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後草地使者
-
2 # 秭歸橙子格格
小時候的老物件(1)
我蹲在地上用竹子做手工,打算做一把小勺子,站起來被它撞頭了。風斗,小時候,家家戶戶有這玩意兒。
那時候,地裡的橙子樹還不大,空隙裡種好多糧食,玉米、麥子、花生、紅薯等等。
玉米收穫了,曬乾,就把無數顆一點一點從頂上的大口倒進去,媽媽用手搖風斗上的搖把兒,出來的玉米,就是比較乾淨的,那些毛鬍子、殼殼,雜七雜八的,都被車出去了。
我沒做過,但見過,收穫玉米時,是大暑假,正熱的時候,搞得毛毛草草,全身都是灰,有的怕的,毛了好多紅點點,癢。
最可怕的是,父母正在車玉米時,颳起了大風,車出來的那些東西就被風捲的四處翻飛,沒見過真實的龍捲風,感覺那個樣子應該就是。
等父母不用的空擋,我們小孩子就趕緊跑去搖幾把,咯咕咯咕,覺得好好玩。父母一來,就快跑。
後來,只在果園空隙裡種點兒菜呀,瓜呀,不種玉米了,就用不著風斗了。即使種,也是在果園邊緣種些,吃新鮮烤玉米、煮玉米、蒸玉米。
別人家的,有的已經被劈了燒柴了吧,我們家的,至今還擱置在頂樓。
小時候,種好多葫蘆秧,葫蘆老了,就鋸成兩把瓢,好多好多葫蘆瓢。
它們各有各的用途,有的是在缸裡舀清水的,有的是在鍋裡舀刷鍋水的,有的是裝高粱面餵豬的,還有的是過年裝糖果的。
現在,我們家還有,僅僅用來舀高粱餵雞。
斗笠,很多年以前,下雨天父母就是戴著它披著蓑衣在地裡幹農活的。即使有傘,也不可能撐著傘幹農活呀,太不方便了。
斗笠還在,蓑衣不知道還在不在,用棕樹上扒拉的棕編織的。
倆水缸,大水缸是我家的,很久很久以前,比我還大。每天天不亮,媽媽就起床挑水,一擔一擔又一擔,挑了倒進大水缸裡,做飯、餵豬、洗漱的水全部靠挑回來。
那會兒,堂哥堂姐,有一隻可愛的小膠桶,很厚很重很結實,他倆天天早起抬幾桶,然後去上學。對於他們來說,應該不會覺得桶可愛吧。
刨子,這個是用來刨片的。小時候,媽媽餵了好多豬,地裡種了好多紅薯。
父母把紅薯挖回來,部分留著煮新鮮的餵豬,部分洗淨刨片曬乾,儲存起來,再慢慢泡發餵豬。
當然,直到現在,還會泡土豆片,曬乾,炸薯片好吃。
這個是刨絲的,和刨片的差不多,可以做土豆絲榨廣椒。
-
3 # 猛禽950
下圖這個馬蹄燈是九十年代朋友送我的,
小時候在農村老家,這還屬於奢侈品了,
一般的家庭用的是小煤油燈,只有條件好點的人家才會有這個燈,
當然那時的生產隊裡基本都用這個燈,
到了七十年代,基本上通電了,可是經常停電,所以這個馬蹄燈還得用,
就因為用這個燈,屋子的牆面沒有白的,幾年乎都燻黑了,
早晨一起來,洗臉時用手巾往鼻孔裡擦一下,都是黑的,
別看那時這麼落後,可是得病的少,
別看那時吃的這麼差,都有使不完的勁。
-
4 # 單身老王
風箱,木頭的,推拉用於往爐灶裡送風。小時候跟奶奶一起住,農村用的土灶,燒火總是我來,現在回憶起來真是美好啊,溫馨、安靜。
