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測測君
趙雲在重大場合的時候都會稱呼自己為常山趙子龍,在整部《三國演義》中起碼有三次。第一次是在長坂坡之戰的時候,趙雲七進七出衝的曹軍一片混亂,曹操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他,馬上讓曹洪過來看看是是哪位武將這麼勇猛?當時曹洪飛馬下山,快到跟前的時候趙雲準備退走了,於是曹洪大呼:“軍中戰將可留姓名!”趙雲應道:“吾乃常山趙子龍也!”。第二次就是在赤壁之戰的時候趙雲奉諸葛亮之命,阻擋周瑜的追兵時,原文是這樣的“看看至近,趙雲拈弓搭箭,立於船尾大叫曰:“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奉令特來接軍師。你如何來追趕?本待一箭射死你來,顯得兩家失了和氣。——教你知我手段!”。而第三次就是赤壁之戰結束以後,趙雲奉命去攻取零陵郡,當時碰到了狂妄的邢道榮,趙雲攔住了邢道榮大呼道“汝可識常山趙子龍”,嚇得邢道榮下馬投降。
而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的次數更多,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時候,就有一嗓子“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翼德在此!”這是張飛第一次在公共場合喊自己的名號,而在長坂橋的時候則是連續說了兩次,嚇死了曹軍大將夏侯,曹操因此退兵。而在葭萌關和馬超大戰的時候也喊過兩次,可以說張飛的這個自稱非常適合他“暴”的性格。
而關羽的自稱要比張飛和趙雲多很多,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有著數個自稱,第一個就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關羽溫酒斬華雄自稱為小將,當時的關羽剛剛出道,所以比較謙虛自稱為“小將”。而關羽的第二個自稱就是赫赫有名的“漢壽亭侯關某”,漢壽亭侯是關羽斬顏良解白馬之圍的時候曹操向上奏朝廷封的,關羽對這個爵位非常重視的,哪怕後來劉備成為漢中王之後對群臣加官進爵,關羽依然只有一個漢壽亭侯。在《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情節過五關斬六將時關羽自稱就是漢壽亭侯,但是從劉備到了荊州之後,關羽就不再自稱漢壽亭侯了。
而第三個則是關羽自稱最多的了,非常簡單的一個“某”或是“關某”,華容道放走曹操的時候關羽就是自稱關某,這第四個自稱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關雲長了,但是這個紫宸用得非常少,只是最後在襄樊之戰的時候,和龐德陣前交戰,關羽橫刀立馬大喊“關雲長在此,龐德何不早來受死!”。剩下的就沒有了,更沒有見過關羽和張飛一樣,稱自己是河東關雲長。
-
3 # 以史為鑑
哈哈哈,這個問題很簡單。
在三國時期,劉備雖然屢戰屢敗,但作為皇叔已經算一號人物了。關羽雖然是劉備麾下將領,而且打了敗仗被曹操活捉。
但是關羽早在18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就憑藉溫酒斬華雄的戰績名聲在外。投降曹操之後又替曹操殺了顏良、文丑,官拜漢壽亭候。關羽這個時候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大人物了。
而劉備麾下除了自己和關羽,其他人都沒有能拿的出手的戰績。張飛、趙雲雖然被關羽在曹操跟前吹捧過,但還沒有在長坂坡爆發,在其他人看來不過是無名之輩。
所以不論是張飛還是趙雲,在前期介紹自己的時候總是在前面加上地名,表示自己出身的同時也暗示我在常山/燕地的名聲也很高哦。
等到長坂坡一戰之後,趙雲和張飛都名聲大振。在三國演義之中可以看到此戰之後的張飛和趙雲,很少稱自己常山趙子龍和燕人張翼德了,就算是這樣介紹自己,更多的也是看作一種謙虛。
比如趙雲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我乃常山趙子龍也。
聽到介紹的人肯定倒地就拜:原來將軍就是長坂坡七進七出的豪傑,失敬失敬。
-
4 # JACK傑克
小說看多了,被羅貫中忽悠的智商低了,就象幼兒園大班的水平,應該看看晉朝史學家陳壽寫的史書《三國志》,和史學者裴松之寫的史書巜三國志注》,你就會對趙雲,張飛,關羽之間的關係,顛覆你的歷史認知,而這就是真實的歷史,歷史是不容被羅貫中篡改的,被他忽悠的,你被騙了,懂嗎???
