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葉菩提

    我認為筷子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是再也平常不過的生活用具了,而且一用就是3000多年。

    筷子,古代稱:箸,是由中國古代先人發明的一種進食工具。

    筷子,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製成,近幾十年來又出現了金屬,和塑膠製成的筷子。

    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華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發明於中國,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

    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筷子,是安陽殷墟出土的銅筷子,《韓非子,喻老》,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國君,可見3000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了象發筷子。

    關於筷子的傳說民間還不少,一說是姜子牙廠受神鳥啟示發明了絲竹筷,一說妲姬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了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了筷子。

    普通筷子長度約為,22至24釐米,它的功能就是攝取食物,簡單,方便,靈活,而且適用。

    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漢代稱為:“箸,”明代開始稱為:“筷”。

    在民間還有很多關於筷子的講究。

    筷子諧音,快,意為快快樂樂,快樂一輩子,傳統筷子為上方下圓,意為天圓地方,天長地久。

    送筷子給結婚的新人,意為成對成對,合二為一,快生貴子。

    送筷子給搬新家的人,意為快快發家,喬遷快樂。

    送筷子給合作伙伴,意為合作而不爭功,表示精誠合作。

    送筷子給好朋友,意為雙木成林,同甘共苦,好事成雙,和睦相處,真心實意關心對方的生活。

    送筷子給老人,意為長長久久,快樂安康,萬壽無疆。

    送筷子給小孩,意為快快長大的期望。

    這就是筷子的由來,筷子的發展,筷子的文化,有中國人的地方,必定就有筷子,有筷子的地方,必定有中國文化的延續,有筷子的地方,必定有中國瓷器,絲綢和貿易的輝煌。

    我認為筷子是中國人極其智慧的發明。

  • 2 # 文雅的體育書生

    筷子的到來就是文化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人從猿進化而來,從最後開始的直立行走,原始社會,石器時代。種種進步都是由需要而開發發展而來的,從吃果實到生肉到熟肉,這就是一個時代文化需求的進步。

    筷子的到來,解放了雙手,將複雜變簡單。同時筷子也是一種文化的代表。

  • 3 # 山河慶陽

    筷子,堪稱國粹,是中華民族一大發明,是華夏傳統文化優秀代表之一。千百年來,上至皇親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以用筷為進化,為文明,為貴為榮。

    中華民族使用筷子的歷史,源遠流長。據現有信史推斷,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王,距現在已有三千多年了。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

    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挾”在現在的甘陝晉豫等地方方言依然存在,就是使用筷子的意思。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為“筷”。

    勤勞智慧的古代先祖們,制定了筷子的長度,形狀,並賦予了含義和寓意。筷子長為七寸六分,寓意人有七情六慾,不同於動物禽獸;筷子一頭圓一頭方,代表天圓地方,古人認為天穹是圓的,大地是方的,民以食為天,以地為本,在吃飯時勿忘根本。

    智慧的華夏民族先祖們,不僅賦予了筷子豐富的內涵,在現實生活使用中,也巧妙地融進了實用性技藝。筷子為方的一頭,除了代表大地的含義,在使用時,由於是方形,筷子就不易滾動或墜落。當然,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新,筷子的形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或者通圓,或者短於長於七寸六分,但筷子文化早已根植定型在我們的傳統思維裡。

    既然筷子做為一種筷子文化,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美食文化,人文思想,那麼它也就有許多的生活使用忌俗,老一輩人現在還或多或少地保留並遵守著。雖然其中不乏文化糟粕,但也包涵了很多的文明智慧和教育意義。

    譬如在用筷子時的疑筷:不能舉筷不定,沒有想好夾什麼之前不要下筷,不要舉著筷子在空中停留太久。絕對適用於今天赴宴的餐桌禮儀。

     髒筷:忌用筷子在菜盤裡扒拉夾菜。意義同上。 指筷:不能用筷子指著人說話。做人的禮教。

    搶筷:就是兩個人同時夾菜,結果筷子撞在一起,注意禮讓他人夾菜。餐桌禮儀。

    刺筷:不要用筷子插菜,夾不起來也不要用筷子當叉子。禮教。

    橫筷:吃完飯之後,客人和晚輩不能先橫著放筷子,只能等長輩橫著放之後才能放。同於禮教。

    吸筷:不能用舌頭去舔或嘬筷子,即使菜上有湯汁也不能。同上。

    淚筷:忌夾菜時不利索,把菜上的湯弄了一桌。同上。

    別筷:不能拿筷子當刀使用,撕扯肉類菜。禮儀和衛生問題。 供筷:在需要暫停吃飯的時候,忌諱把筷子插在飯菜上。禮儀。當然這些一般是指在比較正式的筵席上要注意的忌俗。

  • 4 # 北京漢印畫院

    筷子不僅僅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文明

    毫無疑問的回答你,筷子不僅僅是一項偉大的發明,而且是一個偉大的文明

    從古老的中國至今,又兩樣東西永遠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那麼這兩樣東西是什麼呢?一個就是我們使用了幾千年的筷子,另一樣就是毛筆。這兩樣東西實際上是體現我們中國傳統道德的“文化”與“道德”的符號。如果“毛筆”代表著中國的“文化符號”,那麼“筷子”必然就是“道德符號”是文明的象徵。我今天在這裡先不說“毛筆”,因為幾天的話題是“筷子” 那麼我們就拿“筷子”來說事吧。筷子的最早發現使用是早於文字的,這個考古史有明確過的,也是論證過的。這個並不代表什麼,可是我們大多數專家學者其實並不瞭解,筷子作為我們餐具的應用確實一個偉大文明的開始。而這個文明就是儒家文化的奠定和興起。偉大的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人類文明脫離自然文明的一個偉大的飛躍。道、儒、釋,本來就一套完整的哲學審美體系。“道”講的是“自然美”,“釋”講的是“未來美”、“修行美”、“因果美”其主觀目的是"修身養性”。而儒家的核心思想是擺脫了自然為上、未來致遠,在釋與道二者空間上追求“以人為本”,是人類應該高於一切,乃至“人定勝天”的主觀價值觀,推崇人的“節制”、“禮儀”、“尚致”、“規範”等方面的行為,講的是“德”,人類的道德。好了,扯的這麼遠,有人會說這和筷子有扯上什麼關係呢?這個是孔子學說的“儒”首先體現了“禮“、“尚”、“儀”、“節”等等美學範疇,孔子學說其實是指導我們行為規則的“生活美學”以及“行為美學”,有要求我們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要有規有矩,這就是儒家的“禮儀”之美,在儒家審美道德中,是不提倡利器上餐桌的,這就必然使得筷子使用,相比使用其他用具,愈發顯得儒雅,從而得以推崇。筷子也就成了中華民族文明象徵,從而讓我們的先祖將其固定保留而傳承下來,我們應該感謝我們的先祖,當歐洲人,印度人一個是刀叉,一個還是手抓,難道這不是道德審美的不同又是什麼呢?(本文是畫家殷立宏獨家學術觀點,課題原創,未經作者同意不得引用轉載它用。)下一課題《中西文化的對立,一個使用毛筆,一個使用硬筆;一個使用筷子,一個使用刀叉》

    汝是誘餌,吾是魚;他們都是釣魚的。作者殷立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創城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