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哲研讀間

    拋去《白夜行》故事的表達,無望的守候與愛情的淒涼,我認為《白夜行》有一個深層次的主題,那就是“救贖”的本質是什麼,以及人如何才能獲得救贖。

    亮司和雪穗,一個生活在陽光下,一個行走在黑夜間;一個靠索取獲得養分,一個用付出抹平傷痕;他們是命運的受害者,也都是施害者;他們彼此扶持,一路摸索,在通往救贖的路上終於終究走散了。

    但是在這救贖之路上,他們一無所獲嗎?死亡就是終點嗎?不是的。

    亮司和雪穗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向我們展示出“救贖”的不同選擇,以及人需要多麼聰明、決絕才能爬上光明的彼岸。

    報復是唯一的救贖方式嗎?

    雪穗和亮司的命運悲劇起源於亮司父親變態的行為。亮司為了救贖自己心愛的雪穗,親手殺了自己的父親,而雪穗為了掩蓋真相,又製造了母親的死亡。

    在他們青少年的經歷中,都親手完成了一場“報復”。這“報復”終結了他們暫時的悲劇,卻也讓他們陷入更大的困境。

    毫無疑問,亮司與雪穗年少時都是極其有主見的孩子,他們清楚地知道何為自己所愛。但是,正式這種略顯幼稚、單純的清醒,讓他們缺失了“權衡”的機會和時間。

    他們也許從未後悔過,因為命運從來都是單行道。但細細想來,用自己一生的汙點去懲罰罪惡之人,真的值得嗎?面對僅有一次機會的命運,直接了當雖然痛快,卻也痛著。

    隱忍能夠抵禦痛苦嗎?

    雖然亮司與雪穗一黑一白、一個生活在陽光下,一個行走在黑夜裡,但無疑,他們都在“忍耐生活”。

    雪穗的藝術天賦不容忽視,而亮司又曾經是一個極其聰明的孩子。因為童年的不幸,他們都偏離了命運原有的軌道 。

    十幾年來,雪穗一直在忍耐,她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情感,隱藏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像是一個精緻的布娃娃,美麗卻沒有靈魂。

    從童年到青年,亮司也一直在忍耐,他沒有工作、沒有愛好、沒有生活,像一個幽靈飄蕩在人群中,總是出現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在雪穗面前,他低到了塵埃裡。

    可是這樣的隱忍,能給他們帶來快樂嘛?雪穗如蠶繭般將自己包裹起來,從不以真面目示人,微笑只關乎禮儀;每當亮司為雪穗解決了麻煩,他所擁有的也不過欣慰而已。年少的他們也許有過短暫的快樂吧,但那只是互相傾慕的美好,痛苦悲傷的喘息。

    此後,他們越來越堅強,卻也離快樂越來越遠了,正如小說中寫道的那樣:

    她明白了和心愛的人在一起的喜悅,曾經擁有的東西被奪走,並不代表就會回到原來沒有那種東西的時候。 感情是救贖的軟肋嗎?

    毫無疑問,亮司深愛著雪穗。但是雪穗呢?她是否像亮司對待自己的那樣,深愛著亮司呢?

    雪穗曾說:

    我的天空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藉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

    這段話寫在《白夜行》中文版的第521頁。很多人認為,“有東西”指的是亮司對他的愛。但我想,亮司終究無法成為雪穗的“太陽”,他能給與雪穗的,不是溫暖的陽光,而是黑暗中淒涼相伴的月光。

    生活在白夜裡,雪穗走了很長一段自我說服、自我麻痺的路,而能支撐她獨自行走的東西,不是其他,只是“執念”。

    對亮司而言,為了成就心愛之人的心願,死在心愛之人的面前,雖然遺憾,卻已圓滿。因為他的一生始終堅定。冬季雪夜的縱身一躍,是倉促而悽美的告別,他已鐵了心去守護無得見光的秘密,這是他此生最重要的事。

    而當雪穗說出那句“我不認識他”時,她就能真的能與過去斬斷聯絡嗎?當然不是的,雪穗的命運悲劇從此無解。命運在一次奪走了她心愛的東西,這一次,她再也沒有暗夜中的守護神,再也無力向命運討要說法了。

