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心悅史
-
2 # 仁己及人
什麼昏君昏君。漢的國力一直在上升好不好。建國的時候西漢在武帝時期打了一次匈奴。這在哪個王朝初期都是這樣。元帝身體不好,就成了”昏君”?漢的國力一直在上升。而且只有漢以強亡。分裂出來的魏國都一直單打北狄。
就單純從道德學說而言,漢末時期曹操這種還有些仁義的都是”奸臣”,後世的不仁不義的評價漢帝為昏君?怪不得這麼多人說明朝皇帝怎樣。你也要看那個時候需不需要他忙前忙後。現在的老闆,天天管著雞毛蒜皮小事的都是能力差的老闆。人家重要的是整個企業的生機勃勃根本不需要忙著忙那。這都是昏君?
東漢被王莽亂過一次後,確實沒有進一步開疆擴土。但國力是一直上漲的。漢時期做生意的是中亞諸國。你看看中國穿出去的都是技術,外國進口的都是農副產品。漢的科技都是原創的:造紙術,製陶的普及,張衡渾天儀,農業精細耕作技術。換言之,東漢根本已經精緻化了,少量土地就可以養活一大群人。在古代。只有生產力落後的地方才拼命往外打。
漢分裂為魏蜀吳之後,單純憑藉魏國都打下北方遊牧。這個國家以強亡的。人家皇帝,大官再怎樣都是神仙打架。後世居然評價人家是昏君?真搞笑。
-
3 # 打工仔老楊談古論今
寵信宦官、重用外戚,推崇儒家的仁政,可實際上施政卻是仁懦。
元帝劉奭是具有“漢中興之主”之稱的宣帝劉荀與髮妻許平君的兒子,由於宣帝感念髮妻而被立為太子,後宣帝過世繼位為帝,歷史中元帝較為出名的事件應是“昭君出塞”。結合歷史,導致西漢政權開始衰落應是由於元帝的以下幾點。
元帝推崇儒家仁政,但實則是仁懦。元帝幼年時期勤奮好學,因為厭惡法家的嚴厲而推崇儒學,認為治國施政應該是仁愛,把儒家的仁愛理解為仁慈,實際施政卻是仁懦。哪怕在原則上犯了很嚴重的錯誤也只是口頭責罰,無實際責罰的行動。如首輔大臣蕭望之之死,被外戚和宦官聯合起來逼死。元帝雖然非常的心痛,但兇手卻只是被馴幾句而已,無傷大雅。從這件事起,元帝的權利就被削弱,在大事大非面前,忠奸不分就會嚴重損壞皇帝的威嚴,元帝所表現出來的仁政就是一個笑話,實為仁懦。
憐愛和寵信宦官。認為他們是一群無依無靠的人,值得信任,由於身體不好將家國大事交與宦官石顯。而石顯本人善於弄權,與外戚裡應外合清除異黨,只要朝廷有不同的聲音就不容。長此以往,朝廷大事均由宦官作主,皇權旁落。本有匡扶之心,實無行動之果。
重用外戚。元帝感念當年宣帝流落在外時宣帝外祖一家及自己母親許家的相助,在情感上偏向他們,朝廷重要職位都有其兩家身影,並在軍國大事上重用他們,這在漢後期開了任用外戚的先例。他們利用元帝的信任,大肆圈地、欺凌百姓,上瞞朝廷,下結朋黨。彌留之際將國家朝廷託付給王政君,王臨朝稱制之後由於私心將母家兄長侄子均封王封侯,並最終被侄兒篡了漢家天下。
綜上,寵信宦官、重用外戚、施政仁懦,是導致西漢末年危機的直接原因,並將西漢政權一步步拖入深淵。
回覆列表
漢元帝是漢宣帝與許平君皇后的兒子,是一位精通藝術的皇帝無心理權。即位後即寵信宦官,導致皇權旁落,朝政混亂不堪,西漢由此走向衰落。一、漢宣帝給兒子請了5個儒家大師,因此漢元帝少好儒術,不類已。但終因許望後原因未換太子。
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漢宣帝古劍情深讓原配許平君成了皇后,但許平君僅做了三年皇后就被霍光妻毒死,4歲的劉奭失去母親。
漢宣帝覺得法治是國家治理根本,然而在給太子選擇老師時,他卻未以法學大師為主,卻給兒子請了5個儒家大師,因此漢元帝少好儒術,其實是受老師影響的結果。
漢宣帝常常覺得劉奭”不類已“,根本原因在於宣帝培養以儒家為主責任在己。他曾有換太子打算,但終因對死去的原配妻子許平君沒換太子。
漢宣帝在選擇帝位接班人上感情用事,不理性,終於西漢走向不落埋下了禍根。
但劉奭還是皇太子時,眼看著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好以刑罰懲治下屬,很不以為然。還勸說父王重用儒家,被漢宣帝責罵。
