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禪達小炮灰

    第一:地形問題,義大利北部有阿爾卑斯山脈,中部有亞平寧山脈,由北部的阿爾俾斯山把它與歐洲大陸分開,山地和丘陵佔了義大利總面積的絕大部分,這種地形,適合盟軍機械化部隊的進攻嗎?相比而言,法國的地形條件就要好很多了,地勢地形特點為東南高,西北低,平原丘陵面積廣闊(何況,義大利不和德國直接接壤,隔著個瑞士和奧地利,法國可是和德國接壤的)

    第二:運輸問題,如果從義大利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盟軍就要把物資補給和部隊從英國沿著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一路海運到義大利。從法國登陸的話,距離短,要便利許多。

    第三:德軍在義大利仍有較強實力,義大利北部地形易守難攻,並不好啃。

  • 2 # 文舀

    1943年,盟軍在西西里島登陸,隨即進攻義大利南部,德軍退守義大利北部,利用山地地形頑強防守,由元帥凱瑟林指揮,遲滯盟軍攻勢,雙方陷入膠著戰。一直打到1945年初。德軍在此堅守到宣佈投降為止。

  • 3 # ruixuezhaofeng

    這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地理因素、軍事原因和政治考量三個方面決定了盟軍不以歐洲南線為主戰場。

    一、地理因素:亞平寧半島南北走向,全域多山地、丘陵,更重要的是它北向通往中歐的道路,被高峻的阿爾卑斯山脈阻擋,只有一些隘口可以通行,不利於大部隊的展開、突進。而西歐恰好相反,基本一馬平川,利於大兵團展開作戰,進入德國幾無地理障礙。

    從根本上看,在義大利登陸北上進入德國征程不暢,不在盟軍選擇之內。

    二、軍事原因:納粹德國曾經橫掃東歐、西歐,在西歐大敗法英軍隊。1943年起英美捲土重來,反攻歐洲的大本營在英倫三島,當時盟軍已經贏得區域制空權與制海權,這是南向進攻無法比擬的優勢。其次,軍事上渡過英吉利海峽,直面德軍在歐洲西部前沿,直接打擊德軍有生力量,其軍事意義遠大於登陸義大利(後者隔著瑞士、奧地利才到達德國南部),而義大利軍隊不堪一擊,盟軍根本不將它視為威脅。

    三、政治意義:歐洲的中心在西歐,拿下西歐的法比荷,就能直指德國經濟政治的北部核心地區,與蘇聯紅軍會師。從解放歐洲的政治意義上講,西歐第一、法國第一,它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對美英戰後與蘇聯劃分歐洲勢力範圍,均有重大現實意義與深遠歷史意義。

    最後還有情感因素,“大英”皇家軍隊曾被納粹裝甲師一路追至頓克爾克,留下世界軍事史上悽慘一章。在歐洲跌倒的英軍要重新站起,只能在法國!

    羅斯福與丘吉爾都是戰略家,絕不會把主攻方向定在義大利,而捨棄歐洲的中心!

  • 4 # 瘋狗的輕武

    打了啊,1943年西西里島和義大利登陸戰啊,盟軍一路推倒亞平寧山脈之後和駐守這裡的德國人打成了一場消耗戰

    畢竟這篇區域有四五條防線擺著,盟軍也並不好打。

    而且在1943年末的時候,盟軍已經計劃諾曼底登陸了。此時東線的德軍也正在潰敗,盟軍從義大利登陸無非一個是義大利這個軟柿子太好捏了(也確實,剛登陸的時候意軍基本是一打就降,全靠德棍撐場子),解決掉墨索里尼政權對於盟軍來說是一大利好。

    另外南部登陸的盟軍可以有效牽制大西洋壁壘的德軍防禦力量,為之後的諾曼底登陸創造條件。

    再說了,就算盟軍全拿下了義大利又如何,辣麼大一片阿爾卑斯山隔著,而且德棍上面可以提前修築工事,盟軍又不是屬山羊的,怎麼打麼。

  • 5 # 貓在盪鞦韆

    ①義大利地形狹窄崎嶇,多山地和丘陵,不利於盟軍機械化部隊和空軍優勢的展開。同時,也不利於盟軍的後勤補給。盟軍物資都放在了英國,從英國千里迢迢運到地中海非常不便,而且會遭到德國潛艇的嚴重威脅。因此盟軍才選擇了在諾曼底登陸。諾曼底距離英國近,運輸方便,又能依託英國的航空基地和港口,比義大利具有更明顯的優勢。此外,諾曼底距離德國本土更近,對德國威脅巨大,因此盟軍選擇了從諾曼底登陸而不是從義大利向北推進。

