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t已成往事
-
2 # 木無波
正好昨天剛寫了,就複製來回答一下吧。
論人生最高境界
對於一切可以被認知的事物,能夠認知到它們的人,其境界都是有差異的。
所以無論做什麼都有境界之分。寫詩有寫詩的境界,畫畫有畫畫的境界。包括做飯、踢球、打遊戲、健身、炒股、工作等等,對於這些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不同的人其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其取得的成就自然也就不同。
人生境界,是一個大話題。從古至今的哲人智者們,就沒有不對它進行研究探索的。這比人為什麼而活著這個弱智問題要好多了,我從來沒見過有哪位哲學家會研究人為什麼活著,只有撒幣才會苦思這個問題,然後自以為入境。
一個人的人生境界,可以粗略地理解為他對“自身存在”和“怎樣為人處世”這兩件事的認知層次,也就是對人的個體屬性以及社會屬性兩方面的思考結果。
至於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太過理想化,上升的高度過了,所以不切實際,這不是人可以達到的境界,也不是人應該達到的境界。莊子在《逍遙遊》裡描述“天人合一”的境界時寫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TM完全是修真者,仙人啊。
至於馮友蘭的“天地境界”,和道家的“天人合一”一脈相傳,認為盡天倫天職要高於盡人倫人職,純屬是腦子進水,不把自己當人族看了。我們生而為人,自當只為人族謀福利。我可以愛護環境,保護動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但是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人族文明因此得到更好的延續和發展。馮友蘭以為達到“天地境界”的人才能配叫聖人,實際上,那種境界已經不配為人了。細想一下,馮友蘭對人生境界的劃分,不是一般的假大空,需要批判。
最後還得批判一下道家,首先他們提出了“道”這個包羅永珍卻又沒有半點實際用處的概念,其實他們也知道這點,所以描述“道”的特徵時,用了“無為”這兩個字。“無為”嘛,就是沒什麼用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作為。然後他們還來了一個詭辯——“無不為”,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作為的,然而真相是所有的作為都是別的人做的。道家只是像棒子一樣,透過嘴巴就把別人的功勞全部據為己有。這種無中生有的行為必須批判。其次他們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假大空需要批判。
好在道家提出的最高境界根本沒人能達到,道士最多也只能修煉成宋榮子,所以道士們其實還都挺不錯的,也幹了很多實事。
以上所述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於低層境界的劃分,就不詳細表述了。按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來就行了。
-
3 # 明心真人
天地良心,天地神明。
天人合一,天下無敵。
大道至簡,直指人心。
人人安心,天下太平。
天人之際,合而為一。
玄關一竅,在於良心。
良心所在,就是天命。
天命所在,無往不利。
至誠應物,坦坦蕩蕩。
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道德為本,科學為用。
無往不利,無所不能。
-
4 # 柚子愛插畫
對待生命問題,諸子選擇辯論,諸佛選擇微笑,但這並沒有高下之分。生命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是生動活潑,於無聲中有大聲,於無形中有大象。生命的本體自在光明,無為,亦無所不為,莊子也好,馮公也罷,何必執著呢。多年前看《蘇菲的世界》一書,結尾處作者雲:我們都是星塵。大爆炸中的星星火花,變成一朵花,也變作一條魚,也構成一棵樹,也幻成一個人,可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無非那點星塵,鋪天蓋地,無所不化,無處不有,天地萬物的確與我們血緣相親,那種靈動中有一種恆靜,恆靜中包容萬動,便是這一瞬間,你在這裡,也在萬里之外,這便是我感覺中的天地精神。至於馮公所謂的天地精神是什麼,誰能替他說明白呢?或許佛祖可以,可是佛祖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都是錯。迦葉對佛祖拈花的迴應,也僅是一個微笑而已。別的宗教,我不瞭解,不能妄言。但從古今中外的大覺者最後大多潛心皈依佛門教義的事實來看,我們應該試著珍愛佛教(但不是那個和尚和尼姑的宗教),學習作那個有著讓人喜極而泣的智慧的人的門徒。哲學或許可以凌駕在佛教之上,但永遠不在佛學之上。美麗的佛學固然僅是那個指向月亮的手指,而非月亮本身,但在五色令我們目盲的今天,還是要先看清這隻手指才行啊。自古而今高深精妙的智慧只能被少數人享有,但這樣也許是一段特定進化時間裡最完美的安排吧。若全體達到天地境界,現在的人類形式,怕只有毀滅了吧。
回覆列表
天地境界就是 我們所說的聖人境界,或者是菩薩境界,那就是我本無心,以眾生心為我心,就是你的整個心裡面,裝的是天裝的是地,裝的是所有人慈悲心腸,慈悲:慈就是快樂,悲就是悲傷,就是他人的悲傷,就如同我的悲傷,他人的快樂,就如同我的快樂。
現在人,很難或不可能達到,天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