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天氣變化多端,能精準預測到正確,少之又少,古代人沒有現在的技術是如何預測的?
23
回覆列表
  • 1 # 論語世界

    古人預測天氣準確率是很低的,怎麼如此精準?

    經驗是古人進行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遠在漢代,就已經有利用琴絃感應溼度的原理預測晴雨的事例了。

    在夏商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從事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需求,讓天氣預報成為剛需。不過,當時沒有氣象科學,人們光靠抬頭看天和占卜來觀測和預報天氣。當然,預報準確率就不得而知了。

    元末明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一書中也說:如果質量很好的幹潔絃線忽然自動變鬆寬了,那是因為琴床潮溼的緣故;出現這種現象,預示著天將陰雨。他還談到,琴瑟的絃線所產生的音調如果調不好,也預兆有陰雨天氣,這也是合乎科學道理的。

    古代預測天氣,是透過對日、風、雲、溼度和降水的觀測進行預測的。

    在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文化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世界距今4100年的最古老天文觀象臺遺址。有關專家推測,多種資料表明,這座觀象臺形成於公元前2100年的中國原始社會末期。古代人利用兩柱之間來觀測正東方向的塔兒山日出,並根據日光影可以推測出一年的十二節氣,經與現在農曆時間比較,實地模擬觀測後,節氣時令精確度很高。

    時光悠悠過了幾千年,天氣預報並沒有成為一門系統性的實證科學,但是人們對天氣現象的認識在深入。其間,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公元1076年某一縣城發生龍捲風的情況,是東亞關於龍捲風方面的最早記錄,他闡述了彩虹形成的原因,記載了“球形閃電”。《夢溪筆談》也記錄了沈括成功預報降雨的個例。

    古人預測天氣大多還是靠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準確率相對較低,但這卻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其中許多天氣的預測方法對我們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2 # 迷糊米糊123

    小說看的太多了入迷了。正史上好像沒什麼人或事能準確預測天氣和事件。都是偶爾或者是碰巧。《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推背圖》也只是後人一廂情願的解釋。你能具體的說說是佩服的那一位嗎?知道算盤嗎?許多人對於易經和八卦的玄學解讀越來越玄。那不過是中國古人的原始記數工具,原始的算盤計算的雛形。周易也是被後人書寫而假託是周文王的大作。周易是古人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的指導。

    我們現在所知的是古代人,包括民國以上的人們很多人記憶超群。學習的能力也不是現在人可比擬的。大多是超級學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無人植保機病蟲害防治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