-
5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趙雲張飛的確戰必自號家鄉,彰顯名號。這是古人揚名立萬的慣用方式。
關羽為什麼從不自報家門,每每出戰,更不打話,直接出手接敵。
關羽幼讀《春秋》,一生奉篤行春秋事。人生品行汙點是在鄉中殺人而逃入江湖。在封建禮教社會,若殺的是為富貴胄,不好讓人想起;若殺的是鄉中凡人惡徒,也罪不當由你而誅。都屬違法行為。就如楊志殺了惡霸牛二,同樣是違法需蹲大獄。作為違法之徒出身的關羽,怎好到處宣揚提起使人產生不良聯想的過往糗事呢?
呔!我是河東解良關雲長也!
對陣訕笑曰:河東殺人逃犯耶?
這多不雅?因此關羽諱提往事鄉里之故也。
-
6 # 魔方歷史觀
看過《三國演義》的書或者影視劇的大都知道,劉備麾下五虎將中的趙雲和張飛都有自己的名號,如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
而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
而關羽有沒有什麼自稱呢,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關羽,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去世後,被民間尊為“關公”,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
關羽很少用類似綽號的自稱,大多數稱自己為“關某”,或者稱自己為“關雲長”。
而其他的,應該就是在剛開始時,也就是溫酒斬華雄前,面對各方位高權重的諸侯,當時還名聲不顯而且只是一名馬弓手的關羽,曾自稱“小將”。
之後,在建安五年,袁紹派大將顏良、文丑、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關羽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被封為漢壽亭侯。而後,關羽也曾用“漢壽亭侯”自稱過。
-
7 # 一貳一橙
名號是彰顯武將身份,籍貫的標誌,一聲大吼:“常山趙子龍在此”,何等豪邁!
至於趙雲,張飛都有自己的名號,關羽卻沒有的原因,其實要從關羽的早年經歷說起了。
關羽在家鄉殺過人,不太好表露身份關羽早年在家鄉山西解縣犯過事,殺過人,他原字長生,因為這事才把字改成了雲長。關羽在涿郡遇到劉備,張飛的時候還是屬於逃犯身份的,所以他不便像趙雲一樣,把自己的家鄉說出去,萬一舊事重提,讓人知道了這個汙點就不好了。
尤其是關羽當時名聲不顯,不像夏侯惇一樣能傍著曹操和朝廷這棵大樹,自然無人敢問。但後來關羽被朝廷封為漢壽亭侯之後,殺人一事自然而然就淡化了,而且他還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號:“大漢漢壽亭侯關羽”,官爵和曹操的“費亭侯”平起平坐,這可比什麼“晉人關雲長”,“解縣關雲長”霸氣多了。
關羽出名之後更不需要用家鄉來表現自己了像電影裡的古惑仔一樣,打架前都要先報上派頭:洪興陳浩南,東星烏鴉等等。看似霸道,其實是壯膽,用組織的力量來壯膽,萬一對方聽後就不敢打了呢?這只是依靠著組織來做事的手下而已,什麼時候聽過洪興老大蔣天生自稱“洪興蔣天生”的,因為洪興就是他的,是“蔣天生的洪興”,而不是“洪興的蔣天生”。
同樣關羽成名之後,也已經不需要家鄉的名號來給他壯膽撐腰了,他現在有了朝廷,所以就算要吼,也是吼“關雲長的解縣”,而不是“解縣關雲長”。不過這樣似乎有點不尊敬家鄉,而且說起來也彆扭,所以蔣天生沒自己喊過,關羽也從來沒有喊過。
-
8 # 上將噯福斯
關羽自稱“某家”或者“關某”。
《三國演義》裡,關羽一般都是自稱“某”“某家”或者“關某”。有時候也自稱“吾”。
他第一次出場,對劉備就是自稱“吾”。斬顏良的時候,也說“吾”。
斬華雄的時候,對著各路諸侯,關羽自稱“小將”。說“小將願往斬下華雄首級,獻於帳下!”這也沒有錯,因為關羽是還沒有什麼名氣,年紀也小。只能稱自己為“小將”。
投靠曹操以後,關羽一般自稱“某”。
比如曹操與袁紹開展。關羽主動請纓:“聞丞相起兵,某願為前部。”
在赤壁之戰後,關羽守華容道,見到曹操後便說:“關某奉軍師之命,在此等候丞相多時了。”
為什麼關羽總是自稱關某呢?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個人愛好,也不是因為他早年在家鄉殺人犯罪的經歷。最主要是為了避諱!
