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HEBest

    三年級以前,我是沒有讀過課外書的,這對一個貧窮的農村娃娃來說是正常的。

    第一本課外書是我發小的阿衰系列漫畫,剛開始這些漫畫給我了不同的體驗,讓我感受到了詼諧倒黴式的幽默。之後,我姐給我買了“王子復仇記”也就是哈姆雷特。這本書對於小學生來說有些深奧,我讀了一遍連人民名都記不全,看了幾遍後才瞭解了王子復仇的大概。上初中後就讀了些水滸三國,鋼鐵之類的名著。也沒什麼別的啟發。

  • 2 # 枝頭的喵

    八零後,小時候的課外書不是很多,那個時候的家長不像現在,對孩子閱讀的培養很重視,但是很感謝爸爸,小時候爸爸給我最多的記憶,永遠都是看書,外地工作,每週回家兩天,在家的時候只要有空都在讀書,潛移默化的我也愛上了閱讀,爸爸買給我們的第一本書是童話故事,那時候聽得最多的白雪公主灰姑娘豌豆公主等等書裡都有,帶去學校神氣了很久,上了初中後,爸爸開始給我們買小說,那時候偏愛抗戰題材,第一本抗戰小說是“野火春風斗古城”,看的不能自拔,中午都不願意睡覺,完全被其中情節吸引。然後相繼看了“敵後武工隊”“紅巖”“林海雪原”。後來因為新概念作文大賽,湧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新生代作家,最喜歡的就是韓寒,“三重門”看了六七遍,一直喜歡到現在。小時候讀的書基本上都還記得,都是很寶貴的記憶。

  • 3 # 親愛的笑笑和笑媽

    不記得,好像到了高中初中才開始有很多課外書,名著有《平凡的世界》,巴金的家春秋系列

    其他的都是《讀者》《青年文摘》和《意林》了

    雖然書沒多讀,但是非常喜歡讀書的感覺,因為著急還給別人,所以一目十行,甚至在被窩裡偷偷拿電燈看。

    那時候父母不讓看電視,我也培養出自己一個技能,就是想象畫面,感受文字裡面走出來什麼,寫什麼。

    挺幸福挺好玩的。

    現在孩子幸福,什麼書都有,還有老師逼著看。就是好像不太有時間了,不像我們那時候還有自由閱讀可言,現在一般都要指定讀物啦。

  • 4 # 有茶有語VLog

    我小時候印象中沒什麼課外書,見到最多的是小畫書草原英雄小姐妹,雷鋒的故事,其他好像沒什麼了,要說真正開始讀課外書應該是在初中,也正是文革期間,我接觸到的第一本書是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後來是水滸傳。也是我偶然發現,坐在我前桌的一個同學,她上課總是低著頭不好好聽講,也不記筆記,我好奇她在幹什麼?就這樣我知道她在看禁書,我不知道她是怕我告訴老師?還是無所謂把書借給我?我不得而知,反正從那開始她有書都給我看,有規定期限,一本書不得超過三天必須還給她,並且要求我嚴守秘密,要知道當時在那個年代能看到這樣的書也是需要膽量的,弄不好壞孩子的名稱就去不掉了,更嚴重的是,一旦被老師查到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我立立正正的答應:堅決做到!

    後來高中,我接觸的書就多了,巴金的家春秋,霧與電,看的遍數最多的是紅樓夢,國外小說悲慘世界,高老頭,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等等,那時看書真的是都顧不上吃飯,天黑了都覺查不到,都趴在書上了,那時上學作業很少,閒空自然也多,也就方便我看書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也都是揹著爸媽看書,怕他們擔心。

    看看現在的小孩多幸福啊,喜歡看什麼書就有什麼書,可以大大方方的看,不像我們小時候看個書還得小心謹慎,時代變了,現在的孩子們太幸福了。

  • 5 # 多力崽

    記事起,讀的是父親部隊的《解放軍畫報》(好像是這個名),然後是和小夥伴們交流看的小人書,第一套豪華一點的書,叫《三百六十五夜故事》,上下兩冊,後來被我的娃娃親借走以後一直沒還,至今令我耿耿於懷。小學後開始訂《兒童文學》、《少年文藝》等各類雜誌報刊,每週的零花錢五毛,也會攢下來去買書。

