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義知周
-
2 # 奕天讀歷史
《三國演義》中的“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出自水鏡先生之口。
伏龍,即臥龍,就是諸葛亮了。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見到了久聞大名的諸葛亮。諸葛亮的《隆中對》,成功將劉備圈粉,向劉備指明瞭佔荊州,取益州,三分天下,興復漢室的天下大略。諸葛亮的功績就不用多說了,內政、外交,五次北伐,最後鞠躬盡瘁而卒,被譽為蜀漢第一功臣,當之無愧。
鳳雛,就是龐統。臥龍、鳳雛齊名,可見龐統也是曠世之才。龐統在劉備麾下,與諸葛亮一樣,同被拜為軍師中郎將,是劉備的重要謀士。龐統在劉備猶豫不決時,極力勸劉備速取益州,還獻了上中下三計。上策挑選精兵,直取成都;中策先擒殺監督劉備的楊懷、高沛,再進兵成都;下策退還白帝,依靠荊州,慢圖益州。劉備取中計,結果進攻途中龐統戰死在雒城之下。
龐統之死,讓諸葛亮不得不留關羽一人鎮守荊州,親自率張飛、趙雲溯江而上,趕往成都與劉備會和。諸葛亮離開荊州,這才造成了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漢失去了最重要的東出的道路。
這就應了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結果劉備同時得到了兩個人,而兩個人都急於建立自己的功績,確立自己的地位,導致了急於攻取益州,最終留關羽一人鎮守荊州,造成了荊州丟失的最壞局面。接著劉備又夷陵大敗,只能留下諸葛亮一人苦苦的支撐殘局。
“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子初,即劉巴。劉巴和諸葛亮、龐統一樣也居於荊州,曾輾轉於曹操、劉璋麾下,最終為劉備所得。劉巴在劉備剛入成都,財政困難時,給劉備獻策,幾個月時間就讓國庫充盈。由此可見,劉巴是國家財政的一把好手。劉巴博學多才,還同諸葛亮、法正等人共同制定了蜀漢的基本律法。
劉巴在法正去世後,接替法正任尚書令一職。對於內政的治理和謀略,諸葛亮都自嘆不如。因為劉巴的工作主要在蜀漢內政的處理,所以,在整個三國時期,就不是那麼光輝閃耀。
孝直,就是法正了。法正擅長軍事謀慮,最有名的一戰就是和黃權一起設謀,在定軍山大破夏侯淵軍,收復了漢中。陳壽在《三國志》中稱法正可比曹操賬下的謀士程昱和郭嘉,可見法正的謀略才華。
法正也是蜀漢集團,唯一一個能勸動劉備的人。裴松之注中講了一個故事,劉備曾與曹軍大戰,應該撤退的時候,劉備怒不肯退,當時矢下如雨,法正直接站到劉備前面,替劉備擋箭。劉備讓法正避箭,法正說明公都不避,何況小人呢。劉備不得已,只能跟著法正撤退了。
另外一件事,大家應該熟知了。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曾說,法正若在,可阻止主上伐吳,即使出兵伐吳,法正跟隨,也不至於造成如此大敗。
法正和劉巴兩個人都是英年早逝。
曹操、孫權、劉備三方,都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其中一方過於強大。如果劉備方攻打曹操順利,那麼孫權會看不慣,類似關羽失荊州,孫權還是必然會聯合曹操打劉備。如果曹操打劉備或者孫權比較順利,那麼孫劉必然聯合。
鑑於曹操一方人口最多,佔據的地域最富庶,生產糧食最多,長期僵持下去,劉備應該還是守不住荊州,最後還是最先被滅亡,三國的趨勢不會有太大變化,最多就是多持續幾年。
-
3 # 透明CO2
水鏡先生只是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並沒說可得天下,即使龐統、劉備死了,諸葛亮也能順利局勢平定叛亂。
至於子初孝直亡其一漢室難興就是說這兩人死一個就很難扳回當前局勢。
-
4 # 宋洋一宋邦文
三國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說:先生若能得臥龍;鳳雛其一人,便可得天下。可又說了子初;孝直亡其一;漢室難興。說劉關張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圈粉了劉備。臥龍即諸葛亮;風雛即龐統;兩位卻極高的戰略軍事家,可畏上知天文下知下理。說諸葛亮給劉備指明瞭佔荊州;取益洲,三分天下的偉大戰略。諸葛亮的內制外交三角等線五次北伐,為漢室江山菊躬盡悴嘔心勵血死而後益,立下了汗馬功勞。
