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媽媽up

    以下回答主要依據個體心理學和蒙臺梭利教育和正面管教的理論。

    根據個體心理學專家阿德勒的研究觀點——小孩性格的形成一般在12歲之前,主要在六歲前。但是,並不是說形成了主要的性格特質小孩就不變了,他還是在變化中,需要教育的。

    首先,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有事說事,不要因為一兩件事就急著給孩子貼標籤:非常自私。貼了標籤,大人和孩子的互動中會流露出來對孩子標籤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就是標籤下的樣子。久而久之,孩子會在這種心理暗示下真的形成標籤下的問題。

    其次,三歲是孩子物權歸屬和自我意識的敏感期。蒙臺梭利教育的創始人義大利醫學博士瑪利亞認為,在孩童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敏感期,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敏感期。所以可以透過語言引導、互換角色扮演、行為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分享,但是分享行為是不能強制形成的。

    最後,三歲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強。家庭的成員可以在生活中就從自己做起,讓孩子生活在互相關愛、互助分享的家庭氛圍中,那麼孩子不養成這種行為習慣都很難。比如,吃飯時好吃的互相分享,拎東西家長一起分擔,家務一起分擔等。

  • 2 # 膽小鬼64181377

    家長要正確指引,比如寶寶在玩玩具或者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告訴他要一起分享 如果他不理解,你可以拿他喜歡吃的或者玩的,在他旁邊,讓他向你要 然後你不給他 ,再問問他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三歲的孩子可以理解這些話了

  • 3 # 眾生皆苦而不自知

    首先,要對家長說:請不要要求孩子分享,更不要半強迫式的引導孩子分享。

    孩子在生長髮育的過程中,是以“我”為中心發展到“我是我,你是你”這樣一個過程,對物品的所屬權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有些人在用一生治癒童年,因為童年時候最沒有反抗能力,但是傷害卻最深遠。

    其次,請給孩子一個充足的物質和充足的愛。對孩子而言,什麼是分享?就是我有,我足夠了,我願意拿出來給你。如果孩子自己尚且沒有得到滿足,又何談準備好分享了呢?

    這裡,充足的物質並不是要很多的意思,而是滿足了孩子內在的需求即可。

    最後,請家長記住,所有屬於孩子的物品,那麼所屬權是孩子的。孩子有權力決定,是否願意分享,或者分享給誰。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發育過程,要尊重孩子的決定。一句話,在涉及孩子的事情上,臉皮要夠厚,旁的人愛說什麼一邊說去,我就認準了,分享,只是孩子得到了令孩子滿足的愛和物質之後,一個自然而然流淌出來的動作,僅此而已。

  • 4 # U媽育兒指南

    先下結論,正常。

    第一,要看他不願意分享的是什麼東西?玩具,食物,書本?這些東西在他心裡的重要程度是什麼樣的?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在你眼裡,可能只是一個破舊的玩具,而在他的眼裡可能就是非常貴重的東西。換位思考一下,你是否也有自己很珍貴的禮物,也許是是你們愛情見證的一個小掛件,也許是一本陳舊的日記本,在別人眼裡是一文不值,在你的眼裡價值連城。如果有一個人正好缺個鑰匙的掛件,看到了你的,覺得很好看很喜歡,問你能不能送給他,你會願意給他分享嗎?我想肯定不願意吧,你可以拒絕他告訴他原因。但是換到孩子的身上,孩子可能說不明白是什麼原因,只知道自己不想分享給別人,如果大人還強硬的要求他分享,他只有用哭鬧的方法來守衛自己的東西。

    第二,你可能會說普通的東西也不願意分享,好,那我再舉個例子。你剛跑完步大汗淋漓的喝飲料,一瓶都不夠解渴的,這個時候你老公過來拿起來瓶子,一飲而盡,我問你你生氣不?你老公再來補刀:生啥氣?那不就是一瓶飲料嗎?我喝點怎麼了,你咋這麼自私呢。你是不是要氣炸了?孩子也是一樣的。

    第三,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要看你怎麼去對待這件事情。看你的題目,“非常自私”。才三歲的小孩,只是不願意分享而已,怎麼就戴上了自私的帽子呢?