    十多歲時,母親到了圖書館工作,所以我開始了多且雜的讀書時光。小時候看書比較魔怔,一定要一口氣看完,不能等,不然整天失魂落魄。在圖書館,接觸到了大量的外國名著——印象較深的是《飄》、《基督山伯爵》、《蝴蝶夫人》、《呼嘯山莊》…還有一系列科幻小說等。

    要問讀了這麼書可否有什麼收穫 ,會覺得有點慚愧,長大並未變成才子文人,也不能出口成章,單位的材料寫起來也不那麼得心應手。但它們陪我度過了孤單的童年(父親在部隊,母親剛開始是工廠三班倒);書看得多,代入感又強,看哪部小說就覺得自己是哪個主人公,讓我至今還是一個對生活有美好追求的人;還有一點,現在輔導孩子的作文,感覺還是不吃力的。

    感謝父母在看書選擇上不給我做強制推薦,讓我可以暢遊,感謝那麼多好書讓我遇到。

  • 6 # ANNA的隨拍

    # 初中時代的課外書

    有人問我:你小時候有什麼課外書?

    這麼一問,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的一本雜誌——《人生十六七》,它到目前為止還存在,但是初中畢業,我沒再看過,這本校園雜誌是瀋陽日報社所屬系列報刊,創辦了快30年了吧?

    # 記憶

    說起“小時候“我都覺得不算”小“,歲月裡的故事,就是讓你覺忽遠忽近,彷彿是在幾年前,時光很快,但是“感覺“ 這個東西,讓我覺得初中時代距離我很近,我想是因為我的心智停滯不前的緣故。

    初中時代在我所在的城市瀋陽,我覺得當年都流行看《人生十六七》,光聽這個名字,當時都覺得很高尚,一個以人生最純潔無憂的階段命名的一本校園雜誌,我記得所有學生都是可以投稿的。後來得知,郭敬明14歲時,在《人生十六七》雜誌上發表了處女作《孤獨》。可見這本雜誌,不僅是本土雜誌吧!但是對他的情況,此刻我一點兒也不瞭解,就知道這個名字。不,他應該是一個作家。

    當年我的寫作水準,也只能在班級裡成為一個範文的作者被語文老師讀過幾次而已。但那時已上高中,我已離《人生十六七》遠去。

    我僅記得一篇《我喜歡平凡》被老師採納,現在想想這個命題,俺真是一點兒也不喜歡,可能這樣更有”英雄“的感覺?可能那個時代的傻丫頭就是這個心理。如果要是現在,可能寫成《接納平凡》。呵呵,投降的我。活得更現實,活得很真實。

    另外,《穆斯林的葬禮》是我人生中看過的第一本小說。不提內容了,沒看過的人,也不會因此就去看看。那個年代沒有網際網路,無法聽書;沒有自媒體。一本借來的書,捧的不是小說,捧著的是上天對自己的福利,捧著的是對別人的故事的幻想。

    如今,家裡看不完的書。那些被無數人冷落的;五光十色的書,赤條條地躺在那裡接灰。

    雖然我們的話題是回憶讀過的課外書,但是卻回憶起那時候的“情”,記憶裡之所以有“物”的存在,它的作用是”情“的誘餌吧!

  • 7 # 同閱讀共成長

    比起現在小時候真是書籍匱乏,小時候就盼望的就是暑假可以跟奶奶去姑姑家住一段,因為姑姑是學校老師,哥哥姐姐也有不少課外書可以看,現在印象很深的還有《聰明的一休》《鄭淵潔童話》《小學生閱讀》等。平時上學期間,最喜歡看的就是在學校徵訂的《小學生學習報》了,記得有個板塊叫"生活中的語言",現在有時自己給孩子說的一些話還是從那裡學習記下的。

    現在給孩子買了很多書,還送孩子去了專門的閱讀輔導班,就是深感小時的閱讀對一個人的正向影響,希望孩子能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會閱讀,愛閱讀,能透過閱讀不斷豐富自己,提升自己。

  • 8 # 無言東飛燕

    我是70後,小時候課外書雖沒有現在的孩子這般容易獲得,但還是有幾本可以翻翻的,這歸功於學校的徵訂任務。每學期學校都會要求每位學生至少訂一份報刊。記得《小學生作文》是必不可少的,其它的報紙也有一二份。這些好像是每月至少兩份,每學期開學時候都會收到假期的一堆報紙,然後連著好幾天放學完成作業後都會看會報刊,感覺特別充實。

