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靈能量源
-
2 # 每日曆史百科
漢朝政治人物,曾為趙王張耳的門客;後為張耳之子張敖的國相,因張敖受辱於漢高祖劉邦,年約六十餘歲的貫高與眾臣大怒,在張敖不同意的情況下,命人刺殺劉邦,事情被劉邦發覺,貫高忍受嚴刑拷打,終於平反了張敖,但是貫高依舊自殺謝罪。
-
3 # 模擬先生
劉邦不喜歡張敖的原因和不喜歡太子劉盈的原因是一致的,都是恨其軟弱,怒其不爭;這是根本原因,不過呂雉對這個女婿倒是很喜歡,或是見婿如見子吧!劉邦戎馬生涯,即使當了皇帝也是匪氣也沒完全消除,性子直率但又多疑,對張敖罵罵咧咧也不足為奇了!
為何張敖能忍?首先他沒有反抗的能力和底氣,軟弱的性格也註定他不會起反抗之心,其次張敖對自己的老丈人也充滿著感激之情,復趙國大恩不是動動嘴皮子就可以的;再次,張敖大智若愚,在裝孫子呢!
但張敖能忍,貫高卻不能,他真正將自己看成了諸侯國的臣子,主上被辱,如何使得?
此時的漢採取的是兩種制度,一是中央控制區域實行郡縣制度,二是在中央控制區以外實行分封制;張敖的趙國,便是分封制的產物;天子分封土地和權力給諸侯,諸侯擁有高度的自治權,這不正和西周分封一致嗎?那麼諸侯的臣子對誰忠誠呢?當然是對諸侯了;需要對天子忠誠嗎?不需要的,也沒這個資格;所以貫高的刺殺動機也就有了,劉邦多次辱張敖,作為臣子不能不管。
貫高是張敖的臣,不是天子的臣,從這點來看,刺殺是必然的;但站在張敖的角度來看,貫高刺殺劉邦視為不智,這已不是周天子時代,朝廷對諸侯國控制力很弱;這是漢的時代,雖也分封,但此一時彼一時,趙能和漢爭鋒嗎?不能!
這就是我對貫高刺殺劉邦事件的看法!
-
4 # 冇有用
貫高的精神、勇氣值得肯定,但他的做法卻是愚蠢的、不負責任的!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劉邦親征匈奴兵敗回師,途中在封國戰國歇馬。趙王張敖是劉邦的女婿,面對“皇帝岳父”的到來,張敖不敢怠慢。端茶送水、親自侍俸飲食……。可或許是因為劉邦戰敗的原因,劉邦拿趙王出氣,對其大聲辱罵,無禮輕視……。趙王丞相貫高和趙午看到自己的“王”被羞辱,心裡很憤恨。
劉邦走後,趙國丞相貫高和趙午與趙王商議欲除掉劉邦,為趙王出氣並擁護趙王起兵……。但遭到趙王嚴詞拒絕……。事後貫高與趙午私自密謀行動,但最終“刺殺”不成,還被告密……。
在牢中的貫高受盡酷刑,但無論面對怎樣的嚴刑逼供都不承認趙王張敖與“刺殺”之事有關,一直堅持說完全是自己的主張……。劉邦在得知貫高“行刺”的原因後,因感佩貫高的頑強與忠勇,打算釋放並重用貫高,但貫高最終選擇了自盡……。趙王最終還是被牽連,被降為“宣平侯”。
可以看出,貫高是絕對忠心,堅強勇敢的臣子。所謂“君辱臣憂,君憂臣死。”作為趙王的臣子,貫高堅決貫徹執行了這樣的為臣理念。但他卻不考慮後果,卻又是很自私的。
我認為,就“刺殺”行為而言,無論成敗都將有害無益。假設“刺殺”成功了,那麼接下來就是起兵對抗朝廷,以趙國之力,無論如何都不能與“中央”對抗。就算不起兵,皇帝死在趙國,趙王又怎能脫得了干係!趙國軍民能不遭殃?另外,這次失敗,如果劉邦不相信貫高所言,認定趙王就是主謀,趙王必死!
貫高缺乏遠見,身為趙國丞相,缺乏大局觀。只顧自己“盡忠”,“舍大義就小義”,這是非常不理智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自私的!