    亮司的死將永遠成為壓在她心頭的大石,她恨,卻無處發洩,她悔,卻無以彌補。

    我相信,這些年來,亮司已經拯救了自己的靈魂,而雪穗終將在救贖的泥淖中無法自拔。因為,所謂“救贖”,從來無關他人的結局,只需叩問自己的內心。

  • 2 # 小老頭的文化書

    《白夜行》是東野圭吾的一本懸疑小說,至於想表達什麼,我個人認為是童年悲慘經歷所給人帶來的無可挽回的創傷,這種傷痛無藥可醫,無法忘記。只能找到另一個可以依靠的人相擁哭泣,在沒有太陽的白夜中遭受罪惡,造作罪惡相伴前行。

    小說故事的結局給人以淒涼悲痛之感,讓人在驚愕中不斷嘆息,如果雪穗童年沒有經歷過傷害那該有多好,如果人性的惡無法觸及孩子幼小的心靈那該有多好。

  • 3 # 十三刀影

    我在影評中寫過。

    偉大的作品總是多維的,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這一特點,文學,繪畫,音樂、電影……都不例外。

    你讀了《白夜行》,也許有感悟,也許有感動。也許體驗到人性醜惡,也許體會到愛和溫情。

    當然,最淺顯的是社會的黑暗。

    也有可能,只是純粹的佩服東野圭吾的技巧。

    而技巧,又分為文字的幹練或延綿,情節的收束,情緒的起伏,人物的塑造等等等等。

    除非你的功力能夠超越東野圭吾,否則,無論你靜下心來讀多少遍,都會有收穫。

    說句題外話,好書,是用來重讀的。

    所以這一題不可能有正確答案,而且東野在創造小說時,需要考量的東西太多,不可能心中執著一定要表達什麼“主題”。

    但是,我可以給你分享一下個人當初讀《白夜行》的心得。

    先談感悟,再聊技巧。

    第一次讀《白夜行》,是在上初中時,滿心思都在思考懸疑部分內容。不停的找雪穗和亮司、雪穗和兇殺案、亮司和兇殺案之間的聯絡,在結局撥開迷霧時,豁然開朗,大呼過癮!

    還以為在細節處找到了破綻,沾沾自喜,後來才發現,自己找到的所謂的“問題”,只是因為我個人的閱歷太淺,不明所以罷了;

    漸隨著年齡增長,不再對情節本身狂熱。頂多站在旁觀者(警察)的角度,感慨一下兩人的那種應該算是愛情的感情,順便怒斥一下社會黑暗。

    重讀《白夜行》時,大腦自動過濾了情愛等感性因素,聊聊理智的是非對錯。

    亮司家庭並不溫馨,又看到父親意欲凌辱好友雪穗,這種巨大的衝擊力對小孩子來說,其實非常可怕。亮司的捅死父親這一極端行為,註定了這孩子悲慘的一生。

    亮司這個孩子做錯了嗎?引申的新的問題是,他為什麼會做錯?

    緊接著我們會把矛頭指向家庭、社會。

    同樣地,雪穗,一個美麗可愛、喜歡讀書的小姑娘,卻被母親當做雛妓。

    他倆的三觀,與正常人不同。

    看到這篇回答的人,基本上不會像男女主人公那樣長大,我們對他們的境遇不可能感同身受。我們遇到他們的情況,也未必能比他們做的更好。

    這兩個孩子的成長,真的可以簡單定性為善惡是非?

    東野對於人物行為動機的處理,最高明的地方在於:主人公在成長。

    不是一個成年人面對生活的不幸而選擇殺人放火。

    而是這世界從來沒有對他們善良過,他們生在黑暗裡,從未見過光明。

    我們指責他們不懂得面對光明,簡直愚蠢。

    主人公做了錯事,卻是這個社會體系的種種因素共同造成的結果,我們能怨誰?

    後來年齡增長,出現了一個新的理解。

    面對同樣的境遇時,有人行善,有人作惡,根本原因在自己的選擇,與社會關係不大。

    也就是說,主人公其實有無數次變成好人的機會,是他們自己選擇作惡?

