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曾銳教授
這個觀點毫無疑義是荒謬的!這樣的謬論,不僅存在於藝術界,在文學方面的詩歌散文甚至小說的寫手中都有存在,更有甚者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論文乃至應用文等這種用來辦公用的行政、事務公文寫作方面也竟有“市場”。
毫不客氣地說,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典型的野心和才情極不相配的自戀狂的心理!他自戀得只有自我,沒有任何別人,實際上已自戀到不知天高地厚,無知無畏,最後變成井底之蛙,而後更加無畏更加自大。
葉聖陶先生說關於語文問題的時候就說過,語文是用來和別人交流的,是用來傳達資訊、思想和情感的,不是用來玩美麗詞藻的,只會堆積一堆美麗詞彙,文不對題,語不達意,這樣文章是失敗的!可見,讓人懂才是目的,才是本意,才是寫手應有的本事!試想,讓你寫個請示,請求上級撥款,結果你故弄玄虛,讓領導弄不懂你的意思,結果會怎樣?
藝術也一樣。不論面向的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目的都是讓他們能懂,能理解並欣賞了還快樂了,這樣的藝術才能為人民服務,才實現自我價值。
當然,有的藝術作品暫不為人所理解,但並不影響它成為真正甚至是偉大的作品,這種情況是存在的,當年畢加索的作品有誰懂呢,對吧?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就此推匯出看不懂的才是藝術的這樣的結論!
撰此短文,我的目的也只有一個:望你能懂!
-
3 # 為什麼這麼軸呢
看不懂的不是藝術。
懂一點,但不完全懂,才是最佳狀態。
完全不懂……舉個例子,一個農村老奶奶在電視裡看到《天鵝湖》說:"外國人就是小氣,讓孩子們穿這麼少,凍的跑來跑去,站都站不住……"
完全懂,我就不舉例了。自古文人相輕,看看時下作家,畫家,書法家……對同行的評價,你就心知肚明瞭。
-
4 # 大悔憶智周
一些藝術看不懂,但不可以倒推為看不懂的就是藝術。
那些沒入門的,胡鬧的,也可能讓人看不懂,因為他們的“作品”實在沒有藝術內容。
例如書法的藝術構成,應該是點畫、結體、行氣章法,用筆用墨,作者的天賦、創造性、情感和文化修養的表達,而這一切表達,必須戴著書法法度的鐐銬跳舞。而有些人的所謂“創新”完全拋棄了書法的形式和內容,叫人怎麼從書法的角度去理解?
有些藝術作品是需要時間來解讀的,因為作者走得太遠太超前,但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胡鬧有什麼藝術價值呢?
藝術創新需要時間來理解,這是沒問題的,梵高生前只賣出一幅畫,周星馳的電影起初是撲街的,搞得他的公司都倒閉了,但是照凡是賣不出畫賣不出電影票的都是大師這樣的邏輯來推論,大師未免太多太多。
-
5 # 地攤民科愛好者
真正有價值的藝術,之所以看不懂,是因為你不懂,而懂藝術的人自然能看懂。這裡的不懂是針對普通大眾而言,藝術往往不是通俗的。
而有一部分“藝術”是故意虛張聲勢,故作高深的,這些“藝術”包括他自己所有人都不懂。
-
6 # 鴻達hd
藝術源於生活,不同門類的藝術有不同的語言,單就繪畫來講,繪畫有寫實、有抽象、超現實等等,寫實作品大家基本能看懂,其他藝術形式只有經過藝術薰陶的修養才能對接上這種語言,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風格有自己的個性語言,象趙無極先生所說,藝術家不需要多餘的語言解釋,是心靈的傳遞,要看懂一幅作品就要了解藝術家並看懂藝術家的心靈!
