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韻軒書法
-
2 # 大道至簡九
王鐸取法二王,米南宮。得力於米,把米之奇,險,怪,絕,以另一種局面呈現,但我認為他出米,但未勝米。
-
3 # 一笑貫長天
王鐸主要的學習物件是二王,還有米芾!
那麼王鐸從二王學到了什麼呢?我認為他學到了二王的精到筆法,雖然沒有學全,還是具備了六分的功力。而王鐸最為可貴的是他學到了別人很少學到的方筆,這也是王鐸異於歷史上書法家的最為獨到之處!
王鐸至於米芾學到的精髓是恣肆的筆意,雖說王鐸在章法上有自己獨到的創新,其s型的縱向佈局到達了前人沒有達到的高度,我認為他是領悟了米芾的書法之後,再米芾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取得的成就!
-
4 # 肖斤日記
如果研究一個書家書法面貌的變化,只是研究一筆一劃出於何處,章法佈局承於何人是緣木求魚!藝術創作離開主觀客觀精神世界外世界交匯融通!王鐸做為一書家,各個名家都有涉獵!但真正形成自已面貌是命運發展必然結果:比如漲墨,難道不是一世二臣鬱結?比如風檣陣馬,難道不是藝術家一種宣洩?藝術創作離不藝術家本人的身世命運,是藝術家精神世界顯像投影!藝術作品研究離開獨特的人本身,就作品而作品的研究就是刻舟求劍或削足適履!一孔之見!見題漫談!望海涵!
-
5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我認為王鐸之所以能成為著名書法家,而且能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書法風格。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有真性情
我認為王鐸是把自己的書法和自己的性情結合在一起,這樣才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而每一個書法家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都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階段,那就是將自己所學的書法技巧與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秉性結合在一起。在寫書法的過程中,流露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這樣的話,才能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來。
其實近些年來,王鐸的書法在海外引起了很大的影響,而國內也掀起了一場研究王鐸的熱潮,而之所以王鐸的書法在近些年來的書壇上、拍賣會上引起注意,與他書法極具個人面目的特點不無關係。
這一點說起來很容易,其實要想做到就很難了。很多人學習書法一輩子,也就是個寫字匠,或者說只能寫寫別人已經創新過的書法字型,而自己的書法本身並沒有什麼特色,也就人們經常說的,終其一生,寫的書法,其實都是別人的“體”。
但是王鐸偏偏能打破這個很多人打破不了的魔咒,除了自己具有很高的才情之外,還能將其表現於書法之中,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第二、技法上的傳承革新
在書法技法的傳承與創新上,王鐸也是下足了功夫。它繼承了古代的書法家很多書法的技巧同時,對於他們那個時代流行的書法風格也有很敏銳的學習。
對於中國書法史上比較重要的書法家,比如王羲之、顏真卿、米芾等人的書法,又很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技法方面,比如筆法、佈局等方面的學習繼承比較多。
另外一方面,王鐸對於當時流行的董其昌書法也又很深入的學習,王鐸與當時的書法家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一起提倡古法的學習,提倡學習古人書法,將書法風格拉回古人的法度面貌上來。
而對於古人書法的學習和對於當時書法風格的研究,使得王鐸書法既有古人書法的面貌和精華,同時又富有個人特色。
第三、極具特色的傳奇經歷
另外,王鐸的生平經歷對於王鐸書法的形成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我們都知道王鐸在降清後的8、9年的時間裡,是他的書法藝術比較巔峰的時期,這一時期他的書法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這不能不讓人聯想,是否在降清那段飽受社會道德質疑的時期裡,王鐸內心所經歷的煎熬、痛苦和悔恨,在藝術上升華為對於世界敏銳的觀察和體悟。
正如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一樣,當年面對元朝人的舉薦,他在咱再三不受。但是後來面對好友程鉅夫的勸慰,他心動了,也註定了他後半生淒涼、煎熬和飽受非議的歲月。
但是,我不是在這裡說他們的行為就是好的、對的、正確的,我不想去評判。我只想說這樣痛苦的選擇必定會讓他們在藝術上有更多細膩的感受。
一方面作為貳臣,為世人所鄙夷,這是肯定的。這也導致了他們仕途上註定是無望的,即便能位極人臣,也是充滿痛苦。所以轉而向藝術尋求慰藉,以求內心安靜。
所以,藝術成為了他們主要宣洩情感的物件,這也能夠解釋了為什麼王鐸、趙孟頫等人書畫藝術上的成果發展。至於前面提到的王鐸將情感與藝術相結合的現象也就好解釋了。