話說龐統大英才,也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微向劉備推薦的鳳雛謀士,一身計謀,可曹操卻看中它他的對手郭加,可惜龐統30歲才感劉備此人比較人意,在水鏡先生推薦又入劉備′手下,重用不到5年,龐統攻打雒城也就是益洲中流矢而亡。劉備痛好幾天,留下悼念:“淪帝王義密第,攬倚伏之要最"的一流純粹之謀士,甚至把他和臥龍同比同做。卒時35歲!劉備悲痛萬份。
再說子初l也就是劉巴:當時劉備在戰亂期間糧食經濟無法供應,他滿腹精綸和諸葛亮共同制訂了漢蜀法律並解決了經濟困難。這個劉巴特看不起劉備,藐視他是“織蓆販履"。他一直想給曹操當謀士,可就沒那機會,見見覺得劉備對他很看得起,他才感動為劉備出謀化策。可惜公元222年卒於漢蜀。劉備於諸葛亮悲痛欲絕彷復他兩已老了。
最後說
孝直也就是法正:此人文武雙全。戰略戰術孔明先生l很心賞。他是總隨軍總參謀長,在漢中戰役中,計劃步步為營,進展順利,特別在定山大戰役中,法正黃權設計大破夏候淵軍隊,將曹軍驅出漢中。(劉備後來進一步以漢中為挑板)收復了西涼馬超,達到了法正當年的戰略目的。有上四位謀士的共汁,才有了蜀漢政權的版圖,此時已是鼎盛時期。擁有了荊洲;益洲;和漢中之地。好酒不長孝直於公元220年死當年45歲。隨戰爭延伸,劉備的三弟和二弟先後死於東吳之手。這時的劉備和孔明真是高堂明鏡悲白髮,時光的車輪在他們的額面上輾成了幾道深深的溝轍。
劉備要報仇,誰勸也無用。他要起兵代東吳,諸葛亮也無力勸阻,孔明\說了一句″法正若在,必能阻止我主東行不致荑陵之敗"。後來劉備大病在床確感到水鏡先生的後句話,子初,:孝直若亡一漢室江山難興。雖有臥龍打天下,但蜀漢容易被人鑽空子,上若劉巴孝直任意一人存,完全可避免此況。最終蜀漢出現大奸臣,黃皓,間接葬送了漢蜀江山。不但導致漢室未興,而後還丟了諸葛亮打下三分之一的江山。悲衰…。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水鏡先生沒說這句話,這句話是後人附加的,跟水鏡先生無關。
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龐統,子初是劉巴,孝直是法正,這四人都是劉備手下的謀士,都很有才能,一是得來的太晚了,二是可惜死的太早了,劉備是生不逢時啊!
劉備前半生一個強有力的謀士都沒有,打了大半輩子的仗,連個方向都沒有,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竄,打到哪裡是哪裡,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毫無戰略可言,雖然這麼多年打出一身戰爭經驗來,但基本上都是失敗,劉備前半生可以號稱“逃跑將軍”和“常敗將軍”了。
劉備來到荊州前,武將不過關羽、張飛、趙雲,文臣不過孫乾、簡雍、糜竺,至於謀士,是從來也沒有,而所謂孫乾和簡雍也不過乾乾公關和聯絡的工作,糜竺是劉備的財主,提供金錢支援,關羽、張飛、趙雲三人都是武將,幫劉備打打仗可以,真要制定個謀略,就是沒人。
自從劉備來到荊州,三顧茅廬請出了臥龍諸葛亮,劉備就開始了鹹魚大翻身,先是有了戰略《隆中對》,接著有了戰術,聯合東吳孫權共同抵抗曹操,再接著就了自已的地盤--荊州四郡,自此,劉備才真正開始一步一步發展壯大。
不僅如此,善於治國的諸葛亮開始幫劉備建立了真正的政權,而不是之前如流寇一般的組織,為劉備徵調賦稅,以充軍食。劉備集團就真的開始像個集團了,各司其職,維持著集團的運作。
但這個時候,北方的曹操已經拿下北方八州,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江東的孫權已經平定了江東六郡,穩定了內部,劉備才剛剛起步,不過已經有了希望。
赤壁之戰後,劉備得到了鳳雛龐統,剛開始劉備還不怎麼重視龐統,要說也是,劉備就不是喜歡讀書人的人,他自已就不喜歡讀書,而且還喜歡狗馬音樂漂亮衣服,簡直就是一小混混,所以對龐統這樣的人才不重視,後來在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下,才開始重視龐統。
鳳雛龐統為劉備拿下益州立下汗馬功勞,要不是龐統在幫劉備出謀劃策,劉備還不知道要錯過多少次機會,可惜龐統為劉備效力的時間太短了,從入川的211年開始,到214年龐統在雒縣戰死,滿打滿算只為劉備服務了3年就死了,可惜了,才三年,能做什麼呢?
