成為孤軍奮戰。最主要的是姜維為誰而戰,為自己?那就是謀反,為蜀漢?劉禪已屬於曹魏,姜維又如何號令三軍。如果此時姜維還僵持再戰,部下士卒都會斷送性命,自己也會成為千古罪人。因此姜維思慮再三,投降是個明知的選擇。

    其次姜維軍隊規模不大,戰力也有限,以死相拼猶如以卵擊石。司馬昭派十八萬大軍伐蜀,其中鍾會就有十餘萬人,鄧艾只有萬餘人,姜維只有區區幾萬人馬,估計對付鍾會都是問題。況且此時蜀國已經投降,劍閣的姜維已成孤軍,沒有援助,沒有糧草,沒有兵源補給,姜維又能支撐多久?很顯然是個必敗的結局。就算姜維勝了鍾會,還有司馬昭呢,曹魏還有百萬大軍,以姜維的兵力能攻下蜀漢嗎?顯然不可能。司馬昭必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姜維,姜維的所有部下都將成為孤魂野鬼。因此姜維雖然有軍隊,此時也必敗無疑,投降是最好的選擇。

    再次姜維想做殊死掙扎,想借鍾會之手除掉司馬昭,興復蜀漢。姜維對蜀漢忠心耿耿,誓死繼承諸葛亮遺志,即使是劉禪投降了,姜維仍然不認輸,而是採取最後一計——詐降鍾會,興復漢室。姜維為何會投靠鍾會,一者鍾會才能平平,容易駕馭,二者鍾會手握重兵,可以擁兵自立,三者鍾會與鄧艾不合,相互勾心鬥角。

    姜維投降後,就勸說鍾會不要讓鄧艾搶了功勞,但鄧艾拿下成都,已經是頭功。於是姜維勸鍾會上書司馬昭,說鄧艾在蜀漢任意任用官吏,招兵買馬圖謀不軌。司馬昭得知後,自然知道鍾會的用意,但司馬昭對與二人都有防範,想把二人都除掉。於是先派監軍拿下鄧艾父子,送回洛陽,於是鍾會便率大軍進入蜀漢。司馬昭知道鍾會手握重兵,於是率大軍前去以防萬一。並修書一封,告訴鍾會自己親率大軍迎接。姜維勸說鍾會用兵自己,在蜀漢重新建立政權,鍾會覺得司馬昭親率大軍前來定然不會放過自己,決定謀反。但不慎走漏了訊息,監軍率萬餘人,趁鍾會不備,將其殺害,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

    可憐姜維,臨死還想著興復蜀漢,只可惜還沒來得及收拾鍾會,就被殺害,姜維的忠誠,堪稱後世楷模。

    你是如何看待姜維投降的?

  • 7 # 風雲焦點說

    劉禪並非是傳說中那麼“扶不起”,蜀國經過多年的戰爭消耗,其實很難再繼續和魏國爭鬥下去,如果繼續打仗,蜀國滅亡是早晚的事,苦苦支撐,苦的還是蜀國百姓,抵抗到最後一刻,也只是做個亡國君主,如果主動投降,還能有個比較好的待遇,階下囚和主動投降意義完全不同,而且蜀國百姓還不必再受戰亂之苦。

    在這方面,他的選擇對於百姓來說,還是很有智慧的,說他“扶不起的阿斗”,無非就是因為他樂不思蜀,沒有什麼雄心壯志,有的人天生就不適合在朝堂中,投錯了胎,生在帝王家,還是亂世,只能被迫攪弄風雲,當自知逐鹿天下無望之時,能夠及時止損,也不乏是一個好選擇。當年崇禎皇帝煤山上吊,臨死前告訴身邊的太監,只要滿人不殺百姓,自己願一死,也有這種類似的想法。

    阿斗應該是這麼多亡國皇帝裡,下場最好的一個吧?你看南唐後主李煜,老婆被趙光義多次當眾侮辱,回來後氣的小周後大罵李煜無能,李煜每次都回避不敢露面,最後自己因為作詩被抓住把柄,被趙光義鴆殺。

    隋煬帝楊廣,最後被叛軍絞殺,原本他還想有風度的皇帝的死法――喝毒酒自盡,卻沒有這個機會,被無情的絞殺。

    劉禪雖然寵愛宦官黃皓,也對董允等人不允許自己充實後宮心懷不滿,但是卻從來不因為黃皓的讒言而加害忠良,還多次大赦天下,因為連年征戰,蜀漢人口驟減,蜀中將士已經是白髮老翁,劉禪實行仁智,雖然最後姜維手中有大量精銳,也只是獨木難支,最後只能是百姓流離失所,自己以及親人成為階下之囚,如果早點投降,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大勢所趨,這是對自己和百姓最好的選擇。

