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人果園

    新型職業農民,是在進行新一輪的土地改革之後衍生出來的職業化農民。除了基本的土地相關事宜之外,對於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模式的把握,或者特色農業的眼光格局,對新型農民來說尤為重要。

  • 2 # 老馬看集錦

    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民即是所說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差別在於,前者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職業”,後者是一種被動烙上的“身份”。“身份農民”與“職業農民”的差別還在於,前者最多隻能勉強養家餬口,有的連這都做不到;後者則可奔小康,還能致富。“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農業是一項技術活兒,農業也是一個可以賺錢的行當。新農民,要善抓政策與市場兩隻手,要懂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要有熱愛這個行業,要有現代化新理念,要帶富一方的意念。

  • 3 # 中時通

    目前我國的農業土地種植正在經歷變革。以後中國的農民會逐漸的以農場主的形式存在,每個農民會承包幾百畝,甚至上千畝的種植土地。

    這也是國家鼓勵倡導的。這樣既可以方便土地的種植管理,也能大大的增加土地的利用面積。

    因此新型的職業農民最應該具備也是最基礎的能力就是對市場局勢的判斷能力。要時刻了解市場行情,價格動態。

    其次是具備網際網路知識。現在是網際網路的時代,新時代下的職業農民要學會用網際網路來為自己創造效益,要學會利用網路新型的農業平臺來推銷自己產品。

  • 4 # 五阿哥42104751

    首先一,要愛農業,立根農村,熱愛土地,思想親農,以苦為樂,根正苗紅。

    二,懂技術,懂得操作大小型農機具,懂農時,勤奮,合理分配土地。

    三,瞭解市場,網上洞悉糧食價格,及時摸清政策導向,服務大眾,服務土地。

  • 5 # 明月彎彎照我心

    從農村走出去的一批在外闖蕩多年、事業小有成就的成功人士,在農業院校學習種養加、電商等技術的大學畢業生等群體,瞄準家鄉自然資源,回鄉承包、流轉大片農田,大多使用農業生產機械,如大小型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等機械,採用先進科學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從事農業生產,開啟一片天地。他們被社會各界稱之為“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不同於原來一直堅守在家種田的中老年傳統農民,由於體力不足、思想保守等多方面原因,想種好田卻力不從心,不得不廣種薄收,導致農作物收成差,種田收入低。

    分析這些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徵,都有如下幾點:(1)強烈的市場競爭能力,充分蒐集和利用資訊,能夠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比如說同樣種玉米,從地域上講,準備銷售給城市居民就種植甜玉米,從用途上講,想賣給養殖場作飼料就可以種植普通玉米;從時間上講,什麼農產品走俏就趕緊種什麼。農業生產銷售市場瞬息萬變,去年俏銷的農產品,今年可能滯銷;還有的昨天賣得歡天喜地,今天突然無人問津。我們本地一位農場主,發現頭年玉米俏銷,來年調結構多種植玉米50畝;事先還走訪3家老關係養殖場,簽訂長期購銷合同;在玉米緊俏季節,還幫助養殖場網路散戶,代養殖場收購玉米,保證養殖場玉米供應,贏得養殖場信任,建立牢靠供貨關係。

    (2)善於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把新科技及時應用到生產經營實踐中去。哪個大蒜品種最適應本地種植?間距、深度如何掌握?也許有人說可以聘請技術員指導,這個主意當然不錯。但是基本的種植技術總要掌握吧!不然,技術員關鍵時候家有急事或者生病怎麼辦?還是要自己學習熟練掌握好!我們當地有個村,專業種大蒜,名氣大,“新型職業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講起大蒜種植技術,頭頭是道:首先是選地,大蒜雖然比較耐重茬,但是不重茬的大蒜長勢好、少發病蟲害、產量高。第二是整地,要求土層疏鬆深厚,土壤細碎,地表平整,深度25釐米以上。第三是搞好灌溉,大蒜需水量比較大,生長期一般需要澆4次水。第四是蓋好地膜,有效提高地溫,促進有機質分解快,水分蒸發量減少,滿足大蒜對環境的需求。第五是注意放苗,蒜芽剛破土,及時把地膜捅破,使苗露出膜外正常生長。他如果沒有認真學習,能夠說得有條有理嗎?所以說,“新型職業農民”都是熱愛學習的典範。

    (3)打造農產品上乘品質的能力,積極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根據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不斷改進農產品生產過程,提升農產品品質,實現從無公害產品到綠色產品再到最高標準級有機產品轉變。最高標準級有機產品,生產過程中完全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生長調節劑等化學物質,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的生產技術標準生產。可是,“新型職業農民”聘請的工人一般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必須自己親自反覆示範,由於習慣、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原因,工人一時半會還不知所云。你還不好解僱他,因為一來都是鄉里鄉親,二來你還是流轉他的土地。你不要他做工,他就要收回他的土地,還千方百計找岔子。你的新型農業還搞不搞得成?所以,“新型職業農民”還必須學會把新型農業高深理論,轉化成普通農民能夠聽得懂、易接受的地方話,便於農民操作掌握。我認識一位老闆,在鄉村投資800萬建設果樹、有機蔬菜基地,流轉村民土地時達成用工協議。他手把手教村民有機蔬菜種植要點,精益求精,不厭其煩;對不合乎標準的種植方式推倒重來,讓他聘請種植的村民直呼浪費!他依然嚴格堅持生產標準不放鬆,後來產品俏銷,聘請做工的村民終於理解。

    (4)面對失敗善於總結,敢於捲土重來的無所畏懼的能力。我身邊一位農技員,本身是搞農業生產技術指導的,看到別人種植土豆賺錢,心裡發癢,流轉10畝地種植秋土豆。5月份收穫時,一下子把10畝土豆全部挖出,堆在路邊;不料一連下了4天雨,雖然土豆全部蓋上油布,也大部分爛了,一下子虧了6萬多元。後來別個有經驗的種植大戶跟他講:你不該把土豆一次性全部挖出,應該先找好銷路,訂好銷售合同,根據銷量採挖;一來全部挖出,堆在路邊,日夜得人照看費工,二來,土豆長在田裡,即使連續下幾天雨也不拍爛掉。真是一語提醒夢中人。第二年,這個農技員繼續種植10畝秋土豆,先找好銷路,分批次開挖,分類篩選優質、一般、差三類土豆,在行情相比上年較差的情況下盈利3萬元,實屬不易。如果他失敗一次就怕了,就會一蹶不振,也就成不了“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農民相比普通農民,能夠賺得可觀種田收入,源於他們不同於普通農民至少上述四大能力。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借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現在結婚的人少,離婚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