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虞淵隅谷
-
2 # 御馮者
歷史沒有如果,很多人說趙括理論很厲害,如果長平之戰不死,一定如何如何,問題是戰場不同於其他地方,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怎可不查?如果都抱著僥倖心理去打仗,那那些成名的名將不是很冤枉?他們謹慎小心,運籌帷幄,用盡心力,不斷尋找敵人的破綻,最終擊敗對方。所以說,歷史沒有如果,抱著歷史虛無主義看問題,就會陷入這個人也行,那個人也不差的誤區,反而對真正的英雄無法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果歷史可以重來,那只有一種情況,演習。
-
3 # 泉陽子
提起“紙上談兵”,所有人都想到了趙括,都認為他是一個只知道空談兵書、高談闊論而實際才能極其低下的庸才,事實真的如此嗎?“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世人誰又不是以成敗論英雄?趙括的形象隨著“紙上談兵”的流傳永久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趙括,本是戰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也是以後姓馬的先祖)之子,從小熟讀兵書,經常把老爸都辯駁的啞口無言,所以心高氣傲,這也可能是高幹子弟的一個通病,也是所謂“什麼二代”的一個標誌吧。又與趙王交好,更使人認為他時靠關係上來的。就因為長平之戰戰敗身死,最後導致趙國慘敗,使得趙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這才導致了趙括在歷史上背上了千古罵名。
我們先拋開結果,看看趙括的表現及當時的形式,再論一個人的是非曲直。
秦趙兩國本是同姓,都是贏姓子孫,都是伯益的後代。秦孝公在公元前356年任命為左庶長,在秦國實施變法,國家結構、軍事、農業、政治制度、文化等都做了徹徹底底的改變,到長平之戰時,秦國的綜合國力遠超趙國,是六國之首;趙國在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開始實行“胡服騎射”,變革的主要是軍隊,對國內其他方面改變有限。自古燕趙多俠士,趙國的軍隊不由小覷,秦國的虎狼之師也是威壓六國。
另外,秦國佔據據關中之地,四面關山環顧,各處基本穩若磐石,地理環境比較穩定,另外,關中沃野千里,牛馬成群,後勤保障充足。而反觀趙國,地處四戰之地,北邊有死敵中山國,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南面有魏,西有強秦,東有齊,而地理上又是良田匱乏,只能從胡人那搶來牛羊馬匹。
長平之戰爆發後,趙王發舉國之兵與秦軍在上黨對峙,因為幾乎所有的兵力都被抽調,趙王很擔心當時的胡人會趁機侵略趙國的邊境。趙括向趙王舉薦一人駐守邊塞,這個人後來大破匈奴,成為長平戰後趙國的支柱,屢次打敗攻趙的秦軍,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牧,趙國四大名將之一。從這次舉薦就可以看出趙括的軍事眼光,若趙括真的是一個只知空談兵法的庸才,他絕對發現不了李牧的優秀之處,更不會舉薦李牧。
長平之戰時,原趙國主將本是老將廉頗,此人領兵一生,打仗以“快、準、狠”著稱,尤其擅長短時間決出勝負的攻堅戰和平原戰。但是在長平之戰時,卻死守不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秦軍太強大。而當時的秦軍統領叫王齕。
廉頗堅持了三年,趙國國內資源不足,難以維持,只得啟用趙括為將。王齕不敵,秦國忙啟用武安君白起,以決趙括。白起看到趙括用兵後,感嘆道:“此子不處,後必為秦國大患”。能讓四十年來未嘗一敗的戰神殺神白起如此看重和忌憚的人絕非庸才。
長平之戰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細節卻少有聽聞,當時趙括也是任命於危難之間,身負國之重任,秦國為對付他,也是傾其國力,破釜沉舟,甚至連小孩子也基本發動起來。
長平之戰也是敗於糧草不足。最後趙軍吃戰馬、吃軍士,在這種情況下,趙括還派人刺殺白起使得白起受傷。長平之戰,絕對驚天地、泣鬼神,趙括絕對是頂天立地男子漢。
長平一役,不包括後來被坑殺的,趙軍戰死8萬餘人,秦軍死者在30萬以上.
