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嘉依
-
2 # 易樂居
方丈是道教的一種稱謂,說的是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方丈就是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的領導者的稱謂。佛教傳入中國後,借用這一俗稱,則佛院主持統稱方丈。
-
3 # 歩織刀
方丈一詞,最早出現在維摩詰經,裡面講了各種故事,其中方丈的詞是描述維摩詰的房間的大小,一丈見方,卻能容納大千世界。這是方丈的出處。
-
4 # 呱唧來了
寺廟裡修行的僧人,一般都住大屋,睡通鋪,目的是便於修行,以起享受之心。按理說主持也不例外,但主持除修行外,另有一些日常雜務,寺廟管理等工作要處理,因此主持可以有一間單獨的房間居住,但也不會太大,一般就是一丈見方的一個小屋子。 “
-
5 # 知了15815501682
方丈一詞出處
《山海經》記載,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長生不老藥。而蓬萊海域常出現的海市蜃樓奇觀,更激發了人們尋仙求藥的熱情,秦皇、漢武等古代帝王紛紛到蓬萊開始了尋仙活動。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
6 # 獨釣寒江雪的清風
人們都知道一寺之長稱作“方丈”,也叫住持。至於為什麼稱作“方丈”,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方丈”一詞,不過那時的“方丈”是一座仙山,據《史記》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禽獸的顏色全是白色,宮闕都是黃金建成,裡面住著仙人,還有許許多多不死之藥。歷朝歷代的國君都曾經派人尋找過這三座神山,最有名的是秦始皇派遣的徐福,可是沒有任何一個人找到過它們。
道教引入了三座神山的傳說,並且最早將自己的最高領導人稱作“方丈”。至於為什麼叫“方丈”,大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人心方寸,天心方丈,故稱“方丈”。另外一種說法是“方”者,道也;“丈”者,長也,對長輩的尊稱,“方丈”意即道長。佛教傳入中國後,借用了道教的這一稱謂,可是今天的人們只知道佛教“方丈”,而不知道道教的“方丈”了。
佛教中“方丈”一詞的來源也有不同的說法。南朝時期編著的《昭明文選》收有王簡棲《頭陀寺碑》一文,其中說:“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大明是南朝劉宋孝武帝的年號,大明五年即公元461年。原來,最早的“方丈”是用來遮蔽佛像,免得風吹雨淋的建築。李善註解道:“堵,長一丈,高一丈,迴環一堵為方丈。”由此可知,“方丈”的形制為四面環繞的土牆,每面牆長和高都是一丈,故稱“方丈”。“方丈”上面還要蓋上“茅茨”,即茅草頂,可見“方丈”最初的形制是多麼的簡陋。還有一種說法,唐高宗顯慶年間,王玄策出使西域,在毗耶黎城參觀了著名的維摩詰居士的居處,非常狹窄,王玄策好奇地丈量了一下,長寬高都是一丈,因此命名為“方丈”。後來就把佛寺住持的居處稱作“方丈”,再往後,住持也被稱作“方丈”了。
需要辨析的是,一些武俠小說中常常出現“方丈大師”的稱謂,這種稱謂是錯誤的, 因為“方丈”一詞的原始含義為“道長”,則“方丈”一詞本來就含有大師之意,“方丈大師”的稱謂屬於語意重複,是不瞭解“方丈”一詞的含義而產生的誤稱。
-
7 # 登雲道人1
道經雲:人心方寸,天心方丈。
道家古時將海外三座仙山稱作″方丈,蓬萊,瀛洲"。
道教中的全真教自宋末元初創立時,廣建叢林,立觀度人,"天下皆為道鄉",在陝西滬縣重陽宮,一坐道觀,當時有兩萬多出家道眾。
在全真道叢林廟宇中,叢林最高領袖即稱為"方丈"。
小的廟宇不可有方丈,但可有監院。
叢林,稱十方叢林,指規模較大,可以傳戒的道教宮觀的所在地及道教的道眾社會制度。從林制度為民主制,叢林方丈不收私徒。