  • 8 # 手機使用者61660323609l

    羌維在前線苦戰,而後方的物資供應肯定出了大問題!朝內黃皓通敵主降,後主厭戰不懂軍事,鄧艾偷襲陰平得手,大勢敗局已定。說好聽一點兒,後主悲天憫人,為避免軍民遭受更大的犧牲和戰爭傷害,選擇了投降。是責任還是罪過?當時蜀漢國力幾乎窮盡,精兵無糧必然潰敗失散,民過貧窮必有盜賊叛變,結果最終亡國!蜀漢皇室及忠良悲壯慘烈多發,司馬昭父子給劉禪以理解,川中民心終有所安,局勢逐漸穩定。

    過去的歷史,這樣談說戰亂和苦難,做答但求合情合理,心中實難以為快樂!

  • 9 # 恬然滋味

    大勢所趨! 蜀漢立國以來連年戰爭。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都累了煩了。憑什麼北伐?憑什麼死守?人心散了。看看劉禪的態度?皇帝自己都不願意玩了嗎?北地王劉諶勸諫還被他痛斥嘛! 這樣的情況,主戰派想守也是守不住的。降的兵比守的兵多,降的民比守的民多。 所以成都強守也守不了多久。 那麼,援軍靠的上嗎? 遠水救不了近火! 所謂姜維幾萬大軍起不了什麼作用了。別忘了,鄧艾的奇襲能一舉奏功,是因為鍾會二十萬大軍牽制住了姜維。姜維回師來援就等於鍾會大軍攻到。 論功當然是鄧艾首功。鄧艾擒住了皇帝。所以,姜維投降鍾會,並說我非常佩服你鍾將軍,若沒有將軍你敵住老夫,單憑鄧艾匹夫他豈能得逞?於是,鍾會由不忿到產生異心。 這已經是姜維的能力發揮到極限了。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 10 # 泊圖泊途

    劉禪的投降堪稱是蜀漢最搞笑的一幕,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他是被說降的。之前姜維曾上表劉禪,稱鍾會屯兵,有滅蜀的跡象,希望他派遣張翼、廖化 趕緊布兵,這時候劉禪是怎麼做的呢?去問他最信任的人——黃皓,黃皓心理表示,我只是個宦官,你問我我問誰去啊?但是還是裝成一副專家的樣子,私下去請假巫師,聽信占卜,算的結果是沒有凶兆。告訴劉禪後,劉禪也信了,內心十分安寧。

    《三國志.姜維傳》記載:

    "等初聞瞻破,或聞後主欲固守成都,或聞欲東入吳,或聞欲南入建寧,於是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

    聽到諸葛瞻被擊破,有的說劉禪要固守,有的說要套東吳,有的說要去南蠻地,引軍一探究竟,後來知道劉禪倒戈卸甲,將士非常生氣,砍石頭洩憤。

    此時劉禪在面對鄧艾軍隊時,已經沒了主意,朝中大臣也是惶惶不可終日,為何呢?仔細想想,劉備人蜀時,鷹派非常多,歷經諸葛亮、劉禪後,老臣幾乎殆盡,而朝中文官幾乎都是本地人,本地人早就疲憊不堪,而且諸葛亮時期嚴刑峻法,這些當官的也是很難受,而且此時人才凋零。

    其中譙周站了出來,對劉禪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姜維軍隊的訊息也確有其事,譙周告訴劉禪,不要去南蠻之地,他們臣服是因為丞相的鎮壓,此一時彼一時了。再說去吳國,哪有去別的國家當皇帝的?而且早晚還被魏國滅。有的人問:

    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

    譙也做了解釋,也看出來形式危機,人心浮動,沒有一個能站出來領兵的人。

    朝廷中認為,綿竹一丟,大勢去也(綿竹是諸葛瞻駐守,其為成都屏障),魏國鍾會牽制姜維,鄧艾引兵突襲,姜維趕回來之前,成都肯定被鄧艾奪了,此時只能考慮投降的問題,毫無反抗之心。蜀漢萬劫不復也!

  • 11 # 每日趣評

    許多人對劉禪投降鄧艾時的形勢有誤判,所以才會造成大家對劉禪投降這件事情眾說紛紜。那麼明明當時姜維手中還有數萬蜀軍,劉禪為什麼要投降呢?其實劉禪投降與否,並不決定於兵力,而是決定於一場辯論。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聽我慢慢分析!

    蜀國之敗,首先敗於漢中失守。那麼漢中是怎麼失守的?誰又該負責呢?姜維。在姜維之前,漢中的防守策略為分兵守衛入蜀的四條棧道,即陳倉道、褒斜道、讜洛道和子午道。在姜維任大將軍後製定了不同的防守策略,什麼策略呢?