-
7 # 紅景天S
我來簡單說兩句。
這個看不懂包括多少人?是全部看不懂,還是少部分人,或者僅僅是個人。
看不懂的藝術作品比如梵高的畫,也有很多人看不懂,但同樣不影響它成為偉大的畫作。
它的向日葵熱烈飽滿,乍一看真還和印象中的花大不同,但你看進去之後,你會讀懂它的美。
不僅侷限於繪畫,音樂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我們中國人普遍不太喜歡交響樂,因為聽它是有門坎的。我們國家現在正在補上這課,相信更多的孩子們欣賞這些藝術會沒有障礙。
當然,也有許多偽藝術夾雜其間,魚龍混雜,我們要用自己積累的藝術修為來甄別它。
總之,高雅的,健康的,為廣大民眾喜愛的藝術,才有生命力,才能成其為藝術。
手機寫字不易,就隨寫這麼多,希望可以幫你一點點。
-
8 # 藝術東方no1
誰說的?看不懂就是藝術?都看不懂了還會是藝術嗎?你一定會問那什麼是藝術呢?我在之前有回答過多次類似的話題,現下載之前的文章回答你:什麼是藝術?這個答案在不同的民族.民風,不同的人類階層,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是政治背景都有著它的認知和觀點。也就是說藝術沒有共同的觀點和制高點。這裡也只是很多人都發表了各自的觀點,不能說他們的觀點就是藝術的制高點了。只是他們各人的自我陶醉而已,也代表著各個觀點和認知,不能說他們的觀點就是審美的制高點或者是對還是錯,只是代表著他們的品味,欣賞力,和對藝術的修養認知,各自的自己的審美觀點,也就是說什麼樣的人品就回答出什麼樣的答案,下里巴人的觀點不能與陽春白雪的審美比,說這話可能對他們有點傷感,但事實就是這樣。只能說藝術是無國界的,但搞藝術的人是有國界有階層的,也是有政治傾向的。審美也一樣也是有分階級和階層的。
-
9 # 呂永亮
看懂了而不說破的叫做“高雅藝術”;
看懂了只當作沒看懂的叫做“前衛藝術”;
看透了只當作沒發生的叫做“超前藝術” ;
藝術因為如此才好玩與刺激……
-
10 # 全峰山
☀ 總之,所有藝朮的共同特點是:用藝朮形象反映社會生活,這是區別於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其內容包括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客觀生活兩個方面,當然,在具體表現上常有側重。
也就是說,任何藝朮都是社會客觀生活在藝朮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都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統一,兩種因素不能截然分開。
藝朮作品的不同,所釆用的手段、材料、方法、技巧等是不一樣的。但一樣的條件是一一人。
由此可見,生活中的人加工出藝朮作品,就是為了讓更多人去閱讀、欣賞、品評、再創作等等,看不懂怎麼可以呢!如果看不懂,那怎麼能叫藝朮作品呢!
當然,繪畫(包括抽象繪畫)、雕塑等藝朮作品,因為它包含著作者的思維、觀念、表達意蘊等,不象文學作品中的″說話"展現人和事物,而是以不說話的形象,向人們展示它的生活內容。
這就需要提高人們的″審美力″,增強鑑賞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學藝朮知識素養水平。
-
11 # 詩夜城主
說到“藝術”,又會消耗很多腦細胞,關於對藝術的解釋有千百種,每一種解釋看起來都不同,卻又有著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幾乎每個人都會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這一句話就把藝術解釋的乾脆利落,而且主要是藝術所表現的美是多樣的,往往很多藝術都讓人看不懂,所以難免會有疑問,看不懂的才是藝術嗎?