較小的宮觀與廟宇稱為子孫廟,子孫廟的監院,俗稱"當家",當家師父可收徒,但不能傳戒。子孫廟一般不給外來道友掛單,或只掛三天單。
另外還有子孫叢林,指較大的子孫廟,是子孫廟與叢林的結合。
"方丈″一詞,在道教中,起源與傳承有序,但全真道大方丈,選拔與產生特別嚴格,現在全國僅有五位全真方丈(住世)。
佛教,在漢傳佛教中,
"方丈",源於《維摩詰經》,經雲,維摩居士住所,方圓一丈,故稱"方丈"。
隨唐時代,佛教大興,臨濟宗馬祖道一大和尚建叢林,併成為臨濟宗開山祖師,臨濟宗歸入禪宗。後來百丈禪師又建立了清規制度。這樣,佛教逐漸地中國化了。而且大乘(sheng)佛教中國化以後,告別了原始佛教託缽化緣制度,形成集眾住寺僧伽叢林制度。禪宗叢林最高長老即可榮升方丈。方丈以下設監院,監院以下設各種執事。方丈不收徒,可傳戒。
小的寺院長老一般稱住持或監院,是可以收徒的子孫小叢林。
子孫叢林不可傳戒。
比較道教全真派與佛教禪宗的兩種宗教制度的歷史沿革及″方丈""監院""叢林""從林制度"″掛單""傳戒"等一些名詞意涵,在全真教與禪宗為共用名相(名詞)。
所以,″方丈"一詞的教職名稱,道教與佛教各有各的起源依據與說法。
魏晉唐宋以來,儒釋道三教皆倡三教合一,甚至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真人直接建立三州五會,五會有三教金蓮會,三教平等會等,以三教平等學說立教度眾。
王重陽祖師雲:
"儒門釋戶道相通,
三教從來一祖風。"
故此,我們認為,佛教與道教莫太執著於一些名相之是非曲直,只要理清教史脈絡,各自去偽存真,各自弘揚本門本宗本派之教法,和諧共生,合和眾緣,若此,宗教大同,若此,天下大同!
(以上拙文,必有紕漏與管見乃至錯謬,望題主法師及諸大德高道及專家居士爺評以正)
-
8 # 字本論
“方丈”是佛教用語,現指稱方丈和尚,為寺院的最高領導者,同時還有老師的職責。方丈在整個寺廟中的權力比較大,掌管整個寺廟的修持、寺務、戒律、清規及經濟財務等。
最初“方丈”所指是主持所住的居室或客殿。而“方丈”一詞的來歷,據《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印度那爛陀寺的僧房,寬度都是一丈見方,稱為“方丈室”。
另外,唐朝有個叫王玄策的人,他曾經到過中印度毗舍離城,當時他用笏測量毗舍離城維摩居士的禪室,方廣皆為十笏,所以便稱該室為“方丈之室”。
可是,早在南朝梁《頭陀寺碑》中,已經出現“方丈”一詞了,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經像。”此處記載的“方丈”要比王玄策早二百年之多。史料和文獻記載,南梁是佛教鼎盛時期,當時寺廟林立,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便是證明。
因此,我們認為“方丈”一詞在南朝甚至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唐朝之記載是比較晚的。至於王玄策去測量印度禪室,可能是驗證當時“禪室”的大小為方丈之說。
至唐朝及以後,禪宗寺院中用“方丈”一詞專指主持的居室,後來“方丈”又轉指主持本人了。
-
9 # 夢入空明
方丈一詞在佛教來講是出自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所住的房間長寬高各一丈。裡面卻可容萬千菩薩天人羅漢坐大蓮臺講佛論道,表示菩薩神通不可思議。天女散花的故事也在裡面。後來佛教的住持或高僧住的地方就用方丈這個詞了。
-
10 # 王富貴Evan
人心方寸,天心方丈。
道經說:“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作為方丈,必須持戒精嚴、威儀可法、功行兩全,在道德修養、持戒守戒、學識水平、威儀規範等方面為廣大道眾作出示範和指引。
回覆列表
禪林之正寢,住持之住所也,故稱寺主曰方丈。
因其住於此也,故由住處得名方丈,佛寺住持的居處稱為方丈,亦曰堂頭、正堂。
古來之說維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