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上中學時學歷史,課本上講一戰後期在戰場上出現了一種新型武器,那就是坦克,並配有插圖(如圖,但這不是課本上的原圖),看到插圖後和同學們都很奇怪:為什麼當的的坦克上面要放一捆柴呢?這是不是類似於現代坦克的自救木?
5
回覆列表
  • 1 # 觀弈不語僅路人

    這應該是一張英國一戰時的馬克4型雄性坦克,是當時第一種大規模裝備的破塹利器,但注意,萬物皆有生克,有坦克後很快就有了反坦克壕,這捆柴火就是用來填壕的。

  • 2 # 強武堂

    下面這位基本說對了,不過嚴謹的英國人是經過相當複雜的心裡鬥爭才決定採用這種被稱為Fascine,日語翻譯為“粗朶”,中文最合適的翻譯,應該是柴捆。不過米格-15的北約代號“柴捆”的英文是Fagot。

    英國軍方在裝備坦克後,發現履帶式行走機構雖然能夠部分克服塹壕的困擾,但也有垂直越障和越壕寬的限制。此時英國工兵已經開始裝備最早的預製構件金屬橋,但這東西又大又重,85英尺長的金屬橋全重63噸,上螺栓極為花費時間。

    1916年進入英國陸軍工程兵造橋部的查爾斯.英格里斯是一位優秀的工程師,他借鑑前輩詹姆斯沃倫設計的W型沃倫桁架(雙翼機的機翼間支柱甚至曼哈頓大橋都採用了這種設計)的理念,設計了著名的英格里斯1型橋,這種橋採用大量預製金屬件,108英尺(約33米)的英格里斯橋全重90千克,只需15分鐘就可以完成搭建,卻能夠搭載51噸重量。

    不過當英格里斯參觀過西線塹壕的“風景”後,他發現英格里斯1型橋的搭建速度還是太慢,因此他圍繞早期坦克設計了被稱為“吊索橋”的第一種自行突擊橋。這種橋通常由馬克5型坦克攜帶,全長21英尺(6.4米)。但是“吊索橋”的外形太過扎眼,英國軍方認為這東西上了戰場就會變成敵方首要打擊物件,因此遲遲不願意裝備。

    而這個時期,德國人已經開始在塹壕體系中引入18英尺(5.5米)寬的早期反坦克壕了,如果英國坦克不能克服塹壕,那麼大規模裝甲突擊將無從發起。這是古羅馬軍團恰到好處的為英國人送上助攻。裝甲部隊中個別軍事歷史專家,比如富勒,竟然從一本1786年出版的《古代盔甲和武器研究集》中發現了古羅馬軍團經常要求步兵攜帶被稱為“Fasci”的標準尺寸的柴捆,用來在戰場上填平壕溝(從這個角度上,Fascine翻譯成抱薪也許更為合適)。

    雖然英國陸軍高層對如此原始技術的可靠性半信半疑,但戰場不等人。第三次伊普雷戰役中協約國的坦克大軍受到地形限制,損失慘重。而隨後的康佈雷戰役中,英軍坦克還將再次遭遇可怕的環境。1917年11月20日,富勒和英國軍方高層在伊普雷等地首次測試Fascine的效果,這些柴捆當然無法對抗炮火的射擊,但填平壕溝卻足夠了。

    於是英國方面緊急改裝了18輛可以攜帶Fascine的馬克4型坦克,順便說一句,400枝直徑11英寸(279毫米),長10英尺(3米)Fascines都是由第51中國勞工連從森林中砍伐並製作的。在康佈雷戰役中,Fascine在經受30噸坦克的碾壓後並沒有出現問題。

    但是英國高層始終認為Fascine有損軍威,因此後來英國工兵部門利用預製鋼構件製作了被稱為“嬰兒床”的鐵籠,以替代Fascine。二戰甚至今天,英國軍方的裝甲工程車上仍然會攜帶Fascine,現代版採用金屬管為主體,用高強度網捆成,這一設計據說是舊日本軍隊在諾門罕戰場上首創的。

  • 3 # 影流汁zhu

    這些木材是在坦克陷入泥潭之類的地方時,墊到履帶下防滑用的,馬可I型坦克作為坦克的鼻祖,動力是很差的,越障能力不足!即使到二戰期間,蘇聯坦克身上也經常揹負一根木材,這與蘇聯境內路況泥濘有關,也是用來防滑的。