龐統死後,法正就代替了龐統的位置,成為劉備的謀士,法正原是益州牧劉璋的手下,因為在劉璋手下得不到重用,於是賣主求榮,背叛了劉璋,暗中投靠了劉備,並幫著新主劉備攻打舊主劉璋。
法正為劉備出了不少非常有用的建議,在拿下益州後,法正建議劉備迎娶劉璋舊部吳懿的妹妹吳氏,吳氏不僅是吳懿的妹妹,而且還是劉璋的寡嫂,從而拉攏益州士族,劉備開始還不願意,後來在法正的勸說下同意了。
法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劉備謀劃拿下了漢中郡,勸劉備趁曹操回軍的機會攻打漢中,然後以調虎離山、聲東擊西之計陣斬曹魏名將夏侯淵,最終為劉備成功拿下漢中立下頭號功勞,同時法正也是劉備最性情相投的謀士,也是劉備時代唯一有諡號的大臣。
但是,法正是劉備拿下漢中的第二年,就病死了,法正死後,劉備再無謀士。
最後說劉巴,劉巴這個人本來一直就看不起劉備,劉備在荊州時,有很多士人來投靠劉備,但是劉巴卻投靠曹操去了,並準備為曹操南下去收取荊州四郡,但被劉備搶先一步,劉備之所以搶先一步,還是因為諸葛亮的功勞,劉巴見勢不妙就逃到交州(今廣東地區)去了。
後來劉巴從交州沿益州南部進入益州投靠劉璋,投靠劉璋沒多久,劉備就來攻打劉璋了,劉璋投降後,劉巴也投降劉備了,劉巴的投降多少有些被迫的意思,不過為了保命,劉巴還是低下了高傲的頭向劉備道歉。
劉巴之後與諸葛亮、法正、李嚴、伊籍一起制定了蜀漢政權的第一部法律書籍《蜀科》,除此之外,劉巴並沒有什麼太耀眼的表現,比起諸葛亮、龐統、法正來說,差了五大截,劉巴雖有才能,但並沒有為劉備提供什麼特別的建議,劉巴的水平最多也是跟伊籍差不多,實在是言過其實。
劉巴在法正去世後,接任法正的職務尚書令,沒過2年,劉巴也去世了。
於是劉備就只剩下一個諸葛亮獨撐大局,雙拳難敵四手,獨木難支橋樑,諸葛亮一個人就是累死了,也只有一個人,於是在劉備去世後,我們就看到諸葛亮開始一個人南征北戰,總是諸葛亮一個孤獨的身影,最終在五出祁山時累死在戰場。
看看曹操的謀士,一大把,什麼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王朗、鍾繇、華歆等等,就連孫權也比劉備多得多,如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魯肅、陸遜等,唯獨劉備最少,而且時機最晚,所以說劉備得到這些人才是生不逢時,沒有好機會。
-
6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臥龍,也就是諸葛亮,他是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兵法奇謀無所不曉,自比管仲樂毅,幫助一窮二白的劉備奪取荊州、益州等地,奠定天下三分的格局。
鳳雛,劉備集團的二號軍師龐統,在劉備入川的過程中,起到主要參謀作用。軍事能力超群,手段辛辣。可惜在劉備奪下益州前,就被劉璋的部下給射殺了。
子初,很多人不太熟悉,他叫劉巴。之所以大家不熟悉,那是因為演義裡並沒有給他太多戲份。不過劉巴的確非常聰明,尤其是在財政和法令方面的才能,那是天下頂尖水平。
孝直,這就很熟悉了,最近被專家們炒得非常火熱的法正。法正最近地位逐年攀升,已經超過了諸葛亮在蜀漢的軍事地位了,我看再過幾年,法正一定可以成為三國第一人了。
其實這句話是有矛盾的,既然臥龍鳳雛得一人就可安天下了,為什麼劉巴、法正死了一個大漢朝就沒辦法復興呢?
這是一種比較誇張的說法,目的是為了突出四個人的才能。古人深耕學術,的確值得佩服。可是他們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喜歡吹牛。當然了這不僅僅是古人的缺點,現代人也一樣。
之所以會有這麼一個說法,並不是說諸葛亮和龐統隨便哪一個都能安定天下,這裡是為了顯示出諸葛亮和龐統的才能出眾,對於奪取天下有非常大的作用。
至於劉巴和法正的後半句話,其實也是這麼一個目的,劉巴和法正都是人才,如果能夠都得到的話,對劉備來說,可謂是如虎添翼,那安定天下恢復大漢江山,基本就不愁了。
法正字孝直,扶風郿人也。祖父真,有清節高名。建安初,天下饑荒,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久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既不任用,又為其州邑俱僑客者所謗無行,志意不得。益州別駕張松與正相善,忖璋不足與有為,常竊嘆息。---《三國志》
可實施情況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這樣。這只是人們對人才的一種美好崇敬罷了。任何一個人才,他也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奪取天下。
因為你是人才,人家也是人才,天下那麼大,難道只有你最牛?對手的強大,往往是你無法估量的,不確定性太強,也是一件很難辦的事情。
所以說就算劉備奪取了這四個人,這四個人也好端端地幫助他打天下,那劉備也未必能夠一統天下重建大漢。
因為曹操和孫權那邊的人才也非常多,而且也十分優秀。比如說曹操手下的郭嘉、賈詡、荀彧以及荀攸等人,那可都不比諸葛亮龐統差。只是人家不愛吹牛造勢罷了。
劉備是人才大拿,卻沒辦法好好任用人才。劉備的人緣非常好,這跟他個人魅力和社交能力,是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的。當時劉備把諸葛亮、龐統、法正以及劉巴全都聚攏在了自己身邊,可見他是相當厲害的。
但問題是,人才多了以後,以劉備的格局來說,他卻不知道該如何任用這些人才。雖然他的水平已經很高了,卻沒有高到足以問鼎天下的地步。
會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遠適交阯,先主深以為恨。---《三國志》
比如說在荊州問題上,他任用關羽作為守將。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事情,關羽也足夠盡忠職守,能力也不差。可問題是最終荊州還是丟了,那麼劉備是不是要反思一下人才任用方面的缺陷呢?把一個沒用的糜芳放在南郡太守的位置上,劉備你要幹什麼?
