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一品7247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戰役前後耗時3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是役秦軍前後殺死趙國軍人45萬,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

    長平之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攻佔上黨,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王齕進攻韓國, 佔領了野王城(今天的河南沁陽),切斷了上黨(今天山西長治)和韓國都城的聯絡。這樣,上黨的軍隊就變成了孤軍。當時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他想了一個好辦法,他把上黨獻給了當時最強大的趙國,趙國由於貪圖小便宜捲入了這場戰爭中,趙王派廉頗去守住上黨,可沒有想到這一守就是三年,差點拖垮趙國。

    2.廉頗防守。廉頗來到上黨,修建了百里石長城進行防禦,同時 ,廉頗想挫敗秦軍的銳氣,也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這次戰鬥以秦軍勝利結束,廉頗終於領略到了秦軍了厲害,從此,廉頗死守百里石長城不敢出戰。趙國陷入了戰不能戰,退不能退的尷尬境地。

    3.兩軍換帥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堅壁不敢戰,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傳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於是,趙王將前軍主帥換成了趙括。再次同時,秦國將前軍主帥換成了白起。不過,趙國換帥是人人皆知,而秦國換帥是秘密進行。

    4.白起用計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的營壘。而與此同時,白起派一支奇兵偷襲了趙括身後的百里石長城。這樣,趙括的四十幾萬大軍就被困在秦軍的壁壘和自己修建的百里石長城之間。可憐廉頗當年苦心修建的百里石長城成了圍困趙軍的壁壘。另外,白起還用一支精銳部隊,截斷了趙括主力部隊與糧草輜重的聯絡,導致有糧草的地方沒有士兵,有士兵的地方沒有糧草。

    趙括的四十幾萬大軍陷入死地,失敗就只剩下時間問題。那麼趙國的四十幾萬大軍在趙括的率領下,為什麼這麼輕易的就失敗了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趙括自身的業務水平問題。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後代。當年秦國進攻韓國,軍隊駐紮在閼與(yān yǔ)。趙王便派趙奢領兵,去救援閼與。趙奢用奇計打贏了這場戰爭,名聲大振。他的兒子趙括同時也有了名將之後的光環。趙括小時候熟讀兵書,他父親趙奢都辯論不過他,因此人們都認為趙括是奇才,以後肯定比他父親強。但是趙括在長平之戰之前,可是從來沒有帶過兵打過仗的。沒有實踐經驗,當趙王派趙括領兵時候,他的母親單獨去見了趙王,並給趙王說,如果趙括戰敗,不要牽連到她。包括趙奢在世的時候,也曾經給趙王說過不要讓趙括領兵,因此趙括的水平就很清楚了。

    2、對方實力太過強大。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闕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用兵詭異,靈活多變。趙括和白起就好比是小學生和大學教授的差距。況且秦國換將是秘密進行,趙括一直被矇在鼓裡。就好比你在電腦上下象棋,對方是國內頂級高手,但是你壓根不知道,這是多麼悲傷呀。

    3、趙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趙括有名將的光環,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從小到大都是在掌聲和鮮花中長大,自然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王齕在歷史上少有記載,水平當然一般,他根本就沒有把對手放在眼裡(其實對手已經是白起),整日抱著兵書高談闊論,早已經有了必勝的信心。盲目自大,驕兵必敗。所以當秦軍撤退的時候他想都不想就追了上去,很輕易的讓白起斷了退路,截斷了糧草,把趙國軍隊帶入死地。

    4、最關鍵的一點,綜合國力。這是戰國時代無法迴避的問題。打仗表面上是士兵戰鬥,實際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打仗就是燒錢,士兵打仗所消耗的糧草是平時消耗的5到10倍。當時的秦國關中地區有鄭國渠,蜀地有都江堰。這兩個地區是秦國的兩大糧倉,是重要的後勤保障。這些事趙國無法比擬的。當時秦國養活二十幾萬軍隊三年時間已經非常吃力,更何況趙國三年時間養活四十幾萬軍隊。因此趙國死守也是一死,只能冒險出擊,這也是趙王換掉廉頗的主要原因。

