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描述:如題
6
回覆列表
  • 1 # June137306028

      心理學家認為,愛告狀在幼兒期比較明顯,是心理發育和人際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正常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會自然減少以致消失。愛告狀既是幼兒期獨立處理問題能力未成熟的表現,也是孩子和他人溝通的方式之一。這個現象也表明,這個時期也是幼兒人際交往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時期。其實,孩子告狀是一種依賴心理的表現,實際上,孩子的告狀是否應該制止,主要看其告狀的動機。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結果顯示,孩子的告狀動機主要有這麼幾種:

      1.被別人欺負後,想尋求大人的保護。

      2.孩子告狀是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孩子遇到問題時常手足無措,他們便告狀,以求成人幫助解決問題。

      3.檢舉他人,希望成年人對他的是非判斷作出肯定。

      4.追求自我表現,想從成年人那裡得到肯定的評價。

      5.做錯了事想逃避責任,免受批評和懲罰。

      6.嫉妒他人,企圖利於告狀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年少的孩童愛告狀是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大人對於孩子實事求是的告狀要認真對待,及時予以正確處理,當然更重要的是強化孩子自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淡化其告狀意識乃至依賴心理。例如,大人可以這樣對孩子講:他弄壞書不是故意的,以後你和他一起愛護書好嗎?如果對孩子的告狀不置可否,不僅會使一些有害的問題無法及時解決,還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如果鼓勵他們的告狀行為則會使其他孩子爭相效仿,以致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得不到發展,更為嚴重的是,會使一些小孩養成時時窺視他人秘密的不正常心態,導致其人格的畸形發展。所以一旦孩子告錯了狀,父母們與幼兒園的老師應及時對他進行提醒、幫助和糾正。

  • 2 # jingjing2013

    孩子們說謊的原因有很多,多數父母擔心的,都是孩子變成一個依賴謊言的人,擔心孩子以後“嘴裡沒一句實話”。所以真正需要父母留意的,不是說謊這件事本身,而是孩子們說謊背後隱藏的動機。

    1.一廂情願的想法

    “我真希望我沒有打翻花盆。”這句話到孩子口中,可能就簡化為“不是我。”他自動忽略了自己剛才的舉動。

    2. 不理解

    當孩子搞不清狀況的時候,他們會傾向於撒謊。我注意到我的兒子會用一句謊話或者一個“他以為”的答案來回答我們,而不是承認他沒有聽懂我們在說什麼。

    3. 引起人們的注意

    尤其是當他們發現這種方法是有效的時候,他們將會繼續說謊來獲得你最大的關注度。比如你的女兒發現,可以用說謊來吸引你的注意力,那麼她下次可能還會這樣。

    4. 感覺很重要

    孩子有時候說謊是為了支撐起自尊,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個大孩子了。

    5. 不記得了

    有些謊話僅僅是因為孩子們忘記他們剛才所做的。他們以為自己吃光了所有的飯菜,而事實上他們只吃了幾口。

    6. 逃避懲罰

    當然,孩子們似乎認為撒謊是個不錯的逃避後果方式,比如你的憤怒和失望。

  • 3 # 蝸牛爬上了葡萄架

    大人對孩子事實求是的告狀要認真對待,及時予以正確處理。

    01 對待孩子的態度要認真

      在傾聽“告狀”時要認真,不要打斷或者斥責孩子,也不要偏聽偏信,先要弄清事實真相;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大人們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生的事情,同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安慰孩子。

    02 公正處理告狀的內容

      在瞭解事實後,大人們應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狀”,一定要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養成正確的是非判斷力;若是其他型別告狀,則透過耐心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為人處世的原則。

    03 父母學會換位思考

      當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時,當父母的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並藉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可以問問告狀的孩子:“你覺得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養成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04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告狀時,應儘量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否則會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還會助長孩子只看別人缺點、不看別人優點、搬弄是非等壞習慣。孩子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後,就不會動不動告狀了,而且對他將來面對困難、解決問題也有幫助。

  • 4 # 陪娃兒長大

    “告狀”的情況多發生在幼小孩子身上,是與首先得弄明白他告狀的原因,到底是與別的小朋友玩被欺負了,還是僅僅是為了在媽媽面前與兄弟們爭寵。

    告狀是孩子尋求安全感和保護的本能。比如,心愛的玩具被搶了,一言不合被小朋友推了一把,這些都可能讓他哭哭啼啼跑過來找你。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表達你的同理心,告訴他你明白他受到了委屈,你是站在他這邊的。這些,就夠了,而不是真的與小朋友怎樣,或者生氣,找人家家長理論。你這邊氣還沒生完,往往孩子們又玩到了一起。

    小寶經常告哥哥姐姐的狀,一會兒說哥哥打了,一會兒說姐姐吵了。甚至有時候把碗弄翻了,杯子打碎了,一問他誰幹的,他想都不想就說是哥哥。哥哥聽見只能哀嚎,說已經給弟弟背了數不清的黑鍋!

    我們家小寶與大寶二寶的年齡差距較大,他們都懂得疼他,讓著他。對於小寶說的話我們也當作笑話,開開心而已,沒有誰當真。

    但是如果孩子年齡相差不大,做父母的恐怕就不能這樣輕鬆了。

    弟弟家一對雙胞胎兒子,今年快五歲了。因為一個是我媽媽養大,一個在他姥姥家長大,兩個男孩子一到一塊就打架。大寶比小寶出生體重大,因此後天發育也比較快,整整比他高出半頭。可是他對弟弟揮起拳頭來毫不猶豫,小寶臉上經常被他抓出血印來。小寶跑到弟媳那告狀,弟媳總說哭啥哭?哥哥跟你鬧著玩呢!

    小寶看他媽媽這個態度,哭得更厲害,就向奶奶求救。我媽看不下去,就把大寶教訓一頓,弟媳還不高興。為了兩個孩子,婆媳兩個沒少鬧彆扭。

    這樣其實對兩個孩子都不好,大的有恃無恐,小的戰戰兢兢。真的希望媽媽們都能處理好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呀!

  • 5 # YoKID育兒寶典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科爾伯格認為,大多數9歲以下的兒童和許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認識上都處於前習俗水平,所以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出現喜歡告狀的現象。前習俗水平(0~9歲):處在這一水平的兒童,其道德觀念的特點是純外在的。他們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權威人物規定的行為準則。根據行為的直接後果和自身的利害關係判斷好壞是非。這一水平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根據行為的後果來判斷行為是好是壞及嚴重程度,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讚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孩子過了這個階段,愛告狀的習慣自然就會慢慢消失。對待愛告狀的孩子,耐心傾聽孩子的講述,把你的關注自然地表露給學生,進入他們的感情世界,理解他們的情緒,接納他們的情緒。透過有目的的關注與傾聽,敏銳地分析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正確理解孩子的情感或動機。傾聽和理解之後,引導孩子透過合理的途徑去解決問題,而非透過告狀來解決或者尋求別人去解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內網穿透有沒有免費的並且可以使用自己域名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