對諸葛亮的任用其實也有一點問題,諸葛亮是全方面人才,他什麼都懂。不管是內政還是外交包括軍事,諸葛亮都是一把好手。
可是我們看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在做些什麼呢?他主要就是管理內政,至於軍事方面的事情,劉備並不讓諸葛亮插手。
反觀曹操那邊就不同了,同級別選手荀彧,不僅僅是內政大權一把抓,對軍事上的見解,那也是得到了曹操的充分肯定。
由此可見,就算是劉備有了這四個人的幫助,其實他也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畢竟人才太多,他安排不過來。
劉巴一直瞧不起劉備,法正的私心就太重了。劉巴是個人才,搞內政的確是一把好手。當年劉巴在荊州的時候,劉表曾經多次徵召他做官,可人家劉巴看不上劉表。
等到曹操大軍南下的時候,劉巴果斷投降了曹操,可見劉巴發自肺腑地喜歡曹操這個人。可惜的是,劉巴奉命招降荊州南部的時候,卻被劉備搶佔了先機。
我認為這個時候劉巴對劉備已經是深惡痛絕了,劉巴沒有完成任務,也沒臉回去見曹操,只好跑到了交趾,隨後進入益州為劉璋效力。
輔吳將軍張昭嘗對孫權論巴褊阨,不當拒張飛太甚。權曰:“若令子初隨世浮沈,容悅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稱為高士乎?”---《三國志》
可誰也沒辦法阻止劉備對劉巴的一片痴心。劉備不遠千里,奪取了益州,從此劉巴開始為劉備效力。不過劉巴的脾氣非常差,這是考驗劉備耐心的時候到了。
劉巴說話耿直,而且不喜歡結交劉備圈子裡的人,看樣子就跟劉備不對付。比如說他完全瞧不起張飛,這讓劉備非常生氣。不過劉巴有自己的說詞,他說張飛是武夫,我不屑跟他打交道,差點把張飛給氣死。其實劉巴也沒為劉備出什麼計策,可能心真的不在他這裡。
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賜子邈爵關內侯,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
法正這些年很火爆,因為專家挖出了他很多出色的戰績,甚至認為蜀漢的頭號軍師,其實就是法正。可法正這個人的人品不行,他原先是劉璋的部下,賣主求榮投靠劉備,這才混到了那個職位。
法正發達以後,開始各種報復曾經跟他不和的蜀中官員,這件事就連諸葛亮也沒辦法阻止,因為法正太受寵了。
由此可見法正這個人心胸狹窄,根本就無法堪當大任。宰相肚裡能撐船,我看法正肚子裡是一艘破船。他的才能功績是完全被誇大了,人品如此,可見他的眼界如何。
總結:諸葛亮和龐統,才是劉備最重要的幫手。諸葛亮最主要的作用,其實是在劉備死了以後。這是專家們認定了,專家們認為諸葛亮在劉備活著的時候作用並不大。
其實這要看怎麼看,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一窮二白,手裡就一個劉表賞賜給他的小縣城。可是諸葛亮出山以後,劉備逐漸做大,為什麼劉備恰好在這個時候做大呢?
我認為諸葛亮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尤其是在出謀劃策方面,除了諸葛亮以外,我很難想象劉備那個時候能夠依靠誰。
所以奪取荊州的過程中,諸葛亮是劉備最重要的幫手。而奪取益州的時候,我們發現諸葛亮並沒有跟從,劉備帶著的是龐統。
這一路上龐統稱為了劉備的謀主,這期間能夠相繼收服張松、法正、李嚴等人,龐統的功勞都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說雖然龐統早死,可他對劉備奪取益州,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至於漢中,專家們表示是法正幫劉備奪取的,我也不敢說個不字。這裡就提一點,諸葛亮成為了劉備後方的主要幫手,幫助劉備運籌帷幄,決策千里。至於劉巴,我覺得他雖然有才,心卻不在劉備那裡,應該是發自肺腑地瞧不起劉備。
參考資料:《三國志》
《三國演義》
-
7 # 人者仁義也
在《三國志》裡唯一提到臥龍是徐庶推薦諸葛亮給劉備時候的說法,仔細翻閱史料也只有把諸葛亮比作臥龍,龐統比作鳳雛的說法。這種說法來自於《襄陽記》,《襄陽記》全稱是《襄陽耆舊記》,有五卷,是晉朝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主要是記載襄陽從戰國到晉朝時期的襄陽人物,此外也有對於襄陽風土人情的介紹,屬於地方方誌這一種型別,這本書就記載了諸葛亮和龐統的事情。而且按照《襄陽記》自身的記載:
鄕裡舊語,目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之題也。
龐德公此人是襄陽人,居住在襄陽城外的峴山南面,在當時屬於隱士,在荊州地區很有名。對於這樣的名士,東漢末年的荊州牧劉表曾經數次拉攏龐德公,想徵辟龐德公做官,但是龐德公不應徵闢。甚至劉表還親自前往龐德公隱居的宅邸前去面見龐德公 ,但是劉表最終還是無功而返。諸葛亮隨著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之後,諸葛亮的小姐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仙民,而且諸葛亮還前去拜見了這位隱士。此外司馬徽到達荊州和龐德公也交往密切,有一次龐德公前去祭祀先人,司馬徽直接在就在龐家待著,讓龐德公老婆做飯給自己吃。可想而知龐德公和司馬徽的關係之密切。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徐庶,諸葛亮,司馬徽這三個人和龐德公的關係十分密切,也由此三人成為了當時的好朋友,諸葛亮之所以進入劉備的幕府,之後成為劉備的手下重要文臣,就是起源於徐庶的推薦,徐庶出生寒家,而且主動前去面見當時在新野小城駐紮的劉備,由此得到了劉備的重用,隨後他推薦了自己的好友諸葛亮,他說諸葛亮號稱臥龍,將軍願意見嗎?此後就是劉備三次前去拜見諸葛亮,最後諸葛亮出山的故事。