-
5 # 趙國峰zhaoguofeng
我是七零後,我小時候看過太多的老物件,有很多叫不上名字來了,回憶起來那些老物件的樣子,還是感覺挺溫馨的,童年的記憶永遠是美好的。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能記住的幾樣老物件。
過去的老物件就先從我家裡的擺設說起吧,掛鐘應該算是老物件,但是在我小的時候可不是家家都有的,當時也算是大件家居品。縫紉機,收音機,28腳踏車,12寸黑白電視機,這都是老物件了,當時我家就都有了,也算是富裕的人家了,但是做飯還是用風車,就是手搖的那種風車,有的家是風箱,我家是礦區,離農村很近,經常去農村小朋友家裡玩,看到的東西就更多了,各種各樣的農耕用具,還有很長的一個裝東西的櫃子,上面三個蓋的居多,櫃子是整體的,還有很老式的梳妝盒,鑲嵌著梳妝的鏡子,下邊有裝化妝品的抽屜,過去的化妝品,也就是撲粉,和胭脂,整體的梳妝盒雕刻著各種圖案,包裹著,特別的精緻,還有木質的長條椅子,也是雕刻的非常精緻,記得學校讀書的雙人長條登,當時經常的搞惡作劇,一個人站起來,另外一個人如果做的靠邊就被摔倒。呵呵呵,還記得馬車都是木質的,我見過馬車的軲轆也是木質的。軲轆旁邊掛個油壺,專門給軲轆上油用的。太多的東西叫不上它的名字。
-
6 # 王道平12
小時侯的回憶那是滿滿的多,就說一個事吧,七十年代下鄉的知青到我們大隊時看到有一人拿了一個照相機是那種前面有兩個鏡頭,拍照時要從上往下看的那種,當時感覺太高大上了,心想我什麼時候能有一臺多好呀。想想過去,在看看現在,不光有了比那時的先進多了的相機還是高大上的單反。出去旅遊帶上拍點美景回來多美呀。這都靠黨的好領導才有了這美好時光。
-
7 # 嗨君說史
時代在進步,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獨特的記憶,而承載這些記憶的東西無疑就是一些老物件。下面我們就看看這些老物件吧,如果你都認識的話說明你是奔三的人了。
1、老式的小噴霧器:這個很多人肯定不認識,其實這是以前人們用來給農作物打敵敵畏殺蟲使用的工具,現在用的都是現代化的打藥機器了,看到這個是不是感覺比較親切呢?慢慢的回憶啊!
2、萬能充電器:記不記得這玩意,用過的人應該不陌生吧,當年的手機不是現在這種一體機,電池和手機是連在一起的,當年的手機可是手機和電池是分開的,所以手機是可以電池隨時更換,所以萬能充主要就是衝這種電池的工具,幾乎適用所有手機的電池。現在有了移動電源以及電池和手機一體之後基本消失了,是不是慢慢的回憶。
3、老是打火機:現在適用的打火機都是用電子打火,很少見到火石打火的了,這種打火機就是火石打火,同時還能聞到油味!
4、老是電熨斗:這電熨斗算是80年代的老物件了,不過也是滿滿的母愛啊,大家有沒有覺得呢?
