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永金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指的是對聯是對聯的最低要求,是對聯中的寬對。也就是說符合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一付合格對聯了,對聯中既合律且字字工穩的稱對仗工對。近體詩是由對聯組成的,第一聯叫首聯用的是寬對,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要求用工對即對仗,第四聯是尾聯用寬對。詩友們要記住格律詩是由對聯組成的,想寫好格律詩必需要學會對聯,能作對仗。古人能寫出傳世好詩,是從兒時從一字聯開始學起的,對聯不用押韻,但學對聯從二字聯就開始押上韻來學了。隨著學對聯的一字字增長,從中學會了詞性結構、平仄、押韻。為長對、工對作詩填詞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今人作詩不如古人的根夲原因。

  • 2 # 章增麟

    這問題其實比較簡單,在七言格律詩裡,第一字是絕對可以不論的,第三字和第五字在不出現孤平、三平尾和三仄尾的情況下也是可以不論的,有人把孤仄也歸納在內,但目前詩詞界對孤仄說法不一,可以排除在外。二四六一定要分明,否則就會失粘、失對和失替。

  • 3 # 荷花32551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格律詩的規定,一句七個字,上句的字是平,下句相對的字應該是仄聲,但一三五的字可以放寬平仄,可是二四六的字必須平仄相反,否者就是出律了。

  • 4 # 無名草2020

    說簡單點,說直接點,就是七個字一句的

    詩,逢單數(一三五)的字你可以不講究平

    仄;逢雙數(二四六)的字你必須要講究平

    仄。

  • 5 # 楓葉12859

    ①一三五不論,指第一字笫三字第五字可平可仄。

    ②但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三字一般不可平仄不論,若不得已第三字用了仄聲字,那麼應在第五字補一平聲字,若有對句則在對句第五字改為仄聲字。(屬孤平拗救)

    ④對於五言,即一三不論,二四五分明。同樣在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笫一字不可用仄聲字,若用了仄聲字,必須在笫三字處補一平聲字,對句同樣在第三字處改用仄聲字。(屬孤平拗救)

    ⑤若句中七言第五字五言笫三字不論平仄後,形成三平尾或三仄尾,那這個句子的七言笫五字五言第三字就不可隨意了。

    總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兩句話並不完全確切。一定要避開孤平句,避開三平尾,避開三仄尾。

  • 6 # 山民s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對格律詩的“鬆綁”。我們看五言平仄格律句式:

    (1)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2)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七言平仄格律句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2)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可以看出,不論五言、七言,句式(1)的平仄是兩兩交替的,句式(2),五言三兩交替,七言兩三兩交替。其實,我們看唐以來至今的格律詩,真正按(1)、(2)平仄要求,中規中矩者不足三分之一,這就是“鬆綁”後的結果。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五言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並非是絕對的,如在五言(2)中,上句如果寫成“平平仄仄仄”,就成了“三仄尾”,下句如果寫“仄仄平平平”,就成了“三平尾”,七言(2)也一樣。三仄尾和三平尾在格律詩中是犯忌的,所以一定要避免。

  • 7 # 劉小十八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古人為了便於寫詩而發明的,比如有的人名或者地名是固定的,如果一三五論平仄,那麼格律就錯了,不論,就對了。但是,有的詞還是一三五論比不論要好的多,讀起來聲調和節奏感好。寫詩的時候,一三五儘量論平仄。

  • 8 # 淺易說史

    正確,雖然古人寫詩可能沒有這種具體的說法,但是他們都是按照這種格式來寫的,然後長久以來就總結並形成了一套具體的規則。

  • 9 # 湘中放鶴人

    只能說對作格律詩有一定的幫助,但不是很準確。

    ①對於格律詩來說,一三五不論在滿足了兩個特定的條件下才可以不論。一:不犯孤平;二:沒有犯三平調。這兩種詩病,是作格律詩的大忌。基本也是達成了共識,沒有多大爭議的。不像三仄尾等一些是允許的,屬於小拗。可避,也可不避。避了錦上添花,不避無可厚非。雖然現在也有一點小小的爭議。但我在百科上了解到:“即使到清代,雖對律詩格律要求嚴,但認為“平平仄仄仄”是拗律句。”

    舉例說明不犯孤平:五言詩句“往來成古今”,在第一個字“往”是仄聲的情況下,第三字“成”就必須要論,只能是平聲。不然就犯孤平了。至於什麼是孤平在這裡就不多說了。七言詩句“山雨欲來風滿樓”,在第三字“欲”是仄聲的情況下,第五字“風”必須要論只能是平聲,不然也犯孤平了。

