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年輕時的曹操天生與眾不同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朝廷為維護其統治地位,急忙調兵遣將予以鎮壓。曹操在這時得到重用,由議郎升為騎都尉,又因追隨黃甫嵩、朱雋進攻黃巾起義軍有功,被提升為濟南國相。國相就是中央政府派到各王封地處理政務的官吏,職位相當於郡太守。

    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曹操到任濟南後,馬上敢作敢為地幹了兩件震驚世人、彪炳史冊的事兒。

    第一件:大刀闊斧整治官場,奏免貪官汙吏。曹操時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矛盾空前尖銳複雜,此時的濟南也是一片亂象。“(濟南國)國有十餘縣,長吏多阿附貴戚,髒汙狼藉,於是奏免其八。”“長吏受取貪饕,依倚貴勢,歷前相不見舉;聞太祖至,鹹皆舉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竄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漢時大縣稱令,小縣稱長,所謂“萬戶以上為令,減萬戶為長”。

    長期以來,濟南國內的縣令、縣長,大多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卻因為後臺太硬,歷任國相均不敢管治,也不敢向朝廷舉報。曹操一上任就奏免了百分之八十(或謂“奏免其八”是免了8個令、長)。這一來,上下無不為之震恐,違法作亂的官吏紛紛逃往外郡,濟南境內一時變得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由此可見,曹操初政之時,就表現出了廓清吏治的決心和重教尚法、倡廉懲汙的政治家風範。

    第二件:心懷坦蕩禁斷淫祀,移風易俗。“初,城陽景王劉章以有功於漢,故其國為立祠,青州諸郡轉相仿效,濟南尤盛,至六百餘祠。賈人或假二千石輿服,導從作倡樂,奢侈日甚,歷世長吏無敢禁絕者。太祖到,皆毀壞祠屋,止絕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絕。”

    漢初,劉邦的孫子劉章因誅除諸呂有功,被封為城陽王,死後城陽國為其立廟祭祀。後來,青州等地紛紛效仿祠廟越來越多,其中濟南國最多,一國之內竟有600多處祠廟。祭祀的排場也越搞越大,一些商人竟然坐著兩千石官員才能坐的車,穿上國相、太守才能穿的服裝,並且有歌舞藝人邊跳邊唱,奢侈的祭祀之風越來越甚,老百姓怨聲載道,而歷來官員卻沒有人敢於加以禁絕。曹操到任濟南後,一舉將祠廟全部摧毀,並下令嚴禁官民再搞祭祀活動,一時間境內無人敢再提奸邪鬼神之事,民風民俗由此實現了根本性好轉。東漢末年應劭《風俗通義》也曾記道:當時為劉章立祠、頂禮膜拜之風遍及各郡,“備置官屬,烹殺謳歌,紛籍連日,轉相誑曜,言有神明,其譴問禍福立應,歷載彌久,莫之匡糾。唯樂安太守陳蕃、濟南相曹操,一切禁絕,肅然政清。”曹操不顧重重壓力和阻力,大行為國除弊、為民造福、移風易俗之舉,更是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不同凡響的膽識和氣魄。

    曹操年輕時就建立名譽,一鳴驚人,所以任職濟南國後,他躊躇滿志,一展身手,顯赫的“政績”為日後發展積累了“政治資本”。

    不過,曹操在濟南放所做作為觸動了當時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得罪了朝廷和地方權貴,地方豪強也對他恨之入骨。曹操擔心遭受打擊報復、招致禍端,在幹了一年的濟南國相後,便向皇帝提出了辭呈。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違忤諸常侍,以為豪強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據記載,曹操回到家鄉後,“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應該說,鑑於當時的情勢,曹操稱病歸裡,實際上是韜光養晦、沽名釣譽的絕好機會,也是進一步“充電”的大好時機。隱居鄉下僅有年餘,32歲的曹操即被徵為都尉,再一次踏上了前進的路途。