劉奭這點很不成熟,在漢宣帝治理期間,國力富強,百姓安寧,出現了孝宣中興。劉奭在沒有成熟的經驗前,應該繼續漢宣帝的治國方略,至少能讓國家保持穩定,繼續向好。而不是輕易言改變,因為漢元帝治固策略不對,造成國力趨勢長期向下。
宦官弘恭、石顯與外戚聯手,將蕭望之逼死,僅口頭責問,事後寵信如故漢宣帝臨終前給漢元帝安排了三大臣輔政:樂陵侯史高(外戚)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為副。漢元帝對蕭望之、周堪兩位儒學師傅特別信任。
蕭望之因為實施政改,觸動宦官及外戚利益。宦官中書令弘恭、僕射石顯便與史、許兩姓外戚聯手,將蕭望之逼死。
元帝非常震驚,然而他卻沒有追究逼死蕭望之的弘恭等人責任,僅口頭罵了幾句,不久後就當沒事一樣,導致這些人越來越放肆,並繼續放逐其他儒臣,宦官權勢越來越大。
威權旁落,外戚、儒臣、宦官三種勢力角逐,宦官成為大贏家。漢元帝愛好藝術,為了落個清閒,他開始將政事交給宦官打理,自己醉心在音樂藝術。石顯繼任中書令後,元帝將政事全部委託他處理,自己只聽他政事處理的彙報,等於自找了一個權臣“霍光”。
宣帝若是九泉下有知元帝主動找了一個“霍光“,估計會抽元帝耳光的。要知道因為“霍光”架空皇權,漢昭帝終生未能從政,抑鬱而死;漢宣帝隱忍築勢了6年才能親政。
但石顯並不像元帝想像中那樣因為沒有家室,不會結黨。他不僅與宮廷太監結為“內黨”,而且勾結外戚拉攏儒臣,結為“外黨”。內外黨串通欺騙元帝。
有大臣提醒元帝不要寵信宦官,但元帝一直離不開宦官石顯,幫他處理繁瑣的政事,任由宦官胡作非為擾亂朝政,社會危機日深,土地兼併之風盛行,加上自然災害不斷,如果不是漢宣帝打下的底子較好,離亡國也不遠了。
娶錯妻,禍三代俗話說,”娶錯妻,禍三代“,漢元帝充分印證了這一句話。
漢元帝還是皇太子時,最寵愛的姬妾司馬良娣病逝,劉奭傷心至生病,痛恨眾姬妾(愛姬說是眾姬妾害她死),於是胡亂娶了王政君應付宣帝。王政君很幸運,雖然漢元帝不喜歡他,她還是很快生了兒子劉驁。
王政君的後代及外戚,禍害了整個西漢。
她兒子劉驁喜好宴飲玩樂,接位後為漢成帝,寵愛趙飛燕、合德姐妹淫樂至死。成帝沒有子嗣,漢哀帝劉欣接位,養男寵。後面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
漢元帝駕崩,劉驁即位為漢成帝,王政君為皇太后。王政君的兄弟未立一寸軍功,七個兄弟都封了侯。
王政君追封王莽的爹王曼為新都哀侯,任王莽為大司馬。王莽後來篡位稱帝,西漢滅亡。王氏外戚,禍害了西漢,導致西漢滅亡。
漢元帝在帝位繼承人再次感情用事,兒子漢成帝王政君之子出生後。漢宣帝很喜歡這個嫡皇孫,經常帶在身邊。
青年時的劉驁愛讀經書,為人謹慎。但隨著年齡增長,王政君不得元帝寵幸,對劉驁管教不周,劉驁開始終日沉湎於玩樂。
元帝寵妃傅昭儀之子,山陽王劉康“多才藝”,藝術兒自然得藝術爹的歡心,漢元帝曾想改立劉康為太子,但劉驁是漢宣帝愛孫,加上首輔史丹多次力保太子,元帝一時心軟便不再改立太子。
漢元帝沒想到這一時心軟,劉驁接位後荒於酒色,大政幾乎全部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和鐵官徒起義。
漢元帝再次犯了他爹漢宣帝在選擇帝位繼承人上感情用事的毛病,明知劉驁不是合適的帝位接班人,但感情用事不及時做出調整,導致西漢不可逆轉地走向衰落。
王昭君出塞,造成終身遺憾王昭君入宮幾年也沒見過帝面,地位卑微如宮女。元帝心裡掛著死去的那位,後宮女子少有被寵幸。這時已臣服的南匈奴單于入京進覲漢皇希望和親,王昭君自願出嫁。
在歡送昭君出稼儀式上,元帝方見到光彩照人的王昭君,心動很後悔想把她留下,但又開張不了口,只得任由她隨呼韓邪出塞而去。王昭君出塞後,促使南匈奴結束了多年分裂和戰亂,加強了雙方文化交流以及傳播。
可惜了,如果元帝當一回小人,留下王昭君為妃,也許不會有王政君外戚亂政,或者會改變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