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7929653876
-
2 # Y先生
佝僂病的發生大多是缺鈣導致,從根本上說是維生素D的缺乏,如果想要預防發生佝僂病,常規方式是每天服用維生素AD滴劑或維生素D滴液,當然魚肝油也非常不錯。如果出現明顯的缺鈣現象,也可以補充鈣劑,不過至少要八個月以後,一週歲以後,定期的補充鈣劑,預防和調理。平時在飲食上選擇葷素搭配,促進營養的吸收。
-
3 # 芝媽開花
寶寶佝僂病主要是由於長期缺乏維生素D而引起的慢性的營養不良病症,所以預防寶寶佝僂病必須保證寶寶攝入足夠量的維生素D。寶寶滿月後,應該持續每天給寶寶吃400單位的維生素D,並且適當的給寶寶多曬太陽。曬太陽可以讓面板合成維生素D,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D。做好預防工作可以減少寶寶佝僂病的發生,除了補充維生素D外,還可以多吃富含鈣的食物,多飲用奶製品和多吃豆類。
-
4 # 開放式書房
記得小時候,在老家的村子裡,總是能見到幾個長著“羅圈腿”的人。
孩子在剛剛學站時,大人也總會擔心地說:不能讓孩子站時間長,以免長大變成羅圈腿......
現在想想,真是愚昧無知啊。
老鄉嘴裡的“羅圈腿”,就是O型腿。
這是寶寶“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也就是維生素D缺乏引起的缺鈣,缺鈣造成了骨骼的畸形。3個月至2歲的寶寶常見,是一種營養性疾病。
如果能在兩歲之前發現、及時治療,大部分寶寶是不會留下後遺症的,兩歲之後再矯正就有些麻煩了。
既然這是一種營養性疾病,所以就要重視預防工作。孕期的媽媽就要經常曬太陽、散步,補充維生素D。
寶寶出生後也要經常曬太陽,萬物生長靠太陽哦!
同時從出生2周開始,每天補充400IU的維生素D,至少到2歲。
當然,這個400IU的維生素D,不是說必須吃這麼多,只要食物、光照、維生素D製劑、維生素D強化食品中的維生素D,加起來總量夠400IU就行啦。
這很容易做到的,媽媽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
如果寶寶每天能喝1000毫升的配方奶,也不用額外補充維生素D啦。
-
5 # 茸馬醫生
很多家長都知道,佝僂病是對孩子侵害非常大的一種骨骼疾病,它能直接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
現在佝僂病在中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引起了很多家長的重視。 但什麼是兒童佝僂病,它有什麼臨床表現、具體有哪些危害,家長們卻不是很清楚。
下面就請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兒科高年資主治醫師高蘭英醫生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 維生素D的缺乏是佝僂病的主要誘因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指:嬰幼兒體內維生素D含量不足導致鈣磷代謝紊亂,鈣不能正常沉積在骨骼生長部位,導致了一系列的骨骼病變,它是一種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
那麼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病因都有哪些呢?
② 食物中維生素D攝入不足 在我們的天然食物中只有部分海魚的肝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我們日常食用的肉類、蛋類中的維生素D含量是非常少的,而蔬菜、水果、穀類幾乎是不含維生素D的。
④ 維生素D儲備不足,生長過快 胎兒透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維生素D並儲存在體內,供出生後一段時間的生長髮育需求。媽媽孕期維生素D不足、早產、低體重出生兒、雙胞胎這些情況容易造成胎兒維生素D儲存不足,出生後較早期就有可能發生維生素D缺乏。另外嬰兒生長速度過快使得維生素D相對不足也容易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⑤ 吸收障礙 食物中的維生素D進入人體,需要經過腸道的吸收、肝臟腎臟的羥化合成後被人體所利用。如果有慢性的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異常、膽道阻塞,那麼就會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
慢性的肝臟疾病、腎臟疾病、抗癲癇藥物會影響維生素D的羥化合成、影響利用,這也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一方面原因。
佝僂病不同時期的臨床表現佝僂病的初期:常見於六個月以內的嬰兒,特別是三個月以內的小嬰兒。 一般臨床表現是一些非特異性的、神經興奮性增高的表現,比如多汗、煩鬧、睡眠不安。 尤其是多汗,容易促使寶寶在睡眠的時候頭枕部皮膚髮癢,導致寶寶不停地摩擦枕部,造成枕部的頭髮脫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枕禿”。但是這些臨床表現都是非特異性的只是作為診斷的一個參考依據。
佝僂病的活動期:小於六個月的小嬰兒一般表現在顱骨軟化,前囟的邊緣觸起來比較軟,顱骨觸控起來有乒乓球的感覺,也就是俗稱的“乒乓頭”。 大於六個月的嬰幼兒一般表現在頭部、胸骨、四肢的骨骼改變。 頭部的骨骼改變 主要表現有前囟閉合會延遲,頭圍會比正常兒童大,頭頂從上往下看,像是一個方方的盒子,我們俗稱“方顱”。 胸部的骨骼改變 主要表現有“雞胸”、“漏斗胸”、“肋串珠”。肋串珠是由於肋骨與肋軟骨交界的地方看起來像一個圓形的隆起,從上往下看像是一串串珠的樣子,俗稱“肋骨串珠”。 胸骨柄與周圍鄰近的軟骨組織向前凸起,會形成“雞胸”、“漏斗胸”,這是由於胸骨下緣向內凹陷導致的。
