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童說電影
-
2 # 威信影片影集
根據入坐率,電影院也要盈利,看的人多賺錢就多,排片率就越高,不管你電影投資多大賺不了錢照樣給你低排片率,明明就是爛片但就是場場爆滿,一樣給這麼高的排片率。錢的問題
-
3 # 跟屁蟲小牛
電影院現在排片受到的限制不小,作為觀眾看不到他們的背後操作。例如為了給觀眾優惠價或者跟同行競爭,參加第三方票補單位的活動。票補方會要求影片的排片量,具體到黃金時段的排量。不過這是影片首映及第二天會遇到的問題,後期主要還是看口碑效應,影院的最終目的還是賺錢,不可能放映那些上座率的影片。最關鍵的還是每家影院的排片經理對自家影城的瞭解,全國的排片情況只能做個參考。
-
4 # JAVA最好語言
首先要說明一點,排片工作是影院第一生產力,排片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票房的10%-20%。但是排片這個東西是非常主觀的,基本上除了一些常識性錯誤(比如2D廳排3D,金鑰過期仍繼續排映,同進同出場次過多等),基本上沒有對錯好壞和標準答案。
正是因為排片既是主觀的又是重要的,所以現在大型的院線一般在總部那一級別都會下發排片指導,尤其是重點大片上映。
那麼決定一部影片排片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呢?1、本身影片的素質和口碑一般大的好萊塢分賬大片,由於卡斯前期宣傳及市場對好萊塢製作產品的信心。在上映的前三天都會給予35%以上的排期,特別牛的影片,例如 變4 速記7等可能會出現極端排映 85%甚至是100%而很多時候好萊塢影片也能夠不負眾望地堅挺。第二檔,國內大片:由於近年來出現了幾部比較坑的影片,例如《私人XX》 《一步之X》等,目前影院對於中國產大片已經持謹慎態度。加上國內大片一般扎堆在678月及賀歲檔這種中國產保護月發(中國產保護月雖然現在不再提 但是一直都存在的),影城一般會對幾個大片進行相對的平均排映 30%以上,穿插一些小片。但是一旦一部影片第一天,最多不超過三天不給力,排片率將會大幅減少。市場就是這麼無情。
2、片方及第三方活動影響目前很多片方(發行方)還有第三方選座平臺(貓眼,大眾點評,糯米)都會對影片進行大量有針對性的補貼活動,其實就是貼錢給影城。不然你們以為9.9一張的電影票怎麼來的?按正常來說,是絕對不可能出現低於15元的電影票的。因為每部影片都有最低發行價也就是片方賣給影院的成本價,三線城市的最低發行價也不會低於15元/張。低於這個價格影城就要自己賠錢。好了,扯遠了。這些補貼活動是有排片比例要求的,必須滿足百分之多少排片比例,才會進行補貼。同時能夠有錢做補貼的影片通常質量也不會太爛,所以影城一般會選擇滿足排片要求以參加補貼活動。畢竟現在競爭激烈啊!注意這個排片比例的要求是有時限的,一般是影片上映的第一天。第一天太關鍵了。
3、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觀眾群體影城所在的位置是分商圈的,有在步行街的商業型影城,也有在居民區附近的社群型影城,還有在大學城附近的學區型影城。同時由於中國地大物博,南北觀眾的口味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不同的影片在北方和南方的接受度不同。前面說了,院線會下發排片指導,但是隻是粗略的針對全國性的指導。剩下的就是各自門店對於自己的情況進行微調。一般的範圍在5%左右,也有超過30%的情況(一般出現在南北差異)。
4、人情關係片方一般會在大城市常駐地推人員,這些人必須跟影城搞好關係,以求新片上映能夠增加場次或者搶佔黃金時間。不要小看排映時間,個人認為這個比場次更重要。不過正規院線對於排片指導管控非常嚴格,所以現在這樣的人情關係的影響越來越小了。
-
5 # kitty影視
一部院線上映的影片,排片量是根據什麼定的?