    再舉例說明不犯三平調:七言詩句“蟬鳴黃葉漢宮秋”,第五字“漢”也必須要論,只能是仄聲,不然犯三平調了。五言詩句“我輩復登臨”,第三字“復”也必須要論,只能是仄聲,不然也犯三平調了。

    ②有時候格律詩二四六也不一定要分明。五言詩句“向晚意不適”,第四字本來是平聲,在這裡用“不”是仄聲,並沒有分明。像這種拗句,只需在對句“驅車登古原”把倒數字第三字用平聲來拗救就行了。同理,七言詩句“一生報國有萬死”第六字用了仄聲也沒有分明。同理也只需在對句“雙鬢向人無再青”倒數第三字用平聲來拗救。

    還有一種情況,格律術語叫鯉魚翻波。如:“涼風起天末”、“西望瑤池降王母”倒數二三字的平仄顛倒使用。,四六也沒有分明。

    最後總結補充:如果你想嚴格遵守格律作詩的話。一、在滿足不犯孤平,三平調的條件下可以一三五不論。二、按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作詩,不會讓你所作的詩犯格律上的錯誤。只是句型少了一些變化,讓你的詩路沒有那麼寬而已。

  • 10 # 慎審古今

    格律詩,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格律詩?格律詩就是要依格符律。格就是詩表達的格式,任何一個字都是憑藉音調和音韻統一才能表達意思的。格,就是對字的聲調要求,即漢字平仄調的排列次序。每個漢字都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陰平、陽平屬平調, 上聲、去聲屬仄調。律就是對漢字的聲韻要求。那麼律詩對格有什麼要求呢?就是兩個漢字合成一個單元,他們統一發平調音或仄調音,然後平仄音相間佈局,即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或者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是詩篇第一句,第二句與第一句平仄相對。這首聯完成了,剩下頷聯、頸聯、尾聯這三聯,這鄰聯的平仄是粘連在一起的。也就是上一聯的尾句前四字平仄與下一聯的首句前四字平仄完全相同。依照這個規律四聯的平仄都可確定下來,這就是格的要求。律的要求就是每守詩的二四六八句最後一個字,要採用相同的韻部。韻母前有i.u.v完成配韻的和原韻母屬於同一個聲韻。每首詩的第一句可以入韻也可以不入韻。頷聯、頸聯除了平仄關係確定後,還要完成對仗。對仗的要求是聯內平仄相對,詞性相同,詞語結構相符。這樣一首格律詩就完成了。以上就是格律詩對基本要求。但在律詩創作過程中,原來的理論要求雖然好,但運用起來很難達到要求,對格的要求有做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要求,目的是不以詞害意。每一句話的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隨意而列,每一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調卻是根據前面的規則確定不能亂改。格律詩雖然有原則規定,但要靈活運用,不以詞害意,我們的先人很有智慧,詩只是為了表達情感意境而存在的,這是第一位的,如果因為格的要求而使情感意境不能完全充分發揮,那格律詩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格律詩如此,其他事情也都如此,都要靈活運用,不可生搬硬套,更不可做裝在套子裡的人。但現在在格律詩創作上和鑑賞上,某些詩詞大咖完全不懂古人的意志,生搬硬套,判這個出律,那個出律,其實完全不懂格律詩的創作規範與精神。不以詞害意,不是一個說法,而是在創作中靈活運用的一條鐵律。因為他們不做詩,只評論,所以完全不領會“不以詞害意”的真正用意。還是以本人作的八古詩作此篇的結尾吧。

    格律執

    為律平仄搜腸刮肚,

    格律雖圓而意未足。

    賦詩填詞唯音表意,

    顛倒主次律符意無。

  • 11 # 班毓輝

    正確,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其實任何東西都有它的規則,規則不存在了,就是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不是哪一個人規定的,是很多代人在生活中,在實踐過程總結出來的!

  • 12 # 國學小鳥

    謝邀請。一個人理解律詩絕句中,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仄須按規定不能改變。二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除了一//一(七言的//一//一)這個句式外,一般可以平仄不論,上面這個特定句型中如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用仄聲則會犯"孤平'’這是律詩中的大忌,因此有的三可不論,有的尚須論,而七言第一字則很寬鬆,可以平仄不拘。三律詩絕句中,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仄須按規定不能變,好像是總結唐詩三百首得出的結論,在﹤﹤學詩百法﹥﹥中也提過。以上回答如有不當,請多指教。

  • 13 # 芝麻花兒

    基本是正確的,只要二四六位置平仄正確,一三五可在不會出現所謂孤平等等情況下,隨意。

    建議還是要活學活用,放在具體的詩詞中理論比較好。

  • 14 # 老張335536

    寫格律詩好,可以應邀給人題詩,且不需長篇大論。老夫現在也改行寫格律詩七律,但勸君莫寫打油詩,不信請往下看便知。

    七律,平起仄收式。

    可悲的打油詩人 !

