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話我要說153519311

    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給司馬懿不來追擊一個合理的理由。如果訊息一旦走漏,就算司馬懿本人不想追擊也難啊。諸葛亮太瞭解司馬懿的處境了,只有秘而不宣,司馬懿才會有理由按兵不動,蜀軍也才能全身而退。

  • 2 # 雲山遊人

    諸葛亮足智多謀,上總天文下知地理,卻為一個腐朽的政權服務了一輩子,的確稱得烈士一個,為何死後僅有隻有一個人,也許只有奔喪人心中才知道為什麼。

  • 3 # 山野老人

    諸葛亮為蜀漢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何只有一人前去奔喪?

    諸葛亮盛名天下,其實難副!

    這從諸葛死後的冷清可以看出!

    諸葛亮死後只有譙周前往弔唁!

    如果譙周走晚一點,也許譙周也沒有機會前去弔唁。

    因為諸葛亮死後,朝廷禁止官員前往弔唁諸葛亮!

    除此之外,朝廷還禁止為諸葛亮修廟,禁止一切悼念活動。

    每年諸葛亮忌日,有的百姓要紀念諸葛亮也只能在荒郊野外燒香拜祭!

    後來有一些官員的反覆申請,劉禪才同意為諸葛亮立廟祭祀。

    諸葛亮死後為何遭此冷遇呢?

    其實諸葛亮的社會形象是《三國演義》吹噓起來的,真實的諸葛亮並沒有人們口碑中的那麼高尚!

    下面摘錄《三國志》等史書記載的史料在此供讀者品鑑:

    一,做事匪夷所思。

    劉備駕崩後,諸葛亮掌管一切,全面執政。

    諸葛亮全面執政很多事情,讓人無法理解。

    列舉三件事情說明。

    1,益州從事常房受到諸葛亮不公正對待。

    建興元年夏天,牂牁太守朱褒據郡造反。

    益州從事常房得知這一訊息後,將朱褒的主簿抓來審問,並處死了朱褒的主簿。

    朱褒知道後殺死了常房,並誣告常房謀反。

    諸葛亮不問青紅皂白,並將常房的幾個兒子和幾個弟弟都遷移到朱褒的管轄地,任由朱褒處置,以此安撫朱褒。

    對此,朱褒不但沒有悔過,反而聯絡雍凱一起反叛。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評價說:“那裡有誅殺無辜來安撫匪徒的,諸葛亮這樣做不是很糊塗嗎?”

    2,對劉備的緊急求救態度曖昧。

    劉備進攻漢中,遇到麻煩,送來急件,命令諸葛亮發兵救援。

    對於漢中的戰略意義諸葛亮是十分清楚的!

    可是,當諸葛亮收到劉備的緊急求救文書時,諸葛亮不是迅速準備發兵馳援,反而拿著劉備的救急文書去請教楊洪。

    楊洪說:“漢中是益州的咽喉,沒有漢中,就不會有益州,這是發生在家門口的禍患,要動員一切力量緊急馳援。”

    諸葛亮才發兵救援漢中。

    3,關羽馬謖事件。

    劉備駕崩之前,叮囑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

    劉備屍骨未寒,諸葛亮就讓馬謖鎮守街亭,結果導致全盤皆輸。

    二,掌權不得“官”心。

    劉備進入益州,開創了政通人和、人人向上的局面。

    劉備死後,諸葛亮全面執政,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可以說諸葛亮執政不得“官”心。

    諸葛亮執政之初,首先是牂牁郡郡守朱褒反叛,接著是地方大戶雍凱反叛。

    雍凱反叛,將朝廷派往益州就任太守的張裔抓住,押送到東吳,可見雍凱的囂張。

    永嘉太守黃元更是公開向諸葛亮宣戰。

    劉備駕崩,永嘉太守黃元以為諸葛亮會趁機迫害自己,於是公開反叛。

    三,北伐不得民心。

    諸葛亮的北伐,贏得了很多的謳歌,實際情況卻是給蜀漢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

    劉璋統治時期的蜀漢,是人民安居樂業的蜀漢。

    史書介紹,蜀漢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因此社會風氣奢侈,從事工商業富豪之家,平時穿著侯爵的衣服,吃著精美的食品,辦理婚喪之事極度奢侈,甚至耗費掉全部家產。

    諸葛亮北伐之前的益州,百姓生活也很富足。

    一般人出入宴會,都坐著豪華的車子。

    可是,到了諸葛亮北伐中原後,老百姓就苦不堪言,用孫權官員的話說,就是民有菜色。就是老百姓面黃肌瘦。

    對於北伐,蜀漢人民是千方百計逃避的。

    對於諸葛亮北伐徵兵,各郡守都無法完成指標。

    老百姓逃亡嚴重。

    有的被官兵抓住,半路上就逃走了;有的為了逃避當兵,離鄉背井!