5、打火石:這是80年代的老物品,當年買這個東西的時候一包是100粒,每粒能用好長時間的,不過用過這個東西的怕是不知奔三了。
6、老式車鎖:這種鎖是鳳凰牌和飛鴿牌自從車的車鎖,是不是讓你記起了小時候父親接你上學放學的情形,多麼讓人懷念的感覺。
7、老牌日曆:小的時候每天都會到爺爺家裡撕一張點火使用,所以這也是慢慢的回憶,用過的都可以背過去算算。
8、削髮器:這個東西很多人小時候都用過吧,小時候媽媽經常用這個為我們削頭髮,現在這玩意很少見了,都是兒時滿滿的回憶啊!當時削法器使用的時候整個頭皮可是都會被扯得生痛。
-
8 # 我愛膠片老電影
我小時候用過的:鬧鐘、注射針頭、油燈、石磨、紅小兵胸牌、挑水的木桶、小人書呀等等,每一件都有小時候的故事,真的很多很多,慢慢的童趣懷舊!這也是我珍藏的一部分,別見笑哦
-
9 # 今古雜壇
小時候家裡有一臺木製的織布機,一家人穿的衣服的粗布全部是由媽媽一點一點織出來的。還有一件名字叫"頂針",鐵複製的,明晃晃像個戒指,是納鞋底的時候,因為鞋底太硬,容易扎傷手指,於是這個"頂針“就派上了用場,一針一線,都是慈母的愛。
-
10 # 六年級四班副班長
首先宣告,我是一個九零後,雖然年齡上來說,比較年輕。但是,在我用年的時候,也經歷了很多,見識了一部分老物件。
第一件,我記得是我們家那幾個煤油燈。在我很小的時候,雖然家裡已經用電了,但是,煤油燈好像還是嶄新的樣子。我就追著我媽問“咱們為什麼不用煤油燈,”我媽說“這個用不著了,是燒洋油的”,那個時候可能還想洋油是不是從羊身上劃下來的。
第二件就是我們家那個收音機了,那個時候家裡沒有電視,老是跑到村裡其有電視的家裡看人家的,家裡的收音機成了家裡唯一的一件娛樂工具。
第三件就是我很小的時候,家裡用木頭打造的手推車,相當於現在小孩學走路單位工具。
-
11 # 上海蘭香朗
大白菜 綠色花瓣 琉璃瓦設計燈罩 這個老物件 是民國時期 老爺爺留下的痕跡……
以前 家家居民都是用照民燈 點亮家鄉 點亮小屋 點亮燈光的照射 也是兄弟姐妹在一起就靠這個一盞大白菜心燈 點燃我們全家的生活情景 臺頭望著燈罩 總想碰一下 因造型獨特設計 漂亮可愛 在我身上燈光的照射下 晃來晃去 燈影的 搖曳。
今天我在櫥櫃裡拿出來 第一次擺拍 老物件 想到 哪個年代的家情、毎個家庭都不會用數字很大的 W數來開啟開關 增加電錶度數的資料值 我們一般家庭都用15W光燭點亮一盞小燈 聽長輩說 灶頭間根本沒有燈光的照射 下午 4-5點多時 家長就把菜飯已經燒好放在家裡臺子上 等家人下班了 一起圍著15W的燈光照射 完成吃飯的樣子……
而年代完全不同不一樣了……家家戶戶電源介面卡 適應喜歡各款產品 和各種型別燈具燈飾 每一間都會按裝有 吸頂燈 現代的 時尚元素 水晶吊燈 與燈具裝飾風格迥異…… 也是我今天寫這篇文題 心情和心得。
-
12 # 溪叔夜話
這是我的家鄉廣東粵西農村看過和有些本人小時候也玩過的東西之一,雖然受文章編幅所限上傳不了那麼多的舊時物件來,但也透過這些物件之一可以回想起那個時代的童年味道,現在想起來還是還有那麼濃濃的鄉音味的,例如圖中的一把“彈弓”不知玩過多少把了,也打落過不少小鳥,但同時袋在口袋裡面的彈弓“子彈”(實際是小石子)不知袋爛過幾多口袋受媽媽縫補時被罵。
而另外其中的一輛腳踏車(我們叫單車)那個時候農村貧困家庭很少有,幸好和我同一間大屋住的親大叔是一間小學的校長,只有他才有,所以每當週六他回家時就把腳踏車放到大屋的大廳裡,我就利用他不在意的時候和另一夥伴偷偷的推到曬穀場上去學練,也不知多少次被他發現罵得“狗血淋頭”,我就這樣在罵聲中學會騎腳踏車的,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十分的有趣和那難忘的童年時光呀。