    我又一次否定自己。

    這個新的理解是錯誤的。至少在《白夜行》中是錯誤的。

    這個世界上的惡,殺人放火、傷天害理,都只能算是少數人做的惡。而且這些惡也只是具體表現,不是根源。

    真正的大惡,是社會階級產生的,而且不可避免。我這麼說題主可能理解不了,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

    故事的最重要指向,是“上帝”。

    這個“上帝”造就了無數的環境,而極端環境中誕生的極端人物,無法根除。

    往大了說,是從兩個孩子的角度,看到社會的黑暗和無奈。

    往小了說,個體的生存是無意義的,無論我們多麼感慨,多麼感動,那兩個小人物,在幾十億人中間都不算什麼,只不過是社會發展的犧牲品而已。

    這不是社會的錯。

    社會不是人,不會犯錯。

    只能說:這都是社會造成的結果。

    這種結果不會偏袒任何人,無關對錯。所以我在前文稱之為“上帝”。

    這個社會永遠都不會為個體的命運伸張正義,個體什麼都不是。社會在變的越來越好,但不好的方面會永遠存在。

    就此打住。

    再扯就得聊到哲學了。

    下面聊技巧。

    其實原著中對雪穗和亮司兩個人的描述,並不多。都是一些冰冷的資料。

    雪穗上學,結婚,搬家,開店……頂多再描述一些言行舉止。這一形象其實是模糊的。但只要到了結局,巨大的資訊全部湧出來,再思考的她過去的種種行為,她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一目瞭然。

    亮司就更隱晦了。觀眾看亮司,幾乎是在夜晚無燈時,發現前方有個人,初次以外,幾乎一無所知(只有一些零碎的小細節,似乎能說明些什麼,但又不能太說明什麼)。

    他的所有資訊都來自於外界,謀殺案,雪穗,家庭,房間中的物件等。

    但他的行為動機都是合理的,他是一個缺愛,有著性格缺陷,但死死抓住僅存的希望的人。

    我曾一度懷疑東野圭吾是職業刑警、業餘作家,他對於犯罪心理把握的很準。

    放張東野圭吾作品改編的電影《祈禱落幕時》劇評截圖:

    懸疑技巧上,《白夜行》像是一列火車,踩著兩條線往前走。明線是警察順著雪穗的成長曆程,一路查詢雪穗,而暗線是和明線並列往前走的亮司的生活。

    在結局時,如果亮司沒死,警察有足夠的證據指證他倆嗎?

    整本書,亮司和雪穗見面說過一句話嗎?

    你(警察)有親眼看到他倆認識?

    講故事,真的不是這麼講的。可東野圭吾就是這麼講出來了。在亮司和雪穗的故事中,只要稍微再加幾個小證據,推翻警察的推論,故事完全可以朝著不同的方向去解釋。

    東野圭吾的起筆點,是兩個孩子,漸漸的引申到整個社會。

    而落筆點,是在整個大社會下,迴歸到兩個孩子的命運。

    從時間上探索,到情節上推理,有很多小細節。

    說說個人感受的總結:

    白夜行三個字,大家應該都知道什麼意思。

    我們把人生的苦,歸結到家庭不幸、社會黑暗、命運弄人……

    統稱為阻力。

    在《老人與海》中,老人頑強不屈的拖回大馬林魚的骨幹,並無物質上的充盈,而是精神上的勝利;

    在《白夜行》中,這種世俗定義的“失敗”就更加明顯了,如果我們沒有讀過這本書,只知道兩個悲慘的孩子經歷過這般的生活。

    他們像是兩隻蛆蟲,在見不得光的地方攀爬,只是為了活下去,以及抓住那一丁點的類似於愛的溫情,以此為活下去的理由。

    除了悲憫,再無更多感受。

  • 4 # 灰化肥會揮發28

    人心與人性,我認為。雪穗本是一個十分優秀的少女,然而悲慘的遭遇使她一步步墮落,變成殺人魔。我們能去指責她嗎?她說過“我的天空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藉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被媽媽迫使服務戀童癖大叔。當她陷害她老公的女兒時,騎在女孩身上,訴說自己遭遇,並將她的遭遇施加在同樣的少女身上以此洩恨時,讓人揪心,同情。但是這是一段永遠也不能抹去的痕跡,因為它已經徹底改變了雪穗這個人,從人見人愛,學習好,懂事有禮貌,各方面十分優秀的女孩變成一個心思縝密,十分陰險,心機重重的偽裝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朋友慘遭凌辱,母親和養母被殺都是她做的,他們只是障礙或者她利用的棋子,難逃魔爪。作者在後期透過警察來展開當年一系列案件,並且逐步揭露雪穗人見人愛面具下的真面目。