    綜上所述,劉備駕崩後,諸葛亮全面執政,實際上是不得人心的,所以當諸葛亮死後,僅僅是隻有譙周一人前往弔唁,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 4 # 姑山之嵐

    我推測有幾個原因。

    一:諸葛亮地死亡有可能引起外部勢力進攻蜀漢。

    司馬懿和諸葛亮對峙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軍立即退兵漢中。這時大張旗鼓的為諸葛亮發喪,會引起曹魏的進攻。也會讓吳國有機可乘。

    二:權力出現真空,內部勢力暗流湧動。朝廷一時無法快速填補,只能密不發喪,混淆視聽。諸葛亮死後,魏延楊儀之爭就是反映了這個問題。在蜀漢內部還有荊州集團,益州集團之爭,內憂不可不防。

    三:劉禪之恨。

    劉禪一直小心侍奉諸葛亮,諸葛亮專權,遲遲不還政於劉禪。丞相開府,總攬軍政,事無鉅細,絕不允許別人染指權利,包括皇帝。自古沒有幾個能像齊桓公一樣的君主,劉禪不可能做到的。劉禪恨諸葛亮是必然的。諸葛亮死後,劉禪積極開展去諸葛亮的行動。在政治上,劉禪積極分權,把軍政分開,但他發現諸葛亮推薦的人以及姜維都是打著忠君愛國的旗號,專權的人。這不得不讓劉禪把帳都算在諸葛亮頭上。

    四:諸葛亮樹敵太多。

    諸葛亮專政時期,嚴刑峻法,得罪了很多世家大族和士人。這些人都等著有朝一日清算諸葛亮呢。史書上蜀國後主禁止祭拜諸葛亮,但焦周奔喪並沒有得到制裁。這種情況下別人不奔喪,祭拜,可見是大家並沒有那麼敬重諸葛亮。後續歷史中,很多人都在積極配合劉禪對諸葛亮的態度,包括蔣琬,費禕,姜維。這說明諸葛亮做事有問題。

    總結:諸葛亮死後的種種都是諸葛亮自己的原因。諸葛亮大才,死會讓外部勢力蠢蠢欲動。諸葛亮專權,死後權力真空,讓內部勢力互相爭鬥。諸葛亮嚴苛,讓朝野恨怕。

    人的一生都是因果,沒有完美的人生,任何的因果都有自己承受。

  • 5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諸葛亮死後,有兩件事為現世人不解,往往拿出來質疑後主與諸葛亮相互之間的信任和感情。

    一是禁止眾人去奔喪,二是不准許在成都給諸葛亮立廟。

    現在咱們分別對這兩件事進行分析。分析歷史事件,就要把它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而不是毫無根據地胡亂猜測。

    第一個問題,禁止奔喪

    諸葛亮死時,魏蜀還在兩軍對陣中呢。如果這樣的訊息被司馬懿獲知,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蜀國內部又是個什麼情況?當時蜀國內政外交和軍事都是諸葛亮一肩挑起,朝堂上和丞相府中有那麼多得人員都是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工作。大家集體奔喪去了,蜀國內部又會發生什麼事情?

    【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三國志》

    【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三國志譙周傳》

    譙周是益州牧諸葛亮的屬吏,勸學從事。按照漢制,故主去世,故吏和屬吏為故主服喪,是當時的一種風氣和義務。

    【禮:故臣為舊君齊衰三月,謂策名委質稱臣吏者也。見察舉而不為吏者,吊服加麻。】

    ――《決疑要注》

    諸葛亮是益州牧,還以丞相開府,領司隸校尉,又有多少人員在手下辦事。

    諸葛亮做丞相、益州牧和司隸校尉足有十二年之久,前前後後有多少屬吏故吏,這麼龐大的數目,遍佈蜀國各地。 諸葛亮在關中五丈原去世,這麼多的人員去關中,或者去棧道奔喪,整個蜀漢政府就會立即陷入癱瘓狀態。

    所以說,劉禪下令禁止為諸葛亮奔喪,是為國家大計考慮,完全是正常的。

    第二個問題,不允立廟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三國志》注引《襄陽記》

    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正是由於與劉備君臣理想的契合,三顧出山,兩朝為相,為蜀漢基業立下不世之功。

    從功績的角度上評判,蜀漢任何一個大臣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諸葛亮有著崇高的政治操守,無論劉備時代的艱辛創業,還是劉禪時代的艱難守成,始終不離不棄,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的忠誠與諾言。 諸葛亮有著高超的政治智慧,聯吳抗曹,取巴蜀,收漢中,渡滬水,出祁山,在蜀漢政治勢力如此多變複雜的狀況下,依然能維持國家的安定,還能北進中原,手段之高妙令人歎服。 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以託孤之重而輔政多年,與劉禪情同父子,從《出師表》中就能看出諸葛亮對劉禪一片殷切的期望。他也知道劉禪的能力和智慧遠不及其父,唯恐有所差池,而諄諄教誨之情盡顯於中。

    諸葛亮死後,成都百姓懷念其仁德與功績,請立其廟,而被劉禪拒絕,決不是因為兩人之間有所嫌隙和猜疑,恰恰相反,是劉禪為了維護相父崇高名譽的舉措。

    在中國古代,講究嚴格的禮制。 祭祀是非常重要的禮制。祭祀的制度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無。

    天子可以給自己的七代祖先立廟祭祀,諸侯可以為自己的五代祖先立廟,大夫可以為自己的三代祖先立廟,庶人則無權立廟。

    在國家的都城郊區立廟的,只能是天子!

    問題來了,成都百姓請求為諸葛亮在蜀漢的都城成都立廟,有此例嗎?

    有。

    曹操晚年時,漢獻帝特賜曹操在都城為其祖先立廟。後來的政治變局大家都知道了。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封晉公,曹魏皇帝齊王芳就特賜司馬懿在都城洛陽為其祖立廟。 後來發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

    明明知道是違背禮制,仍然這麼幹了,就是要透過違背禮制,讓天下人明白,要改朝換代了。 劉備死後,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就曾勸諸葛亮受九錫,晉爵稱王,被諸葛亮拒絕。

    雖然老百姓都要求為諸葛亮立廟,而劉禪堅持反對,恰恰是他對諸葛亮的愛護。

    若是在都城立廟,就會讓諸葛亮前面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變成了謀權篡位。而且還完全背棄了諸葛亮“以法”和“有司”的治國理念。諸葛亮以後在史書上的評判將會與曹操和司馬懿並列。

    劉禪維護的是相父諸葛亮終生忠誠於漢室的公眾形象和政治聲譽,這是真正的君子之德!

