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雞史
-
2 # 運河陶山
一提到《岳飛傳》,我耳朵裡就回響起河南人民廣播電臺女播音員那扁平的聲音:“聽眾朋友們,下面繼續播出,長篇歷史評書《岳飛傳》……”,
三十年前的每天中午,全國的孩子都在放學的路上匆匆往家跑,學校中午十二點下課,劉蘭芳的評書十二點半開始,所以每天中午,再淘氣的孩子也無心在學校逗留,十二點半整,一定要準時守候在收音機旁邊。每天中午十一點半到十二點半是家屬院食堂開飯時間,所以每天中午我穿過院子的時候,我腦袋裡惦記著劉蘭芳,《岳飛傳》 我始終認為劉蘭芳評書的成功,不能簡單地概括為時代的產物,劉蘭芳對評書的二次創作確實精彩絕倫: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兩郎山八百破十萬<救駕牛頭山><大破十面埋伏陣>沒鼻子軍師哈米蚩,他一出場,那一口囊鼻兒口音,頓時就讓我們捧腹大笑,一下子記住了他陰險狡詐的形象。直到現在,我一聽到鼻子堵塞的說話聲,馬上會聯想到那個一千年前的金國軍師哈米蚩。 我認為劉蘭芳對於武打場面的描寫,更是革命性的,她挑起了我們內心深處的尚武精神,奠定了我們日後對於武俠作品的狂熱追捧。宋金兩國良將無數,每次兩位大將開打之前,劉蘭芳一定把雙方使用兵器的威力、重量做一番形容和說明,再捎帶把這兩位大將的身份、閱歷、在本國軍隊裡的級別一一交代清楚。這樣以來,我們心裡對這兩位各自的實力就有數了,對這兩位的勝負自然也就充滿了期待和好奇,這就叫“墊包袱”。雙方交手,一場飛沙走石、昏天黑地的廝殺後,勝負決出,勝者在聽眾心目中默默地又上了一個臺階,到下一回合,大家對勝者即將接受什麼樣的挑戰,有了更急切的期待。就這樣,一個相生相剋、環環相扣的武林世界,在劉蘭芳鏗鏘有力的演講中活靈活現,聽得我們血脈賁張、躍躍欲試。不誇張地說,劉蘭芳用她的才氣和熱情把中國評書推到了一個時代的巔峰,她用慷慨激昂的聲音,澆灌出了一個令人沉醉的精神花園。如果你不知道人們當年對劉蘭芳的痴迷程度,那我舉一個小例子:每當劉蘭芳評書播出的時段,大街上行人出奇的稀少,所以導致刑事犯罪和治安犯罪都大大降低。
岳飛之死可以說是南宋王朝的一大敗筆,他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在風波亭。值得一提的是,岳家軍曾被評進中國古代十大最強軍隊之一,可見其戰鬥力之強悍。那他們的主帥被冤殺,他們怎麼沒人站出來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岳家軍的構成,他們並非是岳飛的家族力量,南宋時起義軍蜂擁而起,很多都投靠了岳飛,還包括被岳飛降服的軍賊,被收編的流寇。背嵬軍是岳家軍主力中的主力,這支軍隊是由岳飛建立的;此外還有十一支,如踏白軍,遊奕軍,破敵軍,踏白軍是在北伐兵敗時併入岳家軍的。裡面不光是忠臣義士,也有一些雜碎,像前軍副統制王俊,此人並沒有立過多少戰功,但尤其會打小報告,岳飛被秦檜陷害時正是此人做偽證,順帶著自己上級前軍統制的張憲。最後組成了岳家軍。在宋金民族鬥爭的烽火烈焰之中,逐漸鍛煉出了岳家軍的強悍。當年遼國金兀朮,憑藉鐵浮屠還有柺子馬(三匹馬連著)殺的宋朝見馬就慌;那鐵浮屠是何等物,史上記載,馬挑肥壯的人挑強壯的,都披上厚厚的盔甲,興許馬掌上還有鐵凸。士兵拿著長矛見人就刺,刺不死馬接著踩。岳飛看準了柺子馬的弱點,等敵人衝過來,命令士兵用一種帶鉤的長槍鉤馬腿,那三匹馬只要有一匹掛了,其它兩匹就跑不了了,這時後面計程車兵拿著大刀,像切瓜似的把金國士兵一個個全拾掇了,金兀朮很是傷心,我的馬啊:“自我帶兵大戰以來,全靠這馬取勝,這下完了。”至此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