    我爸爸也有幾本書,記得看的第一本是《聊齋志異》,大概三四年級,害怕被爸爸發現,我拿到學校,下課時候偷偷看。那時候爸爸經常出差,哥哥也是半大小夥,經常不著家,家裡就我一個人的時候,看會書,然後就躺床上盯著窗戶看,耳朵到處搜尋動靜,就怕書上那個妖怪會突然出現。現在想起來感覺那時候的我挺傻的。

    家裡還有一本被我翻的最多的書就是《中國地圖冊》。這本地圖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知道了香港和澳門被佔領的國家。五年級時,有一次上地理課,科任老師是校長,問我們香港和澳門分別被誰佔領,只有我回答了。那時候我就知道了多看課外書的好處。

  • 9 # 霛餘人

    小學二年級開始看小人書,記得有《楊家將》,楊七郎打擂臺,潘仁美是壞人,楊家將裡的都是好人。還有《聊齋》裡的《辛十四娘》,不認識“辛”字,當“幸”字念,“馮”字當“馬”字讀。

    四年級下學期中段時間,那時我們農村秋季有一個星期割禾假放,那時剛好下雨,割不了水稻,我三姐從堂姐那借了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來看,我也跟著一起看,雖然有很多字不認識,但也看得津津有味,如飢似喝。沒日沒夜地看,一個星期還是看不完。收假了還是乖乖去上學,然而還沒到學校,就遇到我好朋友挑著筐去割水稻,她說學校又出通知了,再放三天假,週四才上學。哈哈,又可以看三個晚上小說了,終於在收假前看完上,中,下三部巜射鵰英雄傳》。

    接下來看過的書記得的有《白髮魔女》,《雲海玉弓緣》,《女帝奇英傳》。《七劍下天山》沒看全,《武林傳奇》。別的應該還有很多,都不記得了。哈哈,發現了吧!全部都是武俠小說,農村人,有這些書看已經不錯了。

  • 10 # 追夢寶媽

    現在孩子就是幸福,我小的時候哪有什麼課外書啊,經濟條件不允許,那會都叫小人書,類似於現在的連環畫或者繪本似的。誰要是有那麼一本,羨慕的眼都發光,想盡辦法借來讀,跟珍寶是的。

  • 11 # 柴果有約

    我記得自己小學時好像沒讀過課外書,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學校條件不是很好。課本是最好的書。

    直達初中才真正接觸課外書。開啟我閱讀興趣的第一本書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因為當時學校舉行讀後感競賽,所以就選讀了這本書。讀後感當時拿了學校第一,得了個厚厚的筆記本,當時心裡特別高興。這之後我就逐漸愛上了文學閱讀。《簡愛》,《茶花女》,《復活》,《駱駝祥子》……很多書在那個時候就開始閱讀了。

    高中因為學習緊張就給落下了。到了大學這才重新撿回閱讀保持到現在。

  • 12 # WSGWZ

    我是70年的,那時候我們看的最多的叫小人書,也很少,都是藉著看,從看圖畫到看懂文字,可能會看好幾遍。上了初中,在集鎮上有租書的,但是孩子很少有零用錢,基本上沒有租過,我印象最深的的是大約高中時候看過一本《人生》和《高山下的花環》。

  • 13 # 西嶺千秋

    我最早是看圖畫書,就是現在叫做繪本的。有《白雪公主》、《拇指姑娘》、《彼得潘》、《不萊梅的音樂家》、《小兔子借尾巴》、《老鼠嫁女》等等。當年雖然童書的種類不豐富,想想還倒是挺經典的故事。

    後來有一套傳統節日和一套四大傳說的圖畫書,包括《白蛇傳》、孟姜女、梁祝、牛女,還有寒食節、端午節等等。

    之後開始看《365夜故事》,好幾種版本的,開始看有圖畫的,後來是純粹的字書。其實裡面有很多故事是經典童話改編的,傳統民間故事改編的,我甚至看到過一篇改編的《小王子》,只是當初看不懂小王子澆過水的那一朵玫瑰為什麼就特殊了。