「首日票房和排片率起主導作用
但非決定性因素
在更早之前,當內地銀幕數量不及萬塊,每一週上映的影片數量僅兩三部時,沒有人會去強調排片的重要性,排片率也無從談起。
即便在《泰囧》《十二生肖》和《西遊降魔》火爆的2012-2013年度,市場的頭部作品仍然僅僅為一二兩部,真正意義上的排片之爭還是要緣於近兩年市場的火爆。
這裡kitty總結了內地票房突破10億的44部影片,列出了他們首日票房和首日的排片率、以及他們日票房的峰值和當天的排片率,需要格外說明的是,2010年上映的《阿凡達》未在統計之列,日前正在上映的《後來的我們》因仍有票房收益也未列入統計。
kitty從該表中發現,像《前任3》《功夫瑜伽》《瘋狂動物城》《摔爸》《乘風破浪》《夏洛特煩惱》《紅海行動》《尋夢環遊記》首日排片率不及20%,甚至像《摔爸》和《尋夢環遊記》首日票房都不到2000萬。
在更早之前,電影市場曾經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暨首日票房的十倍是總票房,首周票房是總票房的一半,這個慣例幾乎可以預測和推算7成以上的內地影片票房。
如果依此來看,《摔爸》和《尋夢》兩部影片票房也就剛剛破億,但他們最終首日票房僅僅是全部票房的百分之一。
但這不是最神奇的奇蹟,《百鳥朝鳳》首日票房僅僅27.6萬,排片率1.9%,但該片最終票房8675萬,單日峰值1222萬,最高排片率曾經達到11.3%。
從表中也可以發現,排片率超過50%的僅有一部中國產片《港囧》,進口片低於40%的情況較少,這也說明進口片的頭部作品具有極強的市場號召力,他們即便因缺乏強有力的內地宣傳支撐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做到碾壓性的排片。
中國產則極少可以突破40%的排片率,主要原因在於目前內地電影市場競爭激烈,週末和主要假日均要上映競爭力相當的2-4部影片,市場份額也被嚴重的稀釋了,《港囧》在2015年國慶檔提前上映,佔到了先機,因而成為了唯一一部排片率可以突破50%的中國產片。
目前首日票房佔到整體票房的波動也越來越大,原來基本在8-12倍之間波動,現在則是在5-15倍之間波動,且首日和首周佔整體票房比例愈發加大。
「多個因素影響首日排片率,
預售信用已經出現透支」
kitty曾經問過多位院線、影城和發行人員,到底有多少因素會影響到影城的排片呢?
總結起來無外乎幾方面,演員陣容仍然是目前絕大多數院線最為倚重的,其次就是一部影片實際的宣發效果和投遞效果,還有就是這部影片的劇情是否擁有更多的受眾,普通觀眾能否有觀影門檻和閱讀理解的障礙。
同時影城排片經理往往會根據自己經驗的判斷和對自己影城穩定顧客群體的瞭解、以及顧客的諮詢、電話、影城新媒體的互動次數等等因素來決定排片。
同時預售情況如果良好,沒有非正常的波動和集中惡性搶票,也都是增加場次的所要考慮的因素。
進口片之所以有多部可以拿到超5成以上的排片率,品牌號召力仍然是第一位,包括前作的號召力,明星吸引力等等,同時進口片也對中國產片從技術層面、特效場面存在了降維打擊,大部分觀眾會認為花差不多相等的錢,去看成本更高的進口片更划算一些。
這也說明,該型別影片擁有較低的市場風險,且可以用固定的模式去博取較高的排片率,如果基於正常的市場競爭情況下,優質明星+通俗劇情+強勢宣發+觀眾期待都會獲得較高的排片率。