  • 2 # 12345688順流

    關於這個問題,一個成大事者,曹操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梟雄,具有超凡脫俗的沉穩心態,良好的善辯能力,做事果斷,有志有權力慾。

  • 3 # 青言論史

    有關曹操年輕時候的為人,可以參考《三國志》以及裴注對他的評價。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曹瞞傳雲: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三國志-武帝紀》

    在陳壽的筆下,曹操年輕的時候,是“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的一個人。也就是說,他機警,善於變通,但是又喜歡打流混世,不愛讀書。因此,在對他不友好的《曹瞞傳》裡,就說他“飛鷹走狗,遊蕩無度”,整個一紈絝子弟。

    因此,世人對他沒什麼太大好感(未之奇也)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初入仕途的曹操,卻展現出了他不畏強權、勇於任事的一面: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在擔任洛陽北部尉(相當於首都公安廳長)的時候,曹操第一件事就是造了一堆大棒子,只要犯了死罪不論你啥皇親國戚,一律打死。就連權宦蹇碩的叔父犯了宵禁,曹操也是二話沒說打死完事兒。

    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年輕時的曹操是一個很典型的“有能力的壞小子”。他雖然貪玩愛鬧,但是腦子活泛,而且對權貴極其藐視。也許有人會說是因為曹操的祖父曹嵩是宦官所以才不怕蹇碩,但是能不害怕家裡和蹇碩關係崩了的,不是愣頭青,就是膽略過人。

    而曹操,很明顯屬於後者。

  • 4 # 明離子

    曹操年輕的時候,真如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點評前半句說的,是個具有著正義感的英雄能臣。

    曹孟德22歲舉孝廉,第一個官職是洛陽北部尉,相當於一個首都一個區的片警的頭頭。

    當時洛陽的達官貴人很多,所以京官難做就是這個道理,但是熱血青年曹操正義感爆棚,做其事來鐵面無私,所以京劇裡給這位弄個大白臉我覺得有點不太公平,至少在青年時期,是個黑臉。

    有一次,曹操帶兵丁巡夜,此時已經宵禁,卻有個大宦官的侄子在街上隨便亂竄,曹操當即就叫人把這個人抓了,手下提醒,這個人惹不起,後臺老硬了。

    曹操不管這套,依法辦事,宵禁外出,杖責五十,結果這個人不經打,給打死了。

    這個事情一傳出去,著實把這些官二代們給嚇壞了,從此在洛陽北部是不敢再造次,但是,達官貴人們卻不肯罷休,明裡治不了你,就暗裡,於是不久,曹操就被調到了頓丘做官,遠離了政治中心。

    不久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曹操的機會來了,面對黃巾軍,曹操不為所懼,靠戰功做到了濟南相,在當地依舊一副鐵面無私的樣子,當地治安一時間大好,經濟狀況也跟著上去了。

    但是,不久,董卓專權作亂,曹操一片赤誠之心,辭官回鄉,起義兵討伐討伐董卓。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袁紹以顯赫身份成了盟主,但是到了真正討賊的時候,只有曹操毅然率領自己的5000人馬與董卓決戰,其他諸侯則在酸棗飲酒作樂。

    雖然軍事才能卓越,但是曹操依舊寡不敵眾的敗退會來,看到諸侯還在尋歡作樂,說了一句“豎子不足以謀”,就回了河內郡,發展力量,在未來的群雄逐鹿中勝出。

    可以看得出來,曹操在迎獻帝回許都,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前,都是正義而剛正的人。

    就算是他將天子迎到許都後,也沒有像一些野心家那樣馬上推翻了皇帝自己稱帝,這是作為“奸雄”的謹慎,也是青年時“能臣”抱負的寫照。

  • 5 # 劉一千五

    很多人說漢高祖劉邦,開口一個流氓,閉口一個流氓。就是看了史書記載他先生青少年時幹了許多好吃懶做,回四處旅遊,不幹農活,不務本職工作的事。結果就成了後人攻擊他靠江湖手段滅項羽,殺功臣的性格由來。仔細一想,哪個出頭的檁子沒點屁事。

