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園的vIog

    其實不應該插手,這樣孩子根本不會聽得,因為有媽媽在。 我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媳婦就插手,還訓我,說我教育孩子太狠,孩子都怕你了。我說我也沒打她,不聽話,不寫作業,還找歪理由。能不好好的教育麼?我訓一回,就和老婆吵一回架。就因為這,教育孩子的事就交給我老婆。最後孩子實在不聽話了,就埋怨我不管孩子了。我真是太難了,

  • 2 # 胖小護桃子

    這個時候可能就有兩種人了,第一呢是兩個家長一個需要唱紅臉,一個需要唱白臉,如果這是你們之間商量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那無可厚非,可能要插手的。另外一個如果插手了,以後不利於爸爸管孩子了,把責任都推到媽媽的身上的話,可能不利於你們之間以後的感情,所以,我覺得兩個的初衷都是為了教育好孩子,心平氣和的商量著來,所有的難題都不再是難題。

  • 3 # 寶媽莉莉的生活記錄

    不少寶媽在有了孩子之後都有這樣的體會,比如孩子因為某件事情犯了錯誤,通常孩子爸在一旁批評孩子的時候,當媽的總忍不住上去護著孩子,但其實這個做法是錯誤的,若媽媽總是忍不住去護著孩子,不僅不會起到正面教育孩子的作用,反而還很可能引起一些負面的影響。媽媽可以適當的幫助爸爸批評一下孩子,告訴孩子父母都是很愛她很在意她的,讓孩子知錯就改。

  • 4 # 用中華利劍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老話說得好,黃荊棍子出好人,要想讓小樹長成棟樑之材就得在樹小時扶正,修剪,才能長成筆直的大樹,拿去修房作最頂上那根棟樑(意棟樑之材)。長得彎彎曲曲的樹木是無用之材。

    嚴父在嚴厲教育了孩子,慈母別當著嚴父就去護著孩子,等嚴父轉身,慈母過去寬慰孩子,撫慰孩子,並指孩子錯在哪,父親教育你是為你今後能成為好人。

    要做到嚴寬相濟,有度。要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能做,什麼事不能做,做了就錯了。

    並讓孩子知道知錯能改,什麼是犯法和維法。

  • 5 # 香橙女王

    我覺得這需要考慮家庭氛圍是什麼樣的,但是不管怎麼說任何一方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另一方都不應該當面反駁。不利於家長樹立威信,而且會讓孩子心理靠攏一方家長,更不利於後面的發展。即使要說話也應該輕聲細語的說,切忌大吼大叫。最近我看小歡喜感觸就挺深的,裡面季楊楊的媽媽就非常讓人喜歡,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 6 # 張旭語文

    《三字經》雲“養不教,父之過”,中國家庭中,孩子教育的責任大都由父親承擔,它體現的是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男耕女織”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男權思想。現在“婦女能頂半邊天”,母親在積極地參與家庭教育,一些家庭已完全由母親主導了。

    一個家庭得有一個家長,所謂“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五十歲以上的人,家中的大小事情,大多是男人說了算。五十歲以下的人,很多家庭中的財權已經移交給了女人,男人只在某些大事上拿拿主意,把把方向,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難免出現分歧。

    “嚴父慈母”是家庭教育的典範模式,“嚴”是態度,是指出錯誤,進行教育時的語氣和表情。不是火冒三丈,破口大罵,更不是拳腳相加。“慈”是行為,是面對孩子時語言上的和風細雨,表情上的慈眉善目,行動上的輕手輕腳。不是事事包辦,言聽計從,也不是忍讓包庇。擁有這個教育模式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很出色。

    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很多家庭,父親批評孩子時,母親總要站在孩子一邊,充當保護傘,使父親的批評功虧一簣。久而久之,父親的威信喪失殆盡,家庭教育也就淪為父親與母親的較量,孩子的錯誤就得不到應有的懲戒,從而讓孩子產生“媽媽會幫我”的心理效應從此就屢屢犯錯。 那麼,這個家庭也就無藥可救了,孩子在外面就會肆無忌憚地惹事生非。

    教育孩子時,父親、母親要相互配合。當父親批評孩子時(既便很嚴厲),作母親的一定要站在父親一邊,表達與父親一致的觀點。這樣,孩子才能放棄尋求保護的想法,認為一旦犯錯,必將受到父親和母親的共同批評。

    值得提醒的是,母親要充當"政委”的角色,批評完了之後,要對孩子做進一步的思想工作,充分體現母親“慈”的本性,讓孩子有一個挨批評後的心理緩衝,讓他(她)覺得沒有失去家庭溫暖。

    我們這樣做了,家庭就是一個“嚴肅活沷”的場所,孩子就能健康地成長,未來一定充滿Sunny。

  • 7 # 暖和的窗戶

    不參與。即使有想法也不參與。

    一種,爸爸批評教育在理,當然不參與。母親的無聲表示對爸爸態度的認同,這樣孩子才會意識到自己真的錯了,有利於以後改正。群起攻之可能的後果,讓孩子注意力落在二對一的局面上,減弱了爸爸的教育後果。

    另一種,爸爸的批評有問題,同樣不參與。媽媽事後分別和父子倆溝通,他們思想上廓清了認識、各自領錯之後,再舉行三方會談,父親的權威和孩子的自尊都得到了維護,效果應該理想。

    後一種情況,母親最容易糾結,容易現場即刻審判,想給孩子一份公正。不妨這樣想,父親批評可能不適當,但裡面一定有合理成分,不合理的成分權當是鍛鍊一下孩子的耐受力。我們看到太多年輕人,走上工作崗位之後,不適應環境,不能和同事良好溝通、團結協作,這都和他們抗挫能力弱有關。所以日常生活中,被家長批評嚴厲點,能有多大事?畢竟孩子是自己的,父親不會苛刻到哪兒去的,何況後面還有知心紅臉慈母的勸導呢?

    所以,我贊成現場隱身的不參與。這是更有效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不參與。

  • 8 # 寬容開樂

    母親不應該干涉!如果幹涉,第一,以後父親在孩子面前就沒有威信了,他覺得母親就是他的保護傘。第二孩子會被寵壞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得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