看不懂的不是藝術,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看不懂的才是藝術嗎?”,然而,真正要討論起來卻只能簡單概括“此處省略一萬字”任由盡情想象,藝術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對於抽象藝術來說,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都是以“看不懂”的居多,就好比西方的現代藝術大師杜尚的畫作《小便池》,
還有立體主義藝術大師畢加索的畫作,等等那些抽象派藝術作品,從表象上看,真的是很難看懂這些作品在表達什麼,因為它不符合人們傳統審美,但如果要稍微看懂這些抽象藝術,只能從哲學的角度來理解,畢竟藝術也要反映一些現實現象的,這是藝術體現時代的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抽象藝術,是有很完整的“色彩與線條”,它是有規律可以尋找的,畢竟畫作中是有分主體與背景的,很簡單的道理,主體的色彩是有別於背景的色彩,而且整幅畫作的筆觸痕跡並不是完全一樣的,“筆觸”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抒發情感最有力證明,一幅畫作就像一段完整故事,裡面的情感是有起伏的,
然而,那些真正讓人看不懂的“藝術”(加“引號”),可以稱之為抽象中的抽象,從色彩線條到筆觸都是“機械化”的,而且還是很混亂的機械化,找不到規律,色彩與色彩之間都是獨立存在,這樣就脫離了畫面,沒有主體可言,誰又看得懂呢?對吧,“藝術來源於生活”,一件作品連章法、主體都沒有,又怎樣突出生活的主題呢?又怎麼可以算是藝術呢?對吧!充其量只是一廂情願的用“抽象”來模糊人們的審美觀念,
-
12 # 色宴油畫藝術
在西方的藝術體系裡,最初沒有相機,繪畫雕塑,一切務必以寫實為上,所以產生了透視、比例,為的就是越像越好,後來相機出現了,追求真實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了,抽象的,不現實的表現形式應運而生,如火如荼。有意思的是,中國的藝術之路卻完全相反,從一開始就不追求真實,而是忠於自我的表達,直到後來,才慢慢接觸西方的寫實畫法。所以西方人很詫異,為什麼中國從一開始就達到了這麼高的境界……
抽象的東西很難看懂,甚至不借助解釋看客是完全看不懂的,看的時候還要說一句:這東西真藝術……難道看不懂的才是藝術?
答案當然不是,你看不懂,自然有人看得懂。
一個拜師學藝的學徒學習玉器雕琢,幾年之後已有名氣,做出的東西被國家當做贈品送給他國,以示友好。此時他選擇去大學進修,像一個普通大學生從零學起。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他說以前啊,看見一個東西覺得好,卻不知道它到底好在哪裡,經過系統的學習以後,他能說明白這個東西的好處,不再只是貧乏的一個“好”字。
可見,藝術學到一定的造詣上,藝術的精神就開始流動共享。
其實學習藝術更多地是學會看的角度和心態,普通人看見抽象藝術畫,一般會先看這些東西是什麼,有沒有意義,僅只抱著探究作者意圖的心態觀摩這幅畫,當成一個解密遊戲。殊不知,這些抽象的東西傳達的最重的是一種或者千萬種情緒,情緒也是抽象的,怎樣透過靜態的畫面傳遞動態當然情緒是對藝術家的考驗。當你在一幅畫裡找到了與之對應的情緒,你就開始向作者靠近,作者與看客的互動隨之建立。
所以下一次看到看不懂的藝術,你大可以拋棄理想的邏輯,用完全感性的眼光感受畫作,感受作者作畫時的心境。如果有一種原始的,濃烈或清淡的力量撲面而來,請相信你的感覺,記住你此刻的感覺,不同的時間心境不同,看畫的感覺也不同。所以當你試圖讀懂作者,你也在讀你自己。這些記憶都將留在腦海裡,只要線索出現,它便自動遍歷一便。
實在難以理解,大可尋求他人註解,作者無言,看客也會把作品裡的亮點放大照亮,其中或許有些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插曲,或許又會成為一段美談,成為原作不可分割的部分。
-
13 # 瀚嵊書畫
看不懂的可以是藝術,比如一些冠以抽象、裝置、行為等名稱的藝術,因為其專業性太強或者人為因素突破經驗思維等原因,使一些受眾感到迷茫、猜疑或者根本看不懂。這是正常現象。
但不能說,“看不懂才是藝術”,如果這樣說,容易被誤解為,看得懂的不是藝術,比如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胄的驢等,因為雅俗共賞,看得懂,就不是藝術嗎?