    說回來,曹操這個二楞子在青年時也大事不犯,小事不斷的人。他家境也不是太有錢,卻能有點錢讓他到處跑。恐怕就幹過敲寡婦的門,養成了專好人妻的怪異嗜好。

    曹操這個人命好,碰上即將大亂的世道,這世道正好給放蕩不羈者以活動空間。他有點錢,可以呼朋喚友地下酒館,逛青樓,結豪傑,親官吏。這為他後來鬧事打下了基礎,植下了人脈。

    他腦瓜靈活,又有關係,學習又好,一考功名,一舉孝廉,旋即進學校培訓,洗腦,誓死效忠漢朝。開始正式為朝廷服務。以致後來漢獻帝數次發難,曹操也沒虐待他,權勢薰天時,也不敢篡漢。這個人物,實在是個人物,好好孬孬兼而有之。

    少不更事,風流灑脫,吃喝嫖賭,一身痞氣,實在是瑕不掩瑜。

  • 6 # 山中茅店

    嘉平三年(174年)曹操二十歲被推舉為孝廉,擔任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見《曹瞞傳》)。

    光和三年(180年),二十六歲的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事情敗露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為竇武他們鳴冤,卻沒有被漢靈帝採納。後來,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當時東漢朝政日益腐敗,其上書進諫作用不大。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此時三十歲的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不久因功升為濟南相,曹操到任後整頓吏治,罷免了十分之八的長吏。三國志中記載由於當地長吏長期貪汙腐敗、對上級阿諛奉承,整個官場風氣很不好,曹操一下子就上表朝廷免去八成左右的長吏,讓當地官場風氣好了起來。同時他還“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意思就是禁止不合禮制的祭祀,嚴厲懲處違法亂紀的事情,結果整個郡內就安靜祥和了。

    中平六年(189年),由於漢靈帝死了之後,董卓趁機挾持皇帝,禍亂朝廷,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 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這時的曹操或者知道面對當時官場的黑暗,政局的動盪光靠自己的一腔熱血是不行的,只有槍桿子裡才能出自己想要的政權,因此從這時候起他開始帶兵打仗,也是從這以後走向了統一北方割據勢力,進而想統一中國成為一代梟雄的人物。

  • 7 # 西府趙王爺

    曹操年輕時候是個浪子,整天就喜歡浪!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年輕時候“任俠放蕩,不治行業”。當然,這和他出身有關!

    在那個時代,曹操就是妥妥的高富帥。爺爺曹騰,超級大宦官,四代元老,進爵封侯。老爹曹嵩,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如此好的家世背景,給了曹操不努力的理由,他不缺錢,不缺朋友,當官也是輕輕鬆鬆!

    當然,曹操的浪,是他身上那滿滿的文藝細胞在作祟,這是文青的通病!

    但是,曹操不是紈絝,也不是不學無術,良好的家世給與了他良好的教育。他飽讀兵法,博覽群書,精通武藝,是個文武全才。

    所以,當時的曹操還是一個熱血青年,他想用自己這一身本事,報效國家。

    曹操在二十歲的時候舉孝廉為郎,那正是一個人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年紀!曹操渴望有番大作為,想要改變這個醜陋世界。他在滿是權貴的洛陽城,從來都是秉公執法、剛正不阿。在朝堂之上,他以一個議郎的卑微身份,屢次上表皇帝,懇求皇帝廓清吏治,懲除奸佞。

    這就是年輕時候的曹操,一腔熱血,胸懷大志,一心為國!