歷朝歷代,軍隊一旦做大,國家將處於危險局面,唐末五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況且他們的老祖宗趙匡胤就是透過兵變奪得皇位的,所以宋高宗此時對岳飛十分謹慎,而此時岳飛還不知收斂的干預皇帝的繼承人問題。當年趙構在逃避金軍追擊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驚嚇,喪失了生育能力。趙構唯一的兒子夭折之後,繼承人的問題成為趙構最大的忌諱。而岳飛建議趙構從宗室之中選擇一位立太子,這讓趙構十分惱火。還有如果岳飛建議擁立的人成功繼位,那岳飛就有了擁戴之功。擁戴之功加上赫赫戰功,這就使得岳飛處於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位置上。岳飛曾經還在下屬面前說過:“本朝不到30歲被封為節度使者只有兩個人,一位是太祖皇帝,另一位就是我。”岳飛曾在29歲被封為節度使,當年趙匡胤在成為了節度使之後,發動了陳橋驛兵變,從而黃袍加身。現在岳飛這樣的舉動,誰也不敢保證歷史會不會重演。
所以宋高宗要處死岳飛,不過岳飛手握重兵,宋高宗在處死岳飛前,他也是做了萬全的準備,才對岳飛下手的。比如最簡單的,將主要將領全部換人,重要地方全部都換防。並且還使出各種陰招,令他們內部互相起了矛盾。嶽府中的幕僚直接被遣散,軍中的親信將領都被陷害,以各種罪名給殺害了。加上古代忠君的思想。
正是如此,宋高宗透過種種手段,瓦解了岳家軍。岳飛被冤殺之後,趙構強行改編“岳家軍”。“岳家軍”中南方將士被迫接受。“岳家軍”中的河北流民,則拒絕接受,他們脫離大宋帝國,返回北方與河北義軍一同抗擊女真。為了能與女真議和,趙構無恥的下令放棄北方廣大地區,並強行斷絕對河北義軍與“岳家軍”餘部的接濟。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河北義軍與“岳家軍”餘部最終失敗,消失在歷史舞臺中
岳飛一開始就錯了,迎請二帝還朝,把高宗趙構放哪,金兀朮在給秦檜的信中明確要求:“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於是,岳飛成了金朝和南宋當權者共同的眼中釘、肉中刺。同時,岳飛自身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方式的某些“疏漏”也加深了宋高宗等人對他的忌恨,最終招來殺身之禍。朱熹說他“恃才而不自晦”,剛強固執,不知韜晦;《宋史》說他“忠憤激烈,議論持正,不挫於人”。
當時將領幾乎人人皆貪,岳飛卻潔身自好,“凡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不私”,還訓令部屬“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並一再聲稱:“敵未滅,何以家為?”昔日范增說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岳飛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朝皇帝最忌諱文武勾結,岳飛卻留意筆翰,“好賢禮士,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如書生”,一副儒將派頭,豈非“沽名釣譽”? 岳飛原是張俊部曲,早年“張帥”對他有舉薦之恩,但岳飛卻一直鄙薄張俊的人品。官階相等後,岳飛見面只是拱手而已,並不尊他為老長官。在講究資歷出身、強調知恩圖報的軍界,岳飛的行為無異於離經叛道。張俊為洩私憤,最終與趙構、秦檜沆瀣一氣,加入到陰謀陷害岳飛的行列。 紹興七年(1137 年),宋高宗本已慨允岳飛指揮原屬劉光世的淮西軍,隨後又出爾反爾,岳飛一怒之下拋開部隊,上廬山為亡母守孝。高宗對岳飛撂挑子極為震怒,但因金人威脅還在,不得不好言撫慰,促其下山,但也對他發出了“犯吾法者,唯有劍耳”的警告。