關羽生前只是一個比較有名的武將,但是因為他義薄雲天,被後人紀念。民間地位越來越高。從漢壽亭侯到關公到關大王再到武聖人,最後成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成了神仙!
因為關羽崇高的地位,古人不敢再直呼其名,所以在古代民間文學中,包括各類戲曲、小說、評書等等了,很少有直呼“關羽”名諱的,在第三人稱敘述的時候,一般是稱作“關公”!關羽自稱,則用“某”或“關某”指代!
古代戲曲演員,演關公戲也是很有講究的。演員勾畫關公臉譜時(紅臉),要特意在臉譜上再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做“破臉”,表示不敢完全模仿他。
飾演關公的演員在演出前十天就要齋戒獨宿、薰沐淨身;出場前必須要在關公像前燒香叩頭,在後臺殺雞拜祭;飾演關公的演員要在盔頭裡放置或者前胸掛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束要用此紙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等;在演出《走麥城》時,更要臺上、臺下燒檀香和點蠟燭,以祈求演出順利平安。清廷皇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帝、後、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後才能坐下看戲。這還真不是開玩笑,對武聖人,當然要崇敬了。
這自稱關某,也是講究之一。
這才是正解。本人曾專門研究關公崇拜。相信我。
-
9 # 顫抖的小菊花
什麼自稱,古人的名字是由姓氏、名、字組成,姓名是爹孃起的,字則多是及冠時由老師起或者自己起,名和字的用途也不同,名是用來自稱,字是自我簡紹時說出來讓別人叫的,直呼別人的名諱是不敬,通常稱呼別人時稱人家的表字,常山趙子龍,是自我介紹,告訴別人自己的籍貫,就像我們去到外地跟別人說我是來自xxx的xxx,跟熟人說話一般自稱一個名,不帶姓氏,一來熟人知道你的姓氏,二來只稱名可以表示親近,跟別人說話不會自稱表字,如果你跟人說話自稱表字,人家會覺得你是個傻逼,趙雲姓趙名雲表字子龍,張飛表字翼德,關羽表字雲長,別人稱呼關羽通常都是叫關雲長,敵對的人才會直喊關羽,直呼名諱是帶有敵意的
-
10 # 史海爛柯人
自古以來,無論是行走江湖,還是馳騁疆場,有個響亮的名號可以說是一項彌足珍貴的資本。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在劉備集團中,很多人都喜歡自報家門,劉備常以中山靖王之後自稱,張飛也常將燕人張翼德掛在嘴邊,而趙雲則自稱常山趙子龍。不過,反觀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卻幾乎從不自報家門,這是為什麼呢?
縱觀網路上的種種說法,多半認為關羽早年間憑藉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既然已經是名聲在外,便無需像眾兄弟一樣費盡心機地給自壯聲勢了。不過,此說雖然頗有道理,卻稍顯牽強,或許除此原因之外,還有以下兩點原因頗為重要:
其一,在《三國演義》第一回中,關羽一出場便殺人後流亡的逃犯,他推著小車靠做小買賣為生,聞聽幽州太守劉焉發榜募兵,以抵抗張角的黃巾軍,才前來投軍。
須知,儘管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可身負血案的關羽,投充的可是朝廷的義軍,即便是後來追隨劉備,也是以朝廷的名義在與群雄逐鹿。試想,當關羽在眾諸侯面前,大肆宣揚自己的出身、來歷,豈不是在向天下人宣揚:我就是當年那個殺人犯!