    第三個問題,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

    【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 ――《華陽國志》

    李邈上書,對諸葛亮之死,引用了一些質疑的言語,說諸葛亮手握重權,“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身杖強兵,狼顧虎視”,對君權產生了威脅。而諸葛亮死了,則“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頗有幸災樂禍之意。

    劉禪大怒,立即將李邈下獄,殺了他。

    這充分說明了,在劉禪的心目中諸葛亮亦父、亦師、亦相的崇高地位。他絕不能容忍任何人對相父的詆譭,立即就下了狠手。

    劉禪在國政方面確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他也是從磨難和艱險中走過來的人,他也有感情,懂得是誰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畢生的心血,甚至生命維護著他的統治。

    評判歷史,要以事實為準則,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標新立異,也不要為了故作高深而譁眾取寵。

    心,要如同池水一般,寧可清淺,勿以濁為深。

  • 6 # 泊圖泊途

    這個奔喪者就是譙周,沒錯,就是鄧艾大軍深入,立勸劉禪投降的那個人。

    下文中還必須要提到魏延、楊儀和蔣琬!因為至關重要!

    譙周

    “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勸學從事。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三國志》

    有人說譙周違背劉禪旨意,前往軍陣前奔喪,實際上譙周得到訊息後,立刻奔赴前線,不久後不讓人奔喪的詔書才下達,因此只有譙周因行動快而抵達前線。

    譙周先為勸學從事後為點學從事,與諸葛亮的提拔不無關係。

    曾被調劉禪近前,對貪玩的劉禪直言相柬,所以對於譙周誤國這件事,很難評價。

    那就要說劉禪怎麼會下達這樣一個旨意呢?

    點此檢視圖片摺疊原因

    注意!以下純屬個人推測!但是絕對不無這個可能 !

    諸葛亮死後不久,楊儀和魏延的爭奪就開始,也就是說朝廷應該是先得到諸葛亮死去的訊息,後收到楊儀、魏延互相上書對方造反的信件。

    此時非常的敏感,吳國那邊是沒是大事了,但是魏國卻蠢蠢欲動,蜀漢內部也有危險,至少劉禪這麼認為。

    叫人前去奔喪,你知道哪個是楊儀黨?哪個是魏延黨?他們二人的爭端有沒有可能因為奔赴者的前往導致更加撲朔迷離?要是真的有人跟著楊儀或者魏延造反怎麼辦?帶著虛假的旨意去前線取事怎麼辦?

    本來楊儀、魏延的事情就很難說得清,有可能是私人恩怨,但是劉禪和蔣琬還是採取保守態度,認為沒那麼簡單,更傾向魏延造反。(魏延這個劉備時期的將領功勞很大,或許也因此而被貼上更可能反叛的標籤。)

    蔣琬

    蔣琬此人老成持重,自然會以比較穩妥的方式進行分析,諸葛亮死後,他成了蜀國的核心領導,蜀國的何去何從,他斷然要參與其中,因此他也認為魏延比楊儀危險。

    至於劉禪的詔書是不是蔣琬的意見不太清楚,但是不排除這個可能。因為後來蔣琬在前線時,蜀國有問題都要派人去前線找蔣琬商量再做決定。蔣琬後來也開府,間接證明其權謀、頭腦不可謂不深謀遠慮。

    換做你是劉禪,你怎麼辦?

    其他因素

    當然了也可能會有劉禪早就厭惡了諸葛亮的“壓迫”,也間接的告訴群臣,你們都是我的人,我才是皇帝!

    算是一種宣揚權力的做法。表面獨立的態度。

  • 7 # 宇小九

    公元234年,蜀建興十二年,已前後六次北伐中原的諸葛亮積勞成疾,如風中之燭,搖曳飄忽,很快燃盡最後一滴燈油,生命的火苗黯然熄滅。這一年的八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病逝的訊息傳到蜀漢時,劉禪卻下了一道奇怪的詔書,禁止文武百官前去弔唁。此舉讓人大惑不解。

    諸葛亮一生兢兢業業,畢生效力蜀漢兩任君主,前有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形成三國鼎足之勢,並助力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後有輔佐後主劉禪,處理大小政事,治理蜀漢,真正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人生格言。況且,諸葛亮輔佐後主劉禪,一不為己謀私,二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於蜀漢政權來說,諸葛亮居功至偉,於情於理,文武百官是沒有理由不去奔喪弔唁的。

    但是劉禪卻禁止他們這樣做,這是為何呢?