    5、地理因素,秦國的後方巴蜀之地已經歸其所有,西方的戎狄也降服,基本沒有後顧之憂,可傾全國之力應付這場戰爭。而趙國是四戰之地,東有齊國、燕國,北有少數民族,南有韓國。四處分兵,不能集中兵力。

    6、領導原因。秦昭襄王對這次戰爭從一開始就是抱著必勝的決心,親自做後勤保障工作。糧食不夠,組織人員從蜀地運糧,兵源不夠,親自下令招兵。信念一直比較堅定。而相反趙孝成王從一開始就是被動的接受這場戰爭,在主動出擊和全面防守之間搖擺不定。拖到最後又到了不得不出擊的時候。出擊的時候又是急於求成,因此他命令趙括要速戰速決,立即出擊,這也是趙括陷入秦軍包圍的主要原因。

  • 2 # GG課時練

    有關記載 長平之戰-------選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趙兩國為爭奪南韓上黨地區,爆發了戰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長平之戰。秦強趙弱,最初趙名將廉頗採 取了堅壁不出、疲勞秦師的戰略。後來秦國使用離間計,趙王臨陣換帥,用毫無戰爭經驗的趙括代替廉頗為帥,秦軍則偷換名將白起為帥。趙括由守變攻,被白起分 割圍殲。圍囤四十六天,趙括被殺,四十萬趙兵降秦,被白起全部坑殺。長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前後戰役耗時三年,戰後秦軍殺死趙軍45萬士兵,也是戰國時期的轉折點。由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一國遭受毀滅性打擊,從而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 3 # 混雜眼淚的微笑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歷史不能假設,從長平之戰的決戰來看,趙軍的單兵作戰能力絕不亞於秦軍,那麼假設趙國在最初階段就選擇和秦決戰,趙國未必會輸,所以很有可能是廉頗誤國,或者說趙國的當政者低估了秦國的決心,以為抗一兩年就會撤軍,結果反而把自己耗死了。雖說大勢如此,但趙括開始急功冒進,被圍後又消極防禦,都是戰術上的錯誤。

    長平之戰的起因實際上是秦軍在完成強國路線之後,開始統一天下吞併六國的第一步。當時的山東六國要麼國力過於衰弱,要麼因為國內政治事件自我消耗。根據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國力強盛的趙國成為了秦國的第一塊絆腳石。

    從長平之戰的規模和後來的影響看,實際上秦國掃清了趙國也就是取得了進攻其他山東六國的軍事主動權,山東諸國中最強大的機動兵團一旦被掃滅,六國均暴露在秦軍的軍陣之下,無險可守。

    長平之戰若以常規戰法,無論攻守,趙軍必敗,秦軍無論戰力還是後勤都是碾壓趙軍的,秦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然而就戰術而言,趙軍若想在長平逼退秦軍,只有派輕騎襲擾秦軍後勤才行——專挑運糧的平民下手!

  • 4 # BMLGGZSGCS秋水長天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實際上的就是趙國的興衰史。戰國七雄的趙國,在這場戰爭以後就衰弱下去了。

    著名的成語典故"將相和","澠池之會","紙上談兵",這些都是出在這個時期。

    齊,秦爭雄的時候,趙國在公元前302年開始學習北方的胡人騎馬射箭的本領,改穿便於作戰的胡人服裝,進行軍事改革,很快就強大起來,當齊國衰敗之後就出現了趙,秦抗衡的局面。

    有一個生動的故事,講的是趙秦抗衡的事情。

    公元前279年的澠池之會,宴會間秦昭王要求趙惠文王為他鼓瑟。然後由秦史官記載"某年某月由秦王命令趙王鼓瑟"。趙國的上大夫藺相如不畏強秦,憤然拿起一個瓦盆走到席前,硬是要求秦昭王敲擊。秦昭王不肯敲擊,藺相如厲聲說道:大王若不敲擊,我就要在五步以內引勁血濺汙大王的衣襟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好敲擊一下。趙史官也來記下"某年某月趙王命令秦王打擊瓦盆”。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中學課本上讀的"澠池之會"。