-
13 # 瑜論天下
作為七零後,小時候用過看過但現在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老物件有很多,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物品也如我們的青春一樣,不知不覺間遺失在歲月中再難得見。感謝提問者喚醒曾經的美好記憶,現選幾件與大家分享溫情過往。老物件早已不知何處,也未曾留下照片,幸好有強大的網路,可敬的網友有珍藏和蒐集的圖片,冒昧借來一用。
撥楞錘子
其一是“撥楞錘子”,是種製作麻線的工具。我家是傳統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共八人,記憶中母親一年四季總處在忙碌中,但忙而不亂,孩子們的吃穿用度母親都有條不紊地準備得妥妥帖帖。那時候鞋子都是手工製作的,尤其製作“千層底”布鞋鞋底需要用麻線“納鞋底”,而麻線製作離不開“撥楞錘子”這個工具。麻線最好的原料是種在莊稼地頭的“花麻”,這種花麻一邊可以種在地頭防護牲口啃吃莊稼,一邊可用來漚制“麻線坯兒”,結實耐用。但現在說“花麻”可以提煉毒品,已經禁止種植了。
看到“撥楞錘子”,在我腦海中自然浮現母親當年嫻熟地用它為“麻捻兒”上勁兒,風車般轉動的畫面,打完“麻捻兒”又纏倒(dǎo)到左手上,接著兩股“捻兒”合成一股繩再借助“撥楞錘子”上勁兒成繩,纏回到“撥楞錘子”上。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母親邊和家人、鄰居嘮嗑邊手眼並用地工作。記得這是冬季農閒時候常態性的畫面,僅僅打麻繩的過程已經很繁複,接下來納鞋底、做鞋面、縫製鞋子的工序自不必說,但即使是這麼多孩子,年年我們都會穿到母親親手做的新鞋,而且還常有備用。
這是當年農家婦女偉大更勝於男子的地方,她們一方面同樣參與農業勞動,另一方面還要承擔帶孩子、做飯、縫製穿戴、家務等更多的活計。當年縫製一手好布鞋,就像現在穿名牌“耐克”“喬丹”一樣值得炫耀,而我穿的布鞋在修鞋釘掌的師傅那裡常常獲得誇獎,稱賞其既結實又耐看。如今已年近九旬的母親仍然不服老,做起事來麻利乾淨。
苞米穿子
其二是“苞米穿子”,小時候還沒有玉米脫粒機,各家的糧食也不像現在這麼多,集中打苞米時使用的是“悠盪榔頭”——一根木棒頂端用鎖鏈拴系一段木榔頭,靠手持木棒掄打來脫粒。但平時要磨玉米麵或玉米碴子,玉米用量不是很大時則是手工脫粒——搓苞米,這就用到了“苞米穿子”這個工具。一段實心硬木挖出圓槽,中間釘上一個尖鐵,玉米棒自圓槽推過就會劃掉一行玉米粒,多劃出幾道空隙,再用手或玉米瓤頂搓就容易多了。當年大人小孩圍坐在“大笸籮”四周,邊搓苞米邊講“瞎話”(故事)其樂融融的場面,如今還歷歷在目,在那些物質相對貧乏的年代,和睦勤儉的家庭也並不缺少幸福。在那些室內相對清冷的歲月,童稚的心靈並不缺少溫暖。
悠盪榔頭
回覆列表
分享一張全家福,小時候窮,最奢華玩具就是小皮球啦!上學後雙層鐵皮文具盒也是土豪了,塑膠涼鞋,補丁衣服,會叫‘懶蟲起床’的鬧鐘。父母出門標配紅旗或者飛鴿腳踏車,買不起小孩子座就坐大杆上,土公路的顛簸也擋不住出門熱情。吃過最豪華的零食是雄毅武泡麵。農村人打場的槤迦,耕地的步犁都見過。奶奶的嫁妝是一對油漆的豎櫃。小時候太多的東西現在都沒了,那時候窮沒有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