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圳餵魚哥老李
-
2 # 牧海
大黃魚曾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海產”之一,上世紀60-70年代,東海的野生大黃魚捕撈產量都在12萬噸以上,最高的一年甚至達到了16.81萬噸。但由於過度捕撈,大黃魚的野生資源很快就衰退了,目前野生的大黃魚已經非常少見了。“物以稀為貴”,2016年一條4斤重的野生大黃魚就拍賣出了2.98萬的高價,折算下來平均每斤就是7000多元。
1985年,國內的水產專家成功突破了大黃魚的人工繁育難題,從此人工養殖的大黃魚開始興盛起來,目前水產市場上銷售的大黃魚絕大多數都是人工養殖的。
2020年的漁業統計年鑑顯示,2019年全國範圍內大黃魚的養殖產量為22.5萬噸,是單品養殖產量最高的海水魚,緊隨其後的是石斑魚,其養殖產量為18.3萬噸。
那麼問題來了,野生的大黃魚和人工養殖的大黃魚究竟有哪些區別呢?我們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外觀上的區別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的生長環境不同,外觀性狀也有差異。無論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大黃魚的鱗片都很緊緻、完整,體色都是金黃色,體表富有光澤,鰓絲清晰,呈鮮紅色,體表的粘液透明,眼球飽滿。
但野生的大黃魚體型更加細長、苗條,色澤相對較亮,而養殖的大黃魚無一例外,體態肥胖,色澤相對較暗。
▲▲上圖顯示了野生大黃魚與5種不同養殖模式下的大黃魚在外觀上的差別,具體的差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在定量指標方面,兩者最明顯的差異就是體長/體高,野生大黃魚體長與體高的比值在3.73~4:05之間,而養殖大黃魚體長/體高一般在3.4~3.8之間。
▲▲上圖中,組號為W的是野生的大黃魚,D0,D1,D2均為養殖的大黃魚。由圖可知,野生大黃魚的體長體高之比是最高的,肥滿度是最小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即便同樣都是人工養殖的,不同的模式也會導致大黃魚的性狀出現明顯的差別。比如筏式養殖的大黃魚體長與體高的比值最小,體型短粗,脂肪含量高,而深水網箱養殖的大黃魚最接近野生的大黃魚,身體呈流線型,體態更加俊長。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也很簡單,深水網箱的水體大,水流暢通,大黃魚的運動較多,體型、質地和風味都接近於野生的大黃魚;而大黃魚的筏式養殖基本上都以小網箱為主,空間狹小,養殖密度高,水流不暢,餌料沉積嚴重,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大黃魚肥胖的體態。
其次就是營養與肉質上的區別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2019年專門進行了一次檢測實驗,目的就是為了比較野生和養殖大黃魚的營養品質差異。
結果表明,野生大黃魚的水分含量為64.26%,比養殖的大黃魚明顯更低。野生魚的灰分含量為1.24%,同樣也比養殖的大黃魚更低。在粗脂肪含量方面,野生的大黃魚粗脂肪含量為9.76%,而養殖大黃魚的粗脂肪含量高達10.74%~14%。
大家比較關心的還有蛋白質含量,蛋白質含量是評價食物營養價值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野生大黃魚的粗蛋白含量為21.02%,比任何模式(筏式養殖、池塘養殖、圍網養殖、深水網箱養殖等等)下養殖的大黃魚粗蛋白含量都要高。
另外,野生大黃魚的肌肉彈性和咀嚼性都要顯著高於養殖的大黃魚。在野生大黃魚肌肉中,研究人員共檢測出了19種脂肪酸,其中飽和脂肪酸有7種,單不飽和脂肪酸有5種,多不飽和脂肪酸有7種。
野生大黃魚單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也明顯高於所有模式下的養殖魚。在多不飽和脂肪酸中,含量最高的是油酸,這與義大利南部海域以及太平洋中東部的珍鰺、犬牙、石首魚等幾種魚類的脂肪酸研究結果相似。