    澠池就是今天河南的澠池縣,現在那裡仍儲存著秦趙會盟臺等古蹟。澠池之會十年後,秦王發兵攻打趙國,被趙大將趙奢打得大敗。又過了八年,公元前262年秦將白起又率兵攻趙,趙國傾全國之力由老將廉頗率軍與秦對戰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老將廉頗老謀深算,算準秦軍勞師遠征,急於求戰。他就高壘屯兵,挫其銳氣,來個拖字決,與秦軍比消耗,相持整整三年!秦國消耗巨大,也想出個主意,造謠說"廉頗老了,不能打仗了,秦軍最怕趙括,趙括要是來了,秦軍就倒大黴了"。

    趙括是大將趙奢的兒子,自幼熟讀兵書。談起兵法來是振振有詞,連他父親也辯不過他。然而富有實戰經驗的趙奢深知兒子幾斤幾兩,只會紙上談兵,大不以為然。說:括不領兵打仗則已,如若領兵,使趙國敗亡的就一定是他!

    昏庸的趙孝成王竟為秦軍的謠言所蠱惑!果然撤換了廉頗,把趙括派出來了。趙括到了長平,就反廉頗之道而行之,改防禦為進攻(他真以為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呢)。秦軍當然求之不得,立即假裝敗退,趙軍追趕直到秦軍的壁壘之下。秦軍乘勢迂迴包抄,切斷了趙軍的糧道與退路。趙軍被圍困46天,糧草斷絕,以致後來人相食!再後來,趙括突圍的時候被射死,全軍投降。秦將白起竟然把40萬戰俘活埋!只放回240名年幼的俘虜。~人屠白起由此而得名。

    從此,紙上談兵也就成為諷刺那些不務實際,只會空談的一個歷史典故。趙國的實力自長平之戰後就衰竭了,至此,東方六國再沒有哪一個可以同強秦爭雄鬥勝了。

    這段歷史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 5 # 滏河水長

    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戰役之一,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性決戰。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趙軍約45萬人被坑殺斬首。

    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長平之戰後期,秦國主將白起用計將趙軍主力分割包圍,並派兵截斷趙軍後路,成功射殺被迫強行突圍的趙軍主將趙括。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下計程車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十餘萬,即雙方傷亡超過六十萬。此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滷”。

    長平之戰中,秦軍前後共殲滅趙軍45萬人,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對手趙國,也給其他關東諸侯國以極大的震懾。這場戰爭由於秦取得全勝,由其統一的形勢已成不可逆轉,從此急轉直下。長平之役,標誌著以列國林立、兼併戰爭頻發為時代特徵的戰國一代行將終結,一個史無前例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即將臨降。

    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因此凝聚著中國古代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

  • 6 # 齊君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最大的一場野外殲滅戰,戰爭前後進行了長達三年之久,最後以秦軍勝利,趙軍慘敗而告終。戰爭前後秦軍殺害趙軍45萬人之多,僅有240人左右的趙人男童回國,這場戰爭使趙國全國上下基本就再也沒有16歲以上的男丁。這場戰爭是秦國和趙國的轉折點,也是秦國統一六國的轉折點。以後就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阻擋秦國了。

    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63年,秦國出兵攻打南韓野王,野王向秦國投降,然後南韓的上黨郡被秦國切斷,南韓希望趕緊平息戰亂就主動的把上黨郡割給秦國,可是上黨郡全體百姓不想臣服於秦國,於是眾志成城抗秦,可是一個郡根本無法和秦國抗衡 於是上黨郡郡守私自和鄰國趙國私通,寧願歸降趙國也不會歸降虎狼之秦。於是趙國這邊就出兵救援上黨,在公元前261年,秦國分兩路大軍一路大舉進攻南韓的緱氏、綸氏等來震懾韓王,一路派王齕率領大軍趕緊去上黨郡以防止趙國吞併上黨。趙國看出形式危機,於是任命廉頗率領20萬趙軍與其對峙,廉頗駐軍長平、以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百里石長城為主防禦陣地。分軍前出32公里於空倉嶺一線據險構築前沿防禦,並派出裨將茄繼續前出搜尋迎敵。其時,緱氏、綸、上黨已被秦軍攻陷。馮亭率殘部歸於廉頗軍中。王齕軍與廉頗軍的首次遭遇戰發生在空倉嶺以西的玉溪河谷。混戰中,秦軍前鋒斬趙裨將茄。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佔領趙軍堅固堡壘。趙軍被迫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戰碃稜百穀知咐版栓保兢敗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于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居高臨下抵禦秦軍。秦軍進攻受挫,約趙軍出長城決戰。趙軍拒不出戰。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秦軍攻戰年餘毫無進展。由於後勤補給線漫長,秦軍難以為繼。秦昭襄王聽取了大臣的建議,利用趙國派使者入咸陽和談的機會,示好於趙,使其他諸侯國不敢支援趙國;同時應用反間計,使趙孝成王臨陣換將,撤銷了廉頗的統率權,啟用了擅長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為長平前線的最高軍事統率。