次年,岳飛又以防區過大為由,要求擴編,宋高宗答以“寧與減地分,不可添兵”,並再次告誡他“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 紹興十一年(1141 年)正月,金兀朮入侵淮西,企圖以戰迫和。南宋派張俊、楊沂中、劉錡率軍迎敵,並命岳飛領兵東援。岳飛尚未趕到,宋軍已在柘皋(今安徽巢湖東北)大敗金軍。張俊想獨吞柘皋之戰的功勞,打發劉錡還軍,豈料金軍又在撤退途中攻陷濠州(今安徽鳳陽臨淮鎮),並重創前來救援的楊沂中軍。岳飛聞訊馳援,金軍已經安然渡淮北上。岳飛兩次增援都慢了半拍,理由是他本人感冒、軍隊乏糧。岳家軍素以“戰備不懈、行軍神速”著稱,這樣的理由豈能令人信服。史書說“飛念前此每勝,覆被詔還,壯心已闌,且軋於和議,辭以乏糧。及濠梁已破,方以兵來援”。看起來,岳飛對高宗屢次阻撓他北伐已經傷心透了。 最要命的是,岳飛竟然不知避諱,對皇位繼承問題妄發議論。紹興七年(1137 年)秋,岳飛出於忠心,建議高宗立儲。這年高宗三十歲,他唯一的兒子趙旉已在八年前驚悸而死,他自己也在揚州潰退時受驚,造成性功能障礙,再也無法生育。岳飛的立儲建議既觸痛宋高宗的難言之隱,又觸犯了武將不得干預朝政的“祖宗家法”。趙構當即警告他:“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以上種種,使岳飛終於難逃一死。 紹興十一年四月,高宗、秦檜先用明升官爵、暗奪兵權的方法,將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召到臨安,任命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把他們原先統率的淮東、淮西和京湖三宣撫司軍隊都劃歸三省、樞密院統一指揮調動。 三大將中,張俊已與高宗、秦檜同流合汙;韓世忠本來也是被構陷的目標,但他看清了朝中的兇險,及時向宋高宗表明心跡,並從此醉心佛、老,“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時跨驢攜酒,從一二奚奴,縱遊西湖
以自樂,平時將佐罕得見其面”。高宗念他過去勤王救駕有功,終於保全了他。 這樣,目標就瞄準了岳飛,給岳飛羅織的罪名是違抗軍令、指斥乘輿、密謀造反。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趙構親自下旨,將岳飛賜死於臨安大理寺(杭州
小車橋北)獄中,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被斬於臨安鬧市(杭州眾安橋)。 誰是害死岳飛的真兇?這本來不成為一個問題,但由於古人為尊者諱的傳統和今人構思過度的緣故,此事一直難成定論。其實,殺岳飛者,秦檜和宋高宗是也。 朱熹說:“秦檜之罪所以上通於天,萬死而不足以贖買,正以其始則唱邪謀以誤國,中則挾虜勢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遺君後親,至於如此之極也。”秦檜因力主和議獲得宋高宗的信任,也極力要透過促成和議來鞏固權位,主戰的岳飛自然是他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物件。 宋高宗在靖康之難時曾在金營充當人質,早早就落下了“恐金”的病根。當金人一心要殄滅他的小朝廷時,他不得不任用武將,與金對抗。等到形勢有所好轉,他就急於跟金人和談,只要承認他兒皇帝的地位,怎樣屈辱的條件都可以接受,所謂“恢復中原,迎回二帝”,只不過是他驅使南宋軍民為他效力的空洞口號。 同時,高宗雖然怯懦,但並不愚蠢。一旦議和成為可能,他的注意力便立刻轉到整頓內部,鞏固皇權。祖宗的“聖訓”,言猶在耳;武將的跋扈,他也是親身領教過的(如“苗劉兵變”)。為了削奪武將兵權,剷除一切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勢力,他不惜殺害岳飛,自毀長城。 -
3 # 三隻腳的大烏鴉
你們就沒想過是岳飛案本身的問題麼?