    我心疼桐原,也一直看不透他。

  • 5 # 馬越藝術現場

    東野圭吾在他的《白夜行》裡塑造了雪穗和桐原兩個人少年,從殘酷的少年時代開始,因苦難和反叛而走到了一起,從此變得兇殘和不折手段。一個殺死了親生父親,一個在母親的死亡面前逃不掉干係,他們從此在成長的漫長過程中暗地裡相互保護和提供方便,為了共同的利益,兇殘地犯罪殺人,並且越陷越深,不知(無法)悔改的兩個青年男女的故事。這是個讓人拿起來就手不釋卷的非常有吸引力的書,每個轉折點都耐人尋味,一步一步,最終讓讀者清晰地認清了雪穗和桐原兩個殘忍、狡猾、毒辣、冷酷的藝術形象。

    文學和戲劇都是成年人的夢想,小說或電影中的少年人和弱者尋求一種暗地中或明面裡的力量保護的故事一直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像灰姑娘碰上高富帥,像窮小子遇見的白富美這樣的美妙故事一直深受廣大讀者和觀眾的喜愛,但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深化了這個弱者夢的主題,他在漫長的故事裡,不露聲色地揭露了人性的殘忍,揭示了在殘酷的現實世界裡惡之花是如何生長和怒放的。

    現實之惡,人性之惡以及光鮮美麗外表下面的醜惡也許不會像東野圭吾先生所描繪的那麼殘酷,但小說家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創造了這層能夠發生這樣的故事的空間,並且讓人們知道,按人性之惡的程度,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發生這樣故事的可能性——哪怕他們是美麗的少男少女,殘忍、冷酷、兇狠、歹毒這些性情也依然存在於他們的體內,只要遭遇和環境允許,人的兇殘隨時都能爆發。

    人類的底線到底在哪裡?人之初,真的是性本善嗎?這個問題永遠值得小說家和我們一起探索和思考。

  • 6 # 爻書書

    《白夜行》其實說了個陰陽問題。主題是一個巨大的懸疑中,兩個角色的扮演。

    一個作為陽面的雪穗和陰面的桐原亮司。

    這是一本懸疑類小說,也是一本愛情小說。

    首先說一下故事的過程吧,小亮的父親是一名敗類,在一個漆黑的房子裡欲強小穗,後來小亮把父親殺死了。

    這本里當然沒有我說的這麼簡單,但他確實殺了,而且找不到兇手。

    時間就這麼過了許多年,為了不被當年的事情知道小亮和小穗有關係,在明面上他們就像是陌生人一樣,但在私下,兩個人早就相愛。小亮知道自己給不了小穗的幸福,無論是明面上的結婚還是歡愉之樂都滿足不了小穗。所以,小亮一直在計劃著讓小穗幸福,不惜為了她殺人。

    到了後來,小穗要結婚了,物件並不是小亮。小亮說過:如果你和他結婚了,今後你的生活一定很幸福。大概這樣的話,讓小穗走向了光明之路。小亮做了黑暗的使者。招數使盡,機關算盡,在小穗結婚的時候,當年調查他父親的警察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所以在婚禮上堵守小亮。他覺得,如果當年這兩個重要的人物認識,那麼今天他必須來。果然,小亮來了。警察要將他拿下的時候,他死了。死在了小穗眼前。小穗看都沒看他,扭頭就離開了。

    整個故事大概就是這樣。

    為了愛你,所以殺人。為了愛你,所以你要幸福。為了愛你,我可以死。死了,這一切都結束了。

    這就是白夜行,白天行走的暗夜。陰穢,冷血,但熱情。

  • 7 # 正文說

    “有的人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但也不算太暗,因為有代替太陽的東西,但也不算太亮,不過這樣對於在黑暗中的人來說已經足夠了。”

    初識本書緣於微博“人生必讀10本書”系列俗文中,爾後參觀室友新房書架時再次呈現。

    一直看到“全文完”三個字後,大獲震驚,一股巨浪般的情緒籠罩著自己,久久不能停息,完全說不出來一個字,如此精彩的偵探小說從福爾摩斯系列後還是第一次遇見,《白夜行》可以說是東野最好的作品之一。

    雖然前期看著有些著急看了網上一些資訊劇透了一下情節,但絲毫不影響自己對本書的喜愛,看到最後也才明白這不僅僅是一部偵探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愛情小說。而且,整本書亮司和雪穗沒有一句對話,看似沒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生命卻永遠糾纏在一起,這也是作品的一大迷人之處。這麼長的作品中卻處處是暗線,處處是伏筆,體現極強的邏輯思維。優秀的作品真的是沒有任何廢話的。