戰後,白起見秦昭王,論趙括。白起說,我以五十萬之眾圍趙括二十萬之軍,傷亡過半,才全殲此軍,是我用兵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腹中無食,以人充飢而鬥志不懈,這是趙括的本領。長平之戰,秦軍精銳損失過半,優秀將領死傷無數,實際是秦軍未勝,趙軍未敗。唯一的不同是,趙括死了,我還活著。秦昭王說,長平巨戰,秦失六十萬,趙失七十萬,秦可謂小勝。而趙括死,武安君存,可謂大勝。
各位朋友,你們還認為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嗎?
-
4 # 樂客優選
歷史上“紙上談兵”說的就戰國趙國將軍趙括。但從史實分析看,趙括絕對是一員被誤解的名將!奈何趙括人生第一個對手就是早已成名的絕世戰神白起,從而成就了趙括的悲劇。
趙括的父親名叫趙奢,也是戰國時期的名將,位列東方六國八名將;趙奢絕對是一個天才,人生僅打了一場戰役——閼與之戰,秦國攻趙,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趙將趙奢率軍救趙,出奇計,終於打贏了一場原本無法取勝的戰爭。
虎父無犬子,趙括從小就對軍事非常敏感,熟讀兵書,談兵論戰,就連趙奢也難不倒他。從軍事理論上來說,趙括是合格了,缺少的是實戰的訓練;但是趙國處於四戰之地,緊挨著秦國,趙孝成王又是一個急於求成的君王,並沒有給趙括以恰當的時間來成長,就將其任命為長平之戰中趙軍的統帥。
而長平之戰背景是:趙將廉頗被秦主將王齕率軍擊敗,廉頗被迫無奈,築起圍牆,堅守在營壘裡不出去應戰。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守不出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就是在這種必敗的情況下,趙孝成王將趙軍的前線主帥換成了激進派的趙括;趙括到任後根據實際情況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無論是勝是敗,也要儘早的結束戰爭;在趙括多變的打擊下,王齕心有餘而力不足,幾次差點被趙軍突破,損失比較大。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定乾坤,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在戰神白起的攻擊下,雙方再次陷入拉鋸戰中,雖然白起拿趙括沒辦法,但是趙軍的糧道被阻,全線潰敗只是時間問題了。而且從趙括統軍多日,在主力斷糧四十六天依然沒有兵變看來,趙括全然和其父親說他不能善待士兵的情況不同;整個長平之戰時期,趙國總計出兵約四十五萬,秦國出兵約六十萬;結局是秦軍傷亡過半,這絕對不是廉頗的功勞吧。
其實趙括敗的並不冤,因為他的對手是從無敗績的絕世戰神白起,敗在白起手上的名將,不只是趙括一個,雖敗猶榮!其實歷史上當時趙軍已經面臨絕境,外交孤立,國無糧草,換作誰也許都是一名敗將。當然趙括不幸正好趕上。
回覆列表
趙括死於長平之戰。
戰爭初期,趙國主將廉頗一直堅守城池,以逸待勞,打算和秦國來一個長久戰。可是新繼位的趙孝成王年輕氣盛,沒有耐心,在政治上很不成熟。他希望廉頗能夠果斷出擊,勢如破竹擊敗秦軍。不料趙軍初戰不利,廉頗堅守不出,趙孝成王逐漸對廉頗失去了信心。
趙孝成王作為新君登基,一直想要提拔一批少壯派,自己帶一批新的隊伍。趙括正好在這個契機出現。
趙括是將門虎子,熟讀兵法,長平之戰正好可以給趙括練練手,替換下廉頗。
趙括上任前,趙括的母親死死勸諫,不讓趙括領兵。但是趙孝成王卻對趙括出奇的信任。加之在前線與廉頗對壘的是秦國並不出名的將領王齕,趙孝成王對趙括的成功信心滿滿。
熟料等到毫無實戰經驗的趙括成為趙軍統帥之後,秦國卻換上了身經百戰的白起,結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