但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粉絲鎖場和《後來的我們》退票風波之後,預售情況被市場所採信度越來越低,影城和院線會發現通常三五張票便可以鎖定一個場次,對於片方這個成本極低。
影城是可以透過關閉改退籤功能杜絕惡意鎖場和退票,但仍然難以判斷真實使用者購票和相關機構的操作,大家又都在搶市場,提前開預售來爭奪觀眾,這對於影城真實而言是難以調和的矛盾。
其實大部分影城是沒有自主排片權的,院線執導起到目前市場排片率的決定性因素,很多院線執導甚至詳細到具體的時間範圍、影廳大小和配音、原聲要求。
院線執導的下達除了院線、影管對於市場的判斷之外,還要考慮到多部影片的中是否有自己公司的參與,通常情況下,有己方參與的影片,院線下達的執導往往要高於市場的平均點10-20%,雖然可能會面臨到上座率不如其他影片的情況,但自己家的孩子仍然是需要格外的照顧。
對於沒有院線執導的影城,如果基於尊重市場的前提,則更會趨向於經驗加預售來排片,同時也要權衡票補、返點、3D格式和特殊影片的稅費(例如IMAX和real-的提成)等多個因素安排排片。
「影市如股市,實際上也是
一種多方、空方和散戶之爭」
如果把電影市場看成股票市場,也就會對目前市場競爭態勢有一個相對清晰的判斷。
在股票市場上,看好市場並積極買入促使股票上漲的被成為多方,反之不看好市場不斷拋售股票的被稱為空方。
換算到電影市場上,片方和發行對影片更積極的宣傳動作和所謂的自購鎖場可以被認定為電影市場的“多方”;同理,院線自身的平衡和排片率的協調則會影響片方一家獨大的夢想,也可以被認定為電影市場的“空方”。
同時,電影市場也存在所謂的“莊家”,他們會透過各種手段對影迷起到引導作用,影迷則成為了可憐的電影市場“散戶”。
好在電影票相對於股票而言,價格低廉,不存在套牢一說,但對於很多影迷而言,花錢遭罪也是一種精神上的資源浪費和情感套牢。
片方更強有效的宣發動作其實等同於股票市場上的訊息披露,經由機構(暨宣發公司等)的渲染會直接作用到證券公司(暨院線)、大戶室(暨影城)和散戶(觀眾)身上。
因訊息披露時間的不同、對訊息理解的程度也會不同,院線、影城和觀眾對於影片的反應同樣也會不同,正是這些資訊的真真假假,會影響到市場的排片率。
所以說左右市場排片率並不是單一維度所造成的,在股票市場散戶跟風的狀況,在電影市場同樣也會出現,觀眾更容易受到“一片獨大、一票難求”這種因素的影響,也同樣會拋棄那種從基本面上就難看的影片,這也就是所謂股票市場上的追漲殺跌。
換句話說,和股票市場一樣,內地的電影市場,也是一個片方、發行、院線影城和觀眾相互博弈的過程。
處於中間提供服務和放映的影城他們自然是希望在盈利的基礎上,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糧;也沒有一個製片方會在最初就抱著拍爛片騙觀眾的心理;觀眾也同樣是希望在電影院看到好看的電影。
那種以為拿到了首日高排片率和首日高票房便可以高枕無憂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未來真正能夠決定排片率的應該只有影城經理的判斷和觀眾的自主購票。
以上就是對於一部院線上映的影片,排片量是根據什麼定的個人見解!