還有就是,“看不懂才是藝術”,也容易誤解為看得懂的人不懂藝術。
藝術,應該是既要傳承也要創新的,沒有傳承就無從創新;沒有創新也難以傳承。對於因創新而出現的看不懂,應該包容;但對於那些崇尚“彎道超車”、顛覆至上,抄襲洋垃圾,追求出奇制勝的所謂藝術,還是不要怕被扣上不懂藝術的帽子,看不懂就是看不懂,鄙視就是鄙視,實話實說,比違心裝清高舒服多了。
-
14 # 水墨畫家陳莊
看不懂的不叫藝術,藝術一定上接傳統,下接地氣。作為一個山水畫家,一個藝術工作者,我肯定地回答。
藝術看的懂和看不懂,不是觀眾水平如何,而怪藝術本身。藝術自誕生以來,一直伴隨人類的生活,反映人類的生活,陶器時代、青銅時代的藝術雖然簡潔,幾筆幾劃裡把人類的生活表現無遺,人們都能看的懂,證明當時簡陋的藝術真實反映了日常的生活狀態。
現代社會,藝術手法、藝術技巧、藝術概念日新月異,有這麼豐富的工具材料,這麼多的人文觀念,現代藝術家難道還創作出看不懂的藝術?值得我們反思。
我不說西方的當代藝術,因國情不一,認知不一,我們看不懂,有時候連我這個藝術工作者也看不懂,更不說普通大眾。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要上接傳統,下接地氣,地氣就是要讓普通大眾能接受,創作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符合我們的國情,符合我們的認知和審美情趣。
看的懂的藝術才是藝術,看不懂的藝術不是藝術。
-
15 # 現代山水畫研究
藝術分很多種,樓主應該是指美術吧。美術的天性是塑造美,在美的前提下,別一眼看透,而不是看不懂,看不懂的不是美術
-
16 # 燈影書畫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如果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應該沒有疑義。如果說,人們對藝術的認識有深有淺,應該沒有疑義。如果說,有些藝術容易看懂,有些藝術不容易看懂,應該也沒有疑義。但如果說,看不懂的才是藝術,我想,一百個人人裡頭會有九十九個人不認同,而唯一認同的那一個人恐怕他才是真不懂藝術。
藝術來源於哪裡?來源於生活。藝術的根是什麼?是文化。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是弘揚真善美。藝術的功用是什麼?是服務於人類。藝術的意義是什麼?是讓世界更美好。藝術的初衷和終極目的是什麼?是讓更多的人認識真善美,崇尚真善美,追求真善美,讓生活越來越美好。
既然如此,怎麼能說看不懂的才叫藝術呢?恰恰相反。可以這麼說,沒有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更更多的人看懂並欣賞的。因為只有看懂,才能夠欣賞。只有欣賞,才能夠從藝術作品中得到感悟,才能體現出藝術作品的價值。
有人說,許多抽象主義繪畫看不懂,比如說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亞威農少女》等。誠然,畢加索的抽象繪畫畢竟不像寫實油畫那麼容易看懂,但也並非真的看不懂,只是一下子看懂的人比較少。其實,只要瞭解了抽象畫的表現手法和具體某個作品的主題思想,再去解讀該幅作品,是完全能夠看懂作品的。像《格爾尼卡》以抽象的藝術形式揭露法西斯暴徒轟炸西班牙格爾尼卡鎮給當地人民帶來的災難。房屋倒塌,牛在哭吼,一片恐怖慘象……。
有些藝術作品雖不那麼直觀,但底蘊深厚,耐人尋味,甚至令人費解,但這跟看不懂是兩回事。真正看不懂的東西是那些偽藝術假藝術,像有些醜書、竹書、吼書一類的,還有一些所謂的“行為藝術”,但那是不是真正的藝術,恐怕得打個問號。
-
17 # 詩畫同源
關於普通大眾對藝術的“懂”與“不懂”,是現實生活中太常見的問題了,司空見慣。有些人喜歡看展覽,尤其是藝術展,覺得它能陶冶情操,開闊眼界;而有些人卻害怕看藝展,擔心看不懂“丟人”。技術行裡有,“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一說,相對於藝術就是所謂的,懂不懂的問題。這也就給了那些道貌岸然的“假藝術家”一個口實,成了一塊兒遮羞布。
有些人畫的很逼真,寫實和超寫實,有些人卻放棄了形象,抽象成了一種“無像”;還有些人把正常的、司空見慣的東西,拆開又重新“組裝”……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們都有一套自己的成熟的“理論”做基礎,他所呈現給大眾的是“思想”,這種思想是透過藝術的語言表達出來的,這就是藝術!你看不懂這類的藝術品,不奇怪,因為他屬於藝術家,只有你充分的瞭解和理解他的思想,你才會真正的懂得,他在“說什麼”。但這絕不意味著,所有“看不懂的”都是藝術,那藝術也忒不值錢了。
就好比是音樂,假如你不識譜,看著世界名曲的五線曲譜,就是一群蝌蚪,簡譜就是一片數字,它們與那麼多的圈圈點點和長短不一的線條糾結在一起……但音樂家不同,在他們眼裡,那就是旋律和節奏!它們的生命會在樂器聲中熠熠生輝,光彩奪目。作曲家的生命都記錄在那些曲譜之中,他們與音樂藝術同在。畫家一樣啊,那些沒有生命的顏色,就像那些音符一樣,是藝術家給了它們生命,而這些生命不管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他都該是鮮活的,而並非無厘頭的一堆顏料。如果一個人,為了追求“不同”,一味的用“無厘頭”做個性,那就太膚淺了,用“醜”做風格,彰顯不同,藝術之路又能走多久呢?畢竟藝術是以美為最高境界的思想文化,大眾不懂只是一時的觀念思想差距,不會是永遠,假如永遠沒人懂,那一定是垃圾,毫無疑問!
