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磨蹭的小馬
-
2 # 吃作家
快速祛溼一定是不可能的。
身體調理都需要一個過程,如果是食療,只有長時間的堅持才能有所改善。
一般人們再有,經常精神倦怠、大便粘黏、舌苔泛白等症狀時就有可能是身體溼氣重的表現。
要怎麼改善呢,大家可以自己買紅豆、薏米熬水喝,也可以將紅豆薏米炒熟研磨成粉熱水衝開。
每天堅持喝一次,這樣一段時間後,身體就會有所改善。
而且要注意,儘量少熬夜,保證正常的睡眠。
其實我們的身體是需要多方面的保養的協調的,不光從吃入手還要有健康的習慣和規律的作息。
這樣才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記得關注作家我呀~
-
3 # 問道中醫話健康
所謂“溼”,有“外溼”,也有“內溼”。
“外溼”主要由於天氣潮溼,空氣溼度太大,或是居所靠近山邊、海旁,抑或是工作時經常接觸水而形成的。
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內溼”為陰邪,與潮溼氣候及飲食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常吃生冷食物、凍飲的人,脾胃的營養運輸、消化及吸收功能等都會受到影響,導致體內多餘水分難以排清,形成“內溼”。再加上“外溼”,“內溼”的症狀會更嚴重。
分辨溼證由於溼氣停滯於體內,症狀多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睏倦、乏力或頭重等。如果溼氣延伸至關節,便會出現關節疼痛或活動不便等風溼症狀。
溼氣對五臟六腑影響最大的是脾,因此,往往溼氣重的人容易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胸悶腹脹、渴不欲飲、大便稀薄或便秘等症狀,也可能出現全身或區域性的水溼淤積,如水腫、腳氣、白帶、溼疹等現象。厚舌苔是脾溼的最典型特徵,可以用淮山、薏米、茯苓熬湯服用。若舌苔上還帶有黃色,則說明身體溼熱,可以適當多吃點養陰潤燥的食物,如雞蛋花、木棉花、燈芯草湯水等,可利溼消熱。
對症祛溼根據不同的溼氣症狀,調理時要辨證制宜,採取不同方法。
解表化溼,適用於風溼襲表、寒熱無汗、身重體痛等症狀,宜用羌活、香薷、白扁豆等。 辛開淡滲,適用於頭痛身重、胸悶、午後身熱、不渴苔自等症狀,宜選用的藥材有杏仁、牛蒡、桔梗、芥子、細辛、通草、茯苓、澤瀉等。
芳香化溼,適用於溼困中焦、胸悶泛惡,苔膩納呆等症狀,這種方法所採用的藥物氣味芳香、性偏溫燥,多入膀胱、脾、小腸經,有利水滲溼、利尿通淋、利溼退黃等功效,如檳榔花、佩蘭、茴香、藿香、草果等。
燥溼化痰,適用於咳嗽痰多、色白而稀、溼痰等症狀,宜用半夏、橘紅、白朮等中藥。 利溼洩熱,適用於溼遏熱伏、身體發熱、便秘煩渴等症狀,宜採用棉茵陳、梔子、麻黃、赤小豆等藥材。
苦溫燥溼,適用於內溼重、大便濡洩、四肢睏倦、胸悶腹滿等症狀,選用中藥入膳時,可用厚朴、白豆蔻、枳殼、豬苓、黃芩、黃柏等。
祛溼飲食原則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凍品和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利於化溼健脾。因此,春天不宜喝冰凍的飲料;冰凍的食品不經解凍或加熱,也不宜食用;此外,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寒涼的蔬果不宜不加限量地食用。如果想食用的話,在烹調時適當加入蔥、蒜等,降低蔬果寒涼性質。
春天,特別是回南天,當明顯感到環境溼氣帶來的不適時,一些熱帶特有的水果如菠蘿蜜、榴蓮、芒果都不適宜吃,因為這些水果都屬於“溼邪”之物。
天氣潮溼,有人認為應該透過辛辣之物驅除體內溼氣,在飲食中增加生薑、辣椒這類辛溫之物,這是錯誤的。其實,驅寒不等於祛溼。春天,姜蒜這類溫補的食物要依體質而選擇食用。如果身體是寒性體質,平日腹瀉畏寒等問題較多,可以多食用,從而獲得祛溼又驅寒的效果;如果身體是火氣大的熱性體質,吃薑蒜之類的“火物”反而增加身體溼邪之氣。
家庭實用的祛溼湯膳 -
4 # 健康食養
首先,任何快速根治的東西都是對身體不安全的,就像你的溼氣,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有可能與你的生活作息,飲食都有關,總是熬夜,也會引起體內溼氣,不運動也會引起。最健康的袪溼方法是多運動,透過排汗,即環保又健康,如果你沒有時間去運動,也見意你從生活中一點點去改變,少吃辛辣,作息規律,可以熬些紅豆薏米水喝,但要注意的是紅豆用赤小豆。
-
5 # 醫壽延年
山藥薏苡仁粥:山藥30克、苡仁30克、砂仁6克,加粳米50~100克,煮粥每日服食。適用於脾虛併兼見大便溏軟者。
佛手扁豆粥:佛手9克,陳皮9克,白扁豆60克(鮮品120克),粳米60克。將佛手加3碗水煎湯去渣,與扁豆、粳米共煮粥。大便不成形,伴有腹脹
茯苓粥:粳米100克,茯苓20克(最好打粉),黨參20克,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調至武火將水燒沸,水開後轉用文火熬至糜爛,然後加入生薑粒若干,攪勻即成。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根據口味可加入紅糖。針對脾虛乏力
-
6 # 養美健康生活
讓我們先來看看溼氣的典型症狀:
大便粘馬桶,不成形,顏色發青,小便排洩不暢。(說明腸胃排洩出了問題)
胸口悶,喉嚨有痰。(肺弱)
容易冒汗,頭暈犯困,越睡越困。(說明氣虛,陽氣不足)
水腫肥胖,偏瘦的人也會有小肚腩。(說明脾虛,因為脾虛是導致肥胖的主因)
胃脹,胃難受,多吃點東西就成積食,大腹便便。(胃弱)
機能衰退,性冷淡,男性陽痿早洩。(腎虛)
原來溼氣是脾虛,胃弱,腎 虛,肺弱,氣虛,腸胃排洩多種原因導致的。
1、食療
薏米,可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
赤小豆,能補心養血,古籍裡記載“久服令人瘦”,還有明顯的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2、運動
運動出汗也能祛除溼氣的。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溼度的能力變差,體內溼氣排不出,到了冬天肯定會得病。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3、日常生活
①、夏天不要貪涼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地板中,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
②、減少室內水分。可利用空調或抽溼機等排溼工具,減少室內水分,保持乾爽。晴天可開啟窗戶通風。
④、保持衣物乾爽。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蓋潮溼的被子,被子(墊絮)要經常曬。
⑤、洗浴後要充分擦乾身體水分,特別是腳部。
4、足浴泡療
人的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與人體的五臟六腑息息相關。用熱水泡腳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的臟腑機能。尤其現代社會,生活、工作壓力大,加之空調的大量使用,人們普遍喜歡吃涼的食物,所以體內多寒、溼之毒,用熱水泡腳,有助於驅寒除溼,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回覆列表
個人經驗,快速祛溼的方法一是拔火罐,二是喝紅豆薏米水,當然個人體質不一樣,對我有效的方法對別人不一定有用,拔火罐不能每天都做,會讓人扛不住冷的,也就是體內的火氣會少,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