  • 5 # 曾敏敏老師

    孩子才三歲多,就期待他願意分享,而因為不願意分享,就被冠以“自私”的帽子,這是很不合理的。

    很多大人認為分享是一種美德。然而,讓孩子把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後,他就能領悟到分享的真諦嗎?

    孩子的世界很小,在三歲多的孩子眼中,零食、玩具就像大人的房子、車子和收藏一樣重要,並無區別。家長有沒有想過,當你讓孩子把自己的零食、玩具分享給別人時,是在要求孩子那一刻將自己的心愛之物拱手讓人。

    即使家長要求孩子分享的東西也來自父母,但當家長買回來把它交給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完全屬於孩子。

    當你鼓勵或者要求孩子分享時,請思考這個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意思,試著站在孩子的年齡來思考換位思考他們的感受。你所以為的美德,在它看來說不定就是剝奪。

  • 6 # 我家小子的豬媽媽

    我認為正常。

    我寶快三歲了,也是不願意分享,甚至不願意交換。其實在他兩歲半的時候,有那麼一段時間,他是願意交換分享的。現在也不記得什麼原因,他就不願意交換,不願意分享了。每次有東西要分享,別人想跟他交換的時候,我都跟他說,他不願意就算了,東西是他的,他有權利做主。

    現在快三歲了,偶爾願意分享,大部分都不願意。可能,在很多奶奶帶的寶寶看來,這樣不好,但我想讓他清楚,有些事他是可以做主的,當然有時候別的小朋友希望與他交換,希望他分享的時候會說,你不跟我交換,不與我分享,我以後不跟你玩了。那別人不跟他玩,他就應該承擔這樣的結果。所以,就是讓他明白,他的東西他可以做主,別人的行為別人也可以做主。就這麼簡單。

    所以,我認為三歲多不願意分享很正常。

  • 7 # 珘鴻

    三歲多的小孩正是自我意識萌芽之時,這時的小孩還不懂得分享意識,反而對給“你的”“我的”界限十分分明,如果大人硬是強迫小孩去跟別人分享,小孩的意識是:嗯,分享就是大人把我喜歡的東西讓給別人,或者認為分享就是從別人手裡搶東西。

    所以三歲多的小孩不願跟別人分享十分正常,家長可以引導,但不能強迫小孩跟別人分享。

  • 8 # 萌娃張西西

    你好!現在每家都是一個寶寶,而且比較溺愛,所以會出現性格自私不懂分享,最好平時帶寶寶多出去玩,和小朋友多接觸,尤其是玩玩具的時候要告訴他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玩,別人也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你玩時間長了就會好的。3至4歲兒童普遍顯現“利己”傾向,且三歲處於第一個反抗期。不願意分享是正常的,不要強迫孩子,慢慢引導。

  • 9 # 7寶Wei

    您說的現象屬於正常,但家長需要注意。孩子因為不分享引發家長對該行為的指責,評判孩子的行為對其貼標籤,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兩三歲的孩子常常喜歡把“我的”、“這是我的”掛在嘴邊,只要別人走上前動了某件物品都會強化Ta對該事物的佔有慾。這說明孩子正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開始獨立了,這種佔有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中的一部分。反而是家長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過多的干涉,會因為不分享被家長指責產生消極情緒,負面強化了“分享”觸發的痛苦情緒。

    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認知角度幫助他們啟發學習,針對分享的困擾,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例如:踢球遊戲,家庭中可多人參與,告訴孩子游戲規則,相鄰或對角傳球,傳球次數越多得分越高(得分可以建立在喜歡的事物上),讓孩子體會因為傳遞、分享帶來的快樂。也可以透過繪本和動畫的片的方式穿插學習,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啟發併成功引導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車在室內用即經濟又實惠的車型求朋友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