    很多人認為,這是諸葛亮與劉禪固有的矛盾造成的。劉備託孤時,劉禪年幼,蜀漢事務全權由諸葛亮負責。及至劉禪長大成人,諸葛亮繼續輔政,並沒有移交軍政大權。劉禪儼然被架空,心中自是怨恨難平。加之,諸葛亮為蜀漢重臣,功高蓋主,無論是朝野還是民間都有很高的聲望,而反觀劉禪並沒有太多的建樹,臣強而君弱,想沒有矛盾都難。

    這種說法看似合情合理,卻經不住推敲。諸葛亮與劉禪之間的矛盾只是世人無端猜測,並未見諸史料記載,況且劉禪一直視諸葛亮為師長,對其尊敬有加,甚至在其死後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諸葛亮的兒子。可見,他們的矛盾並沒有後人揣測的嚴重。

    可見因矛盾而禁止奔喪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這可能與當時的實情有關。什麼實情呢?一是諸葛亮臨終前曾立下遺囑,要求秘不發喪,緩緩退軍;二是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威望很高,之前又履職益州牧、司隸校尉之職,屬吏故吏不是一般的多,按照禮節這些人都是需要去奔喪的。但如果這些人都去,諾大的蜀漢政權估計就會陷入癱瘓。綜合兩者來看,如果很多人都去奔喪,無疑會向魏軍昭告丞相已死,使蜀軍不能安全地撤離。如此來看,劉禪的詔令還是讓人理解的。

    劉禪雖然禁止文武百官前去弔唁,但官員譙周還是去了。《三國志》這樣記載“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這恐怕是蜀漢官員中前去奔喪的唯一一人。

    值得一說的是,蜀漢大軍返回成都後,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並破例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算是對諸葛亮功績的至高認可。

  • 8 # 瘋趣樂園

    諸葛亮死後,只有一人前去奔喪,原因是劉禪釋出了禁令!

    故事要從頭講起,在建興六年,這一年諸葛亮首次開始北伐,之後的諸葛亮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北伐失敗。

    建興十二年,這一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北伐就此結束。

    諸葛亮死後,姜維等人按照諸葛亮生前遺言秘不發喪,軍隊從容撤退。

    司馬懿以為諸葛亮死了,於是就派兵出擊蜀軍。

    此時姜維推出木刻的諸葛亮雕像嚇退了魏軍,也就是:“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首先在這段時間是嚴禁奔喪,一旦奔喪那麼魏軍一定會知道諸葛亮去世的訊息,司馬懿也會趁機帶領軍隊攻打蜀國。

    此時蜀國密切封鎖丞相去世的訊息,所以斷然不會有人為諸葛亮奔喪。

    於是劉禪下令:“禁止蜀華人奔喪。”

    唯一一個奔喪的人是譙周,是在命令釋出前奔喪的。

    訊息並不能一直封鎖,諸葛亮去世的訊息仍舊傳遍天下。

    但是劉禪仍舊禁止人前去奔喪,原因就是怕朝政癱瘓。

    當時蜀漢內政和軍事都是諸葛亮一手包攬的,朝廷裡的文武百官基本上都是在諸葛亮的指揮下工作的,這些人對諸葛亮還是有崇拜感的,如果這些人都去奔喪,那麼蜀漢朝廷還工作不工作了?蜀漢朝廷豈不是雪崩式崩潰?而且此時正是生死存亡之際,萬一魏國和吳國大舉進攻,那蜀漢基業豈不是毀於一旦?

    劉禪禁止人去奔喪,其目的是穩固人心。

    當時李邈上書說諸葛亮手握軍政大權嚴重威脅到了君權,諸葛亮死了,那麼朝廷也就安全了。

    頗有一番幸災樂禍的意思,而且還捧高了劉禪。但是劉禪知道後,先是將其收關監獄,然後將其誅殺。並且讓諸葛亮推薦的人掌權,還把公主嫁給諸葛亮的兒子,在蜀漢生死存亡之際把留守兵力交給諸葛瞻指揮。

    劉禪這麼做不管是出於對諸葛亮的信任,還是要穩住諸葛亮朝中心腹,至少說明,劉禪禁止人去奔喪是有道理的。

  • 9 # 鬄㒺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槐樹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大臣。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01年,譙周出生於著名的書香人家。幼年喪父,受父親薰陶,自幼勤奮好學,飽讀經書,知曉天文。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開始執掌大權。在此背景下,知人善用的諸葛亮,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也許是感念諸葛亮的知遇之恩,等到孔明病逝五丈原後,譙周立即從蜀漢都城成都出發,前往奔喪。最終,在蜀漢的文臣武將中,唯有譙周成功前往奔喪。 首先,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當時,譙周在蜀漢都城成都,在得知這一訊息後,譙周立即前往奔喪。與此同時,為了穩定蜀漢內部的考慮,後主劉禪下詔禁止蜀漢大臣前往前線為諸葛亮奔喪。不過,譙周因為在劉禪的詔書下達之前就出發了,所以得以成功前往奔喪。換而言之,在諸葛亮病逝後,蜀漢有很多人都想去奔喪,不過,因為後主劉禪的禁止,結果只有譙周一人成功前往奔喪。