  • 4 # 胖子有事說

    這捆木材就是自救木,我們現在在中國坦克特別是中系坦克尾部都能看到這麼一根木棍,木質質地堅硬,且粗為30公分的原木。

    這應該是一張英國一戰時的馬克4型雄性坦克,馬可坦克作為坦克的鼻祖,動力是很差的,越障能力不足!但在是當時第一種大規模裝備的破塹利器,萬物皆有生克,有坦克後很快就有了反坦克壕,這捆柴火就是用來填壕自救的。

  • 5 # 興趣亦然

    一戰時期,血腥殘酷的戰壕戰催生了坦克的誕生。

    陣亡超過130萬人,有“索姆河地獄”之稱的索姆河戰役也是坦克首次向世人亮相!在索姆河戰役中,英國人首次將坦克投入實戰。當時英國所使用的坦克是 Mark I 坦克,雖然 Mark I 坦克是首次亮相,但它在戰場之上卻是所向披靡,很快就攻破了德軍的防線。

    Mark I 坦克

    經此戰,交戰各國也意識到了坦克的威力,紛紛開始研發坦克。據統計,整個一戰時期,英國、法國、德國等幾個主要交戰國一共研發生產了超過一萬輛的坦克。

    俗話說有矛必有盾!有坦克必然也有反制坦克的措施!

    在坦克剛剛出現的那會兒,還沒有像樣的反坦克武器,於是乎當時的人們想到了挖一條又寬又深的塹(qiàn)壕來阻止坦克前進,溝壑中還埋上了地雷。

    一戰時期的坦克普遍越野能力並不算很好,塹壕挖得寬點深點坦克基本上是翻不過這種反坦克塹壕的。

    要怎麼對付反坦克塹壕呢?當時的人們想了一個法子,如下圖所示:

    人們砍下木柴並用鋼索捆紮成一個大柴捆,坦克上加裝了一個專門的托架,讓坦克能夠穩穩當當地揹負著這個大柴捆。等遇到反坦克塹壕或是坦克難以逾越的溝渠之時,此時便可將柴捆拋下充當填充物讓坦克透過。

    柴捆有著取材方便和製作簡單的優點,但缺點也很明顯!

    首先是柴捆不耐用,柴捆鋪設後要被沉重的坦克碾過,有的時候步兵也要從上面通行,反覆幾次後柴捆就就容易損壞無法再用。

    而且戰場上惡劣的環境也容易讓木柴受潮或是失火!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後來人們把木柴替換成了鋁合金等一些輕便且高強度的金屬材料。時至今日,但這種填坑鋪路的方法有時依舊能用得到,不過背木條/金屬條這活兒不再需要坦克親自出馬,這種苦差事交給了軍用工程車輛來做了。

    藉此機會再給大家介紹下坦克自救木吧!

    有些坦克背後或是側面會掛著一根或是幾根的大圓木,這種圓木被稱作坦克自救木。

    顧名思義,這種圓木是用於“自救”的!在通行一些泥濘地的時候,坦克有時會淤陷進淤泥之中,如果淤陷太深坦克便無法透過自身動力擺脫,這時候就要想辦法儘量提高坦克履帶的附著力和減小淤泥帶來的運動阻力了!

    此時就是自救木大展身手的時候了!

    首先先將自救木取下,再用鋼索與坦克履帶固定,之後發動坦克,利用動力將圓木拉到坦克履帶底部。隨後再解開固定圓木與履帶的鋼索,再重新發動坦克保持一檔或倒擋前進,便可駛出泥濘。

    就連我國最新款的99式主戰坦克後面依舊會掛著一根救生木,以備不時之需。

  • 6 # 大馬哈魚12

    答,

    不僅僅是一戰的坦克有一捆柴,現在的坦克,有條件的都必須要有一根木頭。

    坦克的發明是為了在機槍和火炮的開闊地,突破有壕溝和鐵絲網圍起來的防線。這些地方沒有路。

    履帶車可以在這樣的環境裡,突破防線。但是在壕溝或爛泥裡,履帶車也會陷進泥潭,在哪裡要想辦法出去,就必須增加履帶的碾壓的實力。放一把柴,履帶車可以爬出去。遇到壕溝放進一捆柴,履帶車可以直接開過去了。

    現在坦克一般都是帶一根圓木,在坦克開進爛泥路上,陷進泥裡,要想自救的話,一般都是在履帶下面放圓木,履帶藉助圓木的力,可以脫困。

    一般在自然環境惡劣的軍隊,坦克車必備神器啊!列如前蘇聯坦克,都裝備一根圓木。

  • 7 # 梁老師說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嘛柴捆?整明白點,不就是柴火垛子嗎?這說的扣腦門子。