四肢的骨骼改變手腕、腳踝可見一些鈍圓形的環狀突起,我們俗稱叫“手鐲”、“腳鐲”,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站立與行走,雙下肢就開始負重了,可能會形成“O型腿”或“X型腿”。
佝僂病的恢復期:初期和活動期的佝僂病患兒經過Sunny照射、藥物治療後,臨床表現和體徵逐漸地減輕或消失,這個階段被稱為恢復期。
佝僂病的後遺症期:常見於兩三歲以後的兒童,由於嬰幼兒期間嚴重的佝僂病殘留了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佝僂病的防治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治療的目的是控制活動期,防止骨骼畸形的發生。
佝僂病的治療原則以一般劑量的維生素D口服為主,一般劑量的維生素D是每日2000到4000單位,口服一個月後,改為預防劑量,即每日400單位。 對於嚴重的佝僂病,合併了一定的併發症或不能口服的時候,建議採用一次大劑量(20萬到30萬個單位)的維生素D肌肉注射。三個月之後改為預防劑量。 在採用補充維生素D口服的同時,建議加強營養提供足夠的奶量,以補充鈣類和優質蛋白及時新增輔食,堅持每日的戶外活動。
佝僂病要如何預防醫生給出這樣兩個觀點: 孕期和嬰幼兒時期的預防是關鍵
孕期預防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完全可以預防和控制的。它的預防應當從孕期就要開始。 對於懷孕的媽媽,建議一定要堅持戶外活動,保證足夠的Sunny照射,進食一些富含維生素D、鈣、磷以及其他營養素的食物。在懷孕的後期要開始補充口服的維生素D,我們推薦劑量是每日800個單位。
嬰幼兒時期的預防寶寶出生一個月之後,一定要堅持每日Sunny照射1到2個小時。足月兒出生兩週後,要開始口服補充維生素D每日400個單位。 早產、低體重出生兒以及雙胞胎建議出生後一週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天800個單位。口服三個月之後改為預防的劑量,每日400個單位。一般來說要補充到兩歲之後。 夏季Sunny充足,對於戶外活動比較多的兒童可以適當地減量或暫停。
-
6 # 兒科醫生鮑秀蘭
預防佝僂病,無論何種餵養方式的嬰兒均需補充維生素D 400 IU/d;12月齡以上兒童可以提高到維生素D 600 IU/d。從世界範圍看,凡是常規補充維生素D 400 IU/d的嬰兒和兒童都沒有出現放射學徵象的佝僂病表現。
兒童維生素D缺乏高危因素包括:
母親缺乏、長期母乳餵養而未及時新增含鈣食物、冬春季節高緯度居住、深色面板和(或)Sunny暴露受限(如室內活動為主、殘疾、汙染、雲量)以及低維生素D膳食。針對高危因素可採取主動Sunny照射、維生素D補充、食物強化等策略提高維生素D攝入量。
自然界含鈣食物豐富,提倡兒童天然食物補鈣,乳品是最好鈣源。自然界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極少。維生素D補充劑是可行又易被接受的確保適量維生素D攝入的方法。
如何預防先天性佝僂病?
母親補充600 IU/d維生素D並滿足鈣攝入量,或者對低鈣血癥或維生素D缺乏的母親予以維生素D治療,可預防先天性佝僂病。先天性佝僂病指出生4周以內嬰兒表現出佝僂病生化或放射學表現。先天性佝僂病患兒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患有骨軟化症、嚴重維生素D缺乏、鈣攝入量低和分娩期低鈣血癥,且妊娠期未補充維生素D。所有先天性佝僂病都可以透過妊娠期補充維生素D、正常鈣攝入量予以防止。
回覆列表
佝僂病: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嬰幼兒期常見的營養缺乏症,一般人常稱本病為“缺鈣”,這是錯誤的,應是缺乏維生素D。
病因:
嬰幼兒期生長髮育旺盛,骨骼的生長髮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維生素D才能維持正常的骨骼發育,當維生素D缺乏時,即可引起本病。
維生素D缺乏的常見原因是 :
① 陽光照射不足。缺乏室外活動的孩子,接觸陽光少,易患本病。
② 食物中含維生素D不足。乳類中含維生素很少,如單純乳類餵養不另加維生素D製劑或少曬太陽,可發生維生素D缺乏。
④ 胃腸、肝膽、腎等疾病可影響維生素D和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⑤ 食物中鈣、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適宜(2∶1易於吸收)。
⑥ 過多的穀類食物含有大量植物酸,可與小腸中的鈣、磷結合形成不溶性物質,人體不易吸收。
佝僂病臨床表現:
① 早期常煩躁不安,愛哭鬧,睡覺易驚醒,汗多,特別是入睡後頭部多汗,由於汗的刺激不舒服,故頭常在枕頭上摩擦,使腦後枕部半圈禿髮,醫學上稱“枕禿”。
② 以後逐漸出現骨骼改變,如前囟門閉合延遲(正常應在1.5歲前閉合),出牙晚,可晚至1歲才出牙,頭較大呈方形,肋骨下緣外翻,雞胸、“O”形腿等。
佝僂病治療:
① 主要治療是補給維生素D,輕者每日口服維生素D 1000~2000單位,中者為2000~5000單位;重者為5000~10000單位。具體情況應遵醫囑。
② 如飲食中含鈣量不足,可適當口服活性鈣。注意不要長期過量服維生素D,以免維生素D中毒,但可服預防量至2~3歲,2~3歲後佝僂病已靜止,無須再用魚肝油預防。每日用維生素D治療量較大者,不宜用魚肝油(魚肝油中含維生素A與維生素D)而用單純維生素D製劑,以免發生維生素A中毒。
預防佝僂病:
① 鼓勵母乳餵養,堅持母乳餵養8個月。
② 自出生後2周起,每日給寶寶口服維生素D預防量400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