    或許是因為這一舉動,蔣琬這位諸葛亮的繼承人對譙周也是頗有好感,於是讓譙周任典學從事,為益州學者之首。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蜀漢後主劉禪立劉璿為太子。在此基礎上,學富五車的譙周,被劉禪調去輔佐太子劉璿。除了教導太子劉璿之外,譙周還經常給後主劉禪提意見。比如看到後主劉禪經常遊山玩水後,譙周就用先帝劉備的事蹟作為例子,以此來規勸後主劉禪。對此,善於納諫的劉禪不僅沒有責怪譙周,反而將其晉升為中散大夫,仍然侍奉太子。由此,對於譙周來說,雖然實際權力不如蔣琬、費禕、姜維等人,但是,因為處在宮中,其還是獲得了後主劉禪的信任。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因為看到姜維多次北伐中原,而且沒有在對戰曹魏上取得非常大的戰績,反而導致蜀漢國力受到了較大的消耗。因此,譙周站到了反對姜維北伐的陣營中,當然,雖然有譙周等人的反對,但是,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中原,以此朝著匡扶漢室的目標而努力。在蜀漢後期,譙周被後主劉禪升為光祿大夫,這已經是比較高的官職了。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發動了魏滅蜀之戰中。此戰,曹魏大將鄧艾率領大軍兵臨成都。在此背景下,後主劉禪召叢集臣商討對策,也即決定是繼續作戰還是歸降曹魏。 最後,對此,譙周這位大臣力排眾議,勸後主劉禪投降。最終,在譙周等人的勸說下,後主劉禪放棄了抵抗,這意味著蜀漢的正式滅亡。魏景元五年(公元264年),譙周被司馬昭封為陽城亭侯,並且下詔讓譙周前往洛陽任職,譙周行至漢中,因為患病而停滯不前。在司馬昭去世後,晉武帝司馬炎依然多次下詔書催促譙周,譙周帶病前往洛陽。到了公元270年,譙周被晉武帝司馬炎封為散騎常侍,因為病重無法參拜,在這一年的冬天病逝。就譙周的一生來說,為諸葛亮奔喪、勸說後主劉禪投降,成為史料著重記載的兩個事件。除此之外,作為巴蜀之地的學者,譙周的門下還出了陳壽、羅憲等弟子,就陳壽來說,書寫了《三國志》,而羅憲則蜀漢滅亡後成功抵擋了東吳的進攻。

  • 10 # 小敏敏說歷史

    蜀漢後主劉禪立劉璿為太子。在此基礎上,學富五車的譙周,被劉禪調去輔佐太子劉璿。除了教導太子劉璿之外,譙周還經常給後主劉禪提意見。比如看到後主劉禪經常遊山玩水後,譙周就用先帝劉備的事蹟作為例子,以此來規勸後主劉禪。對此,善於納諫的劉禪不僅沒有責怪譙周,反而將其晉升為中散大夫,仍然侍奉太子。由此,對於譙周來說,雖然實際權力不如蔣琬、費禕、姜維等人,但是,因為處在宮中,其還是獲得了後主劉禪的信任。

    因為看到姜維多次北伐中原,而且沒有在對戰曹魏上取得非常大的戰績,反而導致蜀漢國力受到了較大的消耗。因此,譙周站到了反對姜維北伐的陣營中,當然,雖然有譙周等人的反對,但是,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中原,以此朝著匡扶漢室的目標而努力。在蜀漢後期,譙周被後主劉禪升為光祿大夫,這已經是比較高的官職了。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成功奔喪的人就是譙周,為什麼只有譙周一個人成功奔喪?

    譙周可是益州派中最堅決的北伐反對者,按理說譙周應該是諸葛亮的政敵才對,為什麼譙周這麼急著給諸葛亮奔喪呢?

    因為:一、譙周是個大儒;二、譙周反應快,跑得快;三、譙周離漢中近。

    一、譙周是個大儒和給諸葛亮奔喪有什麼關係?有關係。

    兩漢以孝治國,以儒治術,處於正統思想的是儒家思想,儒家講忠君愛國,君為臣綱,這裡的“君”不僅僅指皇帝,還指主公、上司、老師等,對於譙周來說,諸葛亮就是他的老師。

    諸葛亮比譙周大20歲,諸葛亮在任丞相時,曾提拔譙周為勸學從事,這也是譙周首次出仕的官職,而譙周就算是諸葛亮的門生故吏,從兩漢的祖制來看,門生故吏是要一生忠於他的主公,如果主公去世門生故吏是要披麻戴孝的,從儒家的角度來看,譙周的奔喪並無不妥。

    諸葛亮生前既是蜀漢丞相,又是益州牧,理論上益州及蜀漢大大小小的官員,都算是諸葛亮的門生故吏,諸葛亮如果去世,這批官員都要給諸葛亮奔喪的,而譙周作為蜀地最著名的大儒,他就應該帶這個頭,否則就會有人對譙周指指點點,說譙周不懂規矩。

    同時這也是劉禪禁止給諸葛亮奔喪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益州及蜀漢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去給諸葛亮奔喪,那麼哪裡還有官員來維持正常的運作呢?

    二、譙周反應怎麼這麼快?只有他一個人成功奔喪?

    與其說譙周反應快,不如說譙周算是益州官員中最閒的人,或者說其它官員反應慢。

    諸葛亮是在234年8月在五丈原去世的,在此之前,諸葛亮病倒了,身在成都的劉禪們已經得知了訊息,並且劉禪還派了李福去向諸葛亮詢問軍國大事,李福來了一次詢問過後回到成都向劉禪報告後,又再次來到諸葛亮這,繼續詢問之後的政事安排。

    不久,諸葛亮去世,參與北伐的蜀漢軍主力從五丈原起兵班師回朝,這當中又發生了魏延與楊儀爭權的事,蜀漢朝廷都在關注這事,擔心引起大的動亂,然後魏延被楊儀派出的馬岱所殺,蜀漢軍主力在楊儀的帶領回到蜀漢,這時已經是235年的正月了。

    劉禪禁止奔喪命令肯定是在楊儀大軍回到成都後頌布的,從諸葛亮去世到劉禪禁止奔喪這期間的時間至少也有4個月時間,這個時間已經不短了,如果真想奔喪在得知諸葛亮的安葬地後就已經可以去了。

    而譙周在蜀漢的官職是勸學從事,這就是閒職,不參與具體政事,相當於教育學者之類的智庫一樣,平常就是等人來問問儒學經典,沒人來問就基本沒事,譙周這個閒職簡直時間太充足了,當其它官員在關注諸葛亮去世後的政權交接時,譙周就已經準備給諸葛亮奔喪了。

