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無夏
-
2 # 小布魯根
一句話,反正都得掏錢,與其成全別人不如安慰自己!
只會參加小團體聚會,大型的聚不了,心沒那麼大!
1凡事有高中老師出席的聚會,不去。
我在高中時候算徹底看清一些老師了,有教無類?那時候我就不去招惹老師,反正以後肯定不會有交集的,這不是仇恨,這是原則!
2凡事不是以聚會為目的的聚會不去!
自己能力一般,沒有一顆七竅玲瓏心,不能將每個人都伺候好,三年時間已經將一部分人看透了,根本沒啥可聚的。
喝酒聚會我有自己的小團體,和他們喝酒可以吸菸說髒話,就是自由,沒有人是你的領導,都是哥們兒,反正自己都得花錢為啥不能做主?
-
3 # 伊人如畫貳
不會,應該不會去.
初中的時候遇見那個讓我死去活來了十年的初戀,糾糾纏纏好幾年,全校同學老師都知道,最後我倆竟然沒有走一起.他去了東北,我留在家鄉.曾經有個同學好心把我們拉進去一個群,雖然大家都錯開了,但是當沒事兒人一樣聊天.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初中同學見到了我,呀,不是驚喜,是驚嚇,從此後那個群裡再也沒人說話了。估計那同學默默地解散了群吧!
高中的時候經歷了兩次分班,同學也都天涯海角了,春運一般不回來吧,即使回來,估計也不得見了.
倒是大學同學有個姐妹兒,她準備帶兒子回來,說讓我們兩個孩子見見.我還在猶豫去還是不去,畢竟有兩年我們都沒有彼此的訊息.
-
4 # 閒逛遛狗
不會,聚會也就是給大家展示下買了什麼車,什麼地方的房,裝修有多麼講究,收入大大的,添老么兒了等等,然後沒語言了,就各玩各的手機,又不能喝酒了,喝點飲料,吃完飯就散了,無聊
-
5 # 知己知彼133153786
我本人是不想參加的,看看大家的興致吧,如果都去我也不能落下,如果讓我主持我會沉默。因為今天已成現實,沒有了往日的純真,沒有了少年時的童言無忌,沒有了少年時的初心。現代的發展腳步太快,現實的生活產生了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為砝碼。炫富攀比成了聚會的焦點。因為多次的聚會都不能回到從前的熱衷,也只好在家修心養性吧!這樣不會感覺到虛偽和不實的紛擾,也不會時常感到尷尬。還是家好!
-
6 # 大鎮
我們同學聚會有一次沒有去,中學的時間太長了,也不熟悉了,也沒得了聊了,也就是大家吹牛逼的舞臺吧,中專的一般都去,實在人聯絡一下同學友誼,有事了大家還能互相幫助挺好。哈哈今年還沒組織呢。估計又沒人組織了
-
7 # Wang王顧左右而言他
=^_^=沒事整個同學會,拆散一對是一對!
=^_^=肯定不會!也不是自個混得有多好,更不是自個混得有多差!而是覺得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_^=想想當初在學校同窗幾年,耍得好和耍得來的同學就那麼幾個人,有多少的同學連話都很少說得上,過了幾十年忽然間去面對一群熟悉的陌生人,至少我不願意!