    有詩為證:

    酒醉潯陽對月明,

    詩題木壁反朝庭。

    逃亡水泊成草寇,

    夢幻天恩改賊身。

    文人提筆十萬兵,

    伊春破膽幾官人。

    舞文弄墨一街曉,

    荷彈持槍四海聞!

  • 15 # 燒紅的冰塊

    詩詞格律十八講

    八、“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對於七絕和七律來說,平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對於五絕和五律來說,平仄“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七言和五言都是兩個字構成一個節奏,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節奏的重點不在前一字而在後一字,所以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是固定的,該用平聲必須用平聲,該用仄聲必須用仄聲,形成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交替。

    一些專家愛用“中”字來表示可平可仄的字,雖然沒錯,但“中平仄”三字看起來比較麻煩,我用括號來表示應平可仄、應仄可平,一目瞭然。

    先看七言的四個基本句式:

    句式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一三五不論。

    句式二:(仄)仄平平(仄)仄平。一五不論。為什麼第三字不能用仄呢?如果第三字用仄,除了韻腳平聲之外,全句只有第四字是平聲,犯了孤平,為詩家之忌。如果第三字非要用仄,則第五字必須用平,拗救一下,三字拗,五字救。

    句式三:(仄)仄(平)平(平)仄仄。一三五不論。如果第五字用仄,第三字必須用平。第五字最好不要用仄,所謂句末“三仄尾”將被人們所詬病。

    句式四:(平)平(仄)仄仄平平。一三不論。為什麼第五字不能用平呢?如果第五字用平,形成句末“三平調”, 也將被人們所詬病。

    再看五言的四個基本句式(七言去掉前兩字):

    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一三不論。仄收的句式,不算犯孤平。

    句式二:平平(仄)仄平。第三字不論。為什麼第一字不能用仄呢?如果第一字用仄,除了韻腳平聲之外,全句只有第二字是平聲,犯了孤平,為詩家之忌。如果第一字非要用仄,則第三字必須用平,拗救一下,一字拗,三字救。

    句式三:(平)平(平)仄仄。一三不論。如果第三字用仄,第一字必須用平。第三字最好不要用仄,所謂句末“三仄尾”將被人們所詬病。

    句式四:(仄)仄仄平平。第一字不論。為什麼第三字不能用平呢?如果第三字用平,形成句末“三平調”, 也將被人們所詬病。

    綜上,注意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要犯孤平,其他句式不存在犯不犯孤平的問題。句末不要出現“三仄尾”“三平調”,句子前面或句子中間出現三連平或三連仄不算犯規。如果第一、二字是仄平,應想到重點是第二字平,那麼本應是平平,第一字是應平可仄;如果第一、二字是平仄,應想到重點是第二字仄,那麼本應是仄仄,第一字是應仄可平。第三、四字類推。

    作業:

    一、指出下面兩首詩中應平可仄和應仄可平的字。

    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示例:鄭孝胥詩:“廿年詩卷收江水,一角危樓待夕陽。”廿,應平可仄。詩,應仄可平。)

  • 16 # 二涼

    舉個例子吧,以杜甫的七律《登高》為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謂的一三五不論指的是每句第一個字第三個字和第五個字的平仄不用那麼將就,一般情況下平仄都行。比如第一句的“風”、“天”、“猿”,他們之間不用太講究平仄的變化。以此類推以下都是這樣的。

    二四六分明則平仄必須要按照規律來了,還按首句中的“邊”,“木”,“蕭”的平仄是“平仄平”,一般情況下必須是交替的。

  • 17 # 草根詩思

    一三五不論,是有條件的。

    二四六分明,是無條件的必須按規定的,這個地方該平就必須用平音的字放在這個地方(指第二、第四、第六的位置),這個地方該仄就必須用仄音的字放在這個地方。

    說白了,一三五不論,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論。

    說的更淺顯易懂一點,以法律的執行為例,一三五不論相當於這一條可以柔性執法,但並不表示因為一三五不論了而就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了。

    二四六分明相當於硬性法律,怎麼規定的就得怎麼辦,連法官不具有對此條法律的解釋權。

    (題外話,其實格律的律和法律的律,本是同根同源的孿生兄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個交易員,如果你只能給各位同行或者後輩一句話作為忠告,你會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