此外還有司馬徽的推薦,司馬徽在潁川郡居住的時候名氣就很大,劉備來到荊州之後,拜見過司馬徽,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司馬徽和龐統的淵源就要超過諸葛亮。龐統十八歲的時候就前去潁川拜見司馬徽,當還被司馬徽一陣說教,但是兩人最後成為了朋友。龐統不同於諸葛亮,他此後被南郡徵辟為功曹,直接進入仕途,而且在赤壁之戰,周瑜攻佔南郡,被任命為南郡太守之後,又進入周瑜的幕府,成為功曹,在這段時間,龐統和東吳計程車人關係很好。此後劉備領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官職擔任耒陽縣令,但是因為治理不行被免官,最後是魯肅寫信給劉備,劉備才重用龐統。我們也可以看到龐統和諸葛亮的出生完全不一樣,它在歷史上的樣子和《三國演義》裡面的樣子差距很大。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漢代一直有品鑑人物的風氣,目前比較熟悉的例子是月旦評,這個曾經在影視劇裡出現過,這個月旦評在歷史上也出現過,主要還是許劭與其從兄許靖,比如曹操就曾經別評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歷史上諸葛亮和龐統外號的來源也有可能是這個樣子。是當時襄陽士人圈子興起的品論人物的一個行為,他們當時類似於許劭與其從兄許靖這種角色的是龐德公。
透過以上對於歷史記載的闡述,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只有臥龍鳳雛說法來自於《襄陽記》,而且是漢代品評人物風氣的殘留,而關於“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不知道出自何處,前一段話尚且有《三國演義》做支撐,後一句話應該是杜撰的,因為可以看到的是這明顯是為了對稱和押韻搞出來的,頗有點類似於對聯。這種話不知道如何評價,他提到的四個人物,諸葛亮,龐統,劉巴,法正對於蜀漢的建立是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天下興亡往往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夠決定的。 -
8 # 熒熒之光通天之亮
臥龍、鳳雛大家都很清楚,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正是因為他們的才能都是非常傑出的,雖然司馬徽也是在有意宣傳自己的兩位徒弟。但是大家往往不知道的是後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法正,字孝直,這個人,雖然人品不咋滴,飛揚跋扈、睚眥必報,連諸葛亮都不敢惹,但是無可厚非,他的才能是非常卓越的,可堪比曹操手下“第一謀士”郭嘉。一是他非常欣賞劉備,願意出謀劃策,能識人,更能見其戰略規劃才能。早先,張松讓法正去當使者,以代表劉璋結交劉備,法正當時還不樂意去。去了以後,回來對張松說,劉備這個人很有雄才大略,是明主、英主啊。當再一次成為使者拜見劉備的時候,就開始給劉備出謀劃策了,勸劉備討伐完張魯以後,可奪取益州,這樣憑藉豐富的資源和地理優勢,可成就霸業,謀取天下。二是幫助劉備奪取益州。從公元208年到公元214年,這6年的時間裡,劉備之所以能夠奪取益州,法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法正無人可比,無人可替代,所以劉備在奪取成都以後,封他作為蜀郡太守、揚威將軍,內為謀主。三是幫助劉備取得漢中。公元217年,曹操拿下漢中以後,留了夏侯淵、張郃屯守。只兩年的功夫,劉備採用法正的計謀,大破曹軍,拿下了漢中,當時劉備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公元220年,才45歲的法正就去世了,被封為翼候。劉備當時非常難過,哭了好長時間。諸葛亮是非常佩服法正的。“諸葛亮與法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劉巴這個人,字子初,怪才啊,也可稱為“三國第一傲骨”。總是反其道而行之,曹操、劉備、孫權、劉表、劉璋等大諸侯們都很欣賞他,最終沒有辦法,跑來跑去,益州被劉備打下來以後,被逮住了,認命了,這才歸順了劉備。劉備曾經在打成都之前,下令:誰要是敢傷害劉巴,我滅他三族!諸葛亮都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劉巴的主要才能:一是劉巴有很強的大局觀,希望看到國家統一,人民安居樂業。劉巴為什麼屢次拒絕劉表、孫權等人,赤壁之戰前夕,人家都去投靠劉備,而他卻去投靠了曹操?因為在劉巴看來,曹操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和基礎。正如他跟諸葛亮說的那樣:我希望看到國家統一,不希望看到國家分裂,而曹操是最有能力的。二是他幫助劉備充實了國庫,穩定了物價,懂得用貨幣的供應量來調節經濟增長,幫助蜀國度過了經濟危機,史書上記載:易而,但當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不出幾個月的時間,就解決了財政危機,可以說劉巴是三國時期最牛逼、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只可惜後來因為反對劉備稱帝,被慢慢疏遠了。 諸葛亮、龐統、法正、劉巴,這四個人,只有諸葛亮活到了後期,其餘三人均早亡,實在是蜀國非常大的損失啊。
-
9 # 南野笑情
首先先說臥龍鳳雛。
臥龍即諸葛亮,臥龍是他的雅號。
鳳雛即龐統,鳳雛也是他的雅號。
他們二人都是水鏡先生的高徒,特別是諸葛亮,這個自不必贅述。
據說水鏡先生一生收了很多徒弟,有一次,他老人家為了檢測這些徒弟的本領,便出了這樣一道題:
說,誰要是能夠從現在開始到午時三刻為止,能得到我允許走出水鏡莊的人,就正式出師了,是我所承認的弟子。
這題一出,眾徒弟可忙開了:
有的人在外高喊“不好啦,莊外著火了!”,又有人稱“水鏡莊快被水淹沒了!”......