回覆列表
“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這是2013年流行於網路的一句電影臺詞。春節假期,各色同學聚會成為人們懷念青春的方式。然而,人是境非,本是回憶純真年代的聚會卻漸漸多了些炫富攀比的意味。當“致青春”變成名利場,面對昔日“同桌的你”,不少春節“恐聚族”感嘆“相見不如懷念。”
變味的友誼:從“AA敘舊”到“我來全包”
2000年孫挺高中畢業去上海上大學,作為高中班長,孫挺在高中畢業後的第一個春節就組織了同學聚會。“那年的聚會效果特別好,大家各自說著自己的大學體會,說說鬧鬧,開開玩笑。”
因為“效果特別好”,從2001年開始,每年大年初四,孫挺的高中同學聚會都如期舉行。但是,作為組織者,孫挺發現同學聚會“請人”越來越難,赴約而來的人也是“一些人熱鬧,一些人沉默,共同的話題越來越少,感覺越來越不自在”。
2008年春節同學聚會上的一個細節,讓孫挺的感受從“不自在”變得“厭煩”。
那年,正準備結婚的孫挺第一次帶著女友參加同學聚會。既是老班長又是聚會組織者的孫挺說開場白時,一位事業得意的同學插話:“老班長,以後咱同學聚會別每個人對份子了,挨個掏錢太丟人,這次聚會所有的我全部包了。”
從那以後,孫挺再也沒有組織過聚會。而每到春節,一些“混的較好”的同學卻越發積極爭著組織聚會,並承諾自己“包場”,聚會的地點也從當年的小飯館變成大酒店、度假村、高檔會所等。
“有的開名車,有的騎摩托,飯桌上誰用的手機更高階,誰穿的衣服更大牌,誰抽的香菸更名貴。雖然沒有直接比較,但是明擺著的差距讓人越來越彆扭。”孫挺說,十多年的同學聚會,飯桌上,“憶當年”的越來越少,“比現在”的越來越多,聊天中,真情實意的感覺越來越淡,吹牛擺闊的意味越來越濃。
敘舊成資源:土豪同學,我們換個名片吧?
“土豪你好,我們做朋友吧。”在北京一所高校當老師的畢敏覺得,這句當下網路流行語正好可以形容自己的同學聚會。
“大家爭著跟他喝酒、換名片,有同學甚至還給他帶了禮品,有的希望與他合作生意,但是更多的則是有事希望讓他幫幫忙。”畢敏說,80年代的老同學如今都年過不惑,聚會的時候不像年輕人那樣“攀比”,卻更多了些聚人脈、拉關係的“奉承話”。
畢敏說,整個校友聯誼,臺上的校領導像是在開招商引資會,臺下的老同學們則忙著換名片、套近乎,飯桌的座次順序被提前安排好,大家相互稱呼中,“某總、某局、某主任”代替了當年的小名或者外號。
相見不如懷念?“致青春”何以變成名利場
去年,一部名為《致青春》的電影在全國引發“緬懷青春”的熱潮。電影劇情中有一個細節:大學畢業多年後的一次同學聚會,當年校園裡的活躍人物張開為了不想讓同學知道自己的生活窘境,特意買了一身假名牌參加聚會,並在同學面前故裝闊氣。
孫挺和畢敏的同學聚會彷彿就是上述電影片段的現實縮影。本應回憶往事、再續友誼的同學會,如今漸漸演變為自我炫耀、鬥富攀比或積累人脈的名利場。
又到春節假期,諸如“中年男女為趕同學會扎堆整形”“同學聚會成為過年回家‘九怕’之一”這類圍繞春節同學聚會的“怪新聞”又開始出現;一些電商廣告也打出“聚會不怕談房子,樓盤讓你買得起”“同學聚會撐面子專用車型”等等誘導意味的標語。
當票子、房子、車子成了大家春節聚會的主要話題,時過境遷,不少人面對昔日“同桌的你”,則成了“春節恐聚族”。
“都來嫉妒你,看你炫出的家底,都來羨慕你,看你秀出的傳奇,興奮的相聚還有興奮的一個你,個個都是表演的影帝。”這首名為《恐聚族之歌》的改編歌曲近日在網路瘋傳。歌詞誇張詼諧,調侃出人們對於同學聚會變味的無奈,一些網友在跟帖評論中也感嘆老同學已是“相見不如懷念”。
有網友直言,同學之間的聚會更應該卸下所有職業包裝,忘記彼此的身份地位,在浮躁的社會競爭中為自己留存一些純真回憶。而對於“恐聚族”來說,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對幸福和成功的理解也不同,大可不必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徒增煩惱。
去年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孫挺點唱的一首歌曲——《老男孩》引起全場合唱。孫挺說,希望今年的同學聚會上,大家能像“老男孩”那樣,在回憶青春時,還能找回曾經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