    公元前260年夏,趙括接管了長平前線40餘萬趙軍。與此同時,秦國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達長平前線接替王齕指揮秦軍。趙括到達前線後,立即改變了廉頗原有的軍事部屬和防守戰略。趙括收縮了兵力,準備主動進擊秦軍,企圖一戰而殲滅秦軍,收復上黨。白起針對趙軍的動態,以丹河東岸的長平城為依託,沿丹河東岸的天然髙崗構築起長達18公里的主陣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東倉河北岸,以抵禦趙軍主力的進攻。另安排25000人在決戰開始後切斷從石長城出擊的趙軍退路;另5000騎兵遮絕留守石長城的趙軍與出擊的趙軍主力之間的聯絡。趙括在對秦軍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指揮主力出擊屯紮在故關前的秦軍部隊。秦軍按照白起的將令,接戰不久後便詐敗,沿著直通長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擊的趙軍主力引誘到預設戰場。趙括渾然不知秦軍的詭計,指揮全軍猛攻秦軍陣地。秦軍頑強抵抗,趙軍無法攻破。此時,進擊秦軍的趙軍主力已經遠離故關12公里。預伏在小東倉河北岸的25000秦軍這時突然出擊切斷了趙軍的退路。5000騎兵也兵臨故關前,使留守故關的趙軍不敢出擊支援。這樣,趙軍被完全分為兩段。趙軍出擊的主力失去了後勤保障;留守的部隊空守著糧草輜重卻無法增援決戰。秦軍抓住有利的態勢,派出部隊從兩翼攻擊趙軍。趙軍分兵作戰,不能取勝,被秦軍壓縮在了一條狹長的地帶。面對險惡的戰局,趙括命令部隊原地築壘防禦,等待援兵。秦軍乘勢合圍趙軍於主陣地前。趙軍被秦軍圍於野外的訊息報到邯鄲。趙孝成王意欲合縱抗秦,遣使求救於臨近的楚、魏等諸侯國。但是,由於之前趙國使者入咸陽和談得秦昭襄王厚遇,諸侯國均看在眼裡,所以都不願救趙。趙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國的部隊趕往長平前線救援。秦國方面,得到合圍住趙軍主力的訊息後,秦昭襄王親自從咸陽趕到臨近前線的河內郡,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令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徵前往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的援軍。於是,被圍的趙軍無法得到援助和補給。9月,在被困46天后,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趙軍傷病餓羸,再無戰力,全體投降了秦軍。秦軍清點俘虜人數,竟有近40萬人。是役秦軍也傷亡過半,對人數眾多的俘虜心有餘悸。白起於是假意許諾說準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留下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人不疑。結果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近40萬身體虛弱的趙國俘虜全體遭到秦軍坑殺。唯有240名年紀幼小的趙人被秦軍放歸了趙國。長平之戰以趙軍的慘敗,秦軍的全面勝利結束。

  • 7 # v歷史十日談

    1、長平之戰之所以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一是因為戰爭規模大,參戰雙方兵力接近百萬,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二是戰爭結果非常殘酷,在戰國時代不殺降的傳統下秦國主將白起坑殺了趙軍數十萬(歷史只有斬首加坑殺合起來四十多萬的說法,具體坑殺了多少不得而知,數量應該不會少!估摸數十萬),引起後世對白起做法的極大爭議,而白起雖次戰戰功卓著,此後為自己的滅亡埋下了禍根。三是次戰一舉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基礎,此後山東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