    故事圍繞著一對有著不同尋常情愫的小學生展開。1973年,大阪的一棟廢棄建築內發現了一具男屍,由於母親與自己家當鋪僱的人在家裡偷情,桐原亮司跑到廢棄大樓的通風道里玩耍,卻看到了父親對自己的好友雪穗實施侵害的不堪一幕,扭曲的驚懼與憤怒使得11歲的他用長剪刀刺死了自己的父親,之後西本雪穗的母親及“母親的情人”也“意外死亡”,隨後她被優雅獨居的唐澤禮子收養。

    沒有了完整家庭的少男和少女,在慘劇發生後的19年間,嫌疑人之女雪穗與被害者之子桐原亮司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個躋身上流社會,一個卻在底層遊走,當桐原亮司發現當年的案子還是有人在查時,而且已經開始懷疑到自己和唐澤雪穗身上了,沒有家庭溫暖的二人,為了不讓自己的罪行被發現,用盡各種手段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接二連三地一一除掉。最終警察經過19年的艱苦追蹤,終於使真相大白。

    這一切的起因竟是少女的母親由於家庭窘迫,為了錢硬逼著自己的女兒出賣肉體,幼年不幸的經歷,讓雪穗的心靈從此失去了Sunny;而亮司基於各種複雜的情愫,一直暗中幫助雪穗報復迫害她的人,同時也幫她一步步剷除一切妨礙她成功的障礙。

    最終桐原亮司為了讓警察不追查到雪穗,用剪刀自盡,而雪穗面對桐原亮司的屍體,一次也沒有回頭。

    結局冰冷得令人窒息。但卻並不令人感到陌生,因為我們身邊的現實同樣沒有任何溫度。

    雪穗曾說過:“我的天空裡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並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雖然沒有太陽那麼明亮,但對我來說已經足夠。憑藉著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就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對於雪穗來說亮司就是太陽,有亮司在就不怕在黑夜中行走。然而雪穗不知道的是亮司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亮司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在白夜中行走呢?他的光就是雪穗,雪穗就是他生命的意義所在。

    每個人或許都經歷過一段白夜,不至於完全處於黑暗之中,但也為此困頓過,能看到熹微的光卻無法觸碰。想要追上那道光,又沒有接近光的理由,就這樣在白夜中沉沉浮浮。白夜可能是你疲憊時想要放棄的一瞬間,也可能是渾渾噩噩追尋目標的過程,但白夜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終歸是短暫的,太陽依舊會照常升起,驅散白夜。

    柏邦妮說:

    “他書寫的惡往往不是凡俗的惡,而是一種提純的,高智商的,有分寸的,肅穆的惡,那種惡最終會讓人動容,和純粹的善一樣。”

    是的,東野做到了。

    這是東野的惡之花,也是人性。

    所以最終,為什麼我們會對這種無法原諒的惡肅然起敬?

    《白夜行》為東野圭吾帶來最初了的聲譽,我覺得讓它聲名大噪的是它突出的社會性,社會性的寶貴之處在於它所引起的反思。每一個被這個悲劇浸染的讀者都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

    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大到你無法想象。

    假如桐原亮司可以預知將要發生的一切,他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麼?

    唐澤雪穗做出的每個選擇幾乎都是最優項,但是為什麼最後依然逃不過悲劇結局?

    我們真的曾有機會造就不同的自己麼?

  • 8 # 夏目螢

    看了就能讓人鬱悶和懷疑人生的故事,若不是人生沒有太多的不順意時期,若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夠強的話,要做好點心理準備再看比較好。

    看的山田孝之與綾賴遙的版本,感覺這個作品把山田孝之都演鬱悶了。

    把人性的惡描寫到了極致。愛得很畸形,恨得也很畸形。整個社會里都是一群心態畸胎的人,我得不到的不能讓你得到,我的不幸也要拉你陪葬。

    東野圭吾描寫一對因畸形社會而造成不幸命運的男女。雖然相愛,卻種種受阻,受到許多毫無人道的傷害,於是不擇手段地以各種方式傷害別人。愛情,談不上純潔,更多的是汙穢。兩人彼此相愛,又彼此傷害,都希望對方能夠回到Sunny下生活。只是黑暗中行走的太久,Sunny就越來越遙遠,想要再回到Sunny下就太難太難了。

    人生無常,我們對於自己的生活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卻不知那些沒有這些理所當然的人是如何在黑暗中掙扎著的。