-
6 # 星影視劇院
既然是純粹市場行為,自負盈虧,那麼放映什麼片子、不放映什麼片子,是院線的權利了。
片子院排片放映片子是一種什麼行為呢?片子院放映片子不是當年的送片子下鄉,也不是人民公社放映片子,目的在於豐碩人民群主文化餬口,究竟片子院是盈利性單位,目的天然是為了盈利,放映片子的行為是一種純粹市場行為。那院線排片畢竟由什麼主導呢,有人把原因歸結為:有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市場。也有人以為,由於大家喜歡跟風,影院的排片負責人為了高利潤,恨不得給熱點片子全部場次
市場競爭前提下 排片決定盈利
在這種情況下,演員陣容強,宣傳到位,是左右一部片子得到的場次多寡的重要因素。另外佔大多數的,由影院經理直接負責排片。
給片子排片,是由誰決定的呢?現在有兩種模式,其一是由院線同一下發指導意見,旗下影院根據各自的區域和觀眾喜好,在建議的排片量範圍內適當調整,萬達院線、大地院線就是這種模式。
-
7 # 歐埋雷
首先,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錢”,畢竟電影院是盈利性單位,目的自然是為了盈利,放映電影的行為是一種純粹市場行為。
給電影排片,是由誰決定的呢?現在有兩種模式,其一是由院線統一下發指導意見,旗下影院根據各自的區域和觀眾喜好,在建議的排片量範圍內適當調整,萬達院線、大地院線就是這種模式。另外佔大多數的,由影院經理直接負責排片。在這種情況下,演員陣容強,宣傳到位,是左右一部電影得到的場次多寡的重要因素。
完全根據市場和觀眾需求,排片沒有幕後黑手嗎?事實上,製作發、發行方、院線,都對電影排片有一定的影響。中國電影市場有一種趨勢,即集團化全產業鏈越來越多,比如中影集團,旗下有製片、發行、院線、影院、製作基地、電影進出口等多個業務,而且是體制下的國企。那麼,中影發行或者聯合發行的重點影片,會不會拿到更多的排片? 潛規則都心照不宣,背靠大樹能好過很多 "潛規則確實存在,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
還有一點很重要,影城硬體條件好的,有IMAX、杜比影院且處於城市核心商圈的影城,一般在進口視覺大片上映時,肯定優先排映進口大片。
回覆列表
每個電影院都有排片經理。
影片上映之前片方會提供提前觀看,以驗證影片質量。
有宣發費,和補貼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影片排片量,畢竟是錢你們懂的。
部分掛鉤自家出品的電影(例如萬達影業出品,萬達院線排片,典型例子《長城》)自動會提高排片量和週期。
剩下的潛規則不能說沒有,但很少人會這麼明著做。
最開始的只能根據片方宣傳的力度,片子的熱度,話題性,以及影片的卡司陣容,之後根據前一天的上座率和口碑對排片做出調整,跟超市裡賣東西一樣,誰的產品具有知名度就把誰的放在明顯的位置就多擺誰的產品。
接下來,我們就拿《解救吾先生》舉例子說明
《解救吾先生》這個題材其實不能算是大眾電影(不過本人喜歡這種黑色幽默的犯罪懸疑片),國慶檔期適合放那些喜劇電影,還要看同期電影的實力(喜劇優勢的《港囧》、《夏洛特煩惱》以及3D小說IP改編的《九層妖塔》),影院不管你卡司牛逼不牛逼,上座率不高排片一下就下來了,他們不會去冒這個險,能放的電影多的是,都是賺錢,除非另有協議。
吾先生第一天低,由幾個原因貓眼電影為港囧的聯合發行,跟不少影城簽了協議,要求50%的場次空間.基本上籤了這個協議的影城一般以上的空間已經沒有,同天上映的還有27號點映上座率在90%以上的九層妖塔,點映上座這麼高,基本上形成會給到30%的排片,剩下20%基本影片分,解救差不多也就那麼點了。如果沒有貓眼跟影城籤的協議,排片應該不會這麼慘,至少會有15到20。
影響排片量的多少有兩種因素,一種是自家電影公司拍的電影在自家的直營院線播,當然多排片。
另一種就是加盟院線的私營影院和非院線的影院,排片多少有負責買片的經理來定,在上映前片方會在各個城市放專門場給這些經理看,人家看完覺得有潛力就多排片,覺得片子票房潛力低就少排。
下面列舉幾個傳統的拍片原則
傳統排片規則:
1.權衡影片的票房預估、片長、故事情節與當地的觀影偏好。
2.黃金時間段是上座率最高的時間段,兩小時內每廳至少排一場。
3.黃金時間段會隨季節以及地域變化。
4.將票房最高的影片,在最黃金時間,排入最優最大廳。
5.然後排第二大廳,與第一場要間隔 30 分鐘以上,也在黃金時間段。
6.“從黃金向兩邊”:把黃金時間段、黃金廳給黃金影片,從黃金向兩邊排起。
7.VIP 一定要排特色片,口碑影片為主,熱映影片為輔。
8.如果給一部電影相鄰兩個場次,最好兩個影廳一大一小。 9.在同一個廳裡,儘量避免插排兩部不同的影片 A/B/A/B/A/B,只需安排同部電影 AAA,或 BBB 即可。
10.避免同時開場、同時散場。最短場間隔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