總結總之,野生的大黃魚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特性,從外觀上看更加瘦長,體長與體高的比值更大。至於體表的顏色,並不是區分野生和養殖的主要依據,因為國內已經有研究表明,投餵的餌料能夠改變大黃魚面板的顏色以及抗氧化能力,還能改變大黃魚的形態並提升大黃魚的品質。
不過無論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大黃魚,其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很高,具有降血脂、軟化血管以及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經常食用有利於人體健康。
野生的大黃魚有價無市,想吃也買不到。從價格來看,養殖的大黃魚還是非常親民的。在福建寧德地區,4-8兩的大黃魚收購價格為12.8元/斤,一斤左右的大黃魚海面收購價為13.5元/斤,水產市場上的價格會高一些,但也不會高太多。對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養殖大黃魚的價格還是在能承受的範圍內,偶爾買來嚐嚐鮮還是相當不錯的。
-
3 # 笑談人生6
野生大黃魚魚體瘦,狹長,顏色鮮豔,養殖大黃魚身體肥胖,顏色淺淡些。這些沒有對比是不容易分辨的,比較容易分辨的是看它的胸鰭,野生的胸鰭長,能包住眼睛;人工養殖的胸鰭比較短,包不到眼睛。
-
4 # 薩爾茨堡的魚
對於普通食客就會面臨怎麼區分野生和養殖大黃魚的問題,其實吧,野生大黃魚很少,餐桌上基本都是養殖大黃魚,如果非要說如何區別,其實並不難,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在體型上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
1.野生大黃魚的尾柄相對細長,養殖大黃魚的尾柄相對短粗;
2.野生大黃魚總體體型瘦長側扁,養殖大黃魚總體體型胖圓肥厚。
(野生大黃魚)
這兩點基本就能區分出野生和養殖了,體色判斷比較複雜也不是很必要。這兩點的區別其實很好理解,野生大黃魚生活水域廣闊,捕食、避敵遊動較多,因此身形相對修長;而養殖的大黃魚整天飼料飽腹,養殖網箱空間有限,遊動強度弱,自然長成“肥宅”模樣,有些養殖大黃魚膀大腰圓肚子鼓,一眼就能看出來。(少數會拿大個頭小黃魚冒充)
(養殖大黃魚)
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口感還是有區別的,前者生長週期長,運動多肉質緊緻,體內氨基酸積累豐富,口感較為醇厚;後者生長週期短,肉質較㜛,但是風味明顯會淡一些。大抵符合野捕和養殖貨的總體區別。今年來由於增殖放流,野生大黃魚產量相對提高,價格也趨於理性。不過,野捕大黃魚依然對野生種群有不小壓力。
-
5 # 林子趕海
大黃魚又被我們稱為大黃花魚,其無論養殖還是野生的,都是海水魚,這一點與鱸魚不同,目前養殖鱸魚大部分都是淡水養殖。當今野生大黃魚與養殖大黃魚的價格存在天壤之別,主要原因是因為供需關係。所謂物以稀為貴,這兩年野生大黃魚被天價出售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條野生大黃魚動輒幾萬甚至幾十萬。而養殖大黃魚卻相對更加親民,一般養殖大黃魚價格在15—20元之間,這取決於其規格大小。特別提醒大家現在有些不良商販用黃姑魚冒充大黃魚,以此謀利。
黃姑魚(這貨跟大黃魚是不是有點像)
因此區分大黃魚是養殖還是野生的,單純看價格就顯而易見。此外市場上賣的大黃魚基本都是養殖大黃魚,不要聽魚販瞎忽悠說自己家的魚都是野生的。
野生大黃魚的外觀與養殖大黃魚也存在較大差異。首先野生大黃魚尾柄細長,養殖大黃魚尾巴粗短,其次野生大黃魚全身泛著金黃,魚身整體修長,臀鰭和腹鰭更加細長。養殖的大黃魚較為肥胖,剖開魚肚會發現裡面含有大量油脂。
野生大黃魚
養殖大黃魚
營養價值方面,野生大黃魚的確擁有更高的營養價值。這主要體現在它富含更多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各種微量元素等,特別是它的魚鰾和魚肝有很大的醫療價值。魚鰾可以製作魚膠,魚肝可以做魚肝油。野生大黃魚的口感更加鮮美細膩,有黏性。
