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片蔚蘭海

    “空杯心態”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裡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前去拜訪。 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很傲慢,心想我是學佛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的接待了他,併為他沏茶。可是倒水時,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是不停地倒。他不解的問:“大師為什麼杯子都已經滿了,你還要倒呢”?大師說:“是啊,既然杯子已經滿了,幹嘛還要倒呢”? 禪師的意思,既然你已經有學問了,幹嘛還要到我這裡求教。

    這位年輕人此時大悟,想得到圓滿還需要“空杯心態”。這就是空杯故事的哲理。 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事的前提,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想學習更多的知識,先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的杯子,只有清空心裡所有的自滿,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不至於驕傲自滿。擁有空杯心態的人才是 有大智慧 的人,才是有望成功的人。

    這個故事的道理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想要學習更多的銷售方法,學習好的經驗,就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空杯心態”並不是完全的否定過去,而是要懷著否定或者說放空過去的一種態度,去融入新的工作環境,新的事物,以適應行業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不管是找工作還是愛情與生活都要保持一顆空杯心態,因為如果你不清空,那麼還有什麼空間來容納你想要裝入的東西呢,每當我們進行一段新的生活時,我們都需要清除掉以前的東西,讓自己是一個空杯,這樣新的生活,新的陽光,新的幸福才會容納進來。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2 # 自由小小影

    我們都在說空杯心態,到底什麼才是空杯心態?應該如何做才算是空杯心態?在這裡我就說說我自己的經歷。我曾經在軍校裡生活過一段日子,最能體會到什麼叫空杯心態。

    還記得軍校裡最熟悉的一首歌,它的歌詞是這樣的: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

    ……

    槍桿握得緊,眼睛看得清,敵人膽敢侵犯,堅決打他不留情。

    這首歌曲是每一個參軍的人必唱的,而且要能夠熟唱,這首歌曲可以說是一首超越了時間空間界限的“時尚”歌曲。

    在軍校裡,“我是一個兵”,更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使每一個人永遠保持一種“空杯心態”。不僅適於士兵,而且適於所有人。下級在上級面前:我是一個兵;軍人在政府面前:我是一個兵;將軍在黨的領導人面前:我是一個兵。無論官位多高、功勞多大,都是組織培養的結果,因此,永遠不能驕傲自滿,要始終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

    作為一名軍官只有身先士卒才能服眾,看過軍旅影視劇的應該都很清楚,帶兵的人手臂一揮:“走,跟我上!”而這種身先士卒的前提,是能夠把心態放到普通一個兵的位置,不高人一等。這也是“我是一個兵”最好的“空杯心態”表述。

  • 3 # 三界俗子

    (抄的)在職場上真正經得起風雨的人,是那些有真才實學的人,有“空杯心態”的人。人們有的時候認為自己在某個行業裡做了很多年,就認為是這個行業裡的行家裡手,沒有我不懂的東西。於是別人在自己眼裡都是外行,別人講的東西都聽不進去,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知識更新加快,如果不虛心學習新的知識和方法,即使你原來的專業知識很紮實,也一樣會被社會的進步潮流所淘汰,所以要活到老,學到老。

  • 4 # 王良經絡理療師

    空杯心態是指做事的前提是要有好心 態,一個人想學到更多學問,就必須把自己 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空杯心態不是完全否定過去,而是積極融 入新的環境和新的工作。空杯心態起源於一個故事。一個人自 以為佛學造詣很深,所以目空一切。聽說 一個寺廟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就 想去拜訪。老禪師接待他,併為這個人倒 茶,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大 師的意思是說,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 嗎還要到我這裡求教?可見,虛心的態度 對學習和工作十分重要。

  • 5 # 水說心理話

    生活中有這樣的兩種人

    第二種:即使我接觸到了大量的資訊,但是哪些資訊是我感興趣的,我該如何讓這些資訊成為我能夠獲得的知識體系,我又如何確定這些資訊的真偽,資訊是不斷更迭的,我該如何獲取最新的資訊。

    這是兩種人不同的思維方式,一種人十分容易獲得滿足感,從他們的心理過程來看,獲取資訊並不是為了實際應用或者說對於知識的追求,而是彌補自我認同感缺失的一種方式;所以,對於這部分人並不會去主動鑑別資訊的真假虛實,甚至會以此作為自己認為的真理。一旦進入到這種思維結構當中,人們將很難從中得到進步,甚至會自大。

