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296806220335
-
2 # 鈴醫玉海
智永的人物評價是隋代時期著名書法家智永禪師。
智永禪師的評價要從智永的經歷說起:隋代時期著名書法家智永禪師,在教育自己弟子練習書法時說了這樣的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智永禪師,名法極,姓王,會稽人,善書法,尤工草書。是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禪師常居永欣寺閣,臨池學書。初從蕭子云學書法,後以王羲之為宗,在永欣寺閣上潛心研習了30年。智永禪師妙傳家法,精力過人,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智果、辨才、虞世南均系智永書法高足。
隋代的時候,永欣寺在一陣暮鼓聲中漸漸變得安靜下來。信徒與香客們排著隊緩緩地走出寺院,順著寺門外的山路向山下走去。
下山的人群速度突然慢了下來,原來是有幾個書生模樣的人此時正迎著人群向山上走來。幾個書生一邊走一邊低聲談論著永欣寺中的智永禪師,言語中充滿了尊敬和期待,希望這一次可以拜會到智永禪師並且從對方身上學到寫一筆好字的捷徑。
永欣寺在當時是書法與佛教的聖地,這裡不但有天下最著名的大書法家智永禪師,而且還有氣勢恢宏的佛教建築。所以來永欣寺的人不僅僅有各地的信徒,而且還有無數的文人墨客。
此時在寺廟後山,名噪一時的智永禪師正在指導一位辯才和尚練習書法。辯才和尚按照智永禪師的指點,認認真真一筆一畫地寫著字。字裡行間帶著佛教的自由思想和理性法度,別有一番神韻。
這時廟外的幾位年輕書生終於找到智永禪師。他們來到智永禪師面前,躬身施禮說道:“大師,我們幾個人慕名而來,一方面想要謁求您的一副墨寶,另外一方面希望向大師請教寫字秘訣。”
智永禪師聽到書生的話後,臉上帶著慈祥的笑容,雲淡風輕地說道:“幾位施主,想要老僧贈字,這個不是什麼難事。但求書法秘訣一事,老僧確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告訴幾位施主的。不過老衲可以奉送給諸位施主四個字:‘勤學苦練’,如果諸位施主能夠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那麼老僧保證幾位施主這一生會有受用不盡的好處。”書生聽了智永禪師的話,大失所望。
智永禪師看到他們的表情後,便耐心開導他們說道:“俗話說‘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以老僧先祖羲之公和獻之公為例,羲之公在練習書法的時候以東漢張芝‘臨池寫書,池水盡黑’的事蹟激勵自己,一生苦練不輟。以至於後來僅僅是因為洗硯就曾經染黑過廬山的歸宗寺、臨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鐘山、浙江的積穀山和山陰等地的五六處池水。”
“而獻之公學習書法的時候也曾經用盡15大缸清水。可想而知練習書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學好的。另外老衲的書法也同樣是依靠勤學苦練,方才有今日的成就。”
幾個書生聽完智永禪師的話後,有了幾分相信卻並沒有完全相信。智永禪師看到幾人還有幾分狐疑,於是就讓辯才和尚開啟後院院門,帶領幾個書生順著小路向寺中塔林的方向走去。
當智永禪師帶著他們來到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下的時候,幾個書生看到樹下有一座高高的墳冢。
書生們見到這座高高的墳冢心中頓時變得大惑不解,用詢問的目光看向智永禪師。
智永禪師用手指著眼前的墳冢說道:“幾位施主,我習書一生,練字磨禿的筆頭盡在於此。”
幾個書生順著智永禪師的手指仔細觀察墳冢,發現冢前立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退筆冢”3個大字,下方還刻有“僧智永立”4個小字,在石碑的背後還有智永寫的一篇墓誌銘。
幾位書生看著偌大一座貯滿禿筆頭的墳冢,驚愕不已。辯才和尚這時候開口對書生說道:“師父寫字的禿筆,初時裝滿5大筐。為練好字,在寺內閣上住了多年,還臨寫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贈浙東各寺廟。”
幾位書生聽完之後,終於明白了要想寫好書法必須要勤學苦練的道理。
智永禪師採用以楷書對釋草書的方式,這是他的創造,這種方式既便於初學法書者釋讀草字,又能讓人同時欣賞他兩種體裁的書法,可謂一舉兩得。智永禪師的《真草千字文》,完全得筆於乃祖王右軍的真傳,並師承了“草”字法規。但此帖每格一字,每字獨立,寫起來循規蹈矩,而不似乃祖與張顛那樣“筆墨飛舞”、字字相連呼應。
智永禪師繼承了王羲之的筆法,但每個字中又都有一兩筆特別加重筆力,更顯示出智永作書時的神情專注、神力內斂,重筆之處也顯得圓潤合拍,健肥適當。
智永禪師在《真草千字文》中的真書是行楷,比正楷更輕快。智永行楷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筆,因而字態更生動,更勁雅,唐宋以後的書法大家也大多喜歡師承智永禪師的楷字。正是因為智永禪師在行楷上對後世的影響,才使得唐代書法進入了法度森嚴的境界,形成了我國書法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尚法階段。
這就是智永的經歷,也是對這位禪師一生的評價。
回覆列表
也有學者認為,智永書法全守王氏家法,缺乏創新精神。如李嗣真的《書後品》就認為“智永精熟過人,惜無奇態”。對此,蘇軾《東坡題跋》另有一說:“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陶淵明)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蘇軾又說:“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新意求變態也。然其意已逸於繩墨之外矣。雲下歐、虞,殆非至論。若復疑其臨仿者,又在此論下矣。”
蘇軾此說也確有一些道理。智永之志,確實不是獨樹一幟,而是要使乃祖書法流傳於後世。智永居永欣寺期間曾臨寫王羲之《千字文》(王羲之生前並無千字文,此為蕭梁殷鐵石於宮中所藏王羲之墨跡中拓了千字互不重複之字,再經周興嗣編次成韻文)800帖,分贈浙東諸寺,目的就是要借佛門之力,流佈乃祖書法。 隋煬帝嘗謂:“智永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
張懷瓘《書斷》雲:“智永遠祖逸少,曆紀專精,攝齊升堂,真草惟命,夷途退轡,大海安流。微尚有道(張芝)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於草最優。氣調下於歐、虞,精熟過於羊、薄。”
米芾雲:“僧智永書,雖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如十四五貴褊性,方循繩墨,忽越規矩。”
蘇軾《東坡題跋》雲:“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雲:“永師仿鍾元常《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過紙背者,唐以後此法漸澌盡矣。”
明解縉《春雨雜述》謂:“自羲、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
清代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曾說:“智永《千文》,筆筆從空中落,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
清代馮班《鈍吟書要》則說:“今日刻本《黃庭》(王羲之小楷《黃庭經》)多不是,但惜不見原本,字畫俯仰處甚遒,翻之多失,與永師《千文》看方得。”
都穆《寓意篇》評其字謂:“《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氣韻飛坮,優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