養殖大黃魚其實營養價值也較高,完全能滿足我們的營養需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我們不能為了一己私慾,為了品嚐珍饈野味,讓瀕臨滅絕的野生大黃魚徹底絕種,我們需要讓它們繁衍生息,這樣才能可持續發展。
-
6 # 石斑魚44
野生大黃魚最主要的兩個特點,第一嘴唇是紅色或者橘紅色的,養殖的偏黑。第二個特點,由於野生黃魚環境競爭的問題,追求更高的速度,它的胸鰭比養殖的發達,胸鰭比較長,胸鰭可以覆蓋眼睛。野生大黃魚很難的,有這兩點,你買不到上當。
-
7 # 鹿哥很忙
區分野生大黃花魚和野生大黃花魚概括為一下四個部分:
第一點: 看黃花魚的頭部, 野生黃花魚的頭部是比較尖的,而養殖黃花魚的頭部比較圓。
第二點: 看黃花魚的魚鰭,野生黃花魚的魚鰭看起來比較尖長,養殖黃花魚的魚鰭看起來就是比較短寬。
第三點:看黃花魚的魚鱗,野生黃花魚的魚鱗是不會出現倒插現象,而養殖的黃花魚的魚鱗是會出現倒插現象的。
第四點:看黃花魚的魚尾,野生黃花魚的魚尾比較大長,而養殖的黃花魚的魚尾比較短小。
我們在挑選黃花魚的時候透過以上的四點就能以最快速度辨別出野生黃花魚和養殖黃花魚了。
黃魚,又被叫做黃花魚或者石首魚,在古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曾經寫道:“生東南海中,其形如白魚,扁身弱骨,細鱗黃色如金,首有白石二枚,瑩潔如玉。”
-
8 # 142455446599900
謝謝邀請。大黃魚(黃花魚,黃瓜魚)叢集泅遊魚類,一般純野生的都是整群出現,最大的魚帶頭,後面由大到小跟著遊。老一輩的人說黃瓜魚的魚膠是補腎烏髮的佳品。尤其金嘴黃瓜魚最佳,藥用價值最高。我是福建海邊的,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都有附近漁民捕到大黃魚,一般捕到的大黃魚都是一整群全軍覆沒。最早來買的客人都是臺灣香港的客人還有一些日本客人。因為價格高一下子大黃魚的名聲大噪。八十年代初一隻用板車拉大魚到可以買到二三十萬,那時一般買的人直接把魚膠取出用尺子量了長度,魚膠保鮮密封付了錢車就開走了,魚肉不要,據說不易儲存。聽說買走的客人經過抖手後大賺了上百萬,且幾經轉手到港臺日本南洋價格更高。也正是因為叢集且大小通吃的無度捕撈和天價收購。使大黃瓜魚在九五年以後幾乎在福建沿海絕跡。後來政府為了保護魚種在海里投放了很多魚苗,據說是銀嘴黃魚,價值永沒有金嘴黃魚好,後來應該也有投放金嘴黃魚魚苗。但現在捕到五六斤以上的都算罕見了。
-
9 # 幸運777
我選魚時是看頭的大小,野生的頭比較大,佔全部身體的比例多,而飼養的頭小,且身體肥圓。
其實現在大黃魚野生的很貴,同樣石首魚類中還有另幾種大黃魚的近親,野生的黃婆(也叫黃姑子)、米魚、白姑子,口味與大黃魚相近,也是不錯的選擇,關鍵這些魚一山都是野生的。
多年以前,市場有些不法商販用黃婆冒充大黃魚賣(黃婆比大黃魚更黃),也見過在白姑子魚身上塗咖哩冒充大黃魚(白姑子形與大黃魚幾乎一樣,但沒有大黃魚那黃色,通體偏白色)
回覆列表
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的區別主要在於魚頭的形狀、魚尾的長度、背鰭魚鱗以及食用口感等,野生大黃魚魚頭小且尖,魚尾修長,背鰭有鋸齒呈黃色,養殖大黃魚魚頭大而浮腫。魚尾短小,背鰭顏色灰白,肉質不粘。
養殖大黃魚和野生的區別
1、魚頭形狀
野生的大黃魚的魚頭整體呈現出較為尖銳的形狀,且給人以一種靈活的凌厲曲線感,魚唇的顏色非常鮮豔,呈現出口紅一樣的鮮紅色,而養殖的大黃魚的魚頭雖然很大卻給人一種浮腫的感覺,圓鈍且魚唇本身也沒有什麼顏色。
2、魚尾長度
魚尾也能夠反映出大黃魚到底是野生的還是養殖的,這是因為野生的大黃魚常年生活在大海中,進行著洄游的動作,不受拘束,其尾巴就會顯得修長有力,而養殖大黃魚常年在網箱中生長,活動空間有限尾巴明顯顯得很短。
3、背鰭魚鱗
從背鰭和魚鱗上,大黃魚的野生和養殖也有著比較明顯的區別,野生的大黃魚的背鰭上有鋸齒狀,整體比較尖長且顏色呈透明或是微黃色,而養殖的大黃魚背鰭呈現出灰白色,表面比較粗糙不不整齊,其鱗片也會出現倒插現象。
4、食用口感
野生大黃魚的價格之所以遠遠在養殖大黃魚之上就是體現在其肉質上,大黃魚是一種海魚,長期活動使得其肉質緊實黏重,尤其是在燉煮的時候野生大黃魚久煮也不會出現散架,而養殖大黃魚的肉質一煮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