    一說到這,有些小夥伴就整不明白了:“幹啥呀?坦克抗一柴火垛子上戰場,沒裝甲拿這玩意防炮彈啊?或者那會的坦克燒柴火才能動?瞅著跟開玩笑似的。”

    咋說呢?就這柴火垛的事,他不僅一戰有,現在都有坦克喜歡扛著這玩意上戰場,當然也不是您認為的,這玩意能防炮彈,或者坦克燒這玩意才能動,他有別的用處。

    您聽俺細細道來。

    如今的坦克那叫陸戰之王,你都不知道這哥們剛提出構想的時候,遭遇一堆人的嫌棄,就差吐口吐沫喊滾了。

    咋回事呢?話說一戰的時候,大傢伙都喜歡蹲戰壕裡頭,吧嗒,吧嗒扣著拉大栓那長槍互射,管你打中打不中,射就完了,所以那會的彈藥都是全威力彈藥,一般的槍桿子打個八百米那都是最扯淡的,揍個一千米都有殺傷力都是隨隨便便的。

    所以那會流行的是戰壕加鐵絲網,關鍵點懟幾個機槍組成防禦陣。

    這世界上他總是到了事務發展到極限的時候,就會產生突破,很多人面對這種防禦陣,尬住了,想要拿下就得用人命去填,填不動就拿不下,很尷尬的。

    於是就有聰明人琢磨咋能用最少的傷亡拿下這種陣地,於是一個叫斯文頓的英華人,回過味來了,你整個拖拉機,上頭裝上鐵板,弄上大炮,再不濟懟個機槍他也成,突突功夫就把那鐵絲網推平了。

    於是他就上報了這個想法,結果英國陸軍一幫子老爺們一瞅,啥東西,堂堂正正的路子你不走,就走這歪路子,直接扔垃圾桶裡頭吃垃圾去了。

    但這事被當時還當海軍大臣的丘吉爾,從垃圾桶裡頭給解救出來了,瞅見沒陸戰的東西被海軍給推薦了。

    這坦克才問世了。後來丘吉爾把這坦克當秘密殺手來倆使喚,那突破陣地太爽利了。

    但這個世界,他就不缺少矛和盾,你有矛了,德華人就得想個辦法整盾抗揍不是。

    現造新武器這就不成了,只能現場想辦法,於是他們就用戰壕,把那戰壕擴大,挖深,你這坦克就傻眼過不來了吧,俺們就裝上炸藥炸死你。

    解決辦法

    英華人一琢磨,這傢伙不厚道啊,俺們這高科技那這一個坑就給解決了,還得想辦法。

    於是現場搭橋的想法就有了,但這個方法比較扯淡,因為現場搭橋,那都是金屬構件,用那螺絲還不成,必須上螺栓,沉就不說了,還大,裝一個出來就花費不老少時間,而且德華人他也不會幹看著啊,咋整?

    於是英華人玩命的想整出能夠短時間內搭建起來的鐵橋,嗯,這個想法得到了推廣,雖然這橋的重量減輕了不少,也就不到一百公斤,搭一個時間也就十五分鐘,但這還是有些長。

    於是一種已經裝好,抗到坦克上攜帶的吊索橋就出現了,到了地,你直接丟上去就成。

    結果英國那幫子陸軍感覺這太掉價了,那麼顯眼的東西,一準是敵人的打擊物件,就不想裝備。

    而這個時候德華人他們已經把反坦克壕挖寬了,變成5.5米,英國坦克只能望壕興嘆了。

    咋辦?於是有人就想到了過去古羅馬軍團打仗的時候,就喜歡要求士兵每人抗點柴火,就是用這東西來鋪平壕溝,方便車馬行進的。

    所以英華人乾脆就把柴火垛抗在了坦克上,遇到壕溝直接填上就完事了。

    您還別說,這傢伙還真好使,坦克碾過去都不帶散架的。

    英華人一瞅,這玩意好,他們也不說什麼掉價不掉價的問題,標準尺寸的柴火垛就開始生產了,當成了戰備物資來使喚。

    當然這個掉價問題,其實英華人也一直扣腦門子,所以他們的金屬橋專案也在一直推進。

    再後來這柴火垛發展發展,就變成了坦克扛著鐵管子上戰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在魅族商城搶了個魅藍note6,為什麼沒人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