-
18 # 尹口57540069
藝術就是讓欣賞或者換句俗話,就是讓人看得懂,再深奧的藝術,凡人總還能欣賞品味到一些藝術享受,如果藝術已到達多數人看不懂的境界,我只能說這不是藝術,頂多是學術,或者是妖術,不敢恭維。
-
19 # 轉角風情
面對一個藝術作品,你需要的做的僅僅是去面對它,欣賞他,慢慢地能和它互動,讓他給你美的感受。你只要進入那個作品,也就根本不會在乎你懂不懂了。藝術的欣賞不是考試會要求你一個正確答案。老實說,一個藝術作品如果只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途徑那就不能稱它為好的藝術了,而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也沒有義務給觀眾一個答案,反之,急於希望透過告訴觀眾答案來指導自己創作的藝術家也不能稱之為好的藝術家。
回覆列表
其實,有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困擾,如果不是學習藝術專業,到了美術館都會有些不知所措。
在進美術館以前,你可以瞭解一些簡單的藝術史,幫你快速定位你欣賞的藝術品型別。在這裡,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藝術經歷了經典藝術、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三個階段。
經典藝術,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些經典的油畫和雕塑,像是達•芬奇、倫勃朗等等大師的藝術品,都屬於經典藝術。欣賞經典藝術,你著重要看的就是藝術家高超的繪畫技巧、去感受那個時期的歷史。
再來說第二個階段,現代藝術。這個時期的藝術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抽象繪畫,比如著名的抽象藝術大師蒙格利安,他的作品直接就抽象成紅、白、黃色的格子。我們今天的審美,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現代藝術審美的影響,比如宜家的傢俱,線條簡潔,並沒有之前繁複的造型和雕花,還有我們今天穿的衣服,也都喜歡簡潔幹練的剪裁。所以,如果你去看現代藝術,就可以重點了解藝術背後,所傳遞來的是什麼樣的抽象精神。
最後的一個藝術階段,就是很多人覺得看不懂的藝術,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藝術形式,當代藝術。很多當代藝術其實是在表達一個觀念,比如一個很著名的作品,Maria Abulamovik在MOMA美國現代美術館裡和陌生人對視,觀眾在和她的對視中出現各種反應,很多人對視十幾秒就開始流淚,甚至哭得不能自已。藝術家其實想透過這個行為,直達觀眾內心,讓觀眾不斷反觀自我。所以如果欣賞當代藝術,就著重去了解藝術作品背後的觀念。
最後,我其實想提醒你一點:我們所謂的“美”是有陷阱的。什麼意思呢?人們都喜歡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熟悉的審美中去欣賞事物,不願意挑戰自己接受那些不熟悉的事情。所以,從經典的藝術發展到今天的當代藝術,真正留下來的劃時代的藝術,都不是在取悅觀眾,而是在不斷挑戰觀眾熟悉的審美。
藝術本身就是和創造力有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你看不懂的藝術,恰恰是在挑戰你的審美,完成藝術的使命。不要帶著是否看得懂的角度去看藝術,而是要讓自己更加開放地去接受不同階段的藝術,就好像接受創造力本身的不確定性一樣。
只有心態開放,你才會發現藝術不一樣的魅力,而不是隻留在自己固有的審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