正因如此,在整部書中,關羽幾乎都是非常“謙遜”的,他不像劉備那樣搬出個顯要的祖宗,也不像張飛、趙雲般自報祖籍,而是常常以“某家”、“關某”自稱。由此一來,世人盡知有猛將關羽,卻不知此關公即為當年的河東逃犯。
其二關羽乃是文武兼備的帥才,他熟讀春秋,通曉兵法,與不好讀書的落魄貴族劉備、只知上陣殺敵的猛壯人張飛等人不同,關羽身上始終具有一種謙遜儒雅的氣質。世人皆傳,關公平日均是雙目微啟,而一旦其怒目圓睜,便是要血濺三尺,斬人於馬下。
就此而言,飽讀詩書戰冊的關羽,又與劉備集團中的勇將們不同。試想,如果關二爺天天也扯著嗓子給自己揚名喝號,似乎又顯得自降身份了。
所以,本人覺得,關羽雖本領高強,卻為人低調,一方面是實力所至,不需要自報家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此前關羽身負血案,同時又性情儒雅,從而既不能,又不屑於去給自己揚名喝號了。
-
11 # 三國逐鹿
只因雲長武藝強,致使猛將束手亡。關羽因其忠義無雙,勇冠三軍,被後人所尊敬。關羽熟讀《春秋》,識大義,人們又把關羽當成是“義”字的代表。然而熟讀《三國演義》不難發現,關羽對自己卻沒有明確的稱呼。比如劉備常稱自己是漢室宗親,趙雲常稱自己是“常山趙子龍”,而張飛常稱呼自己為“燕人張飛”。
很多人聽到趙雲和張飛的自我介紹,都會聞風喪膽。但關羽卻沒有相應的自稱,同為劉備集團得領袖,關羽又位居五虎上將之首,關羽真的沒有一個自稱嗎?個人認為並非如此,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
首先分析演義中張飛和趙雲的自稱。張飛自稱“燕人張飛”,這在三國中如雷貫耳,其他人聽到張飛的自我介紹都會震驚。比如張飛兩次征戰呂布,就曾說自己是燕人張飛,又曾自稱是張飛爺爺。這讓呂布也很無奈。長坂坡上,張飛曾在當陽橋上橫刀立馬,聲稱“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嚇退曹操百萬軍。
而趙雲在長坂坡救少主劉禪時,面對曹操百萬大軍,毫無懼色,七進七出,槍挑曹操五十員上將。曹操問及是何戰將,趙雲自稱“我乃常山趙子龍也”,曹操驚歎果然是虎將也。由此可見,一個響亮的自稱,還是能起到震懾作用的。
其次分析關羽的自稱都是什麼。其實演義中,關羽還是有自稱的,只是不同時期的自稱,也不一樣。以下依據相關資料做簡要分析。其一關羽溫酒斬華雄之時,曾以馬弓手自稱。話說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西涼軍戰將華雄在門口挑戰。接連斬殺潘鳳等上將,無人再敢出戰。而此時關羽挺身而出,稱自己是馬弓手關羽,願意出戰華雄。
袁術一聽有些生氣,指責關羽道:你小小的一個馬弓手就想出戰,難道我們諸侯們沒有將軍了嗎?而曹操卻願意讓關羽一試,並且說:這位壯士長相魁梧雄偉,別人也看不出他是一個馬弓手。果然關羽不負所望,溫酒斬華雄。但關羽當時馬弓手的身份,卻讓很多人銘記。
其二關羽經常以關某自稱。關羽一般情況下,都會自稱關某,比如桃園三結義,關羽因挪開磨盤,分了張飛的豬肉,張飛前來找茬。關羽正在賣綠豆,張飛用手將綠豆碾成粉末,並且聲稱:明明就是豆粉。關羽卻聲稱:關某的東西貨真價實,你是買豆子還是磨豆子。關羽陣前挑戰之時,也經常稱:關某的大刀不斬無名之輩,趕快報上姓名。
曹操敗走華容道,曾請求關羽放其一馬,關羽卻聲稱:關某之前斬顏良文丑,已經報答丞相的恩惠,今日相見,不敢因私廢公。因此一般情況下,關羽都會稱自己是關某。有人認為,關羽之前犯過事,自稱關某方便些。也有人認為,當時有很多人都自稱某某的,比如趙某、李某、張某等等。直到現在,很多人還自稱自己是某某人。總之關羽的這個自稱,看起來很平淡吧。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操從其(程昱)說,即縱馬向前,欠身謂雲長曰:“將軍別來無恙。”雲長亦欠身答曰:“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其三關羽斬顏良文丑之後,被獻帝封賞為漢壽亭侯,關羽也曾稱自己為漢壽亭侯。關羽因功受賞,被敕封為漢壽亭侯,這是漢室給他最高的榮耀,之後劉備也沒有再給關羽封侯。因此關羽常以漢壽亭侯自稱。
尤其是在出徵的時候,關羽的大旗上總是寫著“漢壽亭侯關羽”。敵人只要看到旗幟,就知道是關羽到了,這也能看做是一種自稱吧。關羽單刀赴會的時候,也說自己是好壽亭侯,當時也有很多人稱他為“漢壽亭侯關羽”。由此可見,關羽的自稱還不止一個。
你是如何看待關羽的?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一般武將對陣都會報自家名號,一方面是為了讓敵人記住自己,假如自己贏了的話名號就打響了,一方面則是嚇唬敵人,萬一別人聽說過自己的名號,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好像張飛那次,一報上姓名,曹操就想到當年關羽曾說,張飛有萬軍叢中取敵首級的本領,硬生生的把曹操給嚇住了。這就是報上名聲的好處!
