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明山人

    知道皮毛和掌握理論是兩碼事,今天要能理解複合黎曼幾何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人還是非常少的。那遠遠不是科普可以達成的。

  • 2 # 覺主老刀

    很簡單,就是認知提升了。

    遠古時候,人們理解不了電閃雷鳴,認為是天神發怒。現在我們知道,這只是極為普通的自然現象。

    告訴你,我們其實是站在一個巨大無比的大球上,最初是不是也覺得讓人難以接受?是的,可是現在我們都知道這是常識。

    相對論一樣,本身是反直覺的,光速不可超越?尺縮鐘慢?這怎麼可能?所以當時很多人不能理解,因為反認知。

    其實現在理解相對論的人也不多,普及程度並不算高,只是時代在發展,科學在進步,我們對宇宙的認知程度也隨之提升。

    認知提高,並不一定等於是智商提高。我覺得更多應該歸功於教育。

    如果從小給你中世紀的教育,恐怕再說地球是圓的,你也很難接受,更不要說理解了。

    這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

    這其中,有幾代科學人的努力,也有科普教育的功勞,相信未來,相對論會和地球是圓的的一樣普及。

  • 3 # 一劍三連

    廣義相對論誕生於1915年,想想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對於廣相這種涉及到宇宙本質的理論不理解是很正常的。

    廣相第一個驗證就是牛頓力學死活都處理不了的水星進動問題,從那以後它的預言一個接一個的被實驗所證明,現在我們的理科之所以要學習它,就是因為廣相暫時還是解釋這個宇宙的正確理論之一,在沒有找到反例之前,今人就只能學習它,使用用它。

    要學習什麼並不是因為智商提高了,而是因為你需要它。

  • 4 # 手機使用者59109890388

    我覺得相對論剛提出時理解的人少是因為新事物的原因,每個時期人的所知障都很難破除,都會以過去固有的知識理論去評價新事物。就比如現在只有極少極少極少數的人相信光速可以突破,人類可以實現維層跨越進行星際旅行。絕大多數人是不會認可,他們會拿出什麼光速是最高速度不存在超光速,突破光速需要的能量無限大,突破光速過程人被摩擦產生的熱能燒死了,等等一系列錯誤的認知。

    我相信未來不久,突破光速實現星際旅行會成為人類共識。

  • 5 # 春夏秋冬8150

    很多科學家窮其一生只推匯出一個公式或發現一種規律,但是中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就能獲得此公式的來龍去脈,巨人肩膀上效應

  • 6 # 木星小太陽

    現在仍然一樣,全球能完全理解的人不超過十人,只不過我們已經相信相對論的正確性。整體瞭解相對論太簡單了,但是理解為什麼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太難了。

    如果相對論的正確性還沒有被認同,你還會毫不猶豫的堅信時間一定可以變慢嗎?因為現在有試驗結果支撐,又有頂尖科學家的認同,所以我們直接跳過了最難的一步。

  • 7 # 717wang

    光速不變是相對論的核心思想,光速是速度中一種,什麼叫速度,速度是單位時間經過的距離,例如火車1小時行駛50公里,當時間過一小時,火車由原點移動到50公里距離處。寫成式子,火車速度50公里x1小時=50公里/小時。這裡使用的是公元日曆時間。 光速可表示: 1、當時間還沒有加入,即時間為零。式子光速x0時間=0光速/0時間。 2、當時間用1秒作單位時間,式子光速x1秒=光速/秒。 3、當時間用1年作單位時間,式子光速x1年=光速/年。 ⋯⋯。 為認識時間與速度的關係,寫出幾個式子:在式子中用1小時作單位時間,1、飛機速度x1小時=飛機速度/1小時。2、火車速度x1小時=火車速度/1小時。3、汽車速度x1小時=汽車速度/1小時。4、腳踏車速度x1小時=腳踏車速度/1小時。5、人行走速度x1小時=人行走速度/1小時。由以上5式可以看出,單位時間1小時是共有的,核心的,穩定的。是屬於本質的東西,而速度是多變的,表面的,屬於現象的東西。單位時間沒有發生變化,而速度不斷變化。 我們再看單一交通工具速度的變化,例如火車:速度10公里x1小時,速度20公里x1小時,速度30公里x1小時,速度40公里x1小時,速度50公里x1小時,⋯⋯,速度一直在加快,單位時間仍然不變。 光速不變就是將現像的速度作為核心,將不變的時間核心變成可變的現像,是與客觀事實存在不符的學說。