    三、譙周離漢中近。

    譙周是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人,這個地方在今天廣元市(當時的暇萌關)的南邊,成都的東邊,比成都到漢中的距離要近,在劉禪禁止給諸葛亮奔喪的命令下達到各地之前,譙周理應按照規矩前往漢中給諸葛亮奔喪,於是譙周就打了一個時間差,當時給諸葛亮奔喪的人肯定也不會少,只是譙周比較閒、比較出名而已。

    劉禪禁止給諸葛亮奔喪主要是出於當時的緊張局勢考慮的,前面魏延和楊儀剛剛鬧出一場風波,外面魏國對蜀漢也是虎視眈眈,在諸葛亮去世之時,司馬懿還向曹魏皇帝曹睿上書趁此機會伐蜀,只是曹睿認為時機不成熟而拒絕了,但蜀漢並不知道這個情況,蜀漢考慮的是魏國是否會偷襲自已,當然要嚴加防範了。

    如果不禁止給諸葛亮奔喪的話,蜀漢群臣及益州百姓都會跑到漢中去給諸葛亮奔喪,那麼國家的政事誰來處理?外敵誰來防備?從這一個角度來說,劉禪做的對。

    而譙周雖然政治主張與諸葛亮相左,但是死者為大,況且諸葛亮是譙周的主公和老師,譙周也只不過履行了自已的義務而已,並沒有爭先搶在第一的動機,只不過幾個特殊原因促成了譙周的奔喪成功。

  • 12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34年,為蜀漢的建立、發展、壯大奉獻了一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耗盡了最後一點精力,犧牲在工作崗位上。他一生淡泊名利,只因報效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一直兢兢業業為蜀漢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然而,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後,劉禪卻下達禁止奔喪的詔書,結果只有譙周一個人因行動迅速,獨自一人來到前線奔喪。那麼後主劉禪為何不讓丞相府屬吏前去奔喪呢?下面依據《三國志》中相關內容,分析如下三個原因。

    其一,劉禪認為如果丞相諸葛亮屬吏都去前線奔喪,蜀漢朝政可能會癱瘓。

    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可是天也沒有塌,蜀漢國家還在,還得正常運轉。如果蜀漢官員因為擎天柱諸葛亮病逝,就失去控制,連手頭的工作也丟下不管,盲目前去五丈原奔喪,這個國家也就不會長久了。當時,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益州牧和司隸校尉,在先主劉備去世,也掌權十幾年之久。在諸葛亮手下當過差的各級官員、軍政要員,還有丞相府的幕僚等等,幾乎所有的蜀漢官員都和諸葛亮有關係,就連後主劉禪,還得稱呼諸葛亮一句“相父”。

    按照當時禮節來說,上到皇帝劉禪,下到大部分官吏,都得前前後後有多少屬吏故吏,這麼龐大的數目,遍佈蜀國各地。 諸葛亮在關中五丈原去世,這麼多的人員去關中,或者去棧道奔喪,整個蜀漢政府就會立即陷入癱瘓狀態。即使是要有人去奔喪,也得有組織地去奔喪,亂哄哄地奔喪。

    其二,劉禪認為諸葛亮靈柩已經被楊儀護送,不久就能回到成都,沒必要興師動眾前去奔喪了。

    諸葛亮病逝於前線,他遺命長史楊儀在他死後撤兵,同時,向成都報喪,讓成都劉禪及文武大成做好接應的準備,為丞相諸葛亮準備下葬、祭奠等後事。當時,楊儀、姜維、王平等人護送著諸葛亮的靈柩返回成都,已經走到了半路上。不久,楊儀就能護送諸葛亮靈柩回到後方成都。因此,成都的文武大員已經沒有必要再興師動眾,前去前線五丈原祭奠諸葛亮了。

    如公元223年先主劉備病逝白帝城永安宮時,也只有丞相諸葛亮及劉永、劉理前去見了劉備最後一面,當時的太子劉禪只能坐鎮成都,穩定局勢。在劉備死的死後,劉禪肯定想念自己的父親,想見父親最後一面,可是為了國家,他忍住了,沒有胡來。現在諸葛亮病逝,情形相似,他也是非常想去前線,親自迎接“相父”諸葛亮,他也忍住了。

    其三,譙周因為行動迅速,在禁止奔喪聖旨下達之前已經奔赴前線奔喪去了。

    後主劉禪在接到“相父”諸葛亮的死訊後,剛開始愣住了,呆住了,沒有反應過來,不敢接受“相父”已經離去的現實。後來,他反應過來了,為了蜀漢國家大事,他下達了禁止奔喪的詔書,可惜的是,已經遲了,在家休息的譙周已經出發了,沿著蜀道風馳電掣般奔向前線。劉禪只能預設譙周的奔喪,而對於其他人,他嚴禁奔喪。

    《三國志·譙周傳》: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譙周也是由於得知諸葛亮病逝的訊息後,為了盡一份作為下屬的心意,這才快速奔喪,趕在了禁止聖旨的前面。好多人覺得蜀漢就是被譙周給勸說沒了的,就是他勸說劉禪放下武器的,對這個“投降派”印象非常差。實際上,譙周是一個蜀漢的一個著名學者,非常有文化。

    總結:從以上三個原因可知,後主劉禪禁止蜀漢文武大員前去五丈原前線奔喪,主要是為了蜀漢政局穩定,而諸葛亮靈柩在會成都的路上,也沒必要興師動眾,前去奔喪。至於譙周,他行動太迅速了,在劉禪下詔書之前, 已經出發了,所以只有譙周一個人。順利到達前線,為諸葛亮奔喪。