    而另一種人,獲取資訊是為了保持自身對於某個領域的敏銳度以及追求實質用途的體系化應用。例如: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他在多個領域都有其獨創的貢獻,當然團隊力量缺一不可,但是作為其領導人,獲得這些領悟專業的知識體系十分重要的。

    所以,所謂空杯心態其實是一種對於龐雜資訊的篩選以及對於自身知識體系的建立過程。沉浸在龐大的資訊時代,並不會讓人保持足夠的空杯心態,這是很難做到的,沒有專注專業的選擇,也很難保持空杯心態,因為你無法獲得某種知識體系深入的過程。

    舉個例子:你上天入地的知識全部都懂,但是都沒有形成體系,那麼,就意味著你無法在某個方向更加的深入,沒有深入你就不清楚自身的界限所在,沒有界限,你就自然認為自己擁有的就是最好的了。

    所以,專注專業就是空杯心態的重要前提。

  • 6 # 人生感悟聆聽99

    感謝邀請!空杯心態我個人的理解就是人的心理活動狀態其中一種表現。在心理學裡給你傳達的資訊就是要你反應在主觀意識上要有像空杯子的狀態,才能做到謙虛求實,不能自滿,不以自己為中心,能虛心的接受吸收別人給你傳遞的對你有價值的意見或資訊。這種心態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這種心態也是好難做得到的,能不能做到這要看各人的心理調整能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與人交往,在工作中、學習中等場景都值得我們抱著這種心態去面對的。

    這裡假設一個普通的場景:空杯心態運用到與人交往中,在與人交流過程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說的話能讓對方認同吧?這時候如果這位是你的領導,他在和你交流中講到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和態度時剛好你的理解角度有點出入,你如果選擇用空杯心態來對待就不會和他爭一長短;如果你非要和他爭論個對錯的話,那你想像一下你會有好日子過嗎?

    我覺得空杯心態對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有積極意義的,讓我們好好學習運用吧!

  • 7 # 秋果2019

    在學習和成長的時候,保持空杯心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心倒空了,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每個人都輝煌過,但輝煌和成就都是屬於過去,輝煌也不可能會延續。如果不把我們盛滿的杯子倒空,我們還能接受什麼呢,哪裡還能夠得到進步。

    想要獲得空杯心態,關鍵是要學會放下,放開自己的胸懷,才能接受更多有用的新東西,才能不斷的戰勝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 8 # 陶陶心理諮詢

    空杯心態就是以他人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在與他人交流相處的過程中,特別在心理諮詢、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我們要暫時放下自己的意見、情緒、情結、模式,全心全意地接納工作物件的一切;把自己的東西暫時放下、放空,心裡才能騰出空間給他人,在助人的過程中私心才不會作怪,才能真正助人而不是滿足自己的某些需要,才能有效助人而不是隔靴搔癢盡做無用功。應該說,放空心態是著眼於一切從來訪者的利益考量的工作傾向,全面體現了以人為中心。

    放空心態,有時候也用於人們面對新問題、適應新環境的情景,這時候要求放空心態,一切歸零,是為了避免先入為主、掉入經驗主義的陷阱。

  • 9 # 決策心理貓

    參加過很多業內的培訓課,在課前培訓師都會強調要保持空杯心態,這樣他的課才會有人聽進去。

    在培訓期間,有人打瞌睡,有人玩手機,有人在下面議論:“這些我都知道,沒啥意思”。如果不是培訓特別無聊,這些人的表現就是滿杯心態:自認為自己啥都知道,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敷衍了事。

    但也有一部分人全神貫注,在本子上記滿筆記,時不時還要提問。這就是空杯心態:以較低的姿態,像海綿一樣吸收營養、水分,他們可以拋開已有經驗,在每一次的學習中都可以用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問題。

    之前有一個做工廠主管的同事,對客戶講解行業大趨勢,培訓他們產品知識、銷售技能,絕對是一把好手,講起商業模式也是頭頭是道,可以說行業內基本的套路都已經被他摸清了。

    按理說他這樣的人出去單幹也沒啥大問題,可就在他決定要單幹的時候問題就來了。我們都知道創業不單靠個人技能,但他在創業過程中個人技能竟然也不算過關。不是因為他了解少,而是因為他知道的太多了。

    怎麼說?當他由打工者變成我們客戶後,我們培訓師在跟他對接的時,反而成了被培訓的物件,我們說一條,他有十條理由證明市場不好乾,而且條條邏輯自洽。在他看來,培訓師說的他都懂,而且都是些老套路,笨方法,已經不新鮮了,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一招制敵的模式來迅速佔領市場。