  • 9 # 西西濃裡

    東野圭吾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他的故事非常精妙,有伏筆有呼應,有細節有場景。東野圭吾在他的故事之中是置身事外的,沒有評判,沒有贅述,沒有他自己個人的感情。因為這一點《白夜行》 被賦予了更多的生命力,也是這部文學作品成功的原因。

    這部作品披著懸疑故事的外衣,本質上卻是一部講述親密關係的小說,這是一個非常壓抑的故事,壓抑緣自於各色各樣破壞的親密關係,朋友之間,情人之間,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因為這些糟糕的親密關係,導致了一個個陰暗悲劇的開始。

    一、《白夜行》故事梗概

    由於母親與自己家當鋪僱的人在家裡偷情,桐原亮司跑到廢棄大樓的通風道里玩耍,卻看到了父親對自己的好友雪穗實施侵害的不堪一幕,扭曲的驚懼與憤怒使得11歲的他用長剪刀刺死了自己的父親,之後西本雪穗的母親及“母親的情人”也“意外死亡”,隨後她被優雅獨居的唐澤禮子收養。

    沒有了完整家庭的少男和少女,在慘劇發生後度過了平靜的七年,然而,桐原亮司發現當年的案子還是有人在查,而且,已經開始懷疑到自己和唐澤雪穗身上了。沒有家庭溫暖的二人,為了不讓自己的罪行被發現,用盡各種手段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一除掉。

    這一切的起因竟是少女的母親由於家庭窘迫,為了錢硬逼著自己的女兒出賣肉體,幼年不幸的經歷讓雪穗的心靈從此失去了Sunny,而亮司基於各種複雜的情愫一直暗中幫助雪穗報復迫害她的人,同時也幫她一步步剷除一切妨礙她成功障礙。

    二、《白夜行》創作背景

    小說以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為背景,在文中多次出現“泡沫經濟”一詞。小說開始時的案發地是一座廢棄的爛尾樓,這正讓人聯想起當時日本經濟的衰落和蕭條。

    泡沫經濟的破滅,大批企業倒閉,致使失業率驟增,據社會學家統計,這一時期日本近1/3的人口是失業者,家庭揹負鉅額債務,經濟從巔峰跌入谷底,揮金如土的日本人開始體會到金錢的重要性。

    為了生存、為了“安全感”,金錢成為凌駕於親情、友情、愛情等人與人之間最寶貴情感之上的東西,人性在金錢的追逐中迷失,個人本位主義、社會無罪感等大行其道。當泡沫經濟壓得人喘不過氣時,日本又相繼發生了阪神大地震和沙林毒氣殺人等重大自然災害和社會事件。

    日本社會學家普遍認為,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日本安全神話”從此破滅,日本人普遍感到了對個人、親友的安全上的威脅,社會秩序隱藏下的精神道德危機顯現出來,“日本社會產生了影響範圍更廣、更深刻的‘信任危機’,並迅速波及各個領域”。

    雪穗和亮司愛情悲劇的源頭是家庭的冷漠、社會的冷酷導致的人性扭曲,是雪穗和亮司兒時的不幸讓“恨”的種子在心中滋長,結出“惡”的花朵並不斷蔓延而不可遏制。

    三、《白夜行》表達的主題

    絕望的念想,悲慟的守望,扭曲的靈魂,黑暗的遭遇,悽美的愛情。

    亮司自始至終一直都黑暗中默默地竭盡全力無怨無悔地守護著雪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聽從雪穗指使去消除她身邊所有障礙的亮司,最終在追查了那起命案20年的警察笹垣的追捕下毫不猶豫毫不遲疑地在雪穗的精品店(R&Y)上縱身一跳,並將那把有象徵意義的寶貴剪刀刺向自己心房了結生命,只為保全雪穗,把她的秘密帶入另一個世界,從此無人有證據定她罪。

    就這樣,雪穗那個唯一的太陽再也沒有了。亮司為了她能在太陽下光鮮亮麗地行走,而自己便潛伏於暗如通風管般的世界中行走,去守護致愛。

    若亮司是影,雪穗便是光,二人不可分割,是共生系統,正如蝦虎魚和蝦槍魚般。二人互相汲取利益,互相守護彼此心靈深處那不為人知,隱藏的靈魂。

    儘管他們二人的靈魂早已扭曲,畸形,變的極端,黑暗,無同理心。但是仍舊改變不了亮司對雪穗美好而真摯的愛。這份沉重的愛情,是無條件無原則的。雪穗要的一切,他都能儘自己所能去滿足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是手滑摔手機,螢幕都碎了好幾個,怎麼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