    而不是有些謠言,說劉禪早就厭惡諸葛亮把持朝政大權,威脅到他的皇位。這次諸葛亮病逝,他為了削弱諸葛亮在蜀漢的威望,特意下了這麼一道聖旨,不讓蜀漢官員前去五丈原前線奔喪。實際上,從始至終,劉禪對“相父”諸葛亮都非常信任,沒有懷疑過他,這從他招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為駙馬可以看出來。

  • 13 # 龜仙人秀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槐樹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大臣。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01年,譙周出生於著名的書香人家。幼年喪父,受父親薰陶,自幼勤奮好學,飽讀經書,知曉天文。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開始執掌大權。在此背景下,知人善用的諸葛亮,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也許是感念諸葛亮的知遇之恩,等到孔明病逝五丈原後,譙周立即從蜀漢都城成都出發,前往奔喪。最終,在蜀漢的文臣武將中,唯有譙周成功前往奔喪。

    按說以諸葛亮在蜀漢的身份地位,他的逝世,前來奔喪的人應該絡繹不絕才對,但卻只有一人前往,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是蜀漢後主劉禪下令禁止朝廷百官前往五丈原弔唁。之所以釋出這個命令,劉禪也有非常客觀和現實的理由,並不是傳說中因為嫉恨諸葛亮而禁止百官去弔唁。他的理由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從軍事上來說的,當時北伐蜀軍撤回蜀國境內,很多善後事宜沒有處理,如果將領都去弔唁,就會造成防務空虛,給魏國可乘之機。二是由於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超然,蜀國的很多崗位都是諸葛亮的親信,一旦這些人都去奔喪,那麼國家就陷入癱瘓狀態了?因此劉禪不得已禁止百官前去奔喪。

    其實這個決定沒有什麼爭議的,諸葛亮病逝的地方在五丈原,在今陝西省寶雞市,寶雞距離成都有八百公里左右,在當時的交通狀況下,前去去弔唁花費的時間過長,這很顯然是行不通的,畢竟朝廷還要運轉。

    之後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 14 # 江水趣談

    提到諸葛亮那能說的可就多了,他蜀漢名相,而且也是流傳後世的謀士,對於這個人不

    管是君主還是平民都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他的足智多謀,他的忠心耿耿,還有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為人稱道的事,隆中

    對,出師表的故事都廣為流傳。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死後,最後卻只有一個人奔喪,不得不說很是淒涼。

    一個人奔喪的主要原因還是時局動盪,朝政不穩,一旦有人知道諸葛亮身死的訊息,蜀

    漢的天下一定會動盪不安,所以當時的君主劉禪直接下令禁止奔喪,但是就在這樣

    的一個情況下,還是有一個人成功的奔喪了,這個人就是譙周。

    譙周,字允南,是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大臣。

    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公元201年,譙周出生於著名的書香人家。幼年喪父,受父親薰陶,自幼勤奮好學,飽讀經書,知曉天文。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知人善用的諸葛亮,任命譙周為勸學從事,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感念諸葛亮的知遇之恩,等到孔明病逝五丈原後,譙周立即從蜀漢

    都城成都出發,前往奔喪。

    因為當時,譙周因為在劉禪的命令傳下來之前就出發了,所以得以成功前往奔喪,其實

    並不是沒有人去奔喪,諸葛亮死後很多人都想去奔喪,但是因為後主劉禪的禁止,造成

    了最後只有譙周一人成功前往奔喪的狀況。

  • 15 # 漁歌夜話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時代最後一次北伐,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互有勝負,諸葛亮己深感身體不濟,不久便病逝於岐山五丈原!為保住蜀漢的最精銳大軍,就遺命姜維,秘不發喪,緩緩將大軍安全的撤回漢中。

    大軍安全退回蜀漢領地後,劉禪雖下詔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但卻嚴令禁止大臣前往奔喪弔唁。僅有勸學從事譙周,先於詔令前往奔喪成功,其他大臣便沒有前往。譙周也就成了唯一前往弔唁諸葛亮的人。~其中君臣及群臣與諸葛亮的關係之微妙,資訊量之大,把“天下第一賢相”之臉打的有多響“賢相”水份之大,史上罕見!

    後世史書以及《演義》把諸葛亮捧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謂是為了蜀漢奉獻了最後的生命,按理應得到蜀漢上下最隆重的悼念。但由於諸葛亮病逝時,蜀漢上下對他卻表現的非常冷淡,這其中必然有特殊緣故!

    遵照諸葛亮喪葬一切從簡的遺願,將他安葬在漢中勉縣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棺材,穿平時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看似諸葛亮為蜀漢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去實現先帝的偉大宏願,死後為何遭此冷遇呢?落得個只有一人前去奔喪的悲痛結局:

    真實的諸葛亮從其當世到逝後並沒有現在這麼高尚!他的形象是《三國演義》以及後世統治者數百年為達到自身目的包裝出來的。如今諸葛亮盛名天下,真的是盛名難附!這從諸葛死後的冷清可以看出!

    一:加入劉備蜀漢集團前,他是一個炒作政治投機客。

    無論《三國演義》把蜀漢集團吹得多麼正義偉大,將某些成員包裝得多麼英勇神武,智慧超神。但都掩蓋不了蜀漢的虛弱實力和內部的諸多先天硬傷!