    如果有速度不變這件事,火車的行駛不用燒煤,用電。即速度與動力有關聯,我們就可以看到太Sunny與地球的關係,如果光速不變,也可以認為其動力能量不變,在地球上有四季存在,有熱帶,溫帶,北極,南極,不同的氣候,但這些不同的氣候都是由同一光源太陽的作用下形成,其發生都與太陽的位置有關,太Sunny與地球遠近,直射,斜射,都影響著地球的溫度,春,夏,秋,冬,在地球上溫度的變化,這些變化都與光在地球上的作用有關,光速不變那麼太陽與地球的位置改變,也不會使地球上有四季的發生,這顯然與客觀事實不合。說明光遠,近距離產生的能量不同,依據火車動能與速度的關係,速度也不同,有文章說夏天只要是太Sunny直射,也說明太Sunny直射與斜射的不同,這些都與力學的原理一樣,力的作用點,距離,方向的不同。產生力的作用也不同。

  • 8 # 陀思妥耶夫老斯基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相對論是基於光速不變性原理的基礎上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大家質疑的都不是相對論,而是光速不變性。

    愛因斯坦透過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推論的光速不變性。這個實驗原本是想用來證明以太風的存在。後來發現實驗失敗的。其實從現在來理解,愛因斯坦的推論依然有讓人難以認同的地方。因為這個實驗可以用經典慣性定律解釋。

  • 9 # 相對的絕對運動

    不是!是現在越糊塗了!

    以前很多人說它是錯誤!

    現在很多人說它是正確!

    現在很多人是盲目崇拜!

    他們根本就理解相對論!

  • 10 # 董加耕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回答的人已經很多了,但我認為,這些回答不能令我滿意。這個問題也很難一兩句話說清楚。我並不全盤否定相對論,畢竟相對論中的許多結論已經被實驗所證實。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相對論中一點問題都沒有。當然,我無法發現相對論中與實驗不符的地方,我只能從邏輯的角度,從純粹理性的角度,來談一談相對論中值得進一步商榷的地方,而且也只能大概談一下,詳細的討論可參見我掛在“愛思想”網站“科學哲學”欄中的一篇文章,題目是《伽利略的脈搏》。

    我對相對論的歷史瞭解不多,只是道聽途說的知道一些,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據說,與愛因斯坦同時代的許多科學家,都不完全贊同相對論,例如,發現洛倫茲變換關係式的洛倫茲,他把MM試驗解釋為運動物體長度的絕對收縮,但是卻是相對於以太的收縮。相對論提出後,洛倫茲並不完全認同,仍堅持他原來的觀點。進行MM試驗的物理學家邁克兒遜,也不認同相對論對他的試驗的解釋。愛因斯坦說,他的廣義相對論中的等效原理,是受馬赫思想的啟發產生的(我看不出這二者之間有何關聯),但馬赫卻不認可相對論。數學家兼物理學家彭加勒,也曾提出了與狹義相對論非常相近的觀點,但卻不同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他認為,我們所在的宇宙中,幾何究竟是何種幾何,完全是我們人為約定的。

    這麼多著名的科學家,並不是出於政治上原因(反猶),不完全認同相對論,相對論也沒有獲得諾獎,說明相對論中應該有一些值得進一步商榷的地方。

    當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好像是柏格森,曾與愛因斯坦進行過一次公開的、面對面的辯論,我這裡想透過關於這次辯論的簡單介紹,來討論一下狹義相對論中存在的問題。辯論的焦點是同時性問題,這位哲學家,試圖用他的哲學思想,來否定同時的相對性,認為兩個事件是不是同時,是絕對的。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辯論的雙方都有道理,但是,他們強調的重點卻是不同的,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愛因斯坦所強調的時間的相對性,不如哲學家所強調的時間的絕對性重要。相對性和絕對性,其出發點或前提條件是不同的,相對性是指,在不同的參照系中,時空的測量結果是不同的,但是,在唯一的一個參照系內部,時空的測量結果,卻是唯一的,或者說是絕對的,兩個事件是不是同時事件,答案也是唯一的,絕對的。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在唯一的一個參照系內部,不必需要其它參照系,就能對整個宇宙中的所有的物質運動進行完備的測量描述,因此,強調不同參照系之間的相對性,意義並不大。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所在參照系中的物理規律,是我們所在參照系內部的事情,與其它參照系無關,由其它參照系中的測量結果,由其它參照系與我們所在參照系之間的關係,如相對性原理,洛倫茲變換關係,不能獲得我們所在參照系內部的任何一個物理規律,這就如同兩人之間有經濟上借貸關係,但這個借貸關係,並不能證明其中的某個人有錢或沒錢。我認為,狹義相對論,儘管最終結果正確,但討論的邏輯順序有點問題,它從兩個參照系的關係出發,卻獲得了我們所在參照系內部的一些物理規律,這不符合邏輯。我們所在參照系內部的物理規律,應該完全基於我們所在參照系內部的物理實驗。相反,由我們所在參照系內部的物理規律,可以推斷出另一個參照系中的物理規律,及其與我們所在系的關係。