岳飛到底有沒有謀反,其實對岳家軍的行動是有決定性影響的。如果岳家軍相信岳飛確實有謀反行為或者有謀反意圖,那他們就不會有什麼動作,因為大部分人不可能陪著岳飛一起去造反。如果岳家軍相信岳飛根本沒有謀反,那以岳飛的聲望,他們肯定會作出一些動作為岳飛鳴冤。事實上岳家軍在整個事件上完全是按兵不動的,那就意味著大部分岳家軍官兵都相信岳飛確實有謀反意圖。
岳飛案件的前因後果是這樣:
1、岳飛在紹興十一年八月罷樞密副使職務去廬山閒居,張憲接替岳飛統管其鄂州直屬部隊。不久,張憲在未接到朝廷命令的情況下擅自出動軍隊封鎖江面,攔截南宋官方船隻,隔絕上下游交通。以王俊、王貴為首的岳飛部將隨後向朝廷告發張憲謀反。
2、張憲被抓後,調查人員發現岳雲曾給張憲寫過一封信,上邊的內容是讓張憲假稱金軍入寇,製造一些動作,讓岳飛能夠恢復兵權。這封信就是韓世忠質問秦檜時秦檜答稱“莫須有”的那封信。如果這封信屬實,那就證明張憲的行為完全是岳雲指使的,如果張憲屬於謀反,那岳雲自然也是謀反的同謀了。這封信一直沒找到,但幾乎所有的岳家軍部將都證明自己曾經見到過這封信,所以朝廷最終認定這封信確實是存在的。張憲和岳雲均因謀反罪名被斬首棄市。
3、雖然無法證明岳飛指示岳雲寫了這封信給張憲,但岳雲是岳飛兒子,張憲是岳飛部將,信裡的內容又是密謀讓岳飛恢復兵權,所以這事岳飛絕對脫不了干係。畢竟封建社會不是現在的法治社會,不和你講什麼疑罪從無的,兒子造反老子肯定也得掉腦袋。不過由於信件原件沒找到,也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岳飛確實知曉此事,所以最後的判決是岳飛賜死(也就是毒酒或白綾,留個全屍)。
按照大理寺關於岳飛案的判決來看,岳飛案人證物證齊全,證據鏈完整,雖然確實少了岳雲給張憲那封信,但其他證據鏈也能湊出岳飛透過各種渠道給張憲指示讓其作出一些動作給朝廷壓力的事實,我估計岳飛的本意就是利用金軍撕毀協議入侵的藉口逼朝廷恢復自己的兵權好實現自己的北伐大業,結果這個模稜兩可的指示被張憲硬生生弄出了一個叛亂的節奏。而且那封信也是存在問題的,雖然後世都認為那封信是秦檜胡編出來的,問題是岳家軍一大堆部將都有口供證明自己看過這封信,因為張憲就是拿著這封信指示軍隊出動的,讓主帥恢復兵權這事估計岳家軍沒幾個人會反對。所以你說王俊、王貴幾個人無恥誣陷岳飛也就算了,但出來作證的並非是王俊、王貴幾個人,而是岳家軍幾乎全部的將領,總不成這一堆人都能個個都無恥到誣陷德高望重的主將吧?如果真是這樣,岳飛這岳家軍主將也當的太失敗了。而且,如果秦檜真的胡編這封信,幹嘛不一不做二不休找個人把岳雲和張憲那封信偽造出來算了,非得留這麼大一個漏洞讓後人天天探頭探腦?
所以從整個案件來看,岳飛確實挺冤,但也確實不冤,至少岳家軍的將領們心知肚明岳飛確實有搞事的意思,但是不是叛亂就兩說了。問題是整件事已經被張憲搞成了一個叛亂,你讓岳家軍還能說啥,理論上他們都成了叛軍了,還敢再多說話麼?再者他們自己都作證看到過這封信,總不成再搞點事把自己拉出來的屎再坐回去?