但,大部分人使出吃奶得勁,也沒騙過水鏡先生,他還是紋絲不動。
見眾人都失敗了,徐庶靈機一動,寫了封假信,呈上給水鏡先生,痛哭流涕的說:“不敢瞞先生,昨晚有人帶來家中書信,說有要事讓我回家。我此時心亂如麻,不知家中發生了什麼大事,請准許我立刻回家,我寧願放棄考試!”
這時水鏡先生總算說話了,他搖搖頭道:“去留是你的事,我只答應你午時三刻後才可離開。”
見先生說話了,龐統也是計從心來,只見他小跑上前說:“我實在沒辦法了,誰叫我太笨了。可如果先生能允許我到莊外走走,我就能有辦法了!先生若不信,一試便知!”
龐統的話把水鏡先生逗笑了,說:“你退到一邊去,少拿這種小聰明來唬我。”
然,沒想到眾人用盡辦法的時候,諸葛亮卻趴在桌子上大睡,鼾聲如雷,就跟醉酒的人像一灘爛泥似的。這要在平時,水鏡先生早就責罰了,只因今日特殊,只好暫時忍著了。眼看沒多久就到午時三刻了,諸葛亮揉揉眼睛,打著哈欠起來了。他看了一眼窗外,臉上寫滿了驚慌,再看著水鏡先生,諸葛亮由慌變怒。諸葛亮幾步走到水鏡先生跟前,一把抓住先生的衣服,大聲呵斥道:“你是不是老糊塗了,出這種狗屁不通的題。我看你考我們是假,怕沒教會我們什麼,沒法跟我們家人交代是真,你就是想騙幾年的學費,趕快給我退學費!”天下名士水鏡先生,平時別人都對他客客氣氣的,沒想到今天竟被諸葛亮這小子指著鼻子臭罵,甭提心裡多惱火了。氣得渾身直哆嗦,其他弟子趕緊把諸葛亮拉開,去安撫先生。諸葛亮依然不依不饒,嘴巴像刀子似的吵個不停,水鏡先生氣得磕磕巴巴的說:“徐庶,你和龐統,你們把這個不孝的小子給我趕出水鏡莊去,我不想見到他!”徐庶和龐統領命,把諸葛亮往外拖,諸葛亮嘴還是不閒著。在角落裡的司馬懿露出了詐笑,跑了過來裝作義憤填膺的模樣,大聲訓斥道:“諸葛亮你小子的書都白讀了,竟敢對辛苦教我們多年的先生無禮,我要替老師教訓你一頓,把你這種狂妄的小子趕出水鏡莊去!”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智謀可見一斑。
龐統與諸葛亮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也是不可多得的謀略家,這一點從後來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便可以看出,只不過,龐統命薄,在進圍雒縣時,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可謂英年早逝,若不是死的早,恐怕其功績也不會比諸葛亮差多少。
因此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自不是妄言。
再說,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
首先是子初,即劉巴——
劉巴少知名,荊州牧劉表多次徵用推舉,劉巴均不應就。曹操征伐荊州,荊州士人多歸劉備,劉巴卻北上投靠曹操。後受曹操命令招降荊南三郡,不料先為劉備所得,劉巴不能覆命曹操,遂遠至交趾,又輾轉進入益州。劉備平定益州後,劉巴歸附劉備,為左將軍西曹掾,法正死後接任尚書令。章武二年(222年)去世。
劉巴博學多才,為劉備解決入蜀後的財政困難問題,又與諸葛亮等共制蜀漢的法律檔案《蜀科》。為人簡樸清高,退無私交,曹魏大臣陳群甚敬重之。所著錄於《劉令君集》。
再來看看孝直
孝直,即法正——
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全三國文》輯錄有其文一篇 。
子初孝直,即劉巴與法正,此兩人一個解決了蜀國財政問題,一個被陳壽贊為可比程昱和郭嘉之人,便足可見兩人的重要性。
如果說諸葛亮與龐統乃是有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那麼,劉巴與法正便就是當仁不讓的經濟學家,謀略家。
-
10 # 史研
那些人都是非常厲害的人,而且其中最厲害的就是臥龍諸葛亮,他們4個人都是能夠改變天下命運的人,都是三國之中最厲害的謀士,臥龍鳳雛得一人可以安天下,意思說的是這兩個人得到其中一個人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而後面兩個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謀士,他們都對漢朝忠心耿耿,可是這兩個人的話也是非常的可悲的,他們兩個最後都是死了,沒有活下來,最後是導致漢朝滅亡了,要不然他們兩個齊心合力的話,必然是能夠使漢朝重新恢復起來,可是改變他們的命運的人就是曹操,曹操曹操殺死他們,這也是歷史中非常可悲的事情。
真正決定三國的是無數次的戰爭,而決定無數次命運的話,都是一些厲害的謀士,而那些最厲害的謀士就是這4個人。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諸葛亮是他們其中最厲害的一個人,他當時幫助蜀國是成就了大業,而這4個人的話也就諸葛亮活的最久,其他人都還沒有好好的享受人生,沒有在三國之中立下最大功勞就已經被殺掉了,他們雖然在不同的陣營裡面,但是他們發揮的作用都比那些首領還要厲害。