    2、長平之戰雙方的主將,秦國主將是號稱戰神、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趙國主將起初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後來因為戰國君臣不滿廉頗的只守不攻之策,臨時換將,換了紙上談兵之稱的趙括,主動發起進攻,趙括乃名將趙奢之子,沒有實戰經驗,後來戰國被引誘入秦國軍隊的包圍圈,被活活困死,最後戰敗投降。

    3、啟示:臨時換將乃戰時巨大隱患,尤其是毫無實戰經驗的主將。尊重傳統,白起違背戰國不殺降的傳統,難免為後世人所不恥,宋朝時白起便從武廟中剔除。

  • 8 # 曼巴星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名稱

    長平之戰

    地點

    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

    時間

    公元前260年

    參戰方

    秦國、趙國

    結果

    趙國幾乎全軍覆沒,秦國慘勝

    參戰方兵力

    趙軍約四十五萬、秦軍約六十萬

    傷亡情況

    趙軍傷亡約45萬,秦軍傷亡近30萬

    主要指揮官

    秦國:白起、王齕,趙國:廉頗、趙括

    影響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 9 # 不止仙人

    長平之戰,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之所以著名

    第一,長平之戰的傷害極大,所牽連的百姓和死傷士兵,在當時可謂是天文數字;

    第二,這場戰役加速了秦國的統一,也就是說推動了一個偉大歷史的程序。

  • 10 # 三七配紅花

    周郝王五十五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地區,也就是今天山西省晉城市高平縣一帶爆發的一場戰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上黨郡爭奪戰,史稱長平之戰。

    雙方為什麼要爭奪上黨郡呢?這還得從上黨郡的歷史說起。

    上黨郡最初是南韓的國土。為了奪取這片戰略要地,秦國以武安君白起為主將,率領秦軍與南韓連續激戰三年。三年之間,秦軍奪城十餘座,斬首五萬多,最終切斷了上黨郡與南韓本土的聯絡,讓它成為了一塊“飛地”。

    到了公元前262年,當時已經徹底絕望的韓王最後不得不向秦人屈服,答應把上黨郡全部17城盡數割讓給秦國。可就在這個時候,當時的上黨太守馮亭卻來了一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並沒按照韓王的命令向秦國交接上黨郡,而是跑到臨近的趙國,向趙王提出願意把上黨郡盡數獻給趙國。農業時代的攻城戰通常都是異常慘烈的,要攻下一座城池往往需要付出極為沉重的代價,如今一下子白得了17座城,在趙王眼裡這簡直就是賺瘋了。

    可是不要忘了,為了上黨郡,秦人整整進行了三年的戰爭,期間所付出的資源消耗和人員傷亡可想而知。如今被趙國憑空“摘了桃子”,秦人顯然不會善罷甘休。當時秦國的實力在七國裡面是最強大的,趙國比秦國還是要差了那麼一點,如果不交出上黨郡和秦國開戰,趙國就必須拿出全部的力量面對秦國,所以這對趙國也是一個考驗,必須拿出全部的老本賭一把,輸了,趙國可能死無葬身之地。但是年輕的趙王還是決定冒一把險。這絕對是一個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對雙方的力量估計不足的一種蠻幹行為。

    公元前261年,數十萬趙軍由廉頗率領浩浩蕩蕩的開始接管上黨郡。果不其然,趙國的這個舉動激怒了秦國,由王齕率領的秦軍隨即開始向上黨的趙軍發起攻擊。只有幾天的功夫,居然把上黨郡的17座城全部給拿下了。趙國軍隊和逃出上黨的百姓被秦軍趕出了上黨郡,老將軍廉頗只好帶著趙國的軍隊向南撤。秦國軍隊如影隨形的緊追不捨,趙軍撤到長平一個河谷地帶的時候。圠下東西兩處堡壘堅守不出,希望用拖的辦法等候秦國軍隊休兵。同時趙國也積極的向秦國求和,向其它五國求援。戰國後期秦國一直沒有統一六國的原因,就是因為趙國燕國這些比較強的國家擋在家門口,保護了後面的三個小國。但是這些小國們雖然得了趙國的好處,卻不以為然,還是悄悄的和秦國暗通私曲。秦國和趙國打仗,他們覺得沒有傷害的自己的利益,所以對趙國的求助,五國沒有積極的迴應,只是觀望。畢竟秦國太強大了,沒有哪一個小國願意形勢不明朗的時候去幫趙國,萬一趙國輸了,秦國找上門來算賬,那可怎麼辦?這絕對是一個利令智昏,不知唇亡齒寒的想法,但是這五個國家就是這麼想了。