    姜維認為:守棧道只能抵擋敵軍的進攻,收穫不了大的軍事勝利。不如退守漢、樂二城,將敵軍引進來,然後堅壁清野,等待敵軍糧盡而退。趁敵軍撤退時出城攻擊,這樣敵軍前有艱險的棧道,後有追兵,一定會損失慘重。

    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於是,蜀軍便在錯誤的防守戰略下喪失了漢中之地。當時司馬昭制定三路伐蜀大計,鄧艾領三萬餘人西向經狄道進攻姜維,諸葛緒領三萬人經武都抵達陰平橋頭,堵住姜維東歸之路,主力由鍾會統領,為十萬人,主要負責進攻漢中。

    漢中蜀軍退守城池堅守,將漫長棧道讓給魏兵。於是鍾會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了漢中之地。而鍾會充分發揮人數多的優勢,沒有選擇攻堅,而是派李輔、荀愷各領五千人將漢、樂二城圍了起來,然後鍾會領兵繞過二城去進攻陽安關。

    姜維得到戰報後不敢戀戰,慌忙趕往漢中。此時遭到諸葛緒的堵截,姜維佯裝攻擊諸葛緒軍尾部,然後快速調軍返回,度過陰平橋頭,等到諸葛緒趕回來,姜維已經早於一天前過去了。

    姜維終於趕在鍾會之前趕到劍門關,據險守衛。那麼此時的劉禪呢?成都形勢又怎麼樣呢?劉禪在此之前得到姜維密報,說魏軍在關中用兵,有南下漢中的跡象。但是宦官黃皓卻說姜維是唯恐天下不亂,魏兵根本不可能進攻漢中。劉禪選擇相信了黃皓,大錯就此犯下。

    當劉禪接到魏兵入侵漢中的訊息時,趕忙調廖化增援姜維,調張翼和董厥到陽安關防守鍾會軍。後張翼和董厥失利敗退,與姜維合軍據守劍門關。這時,成都的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廖化、張翼、董厥三人都據守成都周圍的地方,是成都的屏障,三人被調走後,成都的屏障幾乎喪失,只剩下雒城,江油、涪縣等地。因此,才發生了此後嚴重的後果。

    鍾會攻克不了劍門關,又缺少軍糧,於是想要撤軍。這時鄧艾突然奇想,決定偷渡陰平。鄧艾領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翻過了陰平山,抵達江油。此時,擺在他面前的是一馬平川的平原。於是蜀中一片大亂,百姓驚慌的紛紛逃入深山。

    這時劉禪該怎麼辦呢?他將成都最後的一隻力量調了出去,派諸葛瞻火速前往江油,抵擋鄧艾的進攻。諸葛瞻錯誤的退守綿竹,在綿竹城外於鄧艾激戰。結果可想而知,魏兵後無退路,也無援軍,只有死戰,因此每個人都死戰。最後鄧艾擊敗蜀軍,斬殺了諸葛瞻。這時成都陷入絕望的境地,怎麼辦呢?由誰來決定戰還是降呢?劉禪將決定權交給了朝堂,大家討論決定。這時一個人出現了,正是他的出現,最終決定了蜀國的命運。他就是譙周。

    譙周早在幾年前就在朝堂上和陳祗進行辯論,譙周主張息戰,陳祗主張攻伐。當時譙周敗下陣來,劉禪最後支援陳祗,仍然北伐曹魏。但是這次就不一樣了,陳祗已死,譙周再無對手,於是辯論便顯得毫無意義,整個朝堂只聽見譙周一個人的聲音。

    譙周認為:魏國強大,吳國、蜀國弱小。強滅弱是大勢所趨。如果逃亡魏國,屈居人下,則要受到侮辱。等到魏國滅掉吳國,又要受一次侮辱。因此,與其受兩次侮辱,不如一次來的痛快。因此,還是投降吧。其他大臣沒有一個人有異議,決定就此定下。

    “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因此,劉禪投不投降不決定於姜維有多少兵力,而是決定於當時的朝廷討論結果。那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局面呢?