    對一個參照系內部的時空的絕對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說明,並且從兩個參照系的關係出發,而不是從我們所在系內部的物理實驗出發,來獲得一些我們所在系內部的物理規律,可能是許多人不能理解狹義相對論的根本原因。只要把狹義相對論的討論邏輯稍微調整一下,則狹義相對論的討論結果,就仍然是合理的。

  • 11 # 猜對了告訴你44

    蘋果做手機前,沒人想到智慧觸控手機應該怎麼做,到底什麼樣,出來之後,oppo vivo也會做了,是他們和蘋果一樣有實力嗎

  • 12 # 玩轉微拍影片

    現在各種動畫演示。各種實驗結果。只能說明懂皮毛。真的懂的還是部分科學家。大學教書的只懂教書部分,真的讓它解釋還是不懂

  • 13 # 淨網行動糾察隊

    當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建立地心說的時候,只有少部分人認可和理解,後來地心說成為主流。哥白尼建立日心說,被燒死了。一個新的事物出現勢必要經過這個過程,更何況一種改變人類現有世界觀的理論,但是當它沉澱下去,人們逐漸弄清了它的面目,也就逐漸接受和理解了。

  • 14 # 物理思維

    一個理論剛剛被提出來的時候,由於大家的資訊有限,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理論是有困難的。

    比如相對論剛剛提出來的時候,可以說只有愛因斯坦一個人理解相對論,其他科學家,即便如普朗克、馬赫、彭加萊等那麼偉大也沒有完全理解這個理論的意義。

    今天我們對相對論的理解,除了愛因斯坦的工作,還包括後續的一系列實驗及理論工作,這些都在幫助我們深化對相對論的理解。

    發現紅移的哈勃。

    比如哈勃紅移說明宇宙在擴大,這對我們理解宇宙是很有幫助的,而研究宇宙學必須用到廣義相對論。那麼自發現哈勃紅移以來我們對宇宙的研究就都對我們理解相對論有幫助。

    這樣的例子,我們還可以舉很多很多。在物理學裡面,只要是後來證明是對的理論,甭管多難,學起來都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第一個構建出一個理論,哪怕像玻爾模型那麼簡單,換你回到上世紀初你也很難猜出來。

    因為你作為局中人,只看到棋行一半的局面,決定下一個子往哪裡落,是很難的,甚至當我們走完正確的一手之後,我們有可能還是不確認自己是否下錯了。

    下一半和下完對棋局下判斷能一樣嗎?

    但如果一盤棋已經下完(類比理論已經牢固建立),我們看著整盤棋評點哪一手是關鍵總是容易的。

    當然,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我們佔有更多資訊,看到更多棋局,我們今天對相對論的理解很可能已經超過了愛因斯坦呢。

  • 15 # 江南沐雨眾神聊齋

    題主自己都把答案說出來了,卻還在問別人。

    當年叫理解,現在叫必修。

    明白區別了麼?

    什麼是理解?是對未知的僅憑自己的力量,甚至少量的已知資訊,來理解大多數人不理解的東西。

    九九乘法表你會用理解這個詞麼?不會。因為你只是背過了(必修)。

    而相對論之於今天,你壓根不需要僅憑自己的力量,甚至少量資訊,因為從你有自然常識起,就已經被灌輸了相對論的相關概念,由此在你心中至少有這麼幾個與相對論剛出世時不一樣的地方:

    第一,普通凡人的質疑變少。這意味著你學習的過程中不會被雜念干擾而只去學習如何用它,基本不會去管他是不是對的。

    第二,不懂裝懂。從眾心理會讓是凡人的你覺得自己不懂,或者不說幾句相對論,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於是這世界上看起來懂相對論,以及自以為懂了相對論的人虛高。

    第三,各大媒體和資訊傳播者,也會義務幫忙大眾理解。

    在這之下,一個人只要是普通智商,都能說兩句相對論了。這只不過是個客觀規律而已。

    這就是理解和必修的最大區別。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呵呵,難道相對論的今天只是是否必修的區別麼?這麼狹隘?