    可是呢,一次又一次的現實將曹操的理想所擊垮。由於得罪權貴,他被一次又一次的調離,皇帝對於他的上表也不為所動。這個天下,依然在一天天的破敗下去。

    所以,漸漸地,他變了!他不再奢望別人,他選擇了自己。他用他自己的一雙手來安定天下,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就是曹操,平定了東漢末年亂世的男人!

    可惜,他卻被一本小說給抹黑,被罵為賊!

  • 8 # 孔六十三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瞞,東漢末年沛國譙人。他的祖父曹騰是一個很有權勢的宦官,他的父親曹崇是祖父的養子,官至太尉。曹操就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兼富二代,生活錦衣玉食,閒散愜意。少年時的曹操和他的那幫貴族小夥伴們(其中就有他後來的死對頭袁紹)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戲弄人,搶人家新娘子,總之辦了不少壞事,很討人嫌。

    他的小名阿瞞據說就是捉弄他叔叔得來的。有一次曹操又幹壞事,恰好被他的叔叔看到,他叔叔就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把他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於是曹操就記恨他叔叔,想找機會報仇。有一天,他看到叔叔迎面朝他走來,他便心升一計,在叔叔快到他跟前時,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叔叔嚇壞了,趕緊去告訴他父親,可等父親趕來時,發現曹操好好的,從此父親再也不信叔叔的話了。叔叔說:“你這個孩子可真會欺瞞人!”,從此長輩們都喊他阿瞞。

    他辦的這些事情使他的名聲很不好,人都說他荒唐,但當時一個名士橋玄卻說曹操是一個可以平定天下的人。橋玄的評價讓曹操頗受感觸,收斂了紈絝子弟的作派,開始奮發圖強。

    公元174年曹操舉孝廉,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在任上,他不畏強權,嚴懲違令者,令京城震動,豪強收斂。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暴發,曹操奉命參於震壓,在平定叛亂之後,被任命為濟南相國。在濟南相任上,他罷免了八名貪贓枉法的縣官,,又下令拆毀祠堂,嚴禁過度祭祀,使濟南社會風有所好轉,人們拍手叫好,曹操本人也盛名遠揚。

    若是一直在太平盛世,曹操的才能加上家族的北景,曹操卻實會是治世之能臣。然而黃巾起義後,各地趁機培養勢力,軍閥割據,董卓入京把持朝政,架空皇權。曹操不願意與董卓同流合汙,便逃回家鄉,起兵討伐董卓。從此開始其傳奇的一生。

    曹操剛起兵時,是要討伐漢賊董卓,若干年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又被人罵漢賊曹操。果然是亂世之奸雄!

  • 9 # 大獅

    雖然對於曹操年輕時期的記載多見於野史杜撰,但是以其出身與後來所作所為來看,曹操如你我此間少年一樣,年輕時也是個喜歡漂亮女生,不愛學習,喜歡玩耍,喜歡闖禍,當然也是個有雄心抱負,有遠大理想的大好青年。

    在《三國志》中,對青年曹操的描述也差不多如此,他喜歡玩鷹溜狗,喜歡打架,喜歡喝酒,喜歡惹禍,“飛鷹走狗,放蕩無度”,總之,青年人該有的他都有。生長於宦官家庭的曹操,自小就會察言觀色,知道如何投機取巧。至於說他性格奸詐,也與他的生長不無關係,試想在一個這樣的環境下,如果老實巴交的話,真的很難成事。(下圖為王錚飾演的青年曹操)

    曹操一直努力試圖改變自己,他喜歡接近士林人士,但這些所謂的文化人並不是特別看得起他,甚至有些鄙視他“宦豎遺醜”的身份,長期遭受白眼的曹操導致心理有些扭曲,因此他對這些士林人士同樣具有鄙視的思想,厭惡他們的虛偽。以這個角度來看,曹操是個率性之人,這也許就是他不為正統儒家道統所理解的原因之一。