    面對數倍於己的大敵壓境,文臣通常選擇投降,武臣通常選擇戰鬥,可以參考赤壁之戰前的東吳謀士。當時蜀國的將軍幾乎都在外部,姜維、廖化、董厥、張翼在陽安關堅守,霍戈在南中鎮守,其他諸將柳隱、蔣斌、王含都堅守在外,在朝懂軍事的幾乎沒有,因此,文臣佔據了主力。而文臣們討論的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逃還是降呢?壓根就沒有堅守一說。

    所以,即使劉禪有堅守的想法,他也是孤家寡人一個,難以服眾。這就是劉禪面臨的困境,也是劉禪不如劉備的地方。

    其實當時如果劉禪選擇堅守,還是有希望的,先不說姜維的幾萬大軍,在南中,霍戈已經舉兵準備支援成都了,東吳的援軍也在路上。而漢中也沒有徹底淪陷,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方都有蜀軍堅守,重鎮雒城也沒有失守。

    所以,劉禪需要的是時間,堅守到一定的時間,那麼鄧艾必敗,魏軍也必敗。可惜,劉禪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到一群文臣身上,焉能不降?可惜呀!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雖然姜維有數萬軍隊,但是當時蜀漢朝堂之上,只有一群文臣留在劉禪身邊。因此,沒有主軍經驗的劉禪聽從了朝堂群議,最後譙周力排眾議,決定投降。而最後黑鍋全部被劉禪背上了,真的有點冤呀!

  • 12 # 白齊光

    關於三國時期蜀國的滅亡很多人將其歸咎於後主劉禪不戰而降,當魏國大將鄧艾將要兵臨成都之時後主劉禪時有足夠的時間逃走或者加固城池防守的,然而正是因為劉禪的不戰而降導致了蜀國徹底失去了翻盤的機會。而此時駐守在劍閣的蜀漢姜維兵團即將逼退魏軍的主力鍾會部,當劉禪宣佈投降的訊息傳到姜維這邊時根據史書記載姜維的部下反應是“將士鹹怒,拔刀砍石”。因此後來很多人認為蜀國的滅亡實際上就是後主劉禪的軟弱無能所導致的,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事實上在鄧艾兵臨成都之前,劉禪並沒有說不反抗相反他幾乎將成都的守備力量全部投入到了打這場保衛蜀國的戰爭中去了。只是劉禪選的這個將軍太差勁一次性就將蜀漢的防禦軍團給敗光了,這個敗家將軍正是諸葛亮的長子諸葛瞻。我們來分析一下到時蜀國的兵力部署。當時蜀國的野戰軍團幾乎都掌握在姜維的手中,這也是蜀國最有戰鬥力的軍隊但是很遺憾的是姜維被鍾會牽制在了劍閣而無法分身。在得知鄧艾偷襲陰平小道入蜀之後,劉禪只得草率的從成都和一些地方部隊裡拼湊了一隻軍團,這個軍團的數量應該也有幾萬人可以說是蜀國一小半的家底。但是諸葛瞻不知怎麼想的放棄了險要的地形去據守而是選擇和鄧艾直接硬碰硬的打了一仗。諸葛瞻的兵敗應該說是讓劉禪放棄抵抗的的原因所在,因為這一戰不僅僅損失了數萬兵力還給蜀國朝廷上下造成了極大的威懾。而這時候蜀漢唯一的希望就是姜維在劍閣的那幾萬人馬了。假如劉禪不投降會如何呢?第一個選擇那就是逃到蜀漢的南方地區,因為諸葛瞻的兵敗導致了成都的防備力量大大削弱,逃到南方可以說是不投降的最好選擇了。但是這個做法太過於冒險,我們知道蜀漢的南方地區都部分是蠻夷之地,這些地方本來就是靠懼怕蜀漢的武力而臣服的。劉禪如果在南方建立流亡朝廷那必然會再次招致南方地區的叛亂,或者很有可能這些蠻夷之人因為懼怕曹魏的勢力而選擇和曹魏合作一起對付劉禪,因此這個做法是過於冒險的。第二個選擇那就是堅守成都等待姜維回師救援,但是這裡有個問題是姜維如果要去救援成都就必須要放棄劍閣,這樣一來等同把曹魏的主力軍鍾會軍團全部放進了蜀地。這樣做對蜀漢來說可以說是滅頂之災,當曹魏大軍全部進入蜀地之後蜀漢也就沒有地理上的優勢了,在面對曹魏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就算是姜維也無力迴天了。所以在諸葛瞻兵敗之後蜀漢可以說已經氣數已盡了,劉禪之所以選擇投降也正是認清了大勢已去的形勢不想再做無謂的犧牲罷了。

  • 13 # 星舟光影

    鄧艾帶的兵少,而鍾會帶的兵有三十多萬,他們倆同攻蜀國,到了蜀國分了兩條路線。劉禪實力不如人,兵力沒有魏多,知道資訊不做負隅頑抗。也是大勢所趨,魏必統一才罷休。以此投降。

  • 14 # 熊B貓H不R燒X香

    你方主力部隊雖然還能勉強守住中路的正面進攻,但是對方一支偏師已經悄悄從上路推進到了你方高地,還單殺了守這路的你方隊友,眼看自家水晶馬上被拆,而救援卻為時已晚,這時候只能無奈打出GG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女生有多討厭、瞧不起纏著自己的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