    最後才開始看一些傳統古典的書。《聊齋志異》什麼的。

  • 14 # peach509

    小時候課外書還挺多的,曾經不同時期有過的課外書也很多。比如:爸爸給訂的《紅領巾》、《中國電視報》、《兒童時代》、《中國少年報》、《文摘週報》、《故事會》、《安徒生童話》、畫報之類等等。媽媽訂的《人民文學》、《大眾電影》、《上海服飾》等等。還有在新華書店買的小人書,《水滸傳》、《紅樓夢》、《李清照》、《屈原》、《關漢卿》、《湯姆叔叔的小屋》、《風雪夜歸人》等等。還有在北京買的《兒童文學》、《少年文藝》。還有上初中時,就訂的《中國青年報》,買的文言文註解方面的書、詩詞書、書法書;還有當時很重要的北京海淀區編的教輔書;學習數理化流行的“十三本”;以及訂的《作文通訊》和《中學生數理化》。《作文通訊》是當時全國十幾個重點中學的作文選編及老師點評,有人大附中、北師大附中、杭州學軍中學、福州一中等著名中學。《中學生數理化》每期的封面是介紹一位科學家,當時的學部委員,就是現在的院士,含金量很高的,封底介紹一所高校。這兩本雜誌對自己影響最深,那就是立志要考上大學,夢想當科學家!《中國青年報》的影響也很大,樹立滿滿的正能量!再後來上了大學,就開始訂《讀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家庭醫生》、《中國電腦報》、《中國足球報》等等。再後來有時買時尚雜誌、買《Vistar看天下》等等。現在紙媒買得少了,大多透過手機獲得各種資訊!謝謝爸爸媽媽曾經給予的豐富的精神食糧!祝願天堂裡的您們一切安好!Love is forever!

  • 15 # 龍鑫龍

    我小時候乃至到高中畢業,壓根就沒什麼課外書可讀。一是因為家庭拮据,刨去一家人的開銷,沒有多餘的閒錢可以供我們買課外書籍。二是每天放學,書包一丟,人直接跑到地裡幹活了,太陽落山了,回到家還得洗自己的衣服,有時還要幫忙洗家人的,晚飯過後,不是寫作業,就是累得想睡覺,哪還有課外書可讀?

    步入社會後,又馬不停蹄地工作,結婚生子,一入了家庭主婦的門,我便沒了自己的私人空間,別說閱讀了,就連身心都俱疲。

    後來,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我以身作則,天天捧著一本書,這一看,遭了,放不下了。

    幾年時間,我看了近百本書籍。四大名著,世界名著,名人名著,現代情感作家的書籍……

    我一開始接觸的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後來翻閱了她所有的書籍,一遍一遍地拜讀。再後來又接觸了巴金的《家》,繼而又翻閱了他其他的書籍。還有很多很多……最近還翻閱餘華的作品。

    自從接觸書籍後,我總跟我家孩子說:“我現在看的課外書,比我上學那會接觸到的還要多很多。”

    真羨慕現在的孩子,他們想要看什麼樣的書籍,家長一般都能滿足,哪像我們那會,老師要求買書的時候,總是糾結好久才能向家人開口,而且家人不一定會及時給你。我們那個時候也有書店可以借閱書籍,因為自身比較忙,加上需要租金,所以只能望而退卻。

    自從接觸書籍後,我才發現閱讀的好處,還會時常帶孩子去書店,現在不比以往,我有的是時間,也有閒錢。

    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覺得應該多看看那些名著,因為它們是經歷過時間的洗禮,是值得翻閱的。

  • 16 # 靜聽唯美傷

    小時候真沒什麼特別的課外書,最多也就是《成語故事》、《故事會》、《童話故事》這類比較多,現在是看見我感興趣的書就會給孩子買,好像在彌補小時候的缺憾,不過我兒子確實也很喜歡看書,尤其是雜書,各種稀奇古怪的動植物什麼的,可能是男孩子的原因不大喜歡讀童話故事。

  • 17 # 冰清韻a

    我是60後,覺得小時候雖物質匱乏,但是無憂無慮,回味無窮。每天,放學看弟弟,藏貓貓,踢毽子,玩嗄拉哈,丟手娟,滑冰車玩的多了去,感覺生活有些貧,玩樂並不少,那時的孩子很單純也很快樂。