而在演義中趙雲曾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按照這種取名號的方法,關羽豈不是可以叫河東關雲長?但是這個名號我們似乎沒怎麼聽過啊!那麼在演義中,關羽對陣一般是自稱什麼的呢?
其實在演義中,關羽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自稱,整體算下來,應該有四個自稱。
一、吾
這是個比較常見的自稱了,就是我的意思,很平常。這是關羽第一次見劉備張飛時的自稱,當時關羽還是個逃犯,也不敢明目張膽的亂報名號,老老實實的自報家門即可。
二、小將
汜水關之戰時,眾諸侯被華雄打得沒了脾氣,沒有人膽敢出戰,這個時候關羽主動請戰。
演義原文:言未畢,階下一人大撥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
此時的關羽,名聲不顯,包括整個劉備集團,此時都還在起步期,所以關羽也沒啥名號。面對身份地位都高於自己的眾諸侯,關羽只能小心翼翼地稱自己為小將。
三、某、關某
汜水關之戰中,關羽溫酒斬華雄,之後斬顏良、誅文丑,他的名聲已經響徹天下,這個時候的關羽,面對敵人時,他一般都使用“某”或者“關某”做自稱。他為何不像趙雲和張飛那樣,取個響噹噹的名號呢?
常山趙子龍
其實趙雲起這個“常山趙子龍”的名號,也是迫於無奈。雖然之前趙雲經歷過數次大戰,比如在磐河之戰中打平文丑,穰山之戰中打平許褚、擊殺高覽、打敗張郃,但是他的名聲一直只是在小範圍傳播,沒能讓很多人熟知。
就比如曹操,雖然之前和趙雲作戰數次,但是他仍然是不認識趙雲,趙雲的名聲沒有打出來,沒有做到人盡皆知,所以他不得不用“常山趙子龍”這種地名加名字來做自稱,至少聽起來還算是響噹噹!
而長坂坡之戰後,趙雲已經名揚天下,所以一般情況下他也就不再用常山趙子龍的名號了,而直接說自己是趙雲。因為大家都知道趙雲是誰了。
燕人張翼德
張飛的這個自稱和趙雲差不多,也是相同情況,這樣報名號是怕別人不認識自己,雖然張飛早就跟隨劉備作戰了,但名氣始終不是特別大,他需要“燕人張翼德”這個名號,讓別人記住自己。而在長坂橋之後,張飛也名揚天下了,他也就不需要這個名號了,所以之後也很少看到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
同理,關羽自溫酒斬華雄後,已經名揚天下,沒必要再用地名+名字這種組合方式的自稱了。他一般都是用“某”或者“關某”這種自稱來表示自己的謙虛。實際上,要是關羽沒有較早的打出自己的名聲,在長坂坡這種戰鬥狀態下,他也很有可能會使用“河東關雲長”之名!
四、漢壽亭侯
在投降曹操的這段時間,關羽為曹操斬殺了袁紹大將顏良文丑,曹操為表揚關羽,請示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自此,漢壽亭侯也成為了關羽的自稱之一。大家都知道,關羽這個人,是真正的忠心於漢室之人,所以漢獻帝親賜的“漢壽亭侯”,關羽是十分珍視的。在關羽出征時,他會讓屬下將“漢壽亭侯關雲長”七個字繡於旗幟上,以彰顯自己的榮耀。
關羽離開曹操時,雖然將“漢壽亭侯”之印留在了府上,還給曹操,表示自己不接受曹操的好意,不帶走饋贈,怎麼來的怎麼走,不欠曹操一分一毫。然而在之後的實際對戰中,
關羽還是會自稱“漢壽亭侯關某”或者“漢壽亭侯關雲長”,可見關羽雖然不要漢壽亭侯印,但他還是非常喜歡這個名號的,畢竟這是真正的皇帝賞賜。這關羽之後的對敵過程中,他也多次使用了“漢壽亭侯”的這個稱號!
總結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自稱常山趙子龍,張飛自稱燕人張翼德,但關羽並沒有自稱“河東關雲長”,他的自稱一般是另外四個。在他還是布衣百姓時,他和大家一樣,稱“吾”,當他在軍中效力時,自稱“小將”。而當他名聲盡顯時,他又比較低調的自稱“某”、“關某”,當他得到漢獻帝封侯之後,他也常常自稱“漢壽亭侯”!
(本文以三國演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