這句話也說的是人才非常重要,得到人才的心那就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容易的,就像劉備和曹操的話,他們剛開始是一無所有,就像一個窮屌絲一樣,但是在他們的幫助下,諸葛亮是幫助了劉備一步又一步的走向了成功,尤其是劉備去拜訪諸葛亮的時候,可是三顧茅廬花費了很大的心思。其實諸葛亮是看不上劉備的,但是那一部和劉備是這麼死纏爛打,最終是聽從了劉備的安排,雖然說是感動,其實也是無奈了。
-
11 # 無極宗師
這句話的含金量都比不上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這個排名,好歹這個排名是讀者們讀罷三國給的評價。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只是羅貫中借司馬徽之口說的自己的想法。
一個人,即使有王佐之才,願效犬馬之勞,也未必會在領導或者同事、以及朋友眼中得到客觀的評判,所以諸葛亮不可能得到身邊朋友們諸如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這樣的評價。讀罷三國,我們也基本可以認定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有誇大事實的成分。
陳壽評價諸葛之才:理民之幹,強於將略,還是非常客觀和真實的。
劉備能三分,關鍵在於成功逃到了荊州。到了荊州,三分天下的機遇才得以出現,三分天下的程序和諸葛亮關係較小,相反,和龐統的關係稍微大一些。
為啥逃到荊州是關鍵呢?俗話說,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劉備當時不切實際的帶著追隨的百姓,走的非常慢,後來曹軍追兵到,劉備拋下百姓和部下甚至家眷子女拼命奔逃,如果曹軍追擊部隊戰略性想拿人的話,劉備真的可能跑不到荊州,那麼三分天下,也就不可能了。
劉備到了荊州,雖然沒有實權,但是攀附上了公子劉琦,命運也就改變了。別看劉琦是個病秧子,其實是劉備大貴人,演義說諸葛亮幫劉琦江夏避劉琮蔡瑁發難,其實是劉表本想劉琦駐紮於江夏,劉備順水推舟,給自己也推到那裡,得以避難,有了日後並稱孫劉聯軍的本錢。
孫劉聯軍破曹,首功是周瑜領銜的孫權軍將領,劉備部下當然也有功績,之後劉備軍趁周瑜曹仁荊州北部郡縣爭奪之際,順勢佔領了零陵武陵桂陽長沙四郡,還和孫權簽訂了借荊州之約,開始伐益州,佔據真正屬於自己的根據地。
演義中諸葛亮參與了荊州四郡爭奪戰的任務分配和戰略規劃,實際上諸葛亮在這四郡爭奪中發揮的作用有限,不及龐統在取西川程序中發揮的作用。
三分天下之勢諸葛亮看到了,有隆中對,然而三分天下之功諸葛亮卻並不多。而且三分天下能成勢在於劉備已經到了可以成勢的點位和時機,最後成勢與否所以和諸葛亮無太大關係,所以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言過其實。
按照三國程序最後的發展,“得臥龍可安蜀中”應該是恰如其分的。
-
12 # 魏永臣550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漢室難興”這兩句話並不是表達臥龍鳳雛、子初、孝直這四個人的聰明才能,則是強調“一人”具有安天下,興漢室的作用。只所以能安天下,就是因為“得一人”和有“一人”在;漢室難興就是由於“亡一人”,也即“一人”不在。作者正是用這樣的邏輯推理告訴讀者及世人,“一人”是安定下,興社會興國家、興民族的決定因素,是正告上下世人要形成重視“一人”、尊敬“一人”的文化世風。
誰是“一人”?“一人”就是創造創新了“一”的人。“一”就是前所未有(前為零,為無)的人類生產製造或技術,那麼,“一人”指的就是開創創新了嶄先生產製造技術的科學家及科學家們。因此,這兩句是說的科學技術的發展興旺是安天下、興漢邦的關鍵因素、決定因素。科學技術落後,國民物質匱乏是絕不會安天下和興邦的。
作者故意用表面表現人物的文筆而潛伏內在倉頡文化道文化哲理。“臥龍”,即無能站立和騰飛高升的龍,表達的是無能;用“臥龍、諸葛亮”表達儒學文化(孔明)的能耐,只不過鳳雛小孩子能耐,這樣的所謂聰明能耐需要舉頭抬頭三尺(達到大人成人高度,“舉頭三尺有神明”),未舉頭之前是沒有什麼神明的。“葛”,藤本植物葛條,具有纏死大喬小喬樹木的本能,“諸葛亮”孔明(孔丘之明,孔子文化的顯赫。)就是纏死大喬大本文化;“大喬”就是倡“一人”、尊“一人”的倉頡文化,李聃傳承了古老的倉頡文化,所以不將自己對道德經闡述稱“李子”,而是稱“老子”,意思就是所傳承的是古老中華文化的精髓。“臥龍鳳雛”並非是並列排比的兩個人,而是諷刺孔子儒文化是小雛鳥、小孩子文化而已。
再者,說“子初孝直亡一人”,具有“子初”文化原來長期有“一人”的意思。“子”就是人類文化,“子初”可以理解為人類的原初文化就是探索自然未知用手製造工具、創造創新工具的文化;從漢字出現衡量,就可以理解為倉頡文化。“孝直”即“法正”,用“子初法正”排列,不就是作者有意彰顯倉頡老子文化是正文化的推理嗎?