    時至今日,他也沒有找出什麼市場秘笈,天天抱怨環境不好,公司支援不夠,生意也一直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毫無成色。反倒是那些剛入行不久的人一步一步用心去做,把老套路執行到位,落到實處,堅持使用笨方法的人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杯子裡水裝太滿,會讓人心生疲態,失去腳踏實地的耐心。阻礙人進步的永遠不是自卑,是自大。

  • 10 # 給予的YU

    空杯心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大盈若缺、大智若愚、復位歸零等等。基本的釋義和延伸故事,百度和其它網友都已回答地很詳盡,不再重複。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空杯心態”,並不是完全否定自己的過去,而是捨棄那些阻礙你一路前行、實現夢想的東西。一位設計系畢業的學生,立志成為一名珠寶設計師。剛開始的時候,由於知名度不高、對市場不瞭解,導致設計的珠寶鮮有人問津。但他不氣餒不放棄,堅持每天出一個設計稿,每週親自聯絡或約見5個以上生產商或銷售商。三年過去,在目標的引領下,在每天雷打不動的努力踐行中,他終於實現了夢想,擁有了鐵忠粉,珠寶也賣出了不錯的銷量。可惜到了第五年,由於各種原因,他的品牌開始被後來者碾壓、排擠,鐵忠粉也逐漸“移情別戀”。他變得一蹶不振,差點放棄。有一天,他回到大學,碰到自己的教授,幸得教授傳授“真經”,才得以重獲“新生”。這一劑讓他重生的良藥,大家都能猜到,就是問題裡提到的“空杯”效應。很多人說,從0到1是最難的,但是,現實告訴我們,最難的不是起步,而是從1到10後又跌落回起點。當我們一無所有時,沒有什麼輸不起;當我們功成身就時,反而有太多因素阻撓我們繼續前進,比如面子、他人的評價、習慣等等。這些因素就像是電腦裡的快取和無用的垃圾檔案一樣,不但消耗了我們太多精力和情感,還讓我們變得不再積極樂觀、寧願抱著一堆財富名譽沉入海底,也不願再次開啟翅膀,重新飛翔。設計師在規整了自己的心態後,開始清空自己的心靈垃圾,變得虛懷若谷,學會欣賞後來者的作品;同時也尋回了自己初出茅廬時最珍貴的“打不死的小強”精神。

    空杯心態不但適用於自己,也適用於對他人的行為。一位女士放棄工作,在家做全職寶媽,全心全意陪伴孩子長大,因為即使有爺爺奶奶的陪伴,她也不願意錯過孩子成長的每分每秒。有一次小孩參加學校的親子活動,主持人問他:“你能說說你最喜歡和媽媽一起做什麼嗎?”孩子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三個字,“不知道。”一旁的媽媽很詫異,“你怎麼會不知道呢?媽媽為你做飯洗衣,陪你玩玩具做遊戲,教你識字讀英文。你連一件事情都講不出嗎?”是啊,媽媽為他做盡了所有事情,所以在孩子心目中,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本來就是這樣子,根本就沒有“最喜歡”的概念。這位媽媽如果能參考“空杯”原理,選擇性地為孩子做幾件最重要的事,比如參加開學典禮、在孩子睡覺前擁抱他、週末為他做一道自己拿手的小菜,其餘時間,只要設定好孩子的成長底線,完全可以讓他更自由地成長。

         所以,保留我們最純真最樸素的部分,捨棄讓我們迷失方向的東西,我們才會更樂觀更幸福。

  • 11 # 老道說道

    空杯心態,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態度。就這麼去理解吧,如果一個倒滿水的杯子,你再往裡頭倒水會怎麼樣呢,很顯然,杯子裡的水就會溢位來,也就是水根本倒不進去了。

    這其實在跟我們說,如果你把自己裝得很有學問,很高傲,那麼你基本是不能容納其他的東西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滿,如果一直保持著這個心態,那麼就不能學習新的東西,只會變得狂傲。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空杯心態”,因為這樣的心態,讓我們更加願意去傾聽別人的聲音,讓我們有好的與人溝通。對於個人的成長來說,我們能夠吸收更多的知識,能夠更好的提升自己。

    要想成長,就得不斷學習,不斷的學習,就要有擁抱的心態,有空杯的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企30女職員,沒前途,每天混日子,但是福利好,舒服,要不要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