    是,也不是。

    我們必須認清三個客觀存在的凡人事實,或者叫客觀規律。

    第一,懶是凡人的基本天性。

    第二,自我實現是凡人的內心訴求。

    第三,結合第一第二點,對於高深莫測的東西,如果一旦形成潮流,凡人會為了第二點(自我實現),而結合第一點(懶),會做一種常見行為:人云亦云的快速學習。

    相對論今天的和當年的差別,恰恰是在其發展過程中滿足了這三點凡人的訴求。

    首先,當年相對論剛出來時,只是個假說,懂不懂他,既沒有社會價值,也沒有階層價值,除了個別愛好者,是沒有任何其他價值的,換句話說,由於當時只是一種假說,追捧這個學說,還有可能被其他凡人笑話,所以從自身利益來說,這樣做的可能性也不大。

    其次,隨後因為相對論陸續被證明,這個高深莫測的理論假說,開始成為正確的,接近真理的存在,甚至在科技屆大方異彩,這樣一來,傳播他的風險降低,收益變高,無形之中增加了傳播價值。

    再到今天,各種科幻,科學等宣傳。以及大學裡將其樹立成真理一般,大大滿足了凡人追捧理論的基本要點:高深莫測的理論,但是有大量的學術著作,小道雜文做備註,您懶得學習,沒關係。有速成版,只要你知道這些就能和別人聊相對論,基本等於5分鐘看懂十本世界名著一類的作品。如此一來,學習成本既不高,收益還不錯,幹嘛不學?

    所謂今天和當年的區別,並非相對論變了,也不是人們的智商提高了,只是相對論今天的地位,滿足了凡人世界一個基本規律——利益驅動論。

    與之相反,但是也有冒頭苗頭的,還有一個理論——量子理論。

    今天的量子理論,恰恰走了一半相對論當年走過的路,在學術界已經多數承認,但其必修程度還不夠,在凡人屆還沒有滿足學習成本低,炫耀收益高(因為你跟人家炫耀量子理論,大半部分會把你當神棍,剩下的一大部分會聽不懂把你當書呆子),媒體以及泛娛樂屆也還沒有見風使舵的轉向這部分,所以量子理論還只是一小部分人們的興趣而已。

    不過如果在我們有生之年量子理論繼續發展,或許會有今天相對論在凡人屆的地位:會的人有人仰慕,不會的人不懂裝懂。

    到那時,如果再有人問你為什麼會有這個變化,請不要僅僅從量子理論的發展歷程出發去探討,而稍微從普通人性在群體社會中的客觀規律:利益驅動論去看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視角。

    順便說一句,我一直說凡人凡人的,我也是凡人,沒有大神的本事,所以不存在看不起誰,詆譭誰的意思。

  • 16 # 知天命5136

    先說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隻猴子要學人去砍柴。於是它拿著一把砍柴刀去砍樹,幾天後柴刀越來越鈍,連小樹也砍不斷。它便去請教砍柴人:“老師傅,請您告訴我,您的刀為何那麼鋒利?”砍柴人說:“我的刀在石頭上磨過哇!”

    “磨過就行了嗎?”猴子半信半疑地問.

    “對, 磨過就行了.”

    猴子高興地跑回去,拿起刀就在石頭上磨起來,它磨了一會,就去試一下,感覺不像老師傅說的那樣越磨越鋒利,於是再拿去磨,結果越磨越鈍,它拿去再砍樹,就更加砍不動了。

    猴子想:我已經學了別人的經驗還是沒有成功,要麼就是經驗不可靠,要麼就是這把刀有問題,猴子下結論。

    這是一個《猴子磨刀》的故事,猴子向別人學習了磨刀經驗,卻因為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結果失敗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理解別人話中的意思麼?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了,事實上我們一點都不知道。

    現在言歸正傳,很多人都在談相對論,你確定你真的理解相對論了?

  • 17 # 刁博

    關於相對論有幾個人理解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全世界只有3個人理解;一種是隻有12個人理解(還有人在此基礎上添了半個人說是12.5個人理解,那0.5個人指周培源)。其實不論是3個還是12個人理解,都嚴重誇大了相對論的難度。

    這兩種說法只有第一種說法有相對可靠的來源,不過也只是來自兩人的對話。有人對愛丁頓(就是那位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愛丁頓)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理解相對論,愛丁頓就是其中之一。愛丁頓似乎不認同,別人說愛丁頓是在謙虛,愛丁頓卻說“我想知道那第三個人是誰?”藉著愛丁頓的幽默,這個故事得以廣泛流傳,相對論也被傳的沒幾個人能懂。

