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美食123
-
2 # 小耳朵兔子230
座標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小時候有一種甜食叫做茶湯,先把小米麵磨成細細的粉末,迅速加入滾燙的剛滾熱水,然後加入紅糖攪拌,糊狀的甜甜的,特別好吃,苦於沒有圖片啊……
-
3 # A晴雯
我小時最喜歡吃的小吃好多,有麥餅,梅菜餅,小麻花,糕年,餈粑塊,還有火燒餅,燒餅是上好的麵粉發酵後,拌油酥捏成餅皮,將用細蔥剁碎做的餡捏進去做成餅狀,再在餅上塗上一層噴香油酥撒上芝麻,然後,貼在燒餅爐壁上烘烤成熟
-
4 # 天津吃貨靜靜
小時候見到最多的小吃是熟梨糕
還記得那時候我家住6樓,一到了六點,在陽臺站著就可以聽到樓下蒸熟梨糕的容器“嗚哩哇”的聲音,所以熟梨糕還有一個很親切的名字,“嗚哩哇”。
現在長大了,雖然熟梨糕還可以再買到,但是已經很難再有小時候的感覺了。
-
5 # 燦燦媽
我的家鄉在浙江台州天台。那裡有好多好吃的,我小時候最喜歡吃的家鄉小吃好多。有羊角蹄.糕年.梅菜餅.麥餅在天台,還有一種麵點,因形狀酷似羊腳蹄,故名羊腳蹄。製作方式也不難,把發酵過的甜麵粉做成四周圓、底面平、上面分成四瓣的羊蹄形狀,面上撒上芝麻,烘乾烤成,香甜鬆脆,清香可口。
9、火燒餅
是天台的特色食品之一。它是以上好麵粉發酵後,拌油酥,捏成餅皮,將用肥膘、細蔥剁碎做的餡捏進去做成餅狀,再在餅上塗一層噴香的油酥,油酥上撒芝麻,然後貼在火燒餅爐內壁上烘烤成熟。餅在爐中烘烤時的溫度、溼度均極有講究,烘烤時從爐口噴散出的香味,往往瀰漫半條街巷,令人垂涎欲滴。
10、面腦面
以手工面為主料,配上各種不同的葷素菜,以滿而豐富著稱,在天台路邊的小吃店幾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面腦面的食材主要是:手工面、黑木耳(或香菇)、豆腐皮、肉丸、胡蘿蔔絲、黃花菜、雞蛋皮、油豆腐、豆腐乾、青菜、冬筍(或茭白)。同時在做面腦面是要注意,肉丸製作時肉剁碎後一定要加入蛋清攪拌。面腦面是我們天台人熱情待客的象徵之作。
-
6 # 小霞的農貨
我是個80後。我小時候吃的零食。12生肖餅乾。小麻花。還有一種用大米做的圓圓的,俺們這裡叫他huan起才。老冰棒,白色粉色的大雪高。用兩個啤酒瓶子換一隻雪高。還有俺娘曬的地瓜幹。好懷念啊。
-
7 # 故鄉的河530
我小時候能吃上的小吃是什麼呢?
我出生在六零年代,雖然沒有捱餓過,但是我們老家有句老話叫“地瓜餅子,鹹菜梗子,不吃等著”,玉米麵餅子也不是管夠吃,一年到頭基本上都是地瓜和地瓜幹為主,吃的胃裡難受直反酸。
我小時候感覺地瓜煮熟以後切片曬成的地瓜幹就是美味,如果這算小吃的話,那就是它了。它跟上面那個主食地瓜乾的區別,那個是從地裡刨出來的生地瓜直接切片曬乾以後再煮熟,口感大打折扣,至今我都不想吃它。
如今日子好過了,啥都不稀罕了
-
8 # 小蝸牛聞花香
小時候不流行小吃,有饃饃飯吃就知足了,有印象的是油端子,蘿蔔絲和麵放在勺子裡油煎成小餅狀兒,五毛錢一個,還有就是蛙魚了。
-
9 # 湘東七色光
想起小時候小吃,真是難以忘記啊!六十年代的人處於困難時期,溫飽都成問題,特別是在農村,一日三餐有米飯吃,能吃飽就算很好的生活了。雖然苦,但是家裡大人還是會想辦法做一些小吃讓孩子們吃。在農村都是自己做的,自力更生。記得用紅薯熬糖,家裡有糧食的就用米熬成糖,熬糖要放谷芽,熬製出來的糖就像超市那種麥芽糖。再用這些糖做成芝麻糖、花生糖、米花糖柚子糖等。再就是爆米花,油炸粑粑。現在雖然很多小吃,但是沒有小時候那種味道了。
回覆列表
下面我就把童年吃過的那些好吃的,分享給大家。
1、燜地瓜,不知大家還有沒有記憶這樣的畫面,小時候,因為父母都比較忙,我們基本就處於放養狀態,特別是男孩子,應該都這麼做過。在秋天,特別是週六週日,那時候星期六是上半天學的。家裡也沒啥好玩的,所以放學後,直接就去山上,收完地瓜的地裡,撿些柴,先把爐支起來,放柴燒的上面的泥塊燒的很熱很熱了,然後從上面戳格個洞,用上面熱的泥塊墊一下底,然後放上地瓜,在整體把爐拍塌,用燒熱的泥塊把地瓜蓋住,外面再敷上土。然後就去玩了,那個時候沒有表,反正玩很久,估計的一兩個小時,玩完了,滿身是汗,再把悶著的地瓜扒開,感覺特別香,一直想帶孩子,體驗一把的,一直沒找到機會,過段時間,帶孩子去,感興趣的朋友,關注一下我,到時候給大家分享。
2、爆米花
爆米花,大家都吃過,包括現在,但是大家看看下面的畫面,是不是既熟悉又陌生啊。對,就是這種爆米花炮,爆出來的爆米花,這玩意估計很多展覽館,都上展架了。非常有意思。
3、兩分錢的老冰棒
現在也有老冰棒,不過不是以前那種了,那時候那種,是用紙包著的,而且那個冰棒棒,很細。那時候沒有冰箱,因為很多地方都沒通電,那時候我家還點沒有燈記得,就是放在這種箱子裡的,大家看到這個箱子是不是很熟悉,70-80的朋友。
童年吃過的好吃的還有很多,現在就跟大家分享到這兒吧,後面再繼續給大家分享更多的美食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