    曹操同樣也是一個喜歡耍小聰明的傢伙《三國志.武帝紀》中,就曾寫過他捉弄叔父的故事。另外,曹操跟袁紹小時候關係不錯,兩個生長在富裕家庭中的少年都染上一些不好的習氣,常常幹些損人不利己的事兒,一時間朋黨比周,橫行街市,喜歡捉弄人和欺負人。當然,這種事情幾乎在每個少年之人身上都曾發生過,叛逆期做點缺德事,無可厚非。

    曹操不論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為如何奸詐,但這個人確實是箇中國曆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日本的讀者之中,幾乎百分之九十的人喜歡曹操這個人物,而我們卻多數喜歡劉備,也許這就是文化和思想的不同吧。

  • 10 # 郭叔說歷史

    人的一生這麼長,都是在不停變化的。一個人四十歲的時候和他二十多歲的時候截然不同,六十歲的時候又和他四十歲時有很大區別。

    曹操小時候,我們看到一個調皮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到處闖禍,但是又有一些小聰明,譬如欺騙叔父的事情。但講義氣和重倫理是沒有的,要不然也不會去和袁紹搶別人的新娘子,然後還把袁紹給賣了。到了二十多歲,舉孝廉,走上仕途,還是一個熱血青年。任洛陽北部尉時杖擊宦官蹇碩的叔叔,然後又屢次上書直諫。到184年黃巾之亂開始,曹操積極平定叛亂。然後董卓之亂,曹操矯詔召集關東諸侯討伐,這些都盡到了一個漢朝臣子的責任。但從關東諸侯討董以一個戲劇性的結尾煙消雲散後,估計曹操三觀被顛覆。後來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個爭雄天下的梟雄了。戰爭和亂世都會讓一個人變態,曹操也不例外,開始了屠城、殺戮,不是你吃我就是我吃你的戰爭生涯。從曹操的一生來看,有正義感,年輕的時候是有的;講原則,更多的是透過賞罰分明來激勵屬下;重倫理道德,無論是搶人新娘,睡人叔母,還是縱容兒子搶人老婆,都沒有表現出來,估計倫理道德在曹先生的心裡就是一坨屎吧。每個人都是複雜的,你去猜的心理,估計你愛上他都猜不準,所以還是看他實際做了什麼事情,然後來評價的好。

  • 11 # Homier

    曹操在三國時期屬於屹立潮頭而不倒的標誌人物。在正文野史傳記中有無數的描寫,但基本上都是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描繪。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曹操可以說是褒少貶多,最為代表的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了一副奸詐狡猾的野心家的形象。而在我心中,曹操所應該有的形象並非如此。(以下為個人觀點)

    1,“治世之能臣”——這句話對於曹操的治世才能是非常中肯的。曹操出身宦官之後,在注重出身名門望族的年代,曹操這樣的身世必然受到各方的輕視,但是曹操卻能在三國時代的評論家口中得到這樣的批語,足見其在文學,軍事,政治等方面都是有一定造詣的。

    2,“亂世之梟雄”——漢末群雄逐鹿,袁紹,袁術,董卓,馬騰,劉表等各方豪傑是一方唱罷一方登場,然而曹操卻能在如此風雲會濟之時東征西討,並挾漢獻帝而以令諸侯,且能以己之力抗衡孫劉兩家,奠定天下三分之勢,可以說曹操在亂世中依然能鰲立潮頭。

    3,董卓專制之時,文武百官人人自危,噤若寒蟬,而曹操在未發跡時就能得七星刀而刺殺董卓,不得不說這個時期的曹操是願意為朝廷做出賊的。(但是當時其內在的心思,就不得而知了。誰知道他有沒有想過殺掉董卓後,想要一呼百應。)

    4,曹操一生並沒有篡權自立。這一點算是很重要的,也為後世留下懸念。(因為個人認為,歷史有無數的可能,我們能夠看到曹操篡權的心思,但是沒準人家不願意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狼2》邀請王寶強出演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