王鐸和趙孟頫,為了他們的選擇付出了代價,承受了痛苦,卻鑄就了不朽的藝術經典。
-
6 # 玄奕閣書法
很多人臨帖走不出來。總是在前人的籠罩之中,王鐸為什麼能夠走得出來呢?這與他的學書經歷和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王鐸臨摹走的是和其他書家不一樣的路子。我們都說刻帖是下真跡一等,若是刻工刻的不好,不知道和原帖相差多少了。王鐸臨帖,臨的最多的就是《淳化閣帖》。我們知道董其昌是在觀看了大量真跡晉唐之後,領悟出書法的奧秘的,而王鐸年輕時卻沒有這麼好的條件看到晉唐真跡,雖然可能看過宋明墨跡。所以他臨閣帖,自然不會斤斤計較點畫的美醜,而是更多的在結構方面下功夫。這種似像又不像的審美一直伴隨他一生。
其次,王鐸被認為是仕清的貳臣,所以他內心充滿了苦悶,兒皇帝給他的職位,卻只是虛職並沒有實權,所以他有大量的時間去寫字,寄情於書畫以排解苦悶的心情伴隨了他的後半生。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會將自己的經歷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尤其是苦難的經歷更能使藝術家有所革新。所以我認為這兩點是促使王鐸能出帖的原因。
希望回答能幫助你。
-
7 # 半日閒書道
王鐸的書法之路很勵志,若單以出帖而論出帖會過於片面。我們從王鐸學習書法的路徑來解釋會更恰當。王鐸現存的作品非常多,各個階段的臨作,創作都有,因此可以清晰的看到王鐸書法之成長路徑,繼而認識書法的入帖和出帖。
關於王鐸如何出帖,首先需要認識王鐸在入帖上付出了很多,僅在懷仁集聖教序上付出要讓大部分人難以企及。簡要羅列一下:
1592年,王鐸誕生於河南孟津邑雙槐裡。1604年,十二歲的王鐸始臨習王羲之《聖教序》。三年後,字字逼肖。1621年,29歲的王鐸中鄉試。同年入冬,王鐸來到京師。1625年,33歲的王鐸在北京書《臨王羲之修載帖軸》《為景圭先生臨聖教序冊》,就是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這個版本。這一年是王鐸一個重要節點。
從這年以後,王鐸由專向博。以歷代各家均有涉及,同時邊臨邊創,自己的筆意在古賢之中成長漸熟。
1634年5月,42歲的王鐸在北京書《題青陽山莊五律十首冊》。這是王鐸此階段一個代表作品,此時王覺斯的筆法和結構已有自己的規模了。特別說明一下,此時的王鐸已經習書30年整!臨創結合也經過10餘年,然而對他而言,只是新階段開始了。
1642年,王鐸為“抑庵”《壬午臨柳公權帖軸》。王鐸在懷州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贈張抱一行書詩卷》。這算是個人風格成熟階段的代表作了。此時剛好王鐸50歲整。個人非常喜歡他在43-55歲這一時期的行書和草書,有古意也有自己新意。這個階段是王鐸書法的黃金時期。和後面那種扭曲的線條比較,這時候的王鐸活力四射,結構精巧,沒有過於情緒的宣洩,有的是炫筆法。
回到題目,王鐸的書法之路給我們啟示:
一,先專:功底打好,別老想著出帖,王鐸在王羲之聖教序一本貼上花的精力和時間已經超過大部分人承受。
二,後博:以王羲之王獻之等晉代名家為基點,向上追張芝,向下涉柳公權,米芾等等,集眾所長,筆筆溯源,從而消化成自己的寫法。
三,邊臨邊創,臨創結合。我們看到的大部分作品除了聖教序完全忠於母帖,其它作品的只在取結構或取某一點章法,說明他在臨帖中收集自己的素材,每臨均有所得是非常重要的收貨。
四,字外功。王鐸詩書合璧,書畫合璧,書法之外的著作頗為豐富,雖然未必成就很大,但對於書法不迷路的人來說,這些字外功顯示了他高超的綜合素養。
-
8 # 千年蘭亭
王鐸所處的時代,董其昌一派書風盛行,競尚柔媚積習,少奮發為雄的氣概。王鐸、黃道周、倪元璐等,力反時流,展開了復興書壇的運動。
王鐸的書法取法於“二王”系脈的歷代大家,並以二王、李北海、米南宮為核心。
他臨習二王的作品和仿模二王創作的作品傳世非常多。他提出了“敏而好古”的主張,他強調,學書必先繼承傳統,只有在對前人作品精研細究的過程中,創作的意念方可萌生。
王鐸善於學古,更善於變古。他在清新爽朗的格調中,極力追求用筆的變化,構成豐富的用筆特徵。
我們現在學習王鐸,除了學習他的作品外,更應學習其敏而好古,力反時流,獨創新風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回覆列表
王鐸臨摹其它名家字帖時,往往是用意臨的方法。也就是臨帖式創作。
王鐸書法,取法甚廣,對"二王″、顏真卿、米芾、張芝、鍾繇、李思訓.張旭、懷素、黃庭堅等作過深入研究。
比如王鐸寫的《為景先生臨聖教序冊》,在總體精神和原帖相似的情況下,有所誇張、調整、變形。
取法顏真卿,增加雄強的丈夫氣,結構開闊,用筆凝重,有的筆畫較粗重,最粗的筆畫和最細的筆畫有的相差十倍左右。有的用了漲墨法幾筆並在一塊,分量更足。
借鑑了米芾欹側險絕結構方法,大小對比,粗細對比強烈。
吸取了李思訓直線為主、轉折處方峻硬朗的特徵。
他在臨摹字帖時,取法符合自已心"意″的某些特徵,從臨摹走向了創作。從臨摹中走了出來,師古不泥古。
王鐸(|1592一1652年),字覺斯、覺之。孟津(今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工書畫、詩文。弘光元年(1644年),南明弘光帝任他為東閣大學士、次輔(副丞相)之職。次年入清,授禮部尚書。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為王鐸行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