    相對論包括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寫入《大學物理》教材成為理工科專業必修課程的是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比廣義相對論要簡單很多。費曼曾評價過相對論,大意就是任何一位大學物理專業的畢業生都能理解相對論。費曼的這一說法也得到了很多物理工作者的認同。物理專業的學生,只要認真學習,總能理解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章節在《大學物理》教材中也沒有佔據太大的篇幅,狹義相對論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深。

    而廣義相對論就要複雜很多,需要的數學工具相對也更難一些。即使物理學專業,在大學階段也很可能沒有系統的學習廣義相對論,在研究生階段也只有部分專業會用到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只是學的人少一些而已,也並非全世界只有幾個人能懂。

  • 18 # 科學黑洞

    首先說兩點作為開篇:

    即使現在相對論成為理工科必修課程,但是真正理解相對論的可能也很少,最多就是看質能方程,時間膨脹,尺縮效應這幾個狹義相對論的推論公式能看懂。但是至於怎樣來的或者是為什麼這樣大多數人都會是一知半解;而對於廣義相對論更不必說,只是聽別人說時空彎曲了,至於過程和為什麼也不會很瞭解;

    相對論剛發表時,正是經典物理學統治的天下,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深入人心。突然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理論,說時間是相對論、說光速是不變的、說時空是彎曲的。當時的背景下主要是人們不願意去相信相對論,認為這個理論是“離經叛道”的,所以說相對論剛提出時很少有人理解也不足為奇,因為人們就不相信。

    相對論剛提出後是不太被接受的,直到他透過理論預言了光線偏折以後,並不成功證明。觀測值與預言值相差無幾。至此之後愛因斯坦才名聲大噪。而最近的引力波被成功觀測到,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個預言已經被證實。現在相對論已經是被大多數人接受並認為是正確的。

    舉一個簡單的粒子,現在課程中授的相對論就像是愛因斯坦告訴你怎樣去畫一個圓;而當時相對論提出後那幾個完全理解相對論的人可能是理解了愛因斯坦這個圓為什麼要這樣畫。所以題中的說法並不能證明,現在我們的智商提高了。而事實是隨著時間、生活水平等等因素,我們的大腦利用率可能越來越高,這也是一種趨勢。

  • 19 # 高大福

    一個新的理論被提出的時候,如果它和已有的理論體系不相容的話,不被理解是很正常的;而如果把人類的認知看做是智商的體現的話,我們現在的智商的確是比以前提高了。

    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時候,牛頓經典物理學所構建的理論體系已經深入人心,這時候突然有人提出“光速不變”、“時間膨脹”、“長度收縮”等異於常人認知的假說,不被理解才是大機率事件,畢竟敢於質疑權威的人是少數的,大多數的人都只是隨大流。

    而隨著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在試驗上獲得證明以後,科學界開始意識到牛頓經典物理學也並非完美無缺,而相對論似乎更為高明。在此之後的幾十年中,許多科技的突破和發展都離不開相對論原理的應用,這門理論也早已不再是絕少數人才能掌握的了。

    雖然在今天這個時代還不能說每個人都能完全理解相對論,但至少許多頂尖的科學精英(例如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已經掌握了相對論的原理和應用,並且相對論在社會大眾中的普及程度也比過去高了很多。

    如果把人類的整體認知水平比喻成一幢高樓的話,那麼不同時期的科學理論就是一塊一塊的基石,基石堆得越多,大樓就造的越高,而作為站在大樓頂層的人類也會隨著認知的不斷提升而變得越來越有智慧。

  • 20 # 星宇飄零2099

    等你找到一個18歲就能發表相對論學術論文、編寫百科全書相對論專題的人我們再來談智商提高問題←_←

    在100年前,對,就是1918年,廣義相對論提出後的第三年,18歲的泡利在“高考”後的假期發表了一篇廣義相對論的專業論文,次年又寫了兩篇廣義相對論的相關論文,批駁了外爾的引力理論。並接受導師索末菲的任務編寫德國數理百科全書的相對論專題,一共編寫了兩百多頁在21歲時完成並正式發表,隨機成為廣義相對論的學術權威,這一年泡利21歲。。。。

    實際上在廣義相對論剛提出時,物理界能看懂的人確實不多,但這不是因為智商不夠,而是他們都沒學過黎曼幾何這個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基礎。因為在廣義相對論之前,黎曼幾何從來沒有應用於物理方面,物理學家都沒必要學它。而廣義相對論剛提出時尚待驗證,很多人也沒有打算馬上去學習黎曼幾何,所以搞不懂廣義相對論很正常,但把這歸咎於智商不足就不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怎麼理解“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最好從多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