所以不是岳家軍看著岳飛蒙冤無動於衷,而是他們不敢動,也沒臉再動了。
-
4 # 劉三解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的農曆四月二十二日,剛剛引兵援救淮西的岳飛,被朝廷召回行在臨安。
2天后,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樞密副使。
又過了3天,罷淮東,西,湖北,京西宣撫使,所轄各軍冠以“御前”之名,名為“御前諸軍”,宣撫司被撤除。
請注意,岳飛的十萬岳家軍,就是湖北、京西宣撫使所轄的各軍,類似於所謂的京湖集團軍司令,下轄多個步兵師、騎兵師,而朝廷下令罷宣撫使,就相當於撤銷了集團軍司令部,將各個步兵師和騎兵師直屬於中央管理。
也就是說,在這之後,岳家軍已經不存在了,接下來,宋朝又下令解散了宣撫司的屬官,也就是把司令部的參謀們都遣散了。
這之後,岳飛其實還沒有完全投置閒散,兒子和親信仍在軍中,也有書信往來。
但是南宋朝廷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分化京湖軍,比如王貴是岳飛入朝後留下的鄂州大軍都統制,也就是看家的,秦檜先把黨羽林大聲任命為鄂州大軍總領,節制諸軍,這個職務是高於王貴的,可以控制他;再利用諸軍統制輪替入行在的機會,以過失脅迫王貴屈從誣告岳飛;又任命抗金名將劉錡知荊南府,監視岳飛舊部,防備岳飛的愛將王貴、張憲發動兵變;
整個陰謀的觸發是前軍統制張憲的副手王俊出頭誣陷張憲要造反迎回岳飛,這又打倒了僅次於王貴的岳家軍的將領,等到王貴稱病請調福建,樞密使張俊就舉薦自己的愛將田師中接任鄂州大軍都統制,拿下了岳飛舊部的軍事指揮權。
其實這就是一步步去其羽翼的過程,同時在淮東、淮西、行在還有張俊的大軍在外壓迫,其實岳家軍就算是有首腦要造反,成功機率也並不高。
所以害死岳飛的過程中,張俊作為大將所其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沒有他要掌握所有兵權的貪婪,宋高宗和秦檜的削藩沒有這麼順利,而當張俊解除了岳飛和韓世忠的武裝之後,他自己也被投置閒散了,只能說他的目光太短淺了。
-
5 # 青年作家小順
嶽應該學秦國那啥將領拿良田百畝,錦衣玉食,以示自己忠心無謀反之意。再者,嶽鋒芒畢露,權傾朝野,帝王之權豈能受脅。所以無秦檜一,必有秦檜二,秦只是操刀者執行者,殺嶽者乃趙帝!
-
6 # 一箇中國人30019752
明朝袁崇煥曾經作過一首慨嘆岳飛的詩。詩的最後兩句是:可憐前朝嶽武穆,功到垂成既罪名。慨嘆岳飛的袁崇煥比岳飛死的更慘。所不同的是袁崇煥死後他的部下有人降清,有人抗清。而岳飛的部下卻沒有人反宋:這就充分說明:岳飛回京前對部下有交待。他不準部下造反陷他於不義。而袁崇煥死前沒有交待後事:所以袁崇煥的部下不知何去何從。
-
7 # 渭水殘風
岳飛傻,忠勇無雙,卻不顧及政治鬥爭,你都功高蓋主了,還不低調點,什麼迎回二帝,那你把現在的皇帝擺哪兒?戰神我推白起,但綜合謀略,則王翦第一,岳飛要能學學王翦,下場不至於和白起一樣。