    ②義大利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尤其是北部的阿爾卑斯山難以逾越。盟軍曾試圖在亞平寧半島向北推進,但在卡西諾山等戰役中嚴重受挫,導致進展緩慢。按照盟軍推進速度,打到柏林估計得1947年了。直到德國投降,德軍依然佔領著義大利北部。

    ③西西里戰役只是英美應付蘇聯的一次軍事行動。由於美英承諾開闢第二戰場,但美英遲遲沒有行動,引起了蘇聯的焦慮和憤怒。為安撫蘇聯,英美決定對防守最薄弱的義大利南部地區發動進攻,英美出動15萬部隊,280艘軍艦、320艘運輸艦、900艘大型登陸艇和1225艘小型登陸艇以及3680架飛機,輕鬆的拿下西西里島,佔領了義大利南部地區。此後,英美軍隊在亞平寧半島緩慢推進,而蘇聯不得不繼續頂著德國的大部分兵力。直到1944年6月,德國到了強弩之末,英美準備充足,才在蘇聯的催促下發動全面攻勢,在諾曼底進行搶灘登陸,迫使德國三線作戰,越打越力不從心,最終輸掉了戰爭。

  • 6 # 藍色大菠蘿

    早在1942年美英就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問題進行過溝通,只是並沒有形成具體的計劃和作戰方案,而隨著北非戰役的結束,美英聯軍徹底將德意兩國被徹底從非洲趕了出來,確保了英國在北非殖民地和蘇伊士運河的暢通,志得意滿的英國人希望借勝利之餘威首先逼迫義大利投降,這樣一來德國就不得不從法國方面抽調兵力,從而可以減輕開闢第二戰場的壓力,更能使自己牢牢控制巴爾幹地區遏制蘇聯有可能的擴張企圖,確立自己在此地的存在。可是,盟友美國卻不這麼想,美國一心想著介入歐洲事務,將昔日老大哥英國趕下第一的位置,成為一個真正可以左右世界的大國。所以,其極力反對英國的作戰方案,主張直接在歐洲本土登陸開闢第二戰場。為了協調彼此間的分歧,羅斯福和丘吉爾進行了多次磋商,透過協調各方面的利益,最後英國透過保證全力支援在歐洲大陸開闢第二戰場,換來了美國同意在義大利本土進行登陸作戰。

    (卡薩布蘭卡會議是英美舉頭磋商的其中一次會議,這次會議中英國透過承諾開闢歐洲主戰場和在亞洲給予日本壓力換來了自己在義大利的表演。)

    面對難得的露臉機會,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親自下場制定登陸作戰計劃,英軍也是精銳盡出將蒙哥馬利親自指揮英第八集團軍和英第十軍。但是盟軍的整個義大利戰役狀況連連,被一名德國空軍元帥打的找不著北,在這次戰役中盟軍完全暴露出戰役準備不足,臨場指揮失誤,友鄰部隊無法協調的問題,從1943年9月到1944年9月的一年時間中,盟軍多次深處險境,最危險時盟軍部隊被壓縮在不過30公里,縱深不足10公里的狹小地區,差點上演敦刻爾克式的大逃亡,還好盟軍這時有了強大的海空力量,甚至陸軍航空兵改變對德軍後方的戰略轟炸計劃全力支援義大利的盟軍部隊,才使得悲劇沒有再次上演。

    (蒙哥馬利和巴頓,現在還喜笑顏開,沒過多久就被巴頓搶了風頭)

    盟軍在整個義大利戰役中,共傷亡32萬多人,殲滅德軍65.8萬人,可以說整個義大利戰役,是盟軍強大的補充能力拯救了他們,而這次跌跌撞撞的戰鬥過程,也徹底打消了盟軍從義大利進攻德國本土的最後一絲幻想,不過,義大利的軍事行動迫使墨索里尼政府垮臺,義大利宣佈投降,削弱了德意同盟的實力,另外使得德國不得不從西線抽調部隊防禦義大利邊境地區,給盟軍在歐洲本土登陸減輕了壓力,另外就是義大利戰役的幾次登陸作戰給諾曼底登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作戰經驗,使諾曼底登陸的準備更為充分,讓諾曼底登陸戰更為順利的進行。

    (諾曼底登陸中一眼望不到頭的登陸艦和浩浩蕩蕩的車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亞迪宋MAX油耗如何,用車成本高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