    戰場的形勢對秦國這麼有利,秦王當然不會同意輕易的講和。秦王實際非常希望在這一戰中把趙國徹底的打垮。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秦王甚至親自趕到河東郡,徵發當地15歲以上的男子,支援長平戰場秦軍。

    秦王的這個舉動,讓趙王也明白求和是沒希望了。。那麼像廉頗老將軍那樣一直拖下去,趙國的財政也友持不了。現實留給趙王的唯一辦法就是和秦人速決戰,把秦華人擊敗。但是任何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雖然明知不可能,但是總得試一試,不然那45萬大軍在前線豈不是要餓死。趙國是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趙王派出趙括替換了廉頗的位置。雖然趙括的母親極力的貶低兒子,說自己的兒子不行,但是趙國已經沒有什麼人可用了。死馬就當活馬治吧。趙王答應了趙括的母親,如果趙括失敗了,絕對不怪罪他的家族。趙括這個悲情的將軍就這麼上場了。

    秦軍看到有機可乘,偷偷的把領兵的大將換為名將白起。這時候長平之戰的命運實際上已經被定了下來。趙括根據趙王速決戰意圖向秦軍發起攻擊。白起利用趙括求勝心切的心理,佯敗,引誘趙括輕軍急進至一河谷,突出扶貧,把趙括的隊伍從中切為兩段。使趙軍前後不能兼顧。趙括帶個3萬多部隊和原來的固守營壘失去了聯絡。被困46天后。在糧草斷絕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突圍時被秦軍射殺。無論怎麼說,趙括最後死得非常的壯烈,非常有軍人的血性,這一點還是值得我們尊重的。當時的人並沒有給他釘上一個紙上談兵的標籤。直到清代的時候,才發明出這樣一個名詞。

    趙括死後,剩餘的趙軍全部投降。白起將這45萬戰俘全部坑殺。現代考古證明,在高平這一帶,方圓40公里內,全部都掘得了大量的屍坑。乾隆年間所編著的高平縣誌上記載,“南北沿山一線,40餘里內,皆秦趙長平之戰營壘也。

    白起殺俘,雖然殺的痛快,但是對他的心裡也留下了極大的陰影。後來秦王和白起反目成仇以後賜死白起,白起伏劍自刎時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長平之戰,趙國的失敗基本上導致了六國的滅亡。秦國的統一大業由此正式拉開了序幕。在趙國失敗以後,其他五國再沒有任何一國能夠和秦國對抗。趙華人的錯誤是不應該貪心,如果趙不接受上黨郡,那麼趙國的實力可以保全,趙國的國運也可以得到延長。

    我是您的歷史書童,請關注。

  • 11 # 伍子君

    根據現在可以查到的文獻,對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一般有三種看法,一種看法是發生在周赫王五十五年四月到九月,這種說法顯然是靠不住的,因為古代戰爭從部隊集結到開赴戰場是要時間的,而且期間雙方還進行的攻防戰,秦國還使用了離間計,而離間計不可能說秦國派人到趙國隨便一說,趙國就會把前線主將給換掉的,那是要透過時間慢慢把訊息擴散,引起足夠的重視後才能奏效的,而後趙國還要商議更換主帥的事,在白起打敗了趙括後還圍困了趙軍四十六天。小生認為,趙國輸了長平之戰,並不是單單趙括的紙上談兵,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有。

    首先放棄自身優勢,與秦軍在長平決戰。

    其次接收上黨,損失道義。

    再者趙國國力不足,戰爭難以維持長久。

    最後則是臨陣換將,軍心不穩,又有個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趙國打敗仗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喜歡關注失敗的事情,還是關注成功的事情,哪個多?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