-
8 # 九月V鷹飛
一有人說岳飛謀反,胡說八道,從歷史記載來看個人感覺岳飛政治大局觀不行,犯忌諱。二當時南宋是打不過金的,區域性勝利還可以。三明君無奸臣,秦檜是執行者。四宋很少將領死,底下人造反的,思想工作做的好,宋主流思想是國天下。
-
9 # 一片晨鐘響四野金雞啼
岳家軍認為岳飛有謀反的可能,所以才無動於衷。秦檜的莫須有的意思是難道沒有嗎?現人將古語今用,意思理解反了。岳飛謀反案起於岳雲給張憲的信,信中要張憲做些動作,讓岳飛回覆兵權,這事確實是構成謀反的。據說寫信沒找到,但岳家軍多人承認有。如果秦檜陷害岳飛,完全可派人偽造一封信,何必要留漏洞呢?秦檜可是個聰明的人啊!另外,岳飛被殺是在宋金和約之後幾年的事,說秦檜接受金人命令,威脅宋高宗殺岳飛後才籤和約是不成立的。
-
10 # 使用者6721678115
這種政治集團內部的明爭暗鬥歷史上已經屢見不鮮,岳飛強大但他沒有強大到自己自足,他手下的十萬岳家軍不可能不吃不喝,不但要吃要喝而且還要吃飽吃好……不難想象那樣一支強悍的軍隊掌控在岳飛手中隨時可以和來犯的金人開戰,這隊伍的後勤保障是怎樣的?如果岳家軍一旦屯夠二至三年作戰使用的供給……呵呵呵呵……再回過頭來看岳飛,他以忠義勇武立威掌權,如果造反何以服眾?岳飛無叛心就註定了他的屈死之命!任何一個集團都有核心,這個核心的強弱最終決定這個集團的強弱,趙構集團的核心強嗎?所以一個懦弱的集團最終必然要用盡心力為強悍嶽武穆挖一個大大的墳!在這樣的內外因素作用下試問那十萬岳家軍會有造反的機會嗎?這就不難看出一個道理,一個小腦袋永遠別給自己裝上太過強壯的四肢,使喚不了!
-
11 # 華夏圖騰
岳家軍被強烈的‘’忠君‘’思想所控制甚至被奴化,豈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犯上作亂?別說朝廷授予帥印的朝廷命官嶽鵬舉大元帥,即便是水泊梁山一夥桀驁不馴的綠林草寇也不敢輕易隨便犯上作亂。以至於被招安後服服帖帖聽命於朝廷,在剿滅了南方的方臘起義軍後被朝廷分化瓦解。甚至看著大頭領宋公明哥哥被御賜的鴆酒毒死也不敢有半點反意。由此可見,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意識在古代對人的精神奴役之深。
-
12 # 掌心的陽光57699045
岳家軍雖然是這樣的稱呼,但其本質並不是岳飛的私軍。而且上層準備殺岳飛的時候早就準備好了。不管是岳飛的下屬王俊、王貴誣告岳飛,還是韓世忠坐視。
都是有其原因的,手下的人當兵不是當你的私軍,還是南宋皇上的兵,你岳飛忠君愛國,就別指望手下的人救你,因為是你忠於的那個人要殺你啊!皇上說你謀反,你手下當官的都不動彈,一個個小兵伢子誰敢救你?
說到底還是沒有政治頭腦,迎回二帝是你能說的嗎?而且當時朝堂上大臣南方人居多,整天打仗要他們出錢出人,打下來北方又沒他們好處,他們肯幹嗎?你天天打打打,不惹人恨才怪!