    比如諸葛亮,既然《演義》把他捧得如仙人下凡般無所不能,為何在爭奪人才不比當今激烈的亂世三國,卻無人請其出山,老師水鏡先生也不將他舉薦出去,提高自己知名度??卻一直在家“躬耕龔畝”。就是種地唄,頂多也就算個有點田產的“耕讀之家”!

    難道他真的清高不願出山為仕,一展胸中報復,甘願終生享受田園生活??那就大錯特錯了!

    看看諸葛亮的前期作為,即知他的一切活動都在為某日能遇明主一飛沖天而做足了準備:

    1.讀書不求甚精,略圖其大意!——這不是準備真心讀書為仕!

    2.大肆宣傳炒作自己能力,臥龍.風雛,得一可安天下。——包裝有時比能力更重要。

    3.嚴密關注天下各勢力的虛實喜好,然後為其精心量身訂製創業文案。誰敢說《隆中對》不是為劉皇叔精心打造的蜀漢創業立國指南!在劉皇叔最重要革命轉型迷茫期,一舉拿下劉皇叔這個優質創業股!——選擇有時努力更重要!

    4.既要懂變著法的作(三顧茅廬),來調大佬胃口,還要把握好火候和時機——把握好時機比能力更重要!

    從此,諸葛亮就隆重出山為仕,而且上場便進入核心管理層,一展胸中大志,可謂一舉成為人生贏家,千古留“名”!

    二:劉備在世時,他極盡偽裝和拉幫結派,培植自己實力。

    劉皇叔在世時,諸葛亮確實競競業業,不僅做事努力認真,而且盡力表現出了自己的能力,並逐步得到皇叔的認可和提拔信任。

    但諸葛亮並非只是勤勤懇懇努力作事,毫無心機人畜無害,以報皇叔的知遇之恩。而是積極參與派系權力爭奪和培植自己黨羽勢力,為後來擊敗政敵,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做準備工作!

    三:先帝劉備走後,他極力打壓各方勢力和異己,並挾持後主。

    可憐劉皇叔,從名為貴族,實為淪落市井的小販,終於奮鬥到天命之年到達人生顛峰,想再做最後一搏就遠離戰爭,好好安享晚年,哪知偷雞不成,把養雞場(荊州)都賠丁進去。既為奪回荊州,又為報兄弟之仇,舉蜀國精銳,孤注一擲,心急冒進的大舉伐吳,不想被吳火燒連營,將家底盡乎賠光,白帝城託孤憤恨而亡。

    從此諸葛亮便登上了人生的最高權力舞臺,先後幹掉的政敵有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魏延、龐通等。最後蜀漢滿朝文武幾乎盡出諸葛系弟子!據《三國志》正史記載:天下之事皆由丞相定,後主一切行動,皆由丞相準。每上殿議事,披甲者百人擁丞相上殿。

    權臣霍光、宇文化及、多爾袞當年最風光時也不過如此罷!可前幾人卻揹負千古罵名。諸葛丞相卻成了“千古賢相、萬古流芳、宇宙一流”的忠臣良相化身!歷史有時真的會跟後人玩笑,忽悠子孫。

    四:自身能力不濟,卻妒賢嫉能,打壓人才。

    兩百年前漢高祖帳下三傑便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而到了被捧得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卻“事必躬親,唯謹慎爾”。這不自相矛盾,自我打臉嗎?

    這等能力也能封神??老羅請給後世一個合理解釋??

    諸葛時代全力打壓不屈服於他派系的文武人才,導致大量人才投奔魏吳等敵對陣營,又反過來攻擊傷害蜀國百姓!

    諸葛亮為培養自己勢力,讓先帝再三叮囑不堪大用的馬謖鎮守街亭,結果導致全盤皆輸。諸葛亮重用馬謖,說明諸葛亮為了培養自己黨羽,而拿國家命運前途做代價,他真將先帝的知遇之恩當回事嗎?

    五:窮兵黷武,作死北伐,禍國殃民。

    六出岐山北伐,自古都充滿極大的爭議。揚諸者捧其為鞠躬盡瘁,為了劉氏蜀漢基業耗盡生命!

    貶諸者認為其北伐是窮兵黷武,為了抓住軍政大權,為了權力而作死北伐,惡意耗盡蜀漢實力,讓國力早衰,最早敗退亡國,禍國殃民!

    從正常軍事角度看:諸葛亮確實不顧國力民力,因為弱所以才更要主動出擊強敵的軍事“歪理邪說”被後世史學界詬病。

    諸葛亮的北伐,比一將成名萬骨枯造成的後果還嚴重。以蜀漢數十萬生命家庭妻離子散,以及橫徵暴斂、強徵民兵還落個國破家亡的代價,換來他千古忠臣良相美名,實際是給蜀漢人民帶來滅頂級的災難!

    劉備駕崩後,諸葛亮全面執政,實際上是不得人心的,所以當諸葛亮死後,僅僅是隻有譙周一人前往弔唁,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總結:諸葛亮本就是一能力、格局平平幕僚級心機文人,卻非要幹一番超出能力的事業。最終是自己身心疲憊,別人國破家亡!

    這和一千多年後的另一個志大才疏、弄權誤國的爭議人物,受命於危難之中的大明重臣——袁祟煥極其相似!

    可結局卻如天壤之別——一個千古頌揚,受後世敬仰崇拜!一個卻萬人唾罵,永世難以翻身!這就是被玩弄於股掌的“真實歷史”!其實絕大多數和政治有關的歷史,都一直在政客的包裝下才得以留存,否則是人是神只是看你順不順眼,有沒有利用價值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家人和親人合夥算計和陷害之後,你們是怎麼恢復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