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好奇也。
9
回覆列表
  • 1 # 等月亮的吶吶

    古代的詩歌有很多種流傳方式: 1、出詩集.這個方式需要用到錢,一般分三種:一是自己掏錢出自己的詩集;二是欣賞自己做的詩詞的達官貴人資助;三是出版商要以此牟利而出詩集賺錢 。 2、藝人傳播.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是早期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所以很多詩歌便透過青樓、戲院等娛樂場所傳播,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的詩人才子經常光顧那裡的原因 。 3、民間傳播.老百姓雖然做不了詩,但卻可以讀詩,就如白居易、杜甫等做的民間詩歌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4、風景名勝的留詩.詩人經常有這樣的一個習慣,不管走到哪裡,一有什麼靈感或感慨,總是喜歡用筆寫下來,所以經常見到許多風景名勝上留有詩詞,一首好的詩詞會讓那風景名勝更加有名,而由此這些詩詞就流傳下來了,甚至比其他方式更加有效等等.

    或者是一些記錄方式: 一、刻石。比如各個地方名勝的牆壁、山石,很多都有詩詞家的筆跡。 二、詩集。詩人不一定都是窮困潦倒的,比如晏殊、納蘭容若等,寫的詩詞就自己出詩集了。 三、口傳。就像唱歌不一定要看著歌詞才會唱,可能就是聽別人唱來唱去自己就會了。四、後人點評整理。比如王國維就最愛幹這個事。把詩詞整理到一起,新增自己的感想。五、野史小說。在某小說裡,忽然出現一首詩。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紅樓夢》裡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了。

  • 2 # 綠色重陽

    古人詩是在科舉考試留下的?是在門客慶節時留下的?是市井唱詩?是歌賦比拼時留下的?是送給友人的書信裡留下的?是唱詩歌舞留下的?是酒席宴上玩的一種祝興的問答?還是在石上刻下的,在牆上掛上的書畫,是直接提寫在牆上的,是過年時對聯?是有很多可能。

  • 3 # 詩壯中華

    古代的詩詞作品及所有文獻資料,都受制於當時的書寫載體,要大量儲存和傳承較為困難。在東漢蔡倫改進、推廣造紙術之前,古人只能把文字書寫在簡牘帛書上,東漢之後,開始在紙張上傳抄,後來到了宋代有了雕版印刷,很多典籍才能被記載和流傳。

    即便這樣,古代戰亂頻繁,作為詩人們的個人作品,想要較好的儲存和流傳仍有較大難度。

    總結起來,古人儲存、流傳詩作的方式多種多樣:

    一、編輯整理

    古人的詩作一方面是自己生前編輯整理,如白居易生前,就把自己的作品《白氏長慶集》編定,抄寫了三本,流傳於世;二是由自己的門生或朋友給予編輯整理。如陶淵明去世後,他的作品集由其門生編訂。李白生前的作品,由魏灝編輯整理了一次,命名為《李翰林集》,去世時,委託族叔李陽冰又給編輯整理了《草堂集》傳世。但在流傳過程中,後人把李白兩本詩集合二為一了,原來詩集已經散失。

    二、傳抄

    一方面是整本詩集傳抄,比如把某人的作品集從前到後,完整的抄寫一遍,使之成為一本新書,方便學習。杜甫的作品在他生前,就已經在江南地區,開始傳抄了;另一方面是摘抄片段、章節。抄寫者把自己喜歡的某些詩詞,單獨抄出來,在學習之餘,別人又繼續傳抄。有些則被收入相關選集,得以流傳。

    三、刻書

    刻書主要指雕版印刷,其過程大致是:將書稿寫好,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最後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上萬次。

    後來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效率。但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活字印刷術未能得到較好地推廣應用。社會上基本還是以刻書為主。

    刻書雖然效率較高,但刻書的成本也很高,普通詩人負擔不起。

    四、宮廷收藏

    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圖書館,用於收藏官方和某些個人重要典籍。如孟浩然的詩集,就是在唐朝傳抄、流傳的過程中,由當時的官員王士源發現而受到重視,及時收藏進了宮廷內室,得以流傳。

    五、寺院收藏

    自古以來,寺院都有藏經室等良好的收藏場所。一些和寺院僧人交往密切的詩人,會把自己的作品集,留一份到寺院用於收藏。如白居易生前,把自己的作品《白氏長慶集》編定後抄寫了三本,一本留給侄子用於收藏、流傳,另外兩本分別給江南的兩所寺院,各贈送一本,用於收藏。後來日本僧人抄寫到了日本,得以完整的保留下來。而最初的三本卻早已經失傳了;另外,在敦煌的藏經洞,也收藏保留了大量唐代書籍。

    六、書信郵寄

    古人會把自己的詩作,郵寄給親戚、朋友、名士等,請求點評,在此過程中,許多就被編入了相關詩集,得以流傳和保留下來。如清代袁枚在編寫《隨園詩話》的時候,很多詩人聞訊就把自己的詩集、作品,郵寄或者當面送給袁枚,請他篩選和點評。

    七、宴席當場揮毫

    古人在宴飲時,也會當場揮毫作詩,書寫之後送人、收藏或者懸掛於牆壁,得以流傳。

    八、牆壁題寫

    見之最多的是古代驛站,詩人們把作品書寫張貼在驛站牆壁上,供來往旅客欣賞和傳抄;或者直接書寫在牆壁上,得以被人傳抄和流傳。如宋代林昇的《題臨安邸》詩作,就是直接寫在旅店的牆壁之上。

    九、刻上石頭

    古人也會把作品刻上石碑、懸崖、墓誌等石材,得以長期保持和流傳。

    即便有上述多種記錄和流傳方式,但畢竟受制於各種條件,能流傳下來的作品還是不多。所以後人應該珍惜並保護好,共同呵護好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 4 # 信敏498

    在我作答之前,已有五位網友著文,古詩流傳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已經羅列至盡,大多言之有理,我很贊同。

    在此我僅想作一點補遺,即:詩因人貴。這個看似無理的論斷,卻也有緣由。我們不妨細想:除《詩經》而外,自晉漢之後,大多數知名的詩人多為高官望族,王子皇孫。真正的民間詩家,能有幾人?!實在是鳳毛鱗角,少得可憐!在眾多傳世唐詩作者中,哪一個沒有幾分來頭?在入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恐怕也只有兩位平凡人:一位是無名氏,他的詩的標題就很特異,是《雜詩》,貶意很濃。另一位是杜秋娘的《金縷衣》她也是鎮海軍節度使大人的徧室,當然,她那首樂府寫得很好,才被選入。自宋朝之後印刷術的發展,使得民間人士,只要財力許可,也就有個人出版詩詞的可能。這和當今自費出版物差不多,也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不過這些作者的前言或後跋的文字中,自吹自擂的絕少,這有別於當前的“首創詩人”們的無比自豪。但是,真不知道他們這麼做,是否有利於這些前無古人詩作的流傳。依我看很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眾cc值得買嗎,效能如何?