-
13 # 喬國慶2
大凡奸惡之人,都有過人之處,智商和情商很高。秦檜就是這樣的人,當年考取狀元,後被派往北國,又能從北國返朝,都顯示了他的超高智商和情商。
秦檜還能爬到相位,準確把握宋高宗的思維,並不讓高宗擔罵名,也是秦檜的過人之處。
岳飛死後17年,秦檜才死的。秦檜死後32年,宋高宗才死的。高宗的晚年,已經為太上皇,才不再追究岳飛的罪狀。
歷史需要很多時間,我們看到的一瞬間,可能就是幾十年。岳飛的孫子才看到了岳飛的平反。
-
14 # 伊麗莎白女王她老舅
看到諸位的回答,相信大家都是史料充分依舊歷史記載做的分析和論述。我來說兩句按照當時人物環境的分析吧。沒有歷史依據,純屬個人理解。
之所以“十萬岳家軍”無動於衷,
首先,岳飛和岳雲一起下獄的,父子倆經營多年一起下獄,震懾了朝廷的將領,從而分化了岳家軍掌兵的實際情況,而且也側面說明事態的嚴重。
其次,岳飛的軍事素養和對待下屬的照顧應該會有很多軍人萌生拯救的念頭,但是岳飛平時肯定教導軍隊都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導致有心救的人,想卻不敢。
再者,岳飛的下屬可能認為,雖然事態嚴重,但絕不致死!以岳飛的功勞,和跟高宗的關係,不至於被殺,估計革職查辦,下大獄就是讓岳飛閉嘴北伐。
還有就是當時南宋天下已定,當局和部分將領已經不想打仗,想過幾天安穩日子,岳飛的思想不是當時情況的主流思想!可能有部分人表現的想老婆孩子熱炕頭,國家再給足銀兩。不願意支援岳飛。
最後就是天下已定,岳飛脫離軍隊,且士兵不在是將領掌管,軍隊的國家化,導致兵跟將之間沒多大感情,且穩定軍隊無外乎漲工資了,提高待遇了。就都消停了。即使現在不也是這樣麼。
-
15 # 樂船長
為了民族大義,岳飛下令全軍不可亂動。岳家軍自己做生意,從糧草到軍械軍餉全部自己自足。因為背上的盡忠報國,所以不可能自己奪權做皇帝,也不想反抗,想的話完全可以做到。金國都可以打敗,有什麼地方是踏不平的
-
16 # 高度取消
忠義,岳飛的信念,都知道岳飛回去會死,岳飛自己也知道,可他還是要回,這就是忠,是他的思想主導他,也是他的天命,不讓十萬岳家軍反,是他的義,不讓其他人為自己死,還要背上反叛的罪名,說白了還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
17 # 我為癲狂
岳家軍是國家的軍隊,不是岳飛的私人武裝。難道讓國家軍隊來為一個人去造反嗎?況且,岳飛是一個有著儒家思想影響的將軍,忠孝節義是他一直推崇的道德與精神。《說岳全傳》提到,岳飛說自己為國而死是忠,岳雲為他而死是孝,女兒為他投井而亡是節,張保為他碰死是義。所謂忠孝節義出岳家一門。雖然是小說,但可從一個側面說明岳飛的思想意識。所以,即使岳家軍想造反(岳飛傳也確實有這樣場面),岳飛也絕不允許他們這樣做的。因為他首先考慮的是國家大義。
-
18 # 蓋世神算
這是秘密,普天之下能知道的不出十人。什麼遣除羽翼,什麼將士忠君聽國,讀死書!正是百無一用是書生,一日一鍾唸經人。
遣除羽翼,而深在以義相投廣散國防各地的岳家軍為何不反?
將士忠君聽國,而天下之兵,山間農民,不知陳橋兵變,黃袍一罩龍已成?
是什麼力量,可隱形有格擋岳家軍謀變之威?以那期宋室佈局,誰能擋岳家軍凝聚力量營救岳飛不旁顧的專與銳?
這個社會俗化無知已極點,若不高聲霹靂吼,有誰清心聽我言?所以不得狂野!