    那60年代出生的人,看什么課外書呢?首選是小人書。不是家家都能買起,誰家有上誰家看。例如:樣板戲小人書,雞毛信,雨來的故事,雷峰的故事,地道戰等老多了,我到小朋友家玩,就去看小人書。

    我看的第一本小說是《西遊記》,繁體字,書顏色泛黃。我也不認識就往下順。那是玩伴外地舅舅帶來的,那時我剛上學。

    我鄰居家劉奶奶,門口有一口井,我們全上那挑水吃。她老家也是山東人,因為我父母在當地舉目無親,所以山東老鄉也最親。她家與我山東奔我家來的叔伯舅住對面屋,便更熟悉。她家有一個小叔,當時念初中。大家肯定不會想到,鄉下的劉奶奶家會有那麼多書。

    我每天放學、放假就領著大弟,去劉奶奶家一呆一小天。大弟有時上對門舅家玩。我坐在劉奶奶家的小炕上,問小叔借書看,有時也拿回家看。現在依然還記得幾本。有《鐵道游擊隊》、《紅纓歌》、《閃閃的紅星》、《長空雄鷹》、《雷峰的故事》等 。我覺得從那時起,也培養了我看書的習慣。

    我看過毛選,紅巖,一直到上班,我也常與同事去書店借書看,偏重歷史。中外偉人名人傳記,中外名人名著、百名將星等。現在成了網路世界,但還是看原版書過癮。偶爾翻翻,還是回味無窮。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學識粗淺,難以做到。但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可以去嘗試,希望如此。讀書,也是快樂的源泉,不僅僅是汲取知識,也會教你做人。

  • 18 # 自在微風w

    我是70後,小時候家裡很窮,老記得父母為吃飽飯而發愁,父母對我們的學習基本上都是不管的,放任自流的。

    我是屬於從小愛學習的型別,家裡除了學校發的課本來就沒有任何的課外讀物了,每每看著班上家庭比較富裕的孩子,拿著小人書、作文選刊、語文報等看,就羨慕的不得了。為了看書,給別的孩子寫過作業,一分一分攢錢,因為看課外讀物還有個渠道就是村委會門口有個老爺爺擺了個小人書的出租攤,出租每天一本兩分錢。現在回想起來,看著兩分錢租來的小人也是一種很美的享受。

  • 19 # zyhz999

    90後的我都沒有讀過啥課外書。家裡比較困難,在家幫忙煮煮飯,小時候比較活潑愛玩。找同學玩跳繩,搞野炊去了,哪裡有心情去看課外書

  • 20 # 然媽碎碎念

    課外書?我上學的時候看的書可多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我的最愛。當然《七劍下天山》、《雲海玉弓緣》、《白髮魔女傳》、《多情劍客無情劍》......也都是我的心頭好。

    除了武俠小說,還有就是日本漫畫,從穿越劇鼻祖《尼羅河的女兒》,到熱血青春的《灌籃高手》,還有《聖傳》、《亂馬二分之一》、《浪客劍心》、《聖鬥士星矢》、《魔法少女櫻》......當年的日記本都是小小的卡通人物畫,這些小說填滿了十幾歲的少女青春。

    還有一些世界名著之類,這些書都是在圖書館借的。而武俠小說少女漫畫都是學校門口的各個書攤,和書攤老闆都是熟人,每次來新的都會幫忙留著。每天回到家抓緊時間做作業,睡覺的時候打著手電在被窩裡看小說,一邊還豎著耳朵聽房門外的動靜,生怕被爸媽發現。

    當年的家長都反對孩子看課外書,覺得那些都是雜書,閒書,孩子就應該好好上課學習。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我去書攤借了《多情劍客無情劍》,因為怕回自己家被發現,就躲到表哥家去看,臨走的時候將書忘在了表哥的房間。結果被姨媽發現,仗義的表哥沒有將我供出來,替我承受了一頓“男女混合雙打”。時至今日,已經是大學教授的表哥還被姨媽嘮叨這本《多情劍客無情劍》。

    時光荏苒,現在的我已經很久沒有看過紙質書了,看到如今的孩子,那麼多的課外書卻也不想去看,而這些都是我們當年求而不得的東西。

    拿起書吧,好好看一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剛上幼兒園,推薦幾本適合的繪本,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