回覆列表
引言
漢朝時有十多個門客為了主公的尊嚴,不惜刺殺皇帝劉邦。雖然最後計劃敗露,但劉邦竟然寬恕了這些要刺殺他的人,而且很欣賞他們。
這些不同尋常的人,就是以貫高為首的門客們,他們的主公就是張敖。
劉邦傲慢埋禍端張敖是張耳的兒子,繼承父位,當上了趙王。趙王張敖的王后是漢高祖和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
漢七年(前200年),劉邦出遊途經趙國,趙王對自己的老岳丈很恭敬,像僕人一樣,親自為漢高祖呈上食物,對劉邦畢恭畢敬。而漢高祖劉邦卻態度傲慢,很輕視趙王,動則對趙王大聲斥責。
趙王的相國貫高、趙午等人都已經六十多歲了,從前是張耳的門客。這些人生性豪氣,看不得趙王受委屈,就怒氣衝衝地說:“我們趙王真是懦弱啊!”
因而勸說趙王道:“天下豪傑競相崛起,有才能者率先自立為王。現在您對高祖十分敬重,而高祖傲慢無禮,請恩准我們替您殺死他吧!”
張敖將自己的手指咬出血來,說道:“你們怎麼說出這種錯誤的話啊!我先父亡國以後,全靠高祖的幫助才得以復國,將恩德延續給後世的子孫,一點一滴的好處都是高祖給的。希望你們不要再說那樣大逆不道的話了。”
貫高、趙午等十多個人一起商議說:“這實在是我們的錯誤啊。我們趙王是一個忠厚之人,不肯忘恩負義。況且我們這些人的原則,是不讓趙王受到侮辱,現在我們記恨高祖侮辱了趙王,因此想要將他殺死,為什麼要玷汙了我們的趙王呢?假如事情成功了,功德就歸於趙王;假如事情失敗了,我們獨自承擔罪責。”
漢八年(前199年),高祖再次途徑趙國,貫高等人瞞著趙王,私自將武士藏在柏人縣館舍的夾壁當中,想要攔截殺死劉邦,再把屍體放到隱蔽的地方。
刺殺未成,陰謀洩露劉邦經過柏人想要留宿,但卻像有心靈感應一樣,突然覺得心跳加速,於是問道:“這個縣叫什麼名字?”有人告訴他說:“柏人。”劉邦說:“柏人,就是受迫於人!”於是沒有在此地留宿便離開了,因此逃過一劫。
漢九年(前198年),貫高的仇人知道他的陰謀,就向朝廷告發他叛亂謀反的事情。於是高祖劉邦將趙王、貫高等人一起逮捕。
劉邦詔令群臣與賓客中有追隨趙王的全部族滅。
為了講明刺殺劉邦的原因,並且證明趙王的清白。貫高跟賓客孟舒等一共十多個人,全部將自己的頭髮剃光,用鐵圈鎖住自己的脖子,假裝成趙王的家奴跟隨趙王一同來京受審,他們都願為趙王盡忠而死。
貫高到達京城以後,在出庭接受審問的時候說:“這件事情只是我們這些人乾的,趙王確實不知情。”
法官依法判處他幾千大板,又用燒紅的鐵條去刺他,貫高全身是傷,再也沒有地方可以刺了,但貫高始終不再多說一句話。
為臣死忠,死又何妨官員將貫高案件的全部供辭呈給劉邦,劉邦敬佩貫高是個壯士,於是派遣和貫高熟識的洩公,去再次提審他,貫高便將他們想要行刺高祖的本意以及趙王毫不知情的情況仔細說給洩公聽。
洩公上朝後,將這件事的實情詳細稟報,皇上於是赦免了趙王。
同時劉邦認為貫高是個賢能又信守承諾的壯士,於是同時赦免了貫高的死罪。
洩公把趙王被赦免的訊息告訴了貫高,貫高大喜,認為自己終於盡到了證明趙王張敖清白的責任,已經死而無憾。
之後,當洩公把劉邦同時赦免了貫高的訊息告訴他本人的時候,貫高認為自己身為臣子,有謀殺君王的罪名。就算漢高祖劉邦不殺他,他也心懷愧疚,無面目繼續侍奉趙王。於是引頸自刎。
在當時貫高的名聲因此名揚天下。
張敖被無罪釋放以後,因為他畢竟還是劉邦跟呂后的女婿,被封為宣平侯。
皇上十分賞識張敖門下的各位賓客,所有假扮成家奴,跟隨張敖一起進入函谷關的人,全部都成為了諸侯的相國或郡守。
一直到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時代,趙王張敖賓客的子孫都擔任二千石的官職。
一點感想貫高的忠誠和氣節令人感動,無論任何時代,總有些仁人志士把氣節看得比生命重要。這些仁人志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劉邦也是被張敖門下賓客的氣節打動,因此赦免了他們的死罪,還委以重任。
雖然我們現在的社會制度與古人不同,但是這些我們民族先輩的精神,不因時光變換而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