-
13 # 故意忘記11
得了一個水鏡先生也不一定能安天下,臥龍鳳雛也不能安天下,水鏡先生不可能說這話。水鏡先生只會說“很好,很好!”
-
14 # 雲付老師
《三國演義》,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元末明初文學家羅貫中的代表作,講述了東漢末年至晉朝初建的那段歷史,天下在較長一段時間裡形成了三分局勢,裡面的每一個英雄人物都有血有肉,忠奸分明,讓不少讀者對三國那段時期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相信看過此書的讀者,都會對書中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印象深刻。所謂“臥龍”,指的是發自於琅琊陽都的諸葛亮,出生於公元181年,他自號臥龍,故而世人稱其為臥龍先生。諸葛亮善謀,是三國英雄裡面“智慧”的代表,還未曾出山之時,與茅屋之內便有著安天下之計。
當年劉備軍中缺少謀士,屢戰屢敗,求賢若渴的他找到了諸葛亮,為了請其出山,不惜委身三顧茅廬,留下了“隆中對”這一千古佳話,這才有了後來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蜀漢丞相諸葛亮。
所謂“鳳雛”,指的是荊州襄陽龐士元,即龐統。他出生於公元179年,只比諸葛亮大兩歲,這二人可謂是絕代雙驕,諸葛亮善守,龐統則善攻。奪取益州一役,龐統為了讓劉備有藉口入川,不惜以身殞命,年僅36歲,就於亂軍叢中中箭身亡。
臥龍與鳳雛,堪稱當世奇才,劉備能夠得到這二人靠的就是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即仁義。在劉備來之前,諸葛亮不願出山,龐統則因面向醜陋,而在江東遭受冷眼。唯有劉備,作為漢室宗親,一心一意想著興復漢室,在那樣的亂世當中可謂一盞明燈,照亮了蜀中人前行的道路。
歷史是殘酷的,劉備雖然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但他最終還是沒有奪得天下,這又是為何呢?他忽略了後半句。我們先來看一個有趣的解釋,前面說了著名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並不完整,還有後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後半句的大致意思是說,子初和孝直這二人,如果有一人死去,那麼劉備興復漢室的目的就很難實現。
對於這個解釋,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畢竟有了得到臥龍鳳雛就能夠得到天下的大前提,子初和孝直若亡一人又未嘗不可失天下。實際上,大家仔細想想,這句話本身是存在問題的,沒有人能夠徹底的預測歷史程序,就算是得到了臥龍、鳳雛這樣的奇才,只能說大大的增強劉備軍隊的實力,而失去某些人而無法興復漢室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可以打個恰當的比方,這就和你成績特別厲害,還未高考之前別人說你一定能夠考上名校一個道理,而現實情況對於你而言,只是說你有很大可能,並不代表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劉備無法興復漢室原因是有很多的,導致他無法達成目的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後期被仇恨衝昏了頭腦,不聽諸葛亮的意見,執意進攻東吳,卻落得個火燒連營的結局,幾乎喪盡了蜀漢國力,再也沒有與魏吳爭雄的實力了,而他本人也在不久後於白帝城死去,悲傷而又淒涼。
回覆列表
‘伏龍、風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是東漢未年隱士高人,被稱為“水鏡先生”司馬徽說的。其實,這只是上半句,還有下半句是: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這兩句話說什麼呢?說的是創業的時候人才重要,守業的時候,人才更重要。蜀漢後期連前期打下的江山都守不住,就是守業人才嚴重缺乏,守業都艱難,何談一統天下,天下歸蜀。
東漢未年,黃巾起義後,從董卓亂政開始,就進入諸侯割據時代,從明面上講形成了魏、蜀、吳三方軍事集團,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佔天時,孫吳憑長江天險守地利,蜀漢憑著人和打天下。創業初,劉備雖然力微財薄,但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張趙馬黃,加上眾兄弟的齊心協力,硬是在魏吳兩大軍事集團的夾縫中闖出了一條道,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三國鼎立的局勢形成後,劉備與眾兄弟已是超額完成了創業任務,這也是創業前期“人心齊、泰山移”的結果。而在三方軍事集團進入相持階段,打的是綜合國力。漢初透過劉巴劉子初、法正法孝直等一幫治世能才經營,蜀漢才有能力與魏吳抗衡,但和佔據黃河流域的曹魏、佔據江東的東吳相比整體實力實是偏弱,這時蜀漢以守為攻,才有六出祁山北伐。等到打天一下第一代老人們去世,第二代掌權後,人和也就不復存在,加上治世能臣早亡,讓蜀漢過早地失去了與其他兩國抗衡的能力,蜀漢也就第一個走向滅亡。
三國時期,暗裡存在著司馬、諸葛兩大門閥大族謀佈局左右天下局勢發展,進行爭霸天下的爭鬥。諸葛家是三家都投資,而司馬家卻是集中精力扶曹魏,最終三國歸晉,很明顯是司馬家族勝了。
可見集中力量與分散力量對最後結果影響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