-
19 # 蕭武
第一,宋朝對武將和軍隊的管制很嚴,武將發動叛亂的阻力非常大,越是高階軍官,受到的牽制和監視越多,越難以輕率發動軍事叛亂。所以,宋朝多數是中下級軍官發動計程車兵譁變,而沒有唐朝之前那種常見的直接的軍隊叛亂。
第二,雖然北宋滅亡,南宋初建,整個軍隊都在重建過程中,但經歷了苗劉之亂之後,宋高宗就開始加強對軍隊的控制,用朝廷任命的文官到軍隊擔任各種職務,實際上就是摻沙子。到岳飛被殺的紹興十一年,這個對武將和軍隊的控制體系已經基本成型,武將很難發動針對朝廷的軍事行動。
第三,即便宋高宗已經在極力加強對軍隊的控制,仍然在紹興七年調整劉光世軍的時候,發生了酈瓊率兵叛逃,投降偽齊的事情。由此,高宗加快了對軍隊的調整步伐,也加快了對軍隊的控制,沿江各鎮軍隊的財政、糧餉都由朝廷劃撥,各軍駐紮所在地的行政管理也由朝廷任命的文官負責,軍事將領無權插手。
第四,岳飛軍的領導體制之下,岳飛是絕對核心,副將級別最高的分別是岳飛的女婿張憲和王貴,張憲和岳飛一起被殺,王貴被策反後向朝廷提供了岳飛軍在岳飛被捕後有所謂謀反的證據,直接造成了岳飛的被殺。所以說,在岳飛被殺後,即使岳飛軍想有所行動,也沒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第五,按照王貴提供的證據,岳飛軍並不是毫無動作,張憲在代領軍隊的時候,曾和岳飛的兒子岳雲有書信來往,商量調動軍隊,也就是秦檜等人賴以定案的岳飛參與謀反的證據。也就是說,岳飛軍不是沒有行動,而是有這個意思的,只是沒有來得及。現在都認為王貴的說法是誣告,但這個可能性本身是存在的,如果張憲真的發動起來,朝廷一時之間也難以對他們進行有效控制。
-
20 # 我也不曉得缺啥名字可以取
子弟兵只是個稱呼,古代人都是宗族群居。絕大多數造反要不就是活不下去了舉家造反,要不就是孤家寡人。而且古代和現代都差不多需要一個領頭人,當初岳飛可能不知道會有那麼嚴重的後果吧。等知道訊息,那些大頭兵都沒主心骨了。
回覆列表
公元1142年,武帥岳飛被宋高宗打入杭州大理寺牢獄,而後又在秦檜的“挑唆”之下,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一代名將就此身隕。
雖然當時岳飛被斬的訊息震驚朝野,但是讓人奇怪的是一向以“岳飛”馬首是瞻、戰力超絕的10萬岳家軍卻毫無反應呢?就連史書都未曾記載有任何暴動!這與我們腦海中那個以紀律嚴明、熱血征戰、以岳飛為主的岳家軍似乎有所區別,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來說說岳飛的功績,1129年岳飛於清水亭戰役中,大敗金兵收復建康,此後又揮師北上,大敗劉豫軍收復六郡,此後又在1135年大敗楊么軍,徹底掃除內患!一年後岳飛又收復了豫西、陝南大片失地,1140年他率主力揮師北上於郾城擊敗金軍主力,大敗金兀朮!使得戰無不勝的金兀朮都不得不讚嘆岳家軍!可以說,到大宋的這12年的安穩生活,全靠了征戰沙場的岳飛及一手打造的岳家軍!但是因其一句:“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與諸君痛飲爾!”確讓他命喪黃泉!如果深究其原因在我看來就是倆個字“權利”。
我們再說岳家軍為何“見死不救”。
第一,岳飛深受家庭文化的薰陶和教誨,眾所周知岳母自小便在岳飛身上刻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讓他以忠義為立身之本,而他本身也將此理念帶到了軍隊之中,因此當宋高宗要殺他時,他依舊秉持忠義、忠君!直到臨死之時他也只是悲憤到仰天長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第二,岳家軍內部的分裂, 我們都知道岳家軍號稱十萬之眾,但其各有各的統領,正所謂人心隔肚皮。當岳飛還是一軍之帥時,岳飛靠著個人魅力和威望還能把他們團結起來,為國所用。但當他下了大獄之後,很多人便樹倒猢猻散,紛紛倒戈朝廷,以致其最信任的部下王貴和王俊都曾誣告他謀反。
可以說,岳家軍為為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如果不除岳飛,那麼其皇權不保,再加上連年的戰爭早已使國家殘破不堪,沒有足夠的財富支撐其打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雖然岳飛就義,但換